【溫暖親簽版】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
【溫暖親簽版】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
close
商品編號:06800024-1

【溫暖親簽版】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

作者 陳志恆
出版日 2024-09-01
定價 $390
優惠價 79折 $308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作者溫暖親簽】《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
限量尚餘26份

作者陳志恆,温暖親簽,網路書店限定

講座活動

  • 試閱

內容簡介

接住兩萬個家庭親子困境的《擁抱刺蝟孩子》兒少銜接版,寫給家有2~10歲孩子的父母!

陳志恆心理師最貼近教養現場,從覺察到引導的彈性教養守則!帶刺的不僅僅是青少年,學齡前幼兒到幼小銜接期更是!

從自我意識發展的不要不要反抗期,到國小中低年級幼小銜接期,30個兼具同理與實用步驟的正向練習,撫慰新手父母的挫敗,理解孩子說不出口的情緒!

專文共感導讀──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黃之盈(恆溫教養系諮商心理師)、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暖心短語分享──小虎老師羅鈞鴻王意中仙女老師余懷瑾李家雯海蒂)林怡辰尚瑞君胡展誥星星哥哥王伯源徐慧玲Lynn張榮斌許恆嘉陳品皓陳雪如Ashley童童老師蔡宇哲蔡宜芳賴以威
齊聲按讚推薦──沈雅琪(神老師)、許峰源、郭葉珍曾培祐瑪那熊館長小編彭冠綸魏瑋志(澤爸)羅怡君 

有時候帶刺的不是孩子,而是蠟燭多頭燒,總是焦慮不安的父母
擁抱孩子之前,請先軟化身上的尖刺,好好擁抱自己吧

總是細膩觀察,貼近青少年心事,再溫柔傳達給父母們的志恆老師,成為新手爸爸後竟也面臨忍不住對女兒怒吼,自我否定過往教養原則,甚至想推掉所有親職演講的挫敗時刻。然而,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讓他能在負面情緒前踩住剎車,穩定內心、自我接納。先把正向聚焦運用在自己身上,在一次次與女兒的過招中看見孩子的需要,進而在堅定的教養原則中融入寬容與創意,淬鍊出可有效運用於學齡前幼兒及幼小銜接期孩子的彈性教養。

本書從三個面向切入:教養中身為父母的自我覺察、教養中理解孩子的內在、正向引導孩子面對人生挑戰。每個篇章後都附有實用的「為愛練習」,讓忙碌的父母快速掌握重點,跟著專業步驟引導,輕鬆運用於教養現場。

面對尖刺,不是設法拔除而是軟化,而最好的軟化劑就是「愛」。志恆老師用親身經歷同理陪伴父母走過每一個慌亂、失序與懊惱的育兒時刻。讓孩子感受到理解與支持,最終長成堅定正向,勇於追尋夢想的孩子。

彈性教養練習搶先看∕

  • 當你的情緒瀕臨爆炸……
    情緒調節技巧︰踩煞車(暫時不做反應,好讓理智線有時間能夠接回去)+自我接納(你可以有情緒,無須自責)
  • 當你忍不住想要碎念……
    正向聚焦萬用句型︰我知道……(聚焦在孩子的正面表現),你可以……(引導可以改善的地方)
  • 當孩子卡關想放棄時……
    提供可行的策略(呵護孩子熱情,不冷眼旁觀)+最少協助(讓孩子體驗到自己完成的成就感)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 這本書不但軟化孩子的尖刺,更是夫妻間最好的默契寶典。──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
  • 在這親子對話的分分秒秒、時時刻刻、一來一往的彼此對待中,我們正翻新改寫整個家庭根深蒂固的模式。──黃之盈(恆溫教養系諮商心理師)
  • 這本新書裡,我們可以透過他與孩子每個真實故事,找到「正向教養」的準則與拿捏。──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 透過志恆老師的文字,我學到:對自己的情緒容忍度,決定了我們容忍他人情緒的胸襟。邀請你,翻開這本書與自己的情緒連結,就像幫助靈魂照鏡子。──小虎老師(羅鈞鴻)|正向關係與溝通講師、《有溫度的溝通課》作者
  • 接納自己也接住孩子,專家與一般人都需要練習好好陪伴孩子,而愛是最佳解方。──仙女老師余懷瑾(作家、講師)
  • 志恆用輕鬆易懂的文字,軟化我們在教養裡,因為一路跌跌撞撞所累積的硬繭與結痂。──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 志恆老師的觀察總是細膩,而對幼兒,從崩潰、怒吼、自我否定到打掉重練的歷程,也是每個家長必經的歷程。──林怡辰(閱讀推廣人、作家)
  • 成為父母,你可以挫折但不要自責。我們在生氣中遇見自己的挫折,而挫折是我們努力投入教養的證明。──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 互動的過程,我們教孩子學的或許是情緒接納與調節,但最終這些養分與成長,一定也會灌溉著自己心中的內在孩子。」──童童老師|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 孩子從我們身上學著長大,我們也從孩子身上學到如何變成一個更同理、細緻、溫暖的大人。──賴以威(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台師大電機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同時也是個六歲娃的父親。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決定開個快樂電力公司,目前致力於兒童與青少年的家庭及教養工作。
曾擔任多年中學輔導教師,因為見過許多受傷的孩子,更深信大人必須有所自覺,先願意改變、成長與自我修復,才可能提供孩子有品質的陪伴。
現為巡迴各地校園、社區及企業的心理健康專題講師,講座及課程累積上千場次,深受歡迎。著有《此人進廠維修中》《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擁抱刺蝟孩子》《正向聚焦》《脫癮而出不迷網》《陪伴孩子高效學習》等教養書,及《從知道到做到》《你怎麼沒愛上你自己》《幸福的正向練習》等青少年讀物,並持續筆耕不輟。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諮心字第001155號)
美國NLP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Master Trainer)
現任台灣神經語言程式學會(TBNLP)副理事長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訓練合格治療師
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教師、輔導主任
個人網站:ListenPsy https://listenpsy.com/
臉書粉專: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6800024-1
ISBN:9789861339344
EISBN:9789861339337
288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 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自序︰即使孩子渾身帶刺,也要用愛溫柔擁抱
推薦序︰不但軟化孩子的尖刺,更是夫妻間最好的默契寶典 何翩翩
推薦序︰愛是點滴生活微光的累積 黃之盈
推薦序︰為長久以來的慣性鬆綁,看見孩子真實的色彩 羅寶鴻
專家群暖心短語推薦 

PART 1   正向覺察先接住自己,才能接住孩子

1-1 父母必備的兩項情緒調節能力:踩煞車與自我接納
1-2 孩子的「我的最愛排行榜」
1-3 愛孩子,是選擇題,不是證明題
1-4 被孩子惹惱時,問問自己:「這是誰的感覺?」
1-5 「你怎麼可以不生氣?」你對孩子的情緒容忍度有多大?
1-6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孩子才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1-7 總是讀同一本書,煩不煩呀?
1-8 給孩子豐沛的愛不會把孩子養壞,放任、寵溺或過度干涉才會
1-9 育兒路上最難放手的,也許是兒時的自己
1-10 神奇百憂解:那些陪伴孩子活在當下的時光

PART 2   正向溝通從日常小事練習,看見孩子的需要

2-1 夜已深、還不睏,孩子,你何時才願意入睡?
2-2 喂喂!「我要餵餵」,究竟要餵,還是不餵?
2-3 讓我們一起把作業完成吧!
2-4 「我已經在做了呀!」該如何勒住舌頭、信任孩子
2-5  「不要一直哭,用說的呀!」孩子只哭不說,如何接招?
2-6 育兒需要創意:當孩子說「我就是要」「不要不要」「我自己來」時
2-7 要堅守規範,還是破例放水,如何拿捏?
2-8 著眼小處,時時刻刻給出一句肯定的話語
2-9 做錯事卻隱瞞,還打死不承認,孩子的「犯後態度」不佳,怎麼辦?
2-10 讓孩子感到自己有多糟,不會讓孩子變得比較好

PART 3   正向引導真正的愛,是溫柔帶領孩子面對世界

3-1 「第一個人是誰生的呀?」當孩子展現無限好奇時
3-2 常說「我愛你」,是因為你值得被善待
3-3 交朋友遇上麻煩時,讓孩子知道:「你是值得被愛的!」
3-4 「老師會很兇嗎?會打人嗎?」當孩子對學校師長感到擔心時
3-5 不強迫孩子分享,但大人可以做給他看
3-6 「不要,我會怕怕!」當孩子的勇氣用完時
3-7 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
3-8 浮動的遊戲規則:學會如何贏,也能面對輸
3-9 「為什麼他在這裡抽菸?」當孩子成為正義魔人時
3-10 引導孩子接受人生必然有失落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不但軟化孩子的尖刺,更是夫妻間最好的默契寶典文      何翩翩

看完這本書真的挺驚豔也挺感動的,因為很少看到有這麼坦誠的爸爸,加上志恆心理師的專業背景,可以清楚看到他的教養思維脈絡與自身成長歷程影響所帶來的種種挑戰。

我在學齡前的教育現場和家長們合作那麼多年,深知爸爸們比較習慣用直覺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問題,那些聽到被孩子拒絕、總是選媽媽不要爸爸的時刻,常常讓共同用心陪伴孩子的爸爸們感到無奈,甚至選擇消極地轉身離開不再參與。能夠看到志恆現身說法,轉化自己的內在負向感受,運用正向教養的模式來面對自己、引導孩子,真的很不簡單。這些自我覺察與安頓講起來都很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志恆一步步記錄下自己的覺察與和孩子真實的對話情境,對我而言反而是最難能可貴的篇章。

我也很欣賞志恆對孩子在生活上的陪伴與互動,大人們最困擾的孩子睡眠問題,志恆點出了重點,「睡眠儀式其實就是一套穩定且規律的生活習慣」。因為了解「配合孩子的成長,大人也得犧牲」,所以願意和太太一起重新調整生活步調,陪著孩子九點就一起早睡,甚至刻意少接晚上的演講活動,真是挺不簡單的取捨。我們都知道大人常常不是因為喜歡熬夜而晚睡,我們熬的其實是不用照顧孩子的自由。能夠放下這些執念,在孩子生命中重要的前六年,甘願做出調整,看過這麼多家庭成長史的我,深知這絕對是非常值得的付出。

我自己的三個孩子已經陸續進入中學及大學階段,回想起學齡前每晚的那些睡前共讀、牽著他們的小手陪伴入眠,當時的我總不時想要逃離他們的房間,希望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時間,總掛念著那些永遠做不完的家務事。但更記得當年孩子們上了低年級後的某天晚上,直接告訴我:「媽咪,妳以後不用再唸故事書給我們聽了,因為我們自己看比較快。」當時的我忽然一陣失落,原來不用我逃離他們,他們自然會揮手離開,但好在那些陪伴已深刻留在我與孩子的記憶裡,夠我日後懷念了。

而關於陪孩子吃飯這件事,志恆的心法我也相當認同,教養必須保有彈性是我常常和父母們分享的,我們的確要清楚孩子的發展,堅定地建立該有的規範,但也因理解與接納自己與孩子不是完人,努力過後偶爾的小偷懶、小撒嬌當然是可以的,只要大方向抓對了、走穩了,不需要總消耗彼此來堅持那些最後的枝微末節,如同志恆說的:「大人的需求也需要被照顧」,當我們已經夠努力了,讓彼此能愉快地在餐桌上進食,享受良好的家庭氛圍,也讓孩子了解自己身體飢餓或是飽足的感受,遠比孩子有沒有吃飽來得更重要。

不過也別變成完全的退讓、屈服,喜歡志恆在後面「為愛練習」中的提醒:正向聚焦、說明原因、重申原則是必須的,讓孩子了解我們不需要隨時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但我們總是要朝對的目標努力著。

真心覺得這是非常適合新手爸爸入門的好書,不但深入淺出分享了許多重要的教養觀,更扎實記錄下親子的對話與實踐的過程。對於媽媽們來說,不但是教養上的參考與指引,更可以了解另一半的思維。透過這樣難得的爸爸角度育兒書,相信可以讓夫妻對於育兒更有共識,不但軟化了孩子的尖刺,更能成為夫妻間最好的默契寶典。

(本文作者為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

推薦序愛是點滴生活微光的累積文          黃之盈

志恆的書稿寄到的時候,我一面津津有味地閱讀,一面記錄那幾天在幼兒園門口發生的有趣日常!我是家裡的主要照顧者,陪伴孩子的時間也最長,身兼管教、照顧和關愛的角色於一身。每天接送孩子的時候,都會遇到不同的家長一起等待孩子下樓。有時候,我會觀察家長們在等孩子的過程,因著每個人當天的狀態不一樣、給予孩子的回應和心理空間也不一樣。有些家長像我一樣匆忙狼狽地下班趕過去、有些感覺要帶著孩子趕往下一個才藝行程、有些家長則看起來一派輕鬆悠哉,有些則抱著其他孩子,然後用聲控不斷催促眼前的孩子準備回家。無論等待的方式如何,我們的動作都一樣,昂首期盼著見到孩子的瞬間。家長望向校門口的眼光、孩子奔向門口與你重逢的那刻,背景滿滿的都是愛……

這二十年間的父母特別辛苦,我們內在語言充滿三四十年代拚經濟父母的內建模式,卻「選擇」不脫口而出內心的焦躁、難受、失落和不滿,反倒是自我覺察內心有哪些失落、恐懼、失連的痛楚,然後校正回歸一下現場的狀況,反饋給孩子,我們極其用心地調整自己,也撐出空間裝進孩子的狀態。小時候的我們滿滿被催促、被視為方便養、被期待有用、被拿來當家中風光的門面,我們有能力捱著頂著也過了,若沒有能力那被罵被嫌也長大了,養兒育女時這些經驗又被二刷三刷了好幾回。當我們對孩子感到不耐煩或孩子的反應不如預期時,都能感應到內心「有根針」正在刺著,畢竟誰不想被喜歡、被孩子抱抱、被孩子認為是好且唯一的?

親子關係翻起這些刺痛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會為了心愛的人擰毛巾式地擠出時間陪伴,希望他能夠快樂和有些正向回饋。每一次只要不從我兒子的意,他掛在嘴邊就是:「嗚嗚,媽媽不愛我了。」我的腦袋急著搶白:「不是的,不是的,我愛你。」但當我內心安頓,就能夠跟他一句一句好好說:「寶貝,謝謝你跟我說,害怕我會因為這樣就不愛你。但媽咪想先協助你,把該做的事情做完,所以請你之後可以加上『我害怕妳因為這樣不愛我』,媽咪才會懂你也很想做好的心,不然我會以為你放錯重點,不要讓媽咪有機會更誤解你,好嗎?」會這樣跟他說,是因為我知道他說這句話的確會讓我的內心有刺痛感,但我不想因此被他勒住。相對地,我看懂他說這些話是因為「害怕做不好不被愛」。孩子的心思很純淨,他們不像大人要的這麼多,「要愛、要尊重、要禮貌、要被回饋」這些都是大人自己的需求,學齡前的孩子大多數時候只想確認被愛著、不被放棄。所以我們得收回那根投射的針,而且不要再拿那根針來刺痛自己……

就像志恆在書中提到非常多幫助自己回到當下的方法,盡己所能地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幫助內心的焦躁平靜下來,這一切的起心轉念都值得敬佩。他也提到「改用覺知的方式和孩子互動,用這樣的方式來愛孩子,是我們的選擇」。是的,就在這親子對話的分分秒秒、時時刻刻、一來一往的彼此對待中,我們正翻新改寫整個家庭根深蒂固的模式,身為現代父母的我們,要多多肯定自己,讚許自已這一切有多麼不容易、更得來不易啊!

(本文作者為恆溫教養系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為長久以來的慣性鬆綁,看見孩子真實的色彩文        羅寶鴻

「教養孩子時生氣怎麼辦?」這是近年來最多家長問我的問題,彷彿現今父母在「正向教養」當道的年代下,我們都不應該,也不能「生氣」。

其實生氣本身沒有問題,因為父母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沒有情緒。但生氣時要做什麼、該怎麼做?要先照顧自己情緒,還是先照顧孩子情緒?要先處理問題,還是要先處理感受?除非有真實例證可以參考,否則這份拿捏,相信很多父母都是不確定的。在陳志恆老師這本新書裡,我們就可以透過他與孩子每個真實故事,找到準則與拿捏了。

教養孩子其實不難,若成人內心是安定的,順手捻來就是好方法,與孩子的溝通,自然能產生良好的連結。但難就難在,這份安定往往被太多從小大到灌輸在我們身上的教養觀念與規條、對孩子該有表現的主觀詮釋、太多不合理的期待與要求,以及對孩子發展成熟度不了解所遮蔽。

所以當我們觀看孩子時,往往看不到孩子真實的色彩,只看到自己期待孩子的模樣。而當他們的表現不如我們期待時,我們不但會認為「他應該要……」,也會認為「我應該要……」。雖然想用好方法教養孩子,但內心總是出現各種衝突,因此漸漸在教養裡產生了情緒,與孩子產生了對立,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不好,甚至在事後自責,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父母……這些過程,陳志恆老師都經歷過啊。

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老師如何坦誠說出,他在原生家庭與成長過程裡養成的慣性與固定信念,如何影響著他看待女兒,以及與女兒的互動。他對自己「嚴以律己、高度要求」的個性,又如何演變成日常教養上的困擾與衝突。

但同時,作為一位資深、有豐富經驗的諮商心理師,他也闡述了在覺察這些問題後,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為自己長久以來的慣性鬆綁,逐漸養成新的教養觀念,成為一個更正向、好脾氣,且能同理與陪伴孩子的好父親。這些點滴都是志恆老師過來人的寶貴經驗,我相信能給目前正走在教養路上的父母,很多收穫與啟發。

同時,書裡也舉了很多學齡前孩子會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早上出門前拖拖拉拉、吃飯吃到滿地都是、睡覺不好好睡覺、對家人沒有禮貌、動不動愛發脾氣……這些議題,志恆老師也都在書裡分享他的方法,無論在方向或方法上,都很正向且到位,值得大家學習。

志恆老師告訴我,他在孩子出生後、教養孩子的這些年裡,一直都是看我的書《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學習的。為此,我深深地感到榮幸,也很欣喜志恆老師將安定教養學的理念繼續發揚光大,演繹出他自己的一套教養學。

誠摯為你推薦志恆老師這本新書《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

(本文作者為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專家群暖心短語推薦

許多專家告訴我們,孩子大多的情緒能力,是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我在想,有沒有一種可能,當我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像是一隻小刺蝟的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身上也長著刺呢?透過志恆老師的文字,我學到:對自己的情緒容忍度,決定了我們容忍他人情緒的胸襟。邀請你,翻開這本書與自己的情緒連結,就像幫助靈魂照鏡子,認識自己身上的尖刺,然後我們才能學著軟化它們,變成能接住他人情緒的毛髮!——小虎老師羅鈞鴻(正向關係與溝通講師、《有溫度的溝通課》作者)

親子關係是一段又一段的細膩覺察。與其期待孩子改變,我相信為人父母者優先進行調整、修正。孩子必然可以感受到你我的溫暖、善意、平穩與充滿愛的陪伴。孩子是爸媽的一面鏡子,由衷感謝本書讓彼此學習珍愛這緣分。——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怎麼樣知道親子關係好不好呢?看家長如何處理孩子情緒高張的時刻就知道了。志恆在書中揭露,面對孩子他也曾有情緒低落或即將失控的時刻,他接納自己也接住孩子,與我們分享親身經歷,專家與一般人都需要練習好好陪伴孩子,而愛是最佳解方。——仙女老師余懷瑾(作家、講師)

我是心理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承認,我也曾失控吼過孩子。但這樣的真實生命經驗,其實是我最不敢直視的內在脆弱。讀著志恆心理師這本書,像是閱讀著自己的顯真鏡(或者更像是「照妖鏡」?)一點一滴地拋出了同時身為「專業工作者」與「家長」這樣雙重角色混雜交錯中,內心最難以咀嚼的混亂與不安。先接住自己,才能接住孩子,這是在這本書中,志恆以自身真實的經驗,不能說是血淋淋,但絕對是赤裸裸地要傳遞給讀者的寶貴訊息。「用心讀懂孩子,用愛軟化尖刺」,看似簡單的幾個字,身為青少年父母的我也絕對明白,這是如同踏在天堂路上一般地折磨與難忍。但沒關係!因為我們在一起!在我們真的能完整軟化孩子尖刺之前,就讓志恆用輕鬆易懂的文字,軟化我們在教養裡,因為一路跌跌撞撞所累積的硬繭與結痂吧!——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著有《教養是合作》等書)

看到諮商心理師崩潰好療癒,覺得被同理,再一起細膩地接納自己,找到覺察。志恆老師的觀察總是細膩,面對幼兒,從崩潰、怒吼、自我否定到打掉重練的歷程,也是每個家長面對自己孩子的歷程。而後得重新接納自己情緒、穩定內心、自我聚焦,再一起攜手向前。和志恆老師一起,軟化自己的刺,陪著孩子,也給自己愛吧!——林怡辰(閱讀推廣人、作家)

陳志恆心理師是「正向聚焦」的推廣人,他在新書中更是透過循序漸進的三步驟讓我們知道,即便跟年幼孩子對話也能用愛軟化孩子的尖刺。首先是正向覺察:先接住自己,才能接住孩子。接著是正向溝通:從日常小事練習,看見孩子的需要。最後是正向引導:真正的愛,是溫柔帶領孩子面對世界。每一個章節最後還有秘密武器,讓我們練習健康地好好去愛。——尚瑞君(二○二四年博客來上半年親子類銷售第一、第八、第十名作家)

成為父母,你可以挫折但不要自責。我們在生氣中遇見自己的挫折,而挫折是我們努力投入教養的證明。我們可以學習調節情緒,但也要接納不夠好的自己。挫折的你並不脆弱、生氣的你也沒有不對,當我們能夠愛自己,也才有能量好好地愛孩子呀!——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孩子,這個世界,值得來一遭。」在決定生孩子的時候,每個人都對這個小生命有著深深的祝福,但育兒的世界實在是太難了,偶爾會想把他她塞回肚子裡。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養書,不如說是讓我們看到另一個家長和自己有何相似或不同。志恆老師在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家長內心的小劇場,讀來宛如一部連續劇,不留神就一口氣看完了。最喜歡書中提醒家長溫柔地接住自己,才能同樣溫柔地接住孩子。如果你正準備進入育兒的世界,也想當一個天使家長,那麼就一起學習如何用愛與理解,溫柔地擁抱孩子的成長吧!——星星哥哥王伯源(金鐘獎兒少節目主持人)

身為父母的我也曾感到迷惘,志恆在書中透過生動的日常故事,不斷探索和實踐,向讀者傳達「我和你一樣」的精神,展示如何照顧自己的內在需求,同時與孩子創造真摯、有愛的正向關係。——徐慧玲 Lynn(《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作者)

養育孩子的路上難免會遇到失控的時候,有時候會咆哮、會怒罵,甚至想動手……但志恆老師要我們先別急,他先溫暖地帶著我們安頓情緒,理解內在需要,接納整體狀態,再好好地擁抱自己。這樣才能夠平靜地、有能量地、正向地面對親子教養的課題。有趣的是,當我們可以理解、接納、擁抱自己,我們也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理解、接納、擁抱孩子,形成彼此滋養的正向教養。——張榮斌(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先照顧好父母的書,在「照顧好子女前,先照顧好自己」是教養的重要前提。志恆老師新書主題乍看是懂孩子,讀下去才發現是本讓家長安頓自己的書。而且教養專家透過和女兒互動「失敗」的親身經驗告訴讀者覺察和安頓的過程,讓我們一同得到療癒啊!——許恆嘉(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放手,不放養》作者)

志恆在書中真誠而袒露地分享自己在育兒中的種種挑戰與難處,讓身為家長的我們的挫折得到溫柔撫慰與支持。同時,在育兒過程中每每糾結與自責的背後,志恆也為我們細膩深入整理了關係中的彼此,覺察也從此開始。

我由衷欣賞和喜歡本書,這是一位家長對關係的告白,是一位心理師對生命的覺察,是一位父親對孩子毫無保留的愛。——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策略長)

身為育有幼兒的心理師媽媽,閱讀這本書時好有共鳴!面對孩子各種出乎意料的「出招」,照顧者也需要不斷進化。用不傷害孩子的方式,穩穩接住孩子,也穩穩接住自己。這本書讓我覺得「啊!原來不是我的孩子特別搞怪!原來不是只有我有這些育兒困境!」越看越迫不及待想繼續閱讀,跟著志恆心理師學習如何應對孩子千奇百怪的招,一起用愛軟化孩子的尖刺,用心讀懂孩子。——陳雪如 Ashley(心理師、講師、作家)

過往在講座中分享如何調節孩子的情緒時,常會被問到:「老師,你不是說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嗎?可是在處理他們情緒的過程中,壓抑情緒的人是我啊!那我的情緒就不重要嗎?誰又要來同理我?」遇到如是問題,一面檢討自己剛才講的內容讓家長誤會要壓抑情緒,一面又深深體會到:「真的!接住孩子前,要先接住自己。」

接住自己,不簡單呀!尤其要照顧孩子,又要兼顧生活中的大小壓力,優雅育兒的背後,又有多少次的反省與調整呢?但難歸難,接住自己的過程中,絕對有跡可循!志恆老師的新書生活化地詮釋從察覺自己開始的旅程,到互動調整的溝通實踐、再到讓自己心有餘力地進行引導。讀著讀著,或許大家也會跟我有類似的感受:「互動的過程,我們教孩子學的或許是情緒接納與調節,但最終這些養分與成長,一定也會灌溉著自己心中的內在孩子。」——童童老師(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透過志恆老師深入淺出的說明,知道怎麼拿掉爸爸的剛硬,不再讓爸爸的角色在親子關係中消失了。——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志恆心理師的最新力作,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因為書中寫到孩子99%的情況,在我們家都發生過呀,覺得深深地被同理了。也在書中看到身為雙寶媽的我,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更細膩地回應孩子。推薦給所有對孩子又愛又心累的家長們!這本書,是你最好的育兒百寶箱。——蔡宜芳(諮商心理師)

親子相處是一段親密、互相幫助成長的旅程。孩子從我們身上學著長大,我們也從孩子身上學到如何變成一個更同理、細緻、溫暖的大人。——賴以威(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台師大電機系副教授)

看更多

自序即使孩子渾身帶刺,也要用愛溫柔擁抱

前幾天,女兒才對我大發脾氣。原因是某天幼兒園放學時,她看到又是爸爸去接她,不是媽媽。她說:「我想要媽媽來接我嘛!」接著對著我:「哼!壞爸爸!」

我心裡想著:「可惡,『好心被雷親』(臺語),我又不是閒閒沒事!」雖然感到生氣,但我已學會暫時不反應。我耐心地和她解釋:「我知道妳想看到媽媽,希望媽媽來接妳放學。但因為媽媽正在忙,所以爸爸來接妳。」

我的這番說法,女兒自然是聽不進去,但不要緊。等回到家,她氣消了之後,我再向她表達我的感受:「當聽到妳說我是『壞爸爸』時,我心裡很受傷」,並請她向我道歉。

同樣的情形,若發生在兩年前,我可能當場直接爆炸。

我曾在高聲怒斥後,看到女兒驚恐的神情,為此懊惱不已。於是,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練習好安頓自己,並與孩子好好說話。

我常在演講中和家長們分享我情緒失控、怒罵孩子的故事,大家總是很有共鳴,甚至說:「原來專家也會發脾氣、罵小孩,真是太療癒了!」

真的,即使是專家,也是個人。也許我多讀過一些書,學過一些教養方面的知識或技巧,但實際面對教養困境,我也會慌亂,也有一籌莫展的時刻。

這本書記錄了我與女兒相處及彼此過招的故事,特別是她在幼兒園階段時,發生的種種可惡又可愛的點點滴滴。

磨蹭拖拉、哭鬧不休、無理取鬧、偏愛雙親之一、放學後自制力崩潰、害羞、膽怯、玩遊戲不服輸……等,這些「症頭」你一定不陌生,也活生生地發生在我的女兒身上。不只你感到頭痛,我也十分困擾。

我只想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

於此同時,孩子也一天天長大了,每天都有些微進步。這是生命的奇蹟,也是身為父母喜悅與成就之處。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本以青少年為主軸的教養書《擁抱刺蝟孩子》,相當受到歡迎。我從大量協助青少年的實務經驗出發,告訴家長或老師,如何與青少年階段的刺蝟孩子互動。

後來,我發現,不只青少年渾身帶刺,連幼兒也是。我們要做的,不是拔除孩子身上的每一根尖刺,而是設法軟化它們。最好的軟化劑,就是「愛」。

如何去愛?具體的表現便是理解、接納、允許、包容、肯定與欣賞。如此,你才有可能更靠近孩子,進而擁抱孩子,讓彼此都感到溫暖。

一個不小心,你更會發現,真正渾身帶刺的,其實是身為家長的我們。

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這幾年中,我不斷有機會窺見自己內心的恐懼與匱乏。特別是,當女兒吵著要媽媽,不要爸爸時。在每一次心碎的同時,我也看到我內心層層的失落,那是一種「我不被需要」或「原來我不夠重要」的感覺。

事實上,這可能是我從小就擔心會發生的事情。

如果缺乏覺察並及時自我安頓,這些失落會轉成生氣,接著對孩子大發雷霆,指責孩子不知感恩,而忘了孩子只是個孩子,需要的是接納與包容。

原來,在擁抱孩子之前,要先擁抱自己,軟化自己身上的尖刺。

這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在教養中的自我覺察,在教養中理解孩子的內在,以及在教養中正向引導孩子面對人生挑戰。

有別於我過去出版的幾本教養書籍,這本書探討的是學齡前幼童的教養問題,並且都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育兒挑戰。寫出這一則則與孩子過招的故事,就是想陪伴家有幼兒的你,走過每一個慌亂、失序與懊惱的育兒時刻。

今年,我女兒就要升上小一,走過成長關鍵的人生前六年,接下來還有更多挑戰等著她。身為家長的我,即使焦慮也沒有用。我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次擔心、無力或挫折升起時,告訴自己:「這是我的情緒,我要先自己安頓好」。

然後,繼續透過溫暖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理解、接納、寬容與讚賞,為孩子的內在注入養分,支持孩子茁壯與蛻變,並長成他自己喜歡的模樣。

看更多

試閱

 

1-4 被孩子惹惱時,問問自己:「這是誰的感覺?」

每天早上送孩子出門上學,都是一場混戰。

某天早上,眼看一切順利,就要成功把女兒帶出門了。正等著女兒穿上襪子時,她突然盯著門上被磁鐵吸著的照片,開始一張一張地拿下來。

我見她慢條斯理地整理那些照片,想用她的方式重新擺放上去。我心裡有些不耐,頻頻催促著:「快點放回去,穿好襪子和鞋子,我們要出門了!」

女兒很專注,彷彿沒聽見,繼續她手裡的動作。我一股火上來,準備再加點力道催促時,腦中瞬間閃過一個念頭:「她還是個孩子!」

他還只是個孩子

我想到,她還只是個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會被身旁事物吸引而分心是很正常的,有時候沒辦法照著大人的要求走,也是正常的。

越年幼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越不足,越難以抵擋外界的刺激或誘惑。而學齡前的幼童正處在對什麼都感到好奇的階段,遇到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瞬間黏著在那上面,也是很正常的。

還記得,女兒剛進入幼兒園小班就讀時,我盤算著,反正學校離家近,比較空閒時,就帶著孩子散步上學去。我想像著父女倆牽手散步的畫面,多麼愜意。

想像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

女兒才走出家門,就開始被周遭的事物吸引。先是看到路邊一朵花,蹲下來欣賞了半晌。碰到一隻狗在汪汪叫,女兒就釘在那裡看著牠。轉角遇到便利商店,女兒又吵著進去逛逛。過一會兒又說腿痠,蹲在路邊不想走了。

我開始後悔,路程再短、時間再多,也禁不起這姑娘這樣瞎耗。第二天,我便改成用車子送她上學。

為自己的情緒感受負責

正因為她還是個孩子,所以我願意去理解,她不是故意不合作,更不是故意要唱反調。這麼想時,會使我變身噴火龍爸爸的風險大幅降低。

不過,女兒慢吞吞地邊欣賞、邊整理門上的照片,八風吹不動,始終出不了門,我仍然感到惱怒。

當下,我做了幾次綿長的深呼吸,在內心問問自己:「我的感覺是什麼?」我感到焦慮、煩躁和生氣。看到女兒拖拖拉拉,而我的口頭催促無效,引發這些情緒感受。

我又問自己:「焦慮、煩躁、生氣,是誰的感覺?」

是我自己的。所以,我得自己去安頓,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我又深呼吸一次,試著貼近與感受那些感覺,陪伴一下自己的焦慮、煩躁、生氣。慢慢地,我感到心情平復了,我再問自己:「我可以怎麼做?」

因為平靜下來,解決問題的選項變多了

我決定蹲下來,好奇地看看,孩子是怎麼擺放照片的?我允許孩子擁有一段時間,把她手邊想做的事完成。我說:「爸爸一起幫妳,好嗎?」我和女兒一起把照片一一重新貼回門上。接著,我又順手把襪子交給她,等她穿好後,順利出門。

這一切,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的。你若問我,當下有沒有想吼孩子的念頭?我承認,有。而我以前也曾經吼過,當時看到孩子驚恐的表情,我既難過又自責。後來,當我開始拉高音量時,會立刻覺察並提醒自己踩住煞車、控制情緒。

現在,我更能自我覺察,在情緒冒出的瞬間,先安頓自己、搞定自己。當我情緒穩定時,我會更知道如何與孩子互動,不傷和氣地完成我們都該做的事情。

不斷觀察與嘗試,磨合出與孩子互動的最佳方式

你可能會問我:「你怎麼知道給孩子一段時間,然後和她一起貼回照片,會是有效的?」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但因為內心平靜了,我的腦袋裡開始浮現各種可能的做法,包括,轉移她的注意力、告訴她放學回來再做、和她分析利弊,或者,給她有限的選擇等。

如果我的內心不安定,怒氣沖沖之下,往往只剩下一個選項,那就是怒罵孩子,用恐嚇威逼的方式讓孩子乖乖就範。

最後我決定,給孩子一段時間去完成她手上的任務。那是因為,雖然很想趕快把孩子送出門,但其實也沒那麼急。二來,強迫中斷孩子手上的事情,有可能招來更大的抗拒,反而更浪費時間,並造成親子對立。

然而,每個孩子都不同,每次出門的情境也都不一樣,同樣的方法不可能適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你得透過平常對孩子的觀察,不斷出招與孩子磨合,必能逐漸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

如果當時趕時間,我當然不會讓女兒把照片貼完,而是堅定地要她先暫停手中的事,穿好鞋襪,趕緊出門。而在女兒放學回家後,我再回過頭來和她討論早上的情況,先關心她的感受,再與她協商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或者做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約定。

一旦親子雙方有了默契,自然能夠互相配合,往後帶孩子出門上學,就會越來越順利,發火咆哮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少,這是我的親身體會。

堅持正向教養,從覺察自身情緒開始

很多人說正向教養很難,確實不容易!難就難在大人無法在第一時間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而在被孩子惹惱時,用更強的力道控制孩子,用打罵恐嚇讓孩子就範,要求孩子乖乖聽話來讓自己的感覺好一些。

如此,我們便沒有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孩子除了聽話之外,感受到更多的是恐懼,卻又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慢慢長大後,遇到不順遂的事便高分貝咆哮怒罵,把大人那一套情緒展現的方式複製到自己身上,這可不是我們樂見的!

為愛練習∕

孩子拖拖拉拉、不願意配合,要不生氣很難?你可曾想過,當你感到生氣時,這份「生氣」的感受,是誰的呢?是你的,不是孩子的!

既然是自己的,就要自我負責。如何在惡劣情緒來襲時,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呢?你可以這麼做:

  1. 做幾次綿長的深呼吸,問問自己:「現在,我的感覺是什麼?」也許是焦躁、憤怒、委屈、擔憂或無助……試著回答看看。
  2. 問問自己:「是什麼讓我有這些情緒感受呢?」這個問題能幫助你找到誘發情緒的來源。也許是孩子的脫序,也許是隊友不給力,也許是自己身體不舒服。
  3. 問問自己:「這份不舒服的感覺,是誰的?」答案很清楚,即使誘發情緒的來源是他人,情緒感受卻是自己的。然後,告訴自己:「我的感覺,是我自己的,我願意自我負責。」
  4. 再做幾次深呼吸,試著靠近與感受那些不舒服的情緒,逐漸讓自己平靜下來後,再問問自己:「面對當前的困境,我可以怎麼做?」當一個人的情緒穩定時,就能發現,我們其實擁有很多選擇。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