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考解析度:4個視角,將模糊想法化為精準行動
提高思考解析度:4個視角,將模糊想法化為精準行動
close
商品編號:P0900240

提高思考解析度:4個視角,將模糊想法化為精準行動

解像度を上げる:曖昧な思考を明晰にする「深さ.広さ.構造.時間」の4視点と行動法
作者 馬田隆明
譯者 沈俊傑
出版日 2024-01-01
定價 $440
優惠價 79折 $348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東京大學創業加速器FoundX總監

SpeakerDeck年度最高點閱簡報
出版1個月銷量突破3萬冊!

提升思考品質/發想產品或改善服務/增加銷量/
有效表達/提升工作效率/解決生活大小問題
必讀! 

「解析度高」的人,說話簡明扼要、舉例一目了然,思考全面又有洞察力!
這樣精準聚焦的能力,誰不羨慕?但又該如何才能養成呢? 

作者分析優秀創業者的思維與行動,從「深度」「廣度」「結構」「時間」4觀點,
彙整出一套提高解析度的方法,每個人都能輕鬆學會! 

「完成提案卻覺得漏了什麼重點,搞得自己心煩意亂。」
「這個人說話不切實際,都在打高空。」
「我懂對方的意思,但總覺得沒什麼說服力。」

你是否也曾在工作時冒出上述感覺?無論是討論看不見終點、談話沒焦點、論述重點不夠明確,還是對某件事似懂非懂……這種眼前一片矇矓的情況,就好比相機沒對焦,或近視的人沒戴眼鏡。本書用「解析度低」來形容這樣的狀態;反之,思緒明朗則稱作「解析度高」。

作者馬田隆明為東京大學創業加速器FoundX總監,他發現優秀的創業者,都是那些「解析度高」的人,總能提供簡潔明瞭的答案。他們深知顧客的煩惱、發生的頻率、選擇哪些產品解決問題,並運用哪些技巧或訣竅提升效率,甚至連顧客當下的感想都瞭若指掌。聽他們說話,彷彿就能看見他們口中顧客的模樣。

他觀察這些優秀創業者的思維與行動模式,從「深度」「廣度」「結構」「時間」4觀點,彙整出這套提高解析度的方法,可以應用在日常與工作中,幫助大家有效表達、提升效率、發揮創意,鎖定關鍵課題加以解決!

★ 讀者一致推薦:
「我一年讀500多本書,這絕對是最當中最優秀的之一。可以的話,我想給10顆星!」
「學會這些技巧,解決問題的機會將大大提升!」
「不只商業上,個人生活中也很實用!」
「這本書能提升我們思考的品質!」
「思考個人未來時,這本書相當有幫助!」 

★ 邏輯思考、水平思考以外,你需要納入「深度」「廣度」「結構」「時間」4種觀點:
「深度」的觀點:深入挖掘原因與解決方法的具體細節。
「廣度」的觀點:多方考量各種原因與解決方式。
「結構」的觀點:將從「深度」與「廣度」發現的要素分類,梳理之間的關聯與輕重緩急。
「時間」的觀點:根據時間順序與因果關係掌握事物的發展流程。

* 解析度高的人
­. 掌握顧客屬性
­. 說話簡潔明瞭
­. 舉例具體實際
­. 熟知大量事例
­. 思慮周全
­. 觀點獨到
­. 未來布署明確 

* 解析度低的人
. 不夠了解顧客
­. 說話含糊、疑問叢生
­. 舉例空泛、不切實際
­. 不熟悉競爭對手與事例
­. 解決方案粗淺
­. 論述鬆散、邏輯跳躍
­. 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作者簡介】馬田隆明Takaaki Umada
東京大學官方創業加速器計畫FoundX總監。
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曾任職於日本微軟,擔任產品經理、技術顧問。2016年起任職於東京大學,投入創業顧問與創業精神教育事業。他在東京大學成立並經營本鄉技術倉庫(Hongo Tech Garage),2019年創辦FoundX,擔任總監,不僅為許多新創公司創業者提供諮商服務,也透過簡報和部落格提供相關資訊。https://takaumada.com/ 

【譯者簡介】沈俊傑
一介小小譯者。願能如畫家在有限的畫布上,拓出靈感傳來的呢喃,在譯文有限的框架中,拼湊出原文背後的模樣。譯有《為什麼他投資一直賺大錢?》《40歲,精采人生才開始》。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900240
ISBN:9789861344836
EISBN:9789861344829
368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 1 提高解析度的四個觀點
何謂解析度│解析度高的人擁有四個觀點│深度│廣度│結構│時間│多數人的問題在於「深度」不足 

▼ 2 檢驗自己現在的解析度
你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嗎?│論述是否簡要、見解是否獨到──檢驗「結構」│論點是否多元──檢驗「廣度」│內容是否具體──檢驗「深度」│實踐步驟是否清晰──檢驗「時間」│將思考畫成樹狀圖│Column.高解析度使你的視界更清晰 

▼ 3 立即行動,堅持不懈,參考範本
① 實際行動才能提高解析度│② 堅持不懈│③ 參考範本│提高課題與解決方案的解析度│本書方法學的全貌│Column.你需要多高的解析度? 

▼ 4 提高課題的解析度──「深度」
價值的上限取決於課題的規模│好課題的三個條件│關注病因,而非症狀│反覆內化與外化,增加深度│將想法言語化,掌握現況│調查│訪談│實地勘察│深入個案│追問「Why so」,從事實導出洞見│養成言語化的習慣│增加詞彙、概念、知識│加入社群,加速鑽研過程│增加資訊╳行動╳思考的量│Column.盲目追求數據很危險 

▼ 5 提高課題的解析度──「廣度」「結構」「時間」
從「廣度」的觀點提高課題解析度│從「結構」的觀點提高課題解析度│從「時間」的觀點提高課題解析度 

▼ 6 提高解決方案的解析度──「深度」「廣度」「結構」「時間」
優良解決方案的三個條件│從「深度」觀點提高解決方案解析度│從「廣度」觀點提高解決方案解析度│從「結構」觀點提高解決方案解析度│從「時間」觀點提高解決方案解析度 

▼ 7 驗證假設
課題與解決方案都只是假設│製作MVP,避免擴大規模│根據顧客的付出衡量課題規模│推動系統,測試運作狀況│持續改善再改善│行動創造機會 

▼ 8 提高未來的解析度
課題就是理想與現狀的落差│描繪未來藍圖需要「分析」與「意志」│站在後世的立場,思考未來的「理想模樣」│視角高到外太空,思考人類的課題│主動接下燙手山芋,接力處理重大課題│付諸行動,邁向未來,不要放棄思考│Column.提高自己與團隊的未來解析度 

後記
附錄:提高解析度技巧一覽
注釋

看更多

前言

「完成提案卻覺得漏了什麼重點,搞得自己心煩意亂。」
「這個人說話不切實際,都在打高空。」
「我懂對方的意思,但總覺得沒什麼說服力。」

你是否也曾在工作時冒出上述感覺?

無論是討論看不見終點、談話沒焦點、論述重點不夠明確,還是對某件事似懂非懂……這種眼前一片朦朧的情況,就好比相機沒對焦,或近視的人沒戴眼鏡觀察周遭。

我用「解析度低」來形容這樣的狀態;反之,思緒明朗則稱作「解析度高」。

▼ 優秀創業家眼中的世界

近十年來我協助過無數創業者,優秀的創業者總是那些「解析度高」的人。當我問起他們從事的領域,總能得到簡潔明瞭的答案。他們深知顧客的煩惱、發生的頻率、選擇哪些產品解決問題,並運用哪些技巧或訣竅提升效率,甚至連顧客當下的感想都瞭若指掌。聽他們說話,我彷彿也能看見他們口中那名顧客的模樣。

他們了解事實的細節,從中推敲出的見解犀利、獨到。聽他們說話總是驚奇連連,令人著迷,針對事情原因的分析相當明確,聽者自然心服口服。

優秀創業者不僅對顧客一清二楚,對市場、技術、商業模式、未來事業藍圖等商業上的各個面向都具備高解析度。各種資訊在他們眼中相互牽連,聽他們談著談著,一件件資訊從點連成了線,構成了面,甚至立體了起來,形成條理分明、淺顯易懂的結構。

他們不但對現象理解透澈,對未來的布署也不同凡響。他們的每步棋都像齒輪般互相咬合,當下的這一小步,彷彿能推動小齒輪,陸續帶動更大的齒輪運轉,最後甚至改變社會。

優秀創業者的特質,是能迅速提升解析度,比他人更快達到高解析度的境界。不久前才為了跨足其他領域前來諮詢,下次見面時再詢問進展,他們早已對新領域擁有高解析度的見解。

這些解析度高的創業者,通常也有能力做出顧客喜愛的產品,制定充滿說服力的計畫,說服投資人,成功募得資金。

▼ 解析度低的症狀

至於剛起步的創業者,回答問題時經常含糊不清(代表解析度低)。

近年常聽到一種說法:「有鑑於學生在考量未來出路時資訊不足,難以做出適切的判斷,可以透過AI分析,將分析結果送到每一位學生手上。」這乍聽之下很合理,不過光看字面上的意思也無法確定到底是有資訊,只是學生不知道,還是根本就沒有相關資訊;再者,學生擁有的資訊真的不夠嗎?假設如此,又是哪方面的資訊不足?什麼樣的學生特別容易為此煩惱?AI又該如何設計?仔細一想,問題便源源而來。

初出茅廬、解析度低的創業者不像解析度高的人,面對深度提問給不出具體答案,時常答非所問,沒有切中要點,邏輯跳躍,有時推出的產品也無法確實解決當初設定的課題。他們提出的資訊紛亂,感覺不出彼此之間有何關聯,結構鬆散,難以理解。聽他們說話好像隔著一片毛玻璃,只能看見朦朧的影像。即使針對技術面提問,對方也不知道具體上該怎麼做,下一步該怎麼走,反而徒增疑問。

我在面對這樣的客戶時,會回想過去接觸過的優秀創業者,想想他們的思考模式與行動軌跡,再給予建議。累積一定的諮詢經驗後,我發現高解析度創業者的思考與行動有一套模式可循,於是決定將之整理成本書。

實際上,我也見證許多客戶照著建議做之後解析度明顯提高,想出一個又一個好點子。

▼ 每個人都需要的能力

提高解析度是創業者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創業者必須以高解析度觀察事物,洞察先機,找出別人沒發現的重大課題,並開創可以解決該課題的新事業。此外需要調整方向的時候,也必須在新事業領域迅速提高解析度。即使發想順利,看見成功的徵兆,未來隨著企業成長,也會面臨規畫組織架構、資金調度等無數不曾經歷的事情。面對全然陌生的領域,也得在短時間內提升解析度。

不只是創業者,公司內部的新事業負責人也很類似,必須帶著高解析度的視野,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掌握公司內外可能碰上的各種障礙,不斷學習、挺進。

就算不是創業者或新事業負責人,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也必須提高解析度。想改善產品或服務、增加銷量、提升工作效率,就得鎖定關鍵課題加以解決。為此,首先要提高對眼前顧客與業務的解析度;在思索解決方案時,也需要以高解析度掌握最新技術與有效手段。提升解析度,就能掌握改善現況的關鍵,比如揪出「提高哪項數字即可改善整體事業」。除此之外,徵才時想找到理想人才,必須提高對人才需求的解析度;客服人員想更快解決顧客問題,必須提高對顧客需求的解析度。如果你是主管,也需要提供下屬適當的回饋,協助下屬提升解析度。

如果你位居管理階層,在變動的環境下,必須提高對未來的解析度,才能制定經營方針與策略。此外,要向所有利害關係人解釋決策背後的原因,也必須憑藉高解析度才能清楚傳達。而提高對顧客與業界的解析度,也有助於即早察覺可能從根本上動搖公司的風險,未雨綢繆。

▼ 在解析度低的狀態下工作,猶如在濃霧中射箭

因此無論任何工作,提高解析度都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現況,提升工作效率,時而發現新的商機或有待改善的課題,時而察覺新的威脅。反過來說,在低解析度的狀態下執行業務或決策,宛如在一片看不見目標的濃霧中射箭。商業上,欠缺人、物、錢等資源是常態,胡亂射箭,根本不可能射中標的。射箭之前必須先驅散濃霧,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先提升高解析度,才能做出決策,採取行動。

本書根據許多優秀創業者的思維與行動模式,提出一套提高解析度的方法,適用於創業者乃至於所有工作者。內容主要是以我過去製作的簡報為基礎,這份簡報在分享平台Speaker Deck的點閱數超過十八萬次,二○二一年更榮獲最多人觀看的簡報之一,也印證了這是當今許多商務人士需要的內容。我以簡報內容延伸,擴充細節,希望透過本書與各位分享提高解析度的祕訣。

看更多

試閱

1 提高解析度的四個觀點

▼ 何謂解析度

我們先釐清「解析度」的意思。解析度一詞,一般用於印刷、電腦螢幕、影像等方面,描述網頁或顯示器的畫素(像素),在印刷上代表每一英吋內有多少個點。

以顯示器來說,Full HD(一○八○p)代表縱橫兩邊的畫素分別為一九二○×一○八○,等於二○七萬畫素,每一個畫素都有自己的顏色,構成一幅畫面。近年逐漸普及的4K電視(二一六○p),為三八四○×二一六○,等於八二九萬畫素;8K更高達三三一八萬畫素。以顯示器來說,單位面積內的畫素愈多(密度愈高),影像的畫質就愈細緻。

顯示器上的影像,都是由一個個不同顏色的畫素共同構成。在極低解析度的情況下,比如四畫素(二×二)的畫面,只有粗略的色塊,因此只能顯示模糊的影像。

如今,解析度的概念也應用於商業場合,我們會說一個人「解析度高」,或是「解析度低」「解析度不足」,以影像清晰度比喻對某項事物的理解度、表述的詳盡度,或思路的清晰度。

解析度低可能代表以下幾種情況:

. 對事物的理解不夠透徹。
. 論述不切實際。
. 拿不出實際的數字,缺乏說服力。
. 無法舉出具體範例,全是抽象想法。

而解析度高的意思,就好比前言提及的那些創業者,代表一個人論述、思考清晰,對於顧客與市場也有深刻的了解。

在本章,我想陪伴讀者一起提高對解析度這概念的解析度,釐清解析度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 解析度高的人擁有四種觀點

仔細想想,高解析度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

假設現在有個人想要「促進身體健康」,希望你給他一些建議。你冒出了各種想法,例如控制飲食、規律運動;假如對方生病了,則需要接受治療。「促進身體健康」是涵蓋面向很多的需求,一時之間也很難回答,所以你得先問對方一些問題,掌握情況。

交談過程中,你發現對方口中的「促進身體健康」,其實是「想練壯一點」的意思,他的目標也很明確,是「鍛鍊上臂二頭肌與三頭肌」,那麼你要給建議就容易多了,比如:「你需要某套健身菜單。」「健身之餘還需要搭配飲用某款高蛋白。」「訓練之間一定要確實休息兩天。」「一開始先從這項訓練開始,一個月後再嘗試更進階的動作。」「如果只能選擇一項訓練,選這項就對了。」所謂高解析度的狀態,即能從時間、深度、廣度、結構四個方面思考對方的課題,並提供高效解決方案。

同樣的道理搬到商業場合也適用。好比說徵才時,別開出「徵求溝通能力優秀的人才」這種模糊不清的條件,應該明確表示「徵求有能力直接徵詢顧客需求,且能有系統地整理需求的人才」,這樣更容易招募到合適的人才。能夠明確列出想找什麼樣的人才,又為何需要這樣的人才,代表對自家公司課題的解析度高,才能將課題分解成「公司想要的人才」與「溝通能力」等不同要素,並清楚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接著看低解析度的例子。常有人主張「問題出在教育」,可是光聽這句話,也不知道該採取什麼樣的解決方案,是要改善整個教育體系,還是要調整課綱?更別提行動了。說話者並未仔細分解「教育」的要素,因此只能提出低解析度的模糊主張。若根據這種主張懵懵懂懂地思考對策,也解決不了問題。

我接觸過許多優秀創業者,他們看待事物的解析度之高令人大為折服。幾經思考後,我發現他們的高解析度由四個觀點組成:「深度」「廣度」「結構」「時間」。就如同前面健身的例子,他們分析事情時會分別從深度、廣度去拆解要素,再將這些要素整理出一套結構,鎖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並且考慮時間的影響。

深度:深入挖掘問題原因與解決方法的具體細節。以健身的例子來說,就是了解對方到底想鍛鍊哪個部位,甚至特定的肌肉,掌握那些肌肉的特徵。

廣度:多方考量各種原因與解決方式。以健身的例子來說,除了給予健身的建議,也要提醒對方搭配飲食與適度休息,甚至協助挑選輔助訓練的器材,廣泛探討與健身相關的其他要素。。

結構:將從「深度」與「廣度」發現的要素分類,梳理之間的關聯與輕重緩急。比如掌握哪些要素與增肌有關,以及關聯的強弱。原本的訓練菜單可能包含一些效果不大的動作,對健身新手來說,建議對方先嘗試一項訓練,效果可能會比提供完整菜單更好。如果確實掌握結構,便能在擁有眾多選項的前提下做出取捨,提供更符合現況與課題的方案。

時間:根據時間順序與因果關係掌握事物的發展流程。思考事物會如何隨著時間變化,才能提出合宜的方案,例如肌肉還沒練起來之前適合某套訓練菜單,肌肉量慢慢增加後更適合另一套訓練菜單等等。

我在建議他人「提高解析度」時,也會先釐清對方現在應該加強深度、廣度、結構、時間中的哪一項觀點,再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

本書會分別就這四種觀點詳細講解提高解析度的方法。在此之前,得先探討一下「深度」「廣度」「結構」「時間」各自的意涵。

▼ 深度

假設我們吃了一道美食,在解析度低的狀態,可能只會覺得「好吃」;但如果我們是廚師,或許有辦法透過外觀和味道判斷這道菜的名稱、用了哪些食材。如果吃的是魚,也許還能辨別更多細節,例如這是什麼魚,現在這季節、這地方剛好是這種魚的產季,所以肉質很好,而且用了某種手法料理,才能做出這種滋味……如果能夠像這樣根據自己的實務經驗與第一手資訊,仔細分析眼前事物,深入探究並精準說出美味的原因,就代表這個人具備深度的觀點。

缺乏深度,便無法發現根本問題。假設我們面臨的課題是「營業額下滑」,這時就需要挖掘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客戶減少、產品單價下降,還是平均購買頻率下降?換句話說,深入挖掘現象背後的原因與可能性,就能提高解析度。

現在請你想像自己發高燒,憂心忡忡地前往醫院,醫生簡單問診後,判斷你體溫偏高,開了退燒藥給你,你吃了藥,也退燒了。殊不知一個月後又發燒,而且這次肚子還痛得厲害,你猜搞不好是因為最近吃到沒煮熟的雞肉,於是又去找同一個醫生,結果醫生說了跟上次一樣的話,開了一樣的藥,你作何感想?這次明明還肚子痛,醫生卻只根據發燒的症狀開藥,你會不會覺得這醫生根本就沒查明病因?上次可能是單純感冒,但這次搞不好是因為吃壞肚子,又或是盲腸炎之類的其他原因也說不定。

如果這個醫師具備深度的觀點,就不會只看發燒的症狀,還會從不同角度詳細問診,試圖找出真正的原因,可能還會視情況安排更精密的抽血檢查與糞便檢查,若發現這次發燒的原因和上次不同,便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同樣道理,面對「營業額下滑」的課題,解析度低的人可能會輕率地斷定:「問題肯定出在拜訪客戶的次數,所以之後要多拜訪客戶。」解析度高的人則會根據數據推論:「營業額之所以下滑,是因為販售同類型商品的競爭對手訂單增加,造成我們的客戶減少。競爭對手訂單增加,是因為他們採取大幅降價的策略。他們之所以大幅降價,是因為考量到客人會順便購買其他商品的可能。所以我們得設法對抗對方的折扣策略。」

▼ 廣度

以料理來說,專門介紹餐廳的美食記者,對於食材和料理手法可能沒有專業廚師那麼瞭若指掌,但也因為吃多看多,所以能透過比較不同店家的特色,掌握一道料理為什麼好吃。像這樣擁有豐富知識,能夠為美食定位,也是高解析度的表現。

思考商業課題時,從各種角度與方式探討問題,也有機會發現意想不到的原因與可能性。

假設各位現在任職於醬油公司,面對的課題是「必須

做出更美味的醬油」,一般人應該會往醬油品質的方向思考,挖掘背後的原因,例如檢討黃豆的品質有沒有問題、發酵是否充分等等。

但我們能不能以更寬廣的視野去探討?

或許也有人注意到,可能因為現代社會飲食習慣改變、小家庭增加,醬油的使用需求變得比以前少,而隨著醬油使用頻率下降,開封後接觸空氣的時間增加,許多人沒發現醬油已經氧化不新鮮了,卻還是繼續使用。

像這樣思考,就會發現醬油的滋味除了醬油本身的品質,也會受到氧化等因素影響。察覺到不一樣的原因,就有機會找到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法,例如換成可防止氧化的醬油瓶。

在一個領域耕耘數十年的企業或專家,大多都具備深度的觀點,這時只要分一點資源出來拓展視野,解析度就能更上一層樓。

發展新事業或創業時,擁有寬闊的視野,才能察覺到真正的課題。討論解決方案時,也需要多方思考,才有機會發現有效的解決手段。想提高解析度,鑽得深很重要,看得廣也同樣重要。

▼ 結構

從深度、廣度的觀點探討過事物的原因與解決方法後,還需要將這些要素整理出結構,否則只是散亂的資訊。掌握結構,才能理解要素之間的關聯與輕重緩急。將事物結構化,是提高解析度不可或缺的步驟。

假設現在有個開餐廳的朋友委託你調查這陣子

餐廳營業額下滑的原因,也給了你實際的營業額數據。面對數千行的數據,一條一條看下來,恐怕也找不出原因。這時,應該先將數據整理出結構,將營業額拆解成客單價×來客數,客單價再區分成食物或飲料兩個部分,食物可細分為套餐或單點,飲料也可細分為酒精或無酒精,只要分解細項,就能找出是哪類商品的營業額下降。

來客數的部分,也可以分成第一次上門的新客人、來二到三次,還是來四次以上的回頭客,分析是哪類客人上門頻率下降。像這樣掌握營業額的結構,才能找出課題的根本原因,例如:「營業額之所以下滑,是因為這幾個月新客人大幅減少。」

發展新事業,調查過往事例時,即便蒐集到大量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也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只要案例之間沒有建立關聯,就不算解析度高。必須了解每個案例的異同與關聯,其中哪項要素特別重要,又為什麼重要,否則這些案例就只是堆積的資料,無法帶來任何新發現。

理解課題時,如何將蒐集到的要素整理出結構很重要;而提出解決方案時,資訊缺乏結構也會大大影響說服力。

打個比方,假如現在有個科學家說:「為了帶給人們幸福,我要做出哆啦A夢。」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可是「帶給人們幸福」和「做出哆啦A夢」兩者之間並沒有關聯。即使技術上有辦法做出哆啦A夢,我們也看不出哆啦A夢的什麼部分和幸福有關,是那些神奇道具能帶給人們幸福,還是能跟哆啦A夢一起冒險很幸福,或者是只要哆啦A夢陪在身邊就讓人感到幸福?這代表哆啦A夢跟幸福之間的連結(解決方案的結構)並不明確。唯有將經過深入、廣泛探討的要素加以結構化,才能提高解析度。

▼ 時間

再以料理為例,食材的味道會隨著時間改變,比如太早採收的水果不甜,放太久又會壞掉;而有些肉品刻意放一段時間熟成反而更美味。一個人對食材的解析度如果夠高,就會知道食材的味道會如何隨著時間改變,而不只是知道某一時間點的味道,因此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深度」「廣度」「結構」都是在空間上提升我們對事物的解析度,換句話說,都是針對某一時間點。但別忘了,我們生活的世界,時間不斷流逝,我們希望提高解析度的領域, 其深度、寬度、結構也隨時在變化。

商業就是在跟時間賽跑,可能原本還在處理某個課題, 沒多久又碰上不一樣的課題。以前述的餐廳營業額結構來說,可能你好不容易發現問題出在新客人減少,但是才剛推出新客優惠方案不久,接著又要面對新客人過多,回頭客減少的問題。商業課題就好比移動標靶,客人的行動會改變,市場也瞬息萬變。

掌握了事物的深度、廣度與結構後,還必須預測其發展方向,以免落入「分析時切題,行動時離題」的窘境。

此外,競爭對手也可能突然打出有效對策,改變市場環境,對我們的商業活動造成影響。因此研擬對策時必須考量時間因素,比如:「我們推出新客優惠方案,競爭對手也會有樣學樣,所以我們的促銷活動必須以簽訂長期契約為前提。」如此考量到時間帶來的變化,才稱得上解析度高。

以上就是提高解析度的四個觀點:「深度」「廣度」「結構」「時間」。

用顯示器來比喻,深度相當於每個畫素的色彩鮮豔度,廣度則是畫素的數量。但即使畫素的色彩鮮豔度高、數量也多,若排列得雜亂無章,顯示的畫面也是一團糟,因此結構很重要;再加入時間軸,讓靜止的畫面隨著時間變動,就會成為影片。

▼ 多數人的問題在於「深度」不足

「深度」「廣度」「結構」「時間」這四個觀點會互相牽動,不能偏廢。

即使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獲得許多幫助你鑽研的資訊,鑽研到一定「深度」後,自然需要從「結構」的觀點來分析遭遇的各種狀況。同樣的,即使具備「廣度」的觀點,到了要判斷應該深究哪個部分時,也需要「結構」與「時間」的觀點。而如果單純分析「結構」,將資訊整理得有條不紊,也無法達到一定的「深度」與「廣度」。總而言之,「深度」「廣度」「結構」「時間」必須達到平衡,才能提高解析度。

最常見的失衡情況,就是深度不足,所以我建議各位先從「深度」著手。許多創業者都有深度不足的問題,他們仿效國外的新創事業,商業模式也看似行得通,但他們幾乎都沒有深入探討顧客的課題,以至於推出的商品顯得隔靴搔癢。這樣的狀況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以我協助過的客戶來說,有八成以上的新手創業者都有商業構想深度不足的問題。但反過來說,只要在「深度」方面下足功夫,便能脫穎而出。

從前,見多識廣的人比較吃香,然而到了現代,上網就能獲得五花八門的資訊,要查閱報告與論文也不難。相對來說,像是「教育現場面臨的問題」「企業如何改善應用程式」「創業失敗的原因」這種具有一定深度的資訊,無法上網取得,因此很稀有。所以我建議第一步先實地勘察,取得稀有、具體且有深度的資訊。當你分享有深度的資訊,別人自然會被你的見解吸引,這麼一來,你也能從更多人身上獲得更多的資訊與討論機會,逐步充實寬度、結構與時間的觀點。先確保深度,就能推動提升解析度的良性循環。各位可以將思考的重點擺在如何增加深度,而且不要空想,要實際行動。本書與以往談論思考的書最大的不同,就是注重透過行動來思考。實際行動,才能獲得詳細的資訊,加深思考,進而提升解析度。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