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客思維:抓出生活中的不合理,優化你的人生
內容簡介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有力觀點」(Strong Ideas)系列年度重點書
★倫敦政經學院書評、《出版人週刊》《泰晤士高等教育週刊》《澳洲金融評論》等媒體好評連連!
★娜塔.舒爾(人類學家)、丹尼.奧布蘭恩(作家暨數位行動者)、諾姆.寇恩(作家)、萬維綱(科學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課》專欄作家)、侯智薰(生活黑客教練、《雷蒙三十》創辦人)、鄭緯筌(Vista寫作計畫主理人) 邀請你一起擁抱駭客思維!
就是現在!
突破限制、改善現狀、升級你的人生程式!
自我完善的最佳工具──駭客思維
生活駭客,是一群充滿熱情、專注解決複雜問題、堅決自我完善的創意階層!
生活駭客,是一群敢於嘗試,懂得另闢蹊徑,企圖優化一切的人!
說不定,你早就是個稱職的生活駭客而不自知?
□ 應用各種整理術清理多餘物品,讓居家環境整齊舒適。
□ 配戴智慧手環或透過app追蹤體溫、心率、脈搏、走路的步數。
□ 為了健康,減醣、減脂或服用營養補充品。
□ 為了提升效能而使用某種工作術,例如番茄鐘工作法。
□ 找出更有效、更適合的方法,增進與他人的溝通。
□ 擁抱許多讓身心靈更平靜安詳的建議,並身體力行。
生活駭客四大特色:
一、個人主義:自己的事自己決定
二、崇尚理性:重視原理和技術
三、重視系統:試圖找出更好的規則
四、熱衷嘗試:不斷尋找優化的可以
只要掌握駭客思維,就能成為創造未來的「生活駭客」!
「如果○○的話,就可以解決/改善□□的問題」是「駭客思維」最具體而微的描述。不論是否精通電腦或資訊系統,只要將駭客思維運用於生活各層面、熱衷於自我完善,並樂於分享的人,都能稱為「生活駭客」。
本書從「駭客」的原意出發,帶領讀者在了解之餘,也激起更多好奇,並一同反思在強調個人的數位時代,如何與世界這個巨大的系統更和諧地共存。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萬維綱(科學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課》專欄作家)
侯智薰(生活黑客教練、《雷蒙三十》創辦人)
〔好評按讚〕
娜塔.舒爾(Natasha Schüll,人類學家)
丹尼.奧布蘭恩(Danny O'Brien,作家暨數位行動者)
諾姆.寇恩(Noam Cohen,作家)
鄭緯筌(Vista寫作計畫主理人)
◆很多人聞「駭」色變,誤以為駭客精神就是搞破壞,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其實,駭客思維是我們現代人的必修課,也是自我精進之道。多年前,我便踏上生活駭客的征程。戴上Apple Watch,計算每天的走路步數,我開始用數據量化身心健康狀態,可以感知更真實的自我。此外,我也熱愛拆解生活中複雜的事物,記錄各種騰飛的思維,藉此尋求可茲改善的解決方案。我很喜歡這本書,歡迎大家一起加入生活駭客的行列!──鄭緯筌(Vista寫作計畫主理人)
◆本書一方面完美詮釋這個時代日益風行的精神,另一面也揭示了它可能帶來的剝削……值得我們深思。──倫敦政經學院書評
◆本書富有見地、易於閱讀,深入探討了生活駭客的動機與心態……生動活潑且井井有條。──《出版人週刊》
◆生活駭客讓人尊敬的不是他們有多厲害,也不是他們的方法有多高級,而是那種自我完善的精神。──作家萬維綱
◆本書講述了這些「生活實驗」中令人振奮和不安的部分,並揭示了一個更大的命題:在技術優化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自我挑戰、不斷超越,同時不被它的負面壓力擊垮。──人類學家娜塔.舒爾(Natasha Schüll)
【作者簡介】小約瑟夫.雷格爾(Joseph M. Reagle Jr.)
美國東北大學傳播學副教授。曾任哈佛大學伯克曼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時也是位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資訊網聯盟」(W3C)早期成員,長期著眼於數位科技、文化和網路社群等議題。
擁有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學士學位(主修資訊科學、輔修歷史)、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以及紐約大學博士學位。曾獲選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歲以下最佳創新人士」之一。著有《誠信合作:維基百科文化》《閱讀評論:網路上的按讚者、懷恨者與操控者》等書。
〔譯者簡介〕吳宜蓁
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英國羅浮堡大學圖書資訊管理研究所畢。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信任溝通》《正念溝通》《星癒奇蹟》《6分鐘日記的魔法》《五秒法則》等20餘冊。
規格
ISBN:9789861373270
EISBN:9789861373294
288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目錄
1 序章:一群充滿熱情的人
極客和大師
二十一世紀的勵志新潮流
生活駭客的五十道陰影
伴隨優化而來的盲點
2 生活駭客:一切都是系統
有沒有辦法幫助其他人這麼做?
用資料夾和流程圖搞定一切
生活駭客的理性風格
拆解系統,設計自己的生活
遊牧者與超人
3 時間駭客:睡得更少,做得更好?
節省誰的時間?
從安排優先順序開始
我們真的需要睡這麼久嗎?
把我的生產力變四倍
特權和剝削
是否有誰虧欠了誰?
4 動機駭客:更快、更準、更好
動機的科學
生產力誘惑
披上科學的外衣
懲罰也是一種動機
迷宮裡的老鼠
5 物品駭客:關於擁有的兩難
透過清單塑造自我
加州意識形態與創客文化
生活駭客中的既得利益者
從太多到極簡
計數遊牧者與近藤麻理惠
關於物品,進退兩難的困境
極簡主義與百萬富翁
6 健康駭客:把自己的一切變成數字
數據的意義
成為超人的根源
奶油讓我更聰明
專家、經驗和不確定性
營養補充品和勵志語錄的吸引力
這對我有效,就是有效
消除選擇帶來的焦慮
我想相信
7 戀愛駭客:如果愛情也能用工具來管理
要母胎單身到什麼時候?
把妹的起源
最佳伴侶真的存在嗎?
如何讓別人喜歡我?
約會的數據化
如果婚姻也能競價
「你們做錯了」
合適的工具
8 意義駭客:古老啟示的現代超譯
古代斯多噶學派
超譯斯多噶
斯多噶式生活駭客
正念及其闡釋者
應用程式、小工具和偽科學
放眼自身以外
迷失在轉譯中
9 局限:只有路徑,沒有目的
選擇做自己
扭轉規則
狹隘的路徑
致謝
各界推薦
【推薦序1】〈摩登修煉者〉 / 萬維綱(科學作家、得到app《菁英日課》專欄作家)
有一次,跟我一個幾年未見的大學同學在費城逛中國超市。我想買點好吃的帶走,他給我推薦了幾個東西,突然問我:「你抵制日貨嗎?」
我說我不抵制。他說:「那你可以買這個,這個很好吃。」
我同學真是個優秀的現代人。我對日貨沒有強烈立場,我同學也不抵制,但是他尊重抵制的人。這就好比說,你可能不信教,也不是素食主義者,但你會照顧一下別人的宗教信仰和飲食取向。這種照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和平共處的生存智慧,因為現代社會中,有某種「講究」的人,正在變多。
在美國,你會很容易遇到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或是熱忱的環保主義者,或是強硬的川普反對者,或是高調的冥想修行者。我私下覺得這挺好的,這樣的社會更有意思,而且我認為,那些有講究的人活得更認真。他們不是小打小鬧偶爾為之,而是像古代那些修煉者一樣,是系統化地生活。
小約瑟夫.雷格爾這本《駭客思維》描寫的,也是這樣一群「講究人」,他們是堅決的自我完善者。
你肯定也經常看一些什麼「生活小竅門」的影片、讀點勵志的書、上網查詢各種「怎麼辦」。這些都很好,特別是現在有一些經過科學驗證的方法,的確有效。《駭客思維》這本書裡就列舉了各種被認為有效的辦法。
你可以用「要事優先」的原則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用提升動機的方法管住自己不浪費時間,可以用量化生活的方法管理自己的健康,可以用極簡主義的方法擺脫對物質的執著,可以用心理學和經濟學的方法優化浪漫關係,可以用斯多噶哲學的方法建立一套情緒準則。
但如果你只把這些方法當做解決問題的實用手段,每次用到才想到,或想到才用到,還停留在追問到底有用沒用、有多大用處、怎麼才有用的層次,你跟生活駭客相比,就落了下乘。
研究生上專業課時,會問導師那個知識對科研有多大用處嗎?運動員練基本功,會要求那個動作立即見效嗎?所有的道士明知道「成仙」是虛無縹緲的傳說,為什麼還要那麼認真地修煉呢?
以我之見,生活駭客區別於普通問題解決者的關鍵在於,他們真正在意的並不是有沒有用,而是對個人生活的掌控感。他們就像修仙小說裡的道士一樣,時刻都在審視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套嚴格的原則和紀律系統,一心想通過執行這個系統而實現自我升級。
這個升級不是升官、升學、升職那種東西──那些只是副產品──而是個人的效能、健康、意志品質之類內在素質的提升。他們關注的不是某一件事能不能做好,而是自己這個人能達到什麼狀態。
當你遇到一位持戒甚嚴的僧人或道士時,哪怕你並不認同他的信仰,你也會對他肅然起敬。生活駭客讓人尊敬的,不是他們有多厲害,也不是他們的方法有多高級,而是那種自我完善的精神。
自我完善這種精神古已有之。雅典哲學、印度佛教、中國的道教和儒家,從來都不是說大家探討一下理論就行,都是要身體力行,要超凡入聖。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班傑明.富蘭克林有本小冊子給自己記道德賬,曾國藩每天必須靜坐、讀史書、寫日記,他們可以說也是生活駭客。
現代的生活駭客都是什麼人呢?作者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像一個人類學家般對生活駭客的分類流派、歷史傳承、思想脈絡和行為習慣做了全面描述。我們會從中發現,現代生活駭客跟古代的修煉者至少有三點不同,而這正是他們的優勢。
第一,生活駭客的目標更實際。
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提出了一個「神人」的概念,認為未來會有「基因改造加人機合一」的新人類出現。現在人機介面的確是個熱門話題,伊隆.馬斯克等人可能很快就會把它產品化。這跟古人想修煉成仙可說殊途同歸。但據我所知,絕大多數生活駭客並沒有「成為超人」那麼極端的追求。他們只是想比普通人強一點—或者更嚴格地說,他們想超越的只是平庸的自己。
生活駭客不是深山裡的隱士,他們屬於作者所說的「創新階層」,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他們從事的是工程師、教育工作者、藝術家、設計師這樣需要發揮創造力的職業,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需要獨立的思考判斷。
如果你很自由,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發展一些美食或旅遊之類的業餘愛好去享受生活,但生活駭客選擇的是提升自我。沒人規定他們做多少的時候,他們卻想做更多。
第二,生活駭客注重現代技術。
生活駭客之所以叫駭客,就是因為他們善於用最新技術去破解生活。他們率先使用新出品的可穿戴設備、用智慧手機做時間管理,還可以把尋找約會對象和預定時間這樣的「生活瑣事」透過網路外包給幾個菲律賓人,更樂於嘗試用營養配方蛋白粉徹底取代一日三餐。
生活駭客還很有實驗精神。既然人體如此複雜,像營養學這種事,連醫生也說不準,他們乾脆拿自己做實驗。「量化生活」運動已經興起多年,最近隨著智慧手表和智慧戒指的普及而變得更流行。生活駭客會詳細監測比如自己進入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間長短,期待能訂做一個最優化的睡眠方案。
第三,生活駭客非常愛分享。
古代要是哪個門派有點什麼高級功夫,一定得藏著掖著;現代的生活駭客不但完全不介意,而且非常積極地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別人。這個時代缺少的不是知識,而是注意力和意志力──生活駭客發現,別人的注意力能幫助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他們會在社群網站公開工作方法和計畫,有的甚至二十四小時直播自己的一舉一動,歡迎網友監督。
如果你能吸引到夠多的粉絲,「分享」就成了一件正經事。
生活駭客中湧現出一批大師級的人物。富蘭克林和曾國藩這些人有時候也愛給人講點人生經驗,但現在的提摩西.費里斯、凱文.凱利等人,在某種程度上已把分享人生經驗做為自己的正式工作。他們非常樂意率先嘗試新事物、發明新名詞,到處講解和鼓吹,享受「人生導師」的感覺。生活駭客的思想市場現在是百家爭鳴,十分熱鬧。
因為這些導師們非常理解「共贏」的道理,所以一向是互相推薦和吹捧,從沒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行為。生活駭客導師市場一點都不像以前相聲演員那種互相傾軋的底層江湖,而是一個特別注重公司品牌形象的文化產業。
但生活駭客並不能完全擺脫古代修煉者的宿命:修煉有走火入魔的風險。
嚴肅學者著作和人生導師雞湯勵志書的一個關鍵區別是,後者只提供正能量:這個方法我用了有效,賈伯斯、馬斯克、芒格他們都是這麼做的,你也可以!你要是做不到,那就是你自己的思想有問題,你不配成功。但嚴肅學者會告訴你,任何方法都沒有那麼神奇的療效,成功有很大程度上靠運氣,而且每個方法都有副作用,人生其實是一系列矛盾的選擇。
雷格爾是位嚴肅學者。《駭客思維》這本書列舉了大量的方法和研究,但它並不是鼓動你成為一個生活駭客。選擇有條件,美德有近敵,方法有風險,優異有代價。
雷格爾每講一種破解生活的方法,都提供了相關的反思。你能選擇把瑣事外包給別人,那是因為你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極簡主義的生活風格就像蘋果的產品一樣……貴,而且因為更不願意妥協,反而成為一種執著。營養學的確不是一門成熟的科學,但拿自己身體測試極端的養生法應該不是個好主意。用心理學和經濟學「經營」出來的浪漫關係,還是浪漫關係嗎?
跟所有修煉者一樣,生活駭客的「優化」要是走到岔路上,就會成為「黑化」。
話說回來,也跟所有修煉者一樣,生活駭客追求的其實不是「真有效」,而是意義。
大衛.布魯克斯在《第二座山》提到,理想人生應該有一個「commitment」,大致可以翻譯成「承諾」。承諾是單方面的,只講對自己的約束,而不計外部世界給多少回報。你做這件事,不是因為它本身怎麼樣,而是因為通過這個行為,你的選擇從此有了方向,你的人生有了意義,你對自身有了掌控感,你獲得了自我認同。
我看這也是個悖論。有承諾的人可能到頭來只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感,但沒有承諾的人更可能走不遠。生活駭客崇尚科學,然而只要是個修煉系統,信仰就一定比科學重要。既然人生也充滿不確定性,我們就該給那些捨得在一個領域投入自我的人一點敬意。
有條件成為一個生活駭客的確是一種幸運,畢竟多了一次機會。成為生活駭客不需要學歷證明、沒有硬性的天賦要求、不設門檻,而且多數專案其實花不了多少錢。
所以我比雷格爾稍微積極一點。我希望社會上能出現更多生活駭客,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派功法,而且真把它當回事。如此一來,以下這樣的場景會越來越常見:
「你相信地中海飲食嗎?這裡有很多蔬菜和水果,還有低脂牛奶。」
「謝謝,我自己測試過了,地中海飲食不適合我。我等一下有個會議,現在要多吃點蛋白質,再來點糖,我需要腦力!」
「你能給我三十秒嗎?我想給你做個電梯演講,有個新想法。」
「沒事,你慢慢講。算上回饋時間,我給你八分鐘!我正在練習專注力。」
……
生活駭客也許是瞎折騰,但這個人人爭先、借助一切現代化手段努力自我實現的勁頭還真是好。
【推薦序2】〈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侯智薰(生活黑客教練,《雷蒙三十》創辦人)
這本書對我特別具有意義,讓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偏執的怪人、知道世界上各種有效改善生活的流派和方法,還能認識一群持續追求自我精進的同好。
我在二○一九年看到本書的英文原版《Hacking Life》,並被書名裡的「Life」所吸引。因為在中文世界裡,當我們想到「駭」(hacking),往往會直覺聯想到「有壞人用電腦技術竊取或修改你的資料」,怎麼「生活」也可以被駭?
沒錯,因為時代不一樣了。工業時代的成就模式是「達到標準」,只要跟著主流的習慣走,八九不離十能成功。比方說,經典的長輩三願:好好讀書、考好大學、進好公司。然而,現在的網路數位時代有另一種成就模式正在崛起,叫做「創造制度」。有一群人,不走傳統的成就金字塔,選擇另闢蹊徑,從全球範圍的虛擬貨幣和共享經濟,創造新的商業生態;再到解放雇傭系統,創造了一人公司、遠距工作和自媒體的自由職業模式;甚至到個人範圍的生活模式選擇,從極簡主義、量化自我,以及遊牧生活,這些人在書中被稱為創新階層,他們破解了人們習慣的既有生活模式,給了我們不一樣的可能性。
所以,hacking 的真正意思是用「聰明的方法」來做某事、破解或優化既定的習慣和生活模式。如果你也經常上網搜尋「怎麼做筆記更有效?」「怎麼避免社群媒體成癮?」「怎麼保持專注?」之類的生活小技巧,你可能也是一名「生活駭客」(life hacker,或譯「生活黑客」)。
我想到二○一六年,當時我還是學生,一天有超過十小時都被化工系的課業給塞滿,在不被當掉的前提下,還要賺學費和生活費來養活自己,所以我必須透過在自己身上實驗,運用各種方法優化自己:先是駭進「效率系統」以提升學習效率、減少待在學校的時間;再駭進「健康系統」,用最少的資源滿足身體機能,但保持精神和專注度;還有駭進「工作系統」,活用數位工具,讓我能遠距工作,不受物理空間限制自由接案。
因為我「怪異」的生活模式和選擇,我被認為是一名不太乖的學生,但如果以這本書來看,我是一名「駭客思維」的實踐者,也因為這本書,我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只是對生活講究了些。
我把這種持續破解既有模式的思維實踐至今,把自己當成小白鼠進行實驗,看看我還能做到什麼?所以去年,我選擇離開了年薪百萬的傳統職場,現在跟老婆一起經營一人公司,成立「雷蒙三十」和「柚智夫妻」的品牌,分享高效工作和數位生活的方法。雖然在一開始確實招致社會和長輩們的一頓「毒打」,但現在我們也過得挺好的,不用受限於朝九晚五的日子,可以自由地組合工作和生活,還能進一步結合旅行跟工作,當個數位遊牧者。甚至我們會在每週三的「家庭日」一起去完成一項人生清單上的事,比如看球賽、學跳舞、拍影片。
我很高興這本書這麼快就有繁體中文版,讓更多人能接觸到「駭客思維」的生活應用。我在繁體版尚未出版前,就已在網路上推廣本書。許多人曾問我:「這本是成功學的雞湯書嗎?」
我想告訴你,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雷格爾是研究數位文化的學者:他不是駭客思維的實踐者和推廣者,而是位研究者。書中匯集了各種生活駭客的真實案例和科學研究,所以本書並不是成功學勵志書。絕大部分的純雞湯書,雖然讓你在喝完當下感覺身體暖暖的,但沒多久就拉掉了,你還是沒變。因為它們沒有方法,沒有實驗,沒有科學,沒有工具,只是用不同的話術,告訴你要勇敢一點、再樂觀和自信一點,這世界就會更好。
然而,這世界會不會更好,並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當別人沉浸在娛樂、被既有的習慣給馴化、隨波逐流的時候,你可以透過本書學到增強效率的技巧,以及自我精進的方法,把時間省下,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此外,作者並非一味鼓吹我們都要成為生活駭客,他也列出了這些現象的相關批評和反思。畢竟,任何事情一旦過於極端,就容易走火入魔,所以我們需要知道邊界在哪,再去選擇。
我認為,每一位生活駭客透過行動所傳遞的訊息是,我們需要在意的不該只是這件事有沒有用,而是能不能讓自己活得更有掌控感。透過這些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意識到: 「原來,生活還有這種可能。」
序
〈1 序章〉
馬克.里特曼的家是個由感測器和控制器組成的網絡,大量數據在他的房子、身體和車庫的伺服器之間傳輸。門、動作和溫度感測器監測著周圍環境,iPhone和健康手環則時時窺伺著他,一切都被記錄下來以便分析;只要簡單對Siri提出要求,就能控制燈光、溫度和音樂。
里特曼最新入手的小玩意是智慧水壺iKettle,他希望Siri能幫他泡杯茶,甚至還想把泡茶加入早晨的自動化行程:戴在手上的健康手環一旦發現里特曼醒了,就會提醒房子打開暖氣和樓下的燈,還能在他洗完澡前把水燒開。但里特曼一直沒辦法設定好水壺,他在推特與成千上萬名追蹤者分享這段歷程:
「三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是沒喝到茶。強制再校正導致無線基地臺重置。」好不容易設定好了,水壺卻無法與其他設備相容:「為了讓Siri控制水壺,我只好駭進系統,把這些功能整合起來。」他繼續在推特上分享這個過程,等到終於成功時,這個故事已經傳遍了全球—首先是《衛報》的一篇報導:「一名英國人花了十一個小時,試圖用智慧水壺泡一杯茶。」
這個案例完全展現出所謂的駭客心態,也就是對系統工作的熱情(偶爾會過度迷戀)。不過且讓我們想像堅守在科技以外的另一種駭客:
哈柏在打折時買了同樣的智慧水壺,花了幾個週末對它進行一番整頓,但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東西沒救了;更糟的是收據不見了。幸好,還有另一種駭客手段。哈柏記得「生活駭客」網站上的一篇文章〈沒收據也能退貨—幾乎所有商品都適用〉。哈柏選擇做最後一次努力:再放幾個星期,等聖誕節過後再去退貨。儘管可能要排很久的隊,但此時商店通常會比較寬容。
里特曼是個大數據分析師與自我追蹤者,他之所以能成功解決問題,是因為他了解智慧家電背後的技術系統。而哈柏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沒有收據的情況下退貨,是因為他了解另一個不同的系統,也就是購物季的動態系統。
我們可以從這兩種駭客技巧中看出,過去十年裡,駭客思維已擴及生活各層面,並廣泛應用於各種技術系統,以快速巧妙地解決問題。生活駭客追蹤或分析自己的飲食、財務、睡眠、工作,甚至包括頭痛。他們分享如何有效率地綁鞋帶、打包行李、尋找約會對象,以及學習語言的各項技巧。
提到「駭客」,許多人馬上會聯想到穿著帽T、埋首電腦前的犯罪者,這或許會讓人們對以上所描述的一切感到驚訝,但這些行為確實符合「駭客」一詞的原義。六十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的鐵路模型愛好者用「hack」一字來形容快速修復「此系統」(火車月臺底下的電線和繼電器網路)的方法。駭客們熱衷於探索、構建和操縱這些系統。
今天,生活駭客涉及的領域除了科技、文化,還包括工作、財富、健康、人際關係,以及其他意義更廣的範圍。這是駭客思維的展現,是具系統化與實驗性的個人主義和理性方法。舉例來說,某些自稱「生物駭客」的人正在嘗試「消弭老化工程策略」,從這個名稱看得出來,這些人確實信心滿滿。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尤其是各種能串連感測器的應用程式),這種駭客思維陸續出現在生活中許多從未「駭」過的領域。除了延長壽命,還有提高生產力、獲得物質滿足、達到最佳健康狀態、尋找戀愛對象與性伴侶……等系統。
生活駭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途徑。考慮到自身的「怪癖」,我對它的優點確實很能感同身受,但也對它的缺點感到憂心。然而,這些擔憂並非源於生活駭客是外星人或邪教成員。之所以會出現生活駭客,是因為有其天時地利:當生活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可以管理與建構的系統時,所有人都能藉此獲得一些幫助。
*二十一世紀的勵志新潮流
芸芸眾生中的你,只要擁有正確的態度和行動,就能躋身成功人士。至於該如何做到,只需要從四萬五千多本已出版的勵志書中挑一些來看就行了。大多數人就是這麼做的,如果把影音媒體、電視購物和個人教練算在內,這類市場總值約在五億到一百億美元之間。
生活駭客是自我成長史上最新的一頁,隨著成功的定義改變,人們給出的建議也隨之不同。我們是否仍像一八九○年代那樣,認為神能幫助我們成功?還是像一九三○年代的經典勵志書一樣,只要效法那些成功致富的人就行了?或是在當今資訊過剩的世界中,採納那些占一席之地的頂尖極客所分享的祕訣?史蒂芬.史塔克(Steven Starker)在《超市裡的甲骨文:美國人對勵志書的癡迷》一書寫到,勵志書反映了它們的社會文化背景,揭示了該時代的個人需求、願望和恐懼。正如《紐約客》雜誌在一篇有關費里斯的專訪中提到,每個世代都有專屬於它的勵志大師。
生活駭客是最新的勵志典範,且兩者都是所謂「實踐哲學」的延續。與學院派的哲學不同,實踐哲學關注生活中哪些是有價值的,以及如何認知它,是生活的哲學。若說斯多噶主義和儒學是古代的實踐哲學,那麼生活駭客就是當代的。例如,你可以透過控制自己每天花在回覆電子郵件上的時間(方法),來提高工作效率(目的)。
在美國文化中,勵志是一種很普遍的實踐哲學。正如史塔克所寫的:「我認為,美國的個人主義幾乎是所有勵志素材的泉源。」他也認為,勵志/自我成長是美國機會主義、自力更生和成功決心的一種表現。一位為《紐約》雜誌撰寫文章的文化評論家指出,「自《窮理查年鑑》出版以來,勵志文化—企業家精神、實用主義、強烈的自力更生、淡薄的靈性……已深深根植於美國人的DNA中」。
雖然「勵志」這個詞首見於蘇格蘭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那本獲利豐厚的同名書籍(一八五九年出版),但這個詞就跟蘋果派一樣,一開始雖是從歐洲輸入的詞語,如今卻已和美國文化密不可分;而生活駭客已然成為這塊「勵志派」的一部分。
在開始新的冒險之前,吉娜.特拉帕尼出版了三本取材於生活駭客的書;費里斯編纂了五本暢銷書、經營一個受歡迎的部落格,並主持一個有大量聽眾的播客,且都是以「一週工作四小時」這個品牌進行的。另外還有六位作者出版了關於極簡主義的書籍,包括《極簡富足:我靠一百樣東西過一年》和《會留下來的一切》。
當然還有更多關於生活駭客的書籍並未得到主流讀者的青睞,但儘管它們是獨立出版或只發行電子書,在網路書店上還是有數十則評論。我甚至曾在附近雜貨店的收銀處看過一本生活駭客雜誌,也看過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駭客智多星》。 生活駭客是極客們勵志成長的一種延續,現已成為主流。個人主義、務實、創業精神……等價值觀,以及克服障礙的無窮能力,都是這種精神的核心。生活駭客還加入了系統化思維、樂於實驗、喜愛科技,這些都很適合數位網路世界──一個充斥著系統和小工具的世界。
有些人可能覺得生活駭客就像勵志書一樣,很難視為正經嚴肅的事情;各種小技巧可被視為瑣碎小事;而生活方式的重新設計,則可以被當成《騙術》一書的老調重彈。但這種特色正是生活駭客的魅力所在:系統化精神的背後,既接納了世俗的駭客行為,也包含對人生更高遠的追求。
企業家保羅.布赫海特(Paul Buchheit),谷歌員工編號第二十三、Gmail的首席開發者,也是谷歌早期座右銘「不作惡」的創造者,他相信駭客是生活的「應用哲學」。他曾表示,有系統的地方,就有遭駭客入侵的可能,而到處都是系統。整個現實世界就是個有系統的系統,延伸到各個角落。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駭客心態,畢竟社會需要各種不同的個性,但擁有這種心態的人,就是那些能跨越業種、統治權,甚至宗教來「改變世界」的人。對布赫海特來說,駭客行為比電腦中那些聰明的代碼更重要,也更偉大──這是我們創造未來的方式。
布赫海特的信念具有煽動、簡化和集大成的特性,就如同許多勵志方法所採用的前提。而正如史塔克所觀察到的,這些信念很容易讓批評者表現出不屑,以搖頭、瞬間冷笑、高傲的微笑和善意的忽視為回應。然而勵志書是我們文化結構的重要組成,它無所不在且影響深遠,以致無法忽視也不容輕忽,當然值得研究,生活駭客也是如此。
*生活駭客的五十道陰影
對布赫海特來說,任何系統都受制於兩套規則:覺得事物該如何運作的感知規則,以及現實中的實際規則,這正是駭客的力量所在。他認為,在大多數複雜系統中,這兩套規則的差距非常大。有時我們得以瞥見真相,發現某個系統的實際規則;一旦知道實際規則,就有可能發揮「奇蹟」──做出違反感知規則的事。例如,一名電腦駭客可以利用程式正常預期行為與現實中緩衝區溢位(簡單來說,就是指針對程式設計缺陷,塞入超過緩衝區所能容納的資料,破壞程式執行、趁機取得程式甚至是系統的控制權)之間的差距上下其手(例如針對目標電腦輸入惡意程式碼)。當然,駭客攻擊不只限於電腦。
在討論電腦駭客時,人們經常使用老電影裡的一個比喻:針對同樣的系統弱點,白帽駭客會修復它,黑帽駭客會惡意地利用它,灰帽駭客則介於兩者之間:他們可能會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進入系統,卻幾乎不會造成傷害。哈柏決定在聖誕假期結束後將智慧水壺退貨,就是種淺灰色駭客的行為。如同里特曼和其他人發現的,想讓智慧水壺透過無線網路正常運作並不容易,因此,在沒有收據的情況下退貨雖然違反了規定,倒似乎沒那麼惡質。
但如果哈柏使用同樣的技巧,卻選擇把東西退給另一家商店,好拿到未折扣價的退費呢?這等於哈柏詐欺了第二家商店,比起當初購入的特價,他能拿到更多現金,這下子他的帽子顏色變得更深了。
生活駭客網站〈沒收據也能退貨──幾乎所有商品都適用〉一文出現在萬聖節前的「邪惡週」主題底下。該網站的編輯們寫道,這樣的貼文雖然有點半開玩笑,卻反映出知識就是力量,至於用這種力量行善或作惡,取決於你自己。邪惡有時情有可原,甚至可以幫助你對抗邪惡:學習如何破解密碼,可以教你強化安全措施;更加了解謊言和操縱,讓你有能力看穿這類策略──或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情況下使用它們。
這種理由聽起來幾乎可說是權術至上,還顯露出某種技術傾向和個人主義的心態。但一件事究竟是好是壞,不僅取決於個人。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用另一個問題代替道德的絕對性: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分辨一名生活駭客有害或有益?又是對誰而言?接下來,我們會經常回到這個問題。
沒有收據就退貨的駭客行為顯然是出於對個人利益的關注,但如果哈柏把智慧水壺拿到他當初購買的商店去退、拿回與當時同樣的金額,並沒有所謂的傷害可言。只是如果每個人都使用這個方法,會變得怎樣呢?
這個問題就是康德所謂「定言令式」的一個例子:只做你希望每個人都做的事。第一種情況是,把一只無法使用的智慧水壺退回原購買商店、拿到跟當初購買時同樣的金額,這是無害的;但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世界將因此變得更糟。這種行為本身就帶有詐欺的意味,店家也會因此採取更加嚴格的退貨政策,反而會傷害到其他消費者。
康德的定言令式將道德考慮的範圍擴展到個人之外。我們可以問,如果一項駭客技巧是普遍的,也就是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這方法還能持續有效嗎?它有益嗎?這世界會因此變得更好嗎?
讓我們看看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鮑伯,萬宙商信(Verizon)的一名開發人員,被發現把自己的工作外包給一家中國公司。包括軟體開發人員在內,許多美國員工都對公司把業務發包給海外公司感到焦慮,覺得這可能導致自己遭到裁員。鮑伯也把工作外包出去,但仍保住自己的飯碗。他把兩成工資付給別人,換來每天上網看貓咪影片的日子。他把公司業務變成自己的優勢,駭進了這個系統。
很顯然,鮑伯的駭客行為是出於自身利益,也並非普遍。它之所以有用,因為這是暗中進行的單一案例。這項行為有可能傷害他人,鮑伯的不誠實使雇主身處風險之中;它無法通過康德的檢視,因為我們不會希望這種不誠實的行為是普遍的。
還有一些生活駭客技巧可能在無意中傷害使用者和他人。想想高生產力駭客技巧與整型手術的相似之處吧。在個人層面上,整型手術是一種能提高生活品質的自我提升法。它可能會出錯,使事情變得更糟;而且表面的強化,只能暫時緩解深層需求,形成一個不斷干預卻永遠無法獲得滿足的惡性循環。 普遍來說,我們很難斷言整型手術對所有人是好還是壞,生活駭客也是如此,尤其論及自我提升的社會涵義時,情況又會變得更加複雜。增強的動力通常是社會性的,也就是說,一旦開始推動,標準就會不斷提高,反而使得滿足感越來越遙不可及。一個人變美後,會讓其他人覺得自己更醜。
有些提高生產力的技巧相當有效:提高產能的關鍵,是排定工作的優先順序,而不是把行程表塞爆。有些技巧是行不通的:喝大量的水然後憋尿,應該可以讓你更專注,事實上卻有可能讓你更分心。而且就像某些手術一樣,有些會讓情況變得更糟,有些則永遠無法讓人滿意。塞爆行程表是一項錯誤,而且生產力再怎麼提升都永遠嫌不夠。到最後,生產力的提高反而讓每個人都被迫面對更多要求,包括生產力的再提升。
這些都是數位時代的陰影。在這個時代裡,人們進行廣泛的互動、各種設備無所不在,並有許多科學問題等待解決;此外,我們可以遠端工作、家事外包、追蹤和測試生活中的每一項指標(從心率到發送出去的電子郵件)。藉由思考鮑伯這樣的案例,我們可以確定人們認為值得的事物中蘊含著哪些固有價值,以及這麼做的有效性及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