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網絡解密: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人與人的接觸和連結,決定了你的價值;
洞悉人際網絡,才能從不斷變動的局勢中掌握關鍵力量!
★史丹佛大學百萬人修課新穎主題、當代「網絡經濟學」大師25年研究精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oogle首席經濟學家極力推薦
★全球關注的重磅分析,破解社會位置決定命運的真相,提供變動世界的有力思維工具!
★《商業周刊》書摘介紹,網絡科學第一本重量級通俗讀物!
馮勃翰 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鄭國威 泛科學知識長|李政德 成功大學數據科學所教授|吳達偉Z9 社群網路名人
Jenny JC 財經觀點|雷浩斯 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周岐原 風傳媒主編──重磅推薦
「人際網絡」大規模主宰我們的生活,卻少有足夠的思考工具帶我們去理解:
人際網絡有什麼特點?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
人與人的接觸和連結,會以什麼樣的力量左右個人與群體的動向?
你是否──
努力維持社交安全距離,但又憂慮不知感染源有多近?
期待認識位居要津的朋友,想拓展更多機會?
努力追蹤各大KOL動態,想把握最新訊息?大部分資訊都是從同溫層獲得?
辛苦積蓄,卻不確定到底該聽誰的指引展開投資交易?
以上全是「人際網絡」思維工具的射程範圍,更是現代生活每一天的挑戰。
史丹佛超人氣教授、當代網絡經濟學大師馬修.傑克森提供精妙解說,幫助我們看見自己身處的社會位置,學會從不斷變動的局勢中掌握關鍵力量。除了個人層面,人際網絡亦與許多當代重大挑戰密切相關:傳染病、階級不流動、金融危機、新型態的戰爭……對於這些益發嚴重的「社會病徵」,作者帶領我們穿梭在跨領域生動案例中,洞悉人際網絡的奧妙。
本書更從歷史、社會觀察、文化、社群現象解析人際網絡,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人類已發明了高效疫苗,為何傳染病仍難以掌控?究竟該如何遏止感染鏈結?
‧網紅當道,如何找到傳播訊息的關鍵人物?
‧ 臉書如何透過分析你關注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就能推測誰是你的另一半?
‧Google何以能在不斷更新的億萬網頁中準確猜出你要的內容?
‧金融危機蔓延,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是怎麼結成密而分不開的網絡?
‧在通訊發達的今天,為何嚴肅新聞日趨沒落,流言卻大行其道?
各界推薦
◎人脈、朋友圈、社區、股市、臉書上從未見過面的「好友」……我們的大腦記憶、區分、甚至想像無數種從網絡中衍生出的「關係」,來加以利用,可說是我們最強的超能力。然而這片關係之海有自個的運作方式,你我想要不被淹沒、乘浪而進,就得摸透它的脾氣。本書引用豐富的研究,搭配多元案例跟數據,提供了值得參考的建議,已成為我做各種重要判斷的依據,相信對你也有幫助。──鄭國威,泛科學知識長
◎人際網絡是一種看待社會的新思維,而此書以故事和科普的形式,深入淺出且有趣地介紹人際網絡的基本概念和跨領域應用,能讓置身這無形網絡的你我,簡單感受它如何貼近生活、如何影響決策、如何解釋社會的各種現象。──李政德,成功大學數據科學所教授
◎人際網絡科學能解釋思想、流行、甚至疾病如何在人類之間傳播擴散,也就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管理、行銷、政治、文創,只要你的工作和人有關,都能用上這本科普書。──吳達偉Z9,社群網路名人
◎我們所做的事,以及大部分的想法,都是由朋友、鄰居、同事,以及與我們連結的社群媒體所形塑,這本發人深省的書告訴我們人際網絡為何如此重要,以及人脈為何既是我們的力量,也是我們的弱點。一部必讀之作。──戴倫.艾塞默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傑克森帶我們走上一場充滿洞見的閱讀之旅,一窺社會網絡的構造如何形塑我們的人生,乃至人性。──羅傑.梅爾森,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網絡」幾乎在各個社會科學領域都表現出強大力量。同一現象在不同學科呈現不同面貌,但鮮有學者的學識寬廣到足以發現其中的共同模式,更少有人能對大眾發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馬修.傑克森卻是這等人才,他的作品是關於人際網絡的精采入門介紹。──哈爾.韋瑞安,Google首席經濟學家
◎文明奠基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即所謂「人際網絡」,進而貿易、合作與交流。這本流暢又精采的書,揭示了「人脈」的科學,解答了不平等和極端化的社會是如何出現的,以及傳染病和金融機構接連倒下的事件是如何發生。──艾瑞克.麥斯金,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本書可讀性極高,涵蓋主題廣泛,從傳染病、金融危機的蔓延、政治對立,到經濟不平等,以網絡思維切入,對社會生活進行深刻剖析。傑克森以此證明他不僅是網絡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還是這個主題最為出色的闡述者。──鄧肯.華茲,微軟首席研究員、《6個人的小世界》作者
◎令人嘆服……為何單靠錢無法讓你向上流動(mobility)?本書給出了最精采又具說服力的答案……傑克森除了以精細研究佐證,還以網絡思維核心概念直指當代熱門議題的關鍵,徹底分析從金融危機蔓延到假新聞等種種問題。──《紐約時報》
◎傑克森教授提供了一種全新且有力的思維,幫助我們拆解現代社會各樣難題的核心……一旦專注進入本書的核心觀念,必將收穫豐碩。──《華爾街日報》
◎這個時間點閱讀本書,特別容易聯想到當前時事,讓人看清很多現象:社會的不流動、疾病的超級傳播者(不戴口罩)、集體的智慧和愚蠢(謠言與假新聞)。此外,對於金融危機蔓延、社會階層和全球化也做了分析,整個論述循序漸進,條理清晰。世界正在不可避免地連成一張密網,好的壞的都只會傳播傳遞得更快。作為個體必須盡可能成為這張網絡中更加中心、更加重要的節點,人的價值終將是由自己在網絡中的位置所決定。──2020年美國讀者好評
【作者介紹】
當代網絡經濟大師
馬修.傑克森 MATTHEW O. JACKSON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聖塔菲研究所外聘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從事社會和經濟網絡研究已有25年以上,並出版了針對學界人士而寫的《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一書,《人際網絡解密》是他首部寫給大眾的作品。傑克森同時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計量經濟學學會和博弈論學會的研究員,經濟理論研究員和前古根海姆研究員。他於史丹佛大學開設的「經濟與社會網絡」和「賽局理論」網路公開課程,修課人次已突破一百萬,課程評鑑為4.8星,亦曾受邀至Google Talk演講。
◎譯者簡介 顏嘉儀
畢業於台大經濟所,目前就讀於德國曼海姆商學院,攻讀財務博士。曾擔任避險基金財務工程師、P2P信用風險建模顧問,與資料科學顧問。除了熱中於研究與傳遞知識,同時也是專利發明者、譯者,以及R-Ladies Taipei社群的共同創辦人。2017至2019年間曾獲選為微軟最有價值專家(Microsoft MVP)。翻譯作品有《小蘿倫的異想冒險:一場不可思議的電腦科學之旅》與《露比任務:培養孩子邏輯思考的程式尋寶記》。
得獎紀錄
獲選工商時報2021年度財經好書
2021年度 Readmoo眼光犢具獎
商業周刊1756期書摘選書
金石堂選書推薦
規格
ISBN:9789861343662
EISBN:9789861343907
384頁,25開,西翻,平裝,單色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目錄
導讀 人與人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存在著規律\馮勃翰
第1章 前言:網絡與人類行為
越來越多的變化
網絡連結多於億萬繁星
第2章 權力與影響力:誰占據網絡核心?
人氣度:點度中心性
比較,怎麼比較?
關鍵是你認識誰:大海撈針
微型貸款計畫的宣傳
傳播中心性
梅迪奇家族的崛起:關於網絡的一個歷史案例
「教父效應」:中心性可以滋養中心性
分類網絡影響力與權力
第3章 擴散與傳染
傳染力與網絡連通分支
相變與基本再生數
外部性與疫苗接種
高度連通而稀疏
不斷縮小的世界
中心性與傳染力:太受歡迎的壞處
網絡的動態變化與傳導性
獲得資訊的各種方式
第4章 連結緊密到不能倒:金融網絡
剖析全球金融危機
金融傳染有何特殊之處?
自由市場與外部性
監管
爆米花還是骨牌?
小結:駕駛一台沒有儀表板的飛機
第5章 同質相吸:人以群分
種姓制度
同質相吸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謝林的洞見
同質相吸現象的其他成因
同質相吸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示
同質相吸現象與我們生活千絲萬縷的關係
第6章 社會不流動與不平等:網絡反饋和貧窮陷阱
社會不流動
社會不流動性、不平等、「蓋茨比曲線」
社會不平等
教育
頭號嫌疑犯:機構與資本
職場人脈與社會資本
反饋現象與難以消除的行為差異:各種社會力量的拔河賽
小結:網絡隔閡、社會不流動、社會不平等
第7章 集體智慧與愚蠢
集體智慧
變動中的新聞版圖
極端化:當同質性發威
人類面臨的種種挑戰
第8章 交友圈與局部網絡結構帶來的影響
蟻群與旅鼠效應
羊群效應、擠兌、集體迷航
賽局理論與互補性
群聚現象:複雜傳染與複雜擴散
信任與支持
有「關係」就沒關係
嵌入性
了解朋友就是了解自己
第9章 全球化:變化中的人際網絡
人際網絡的形成
貿易網絡:做生意,別打仗
連線:同質性加劇與政治極端化
破壞性
越來越多的變化
致謝
各界推薦
序
專文導讀:人與人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存在著規律
馮勃翰(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在我開始介紹這本書之前,先丟給你一個挑戰:如果你有機會看到一個人在臉書上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之間所形成的人際關係,其中所有個人的姓名和資訊全部遮掉,你是否有辦法單憑這樣的資訊,判斷出「誰」是這個人的男女朋友或配偶?請注意,你只能看到誰跟誰在臉書有連結,但你看不到他們之間究竟是親人、朋友、同學、同事、路人,還是有其他關係。
在2014年有兩名康乃爾大學的教授,就真的取得臉書數據來做這項研究。他們發現,單憑臉書上的人際關係所形成的「網絡結構」,就可以預測誰跟誰是一對,而且正確率超過50%。不僅如此,進一步的追蹤研究發現,凡是難以透過人際網絡結構判斷出來的婚友關係,之後兩個人有很高的機率會分手!(這兩位學者是怎麼做到的,請見本書第8章。)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每一天都離不開與他人互相提供關心、資訊、幫助與服務。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構築了社會網絡,和空氣一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基礎。
關於社群網絡的學術討論開始於百多年前,而後逐漸發展成社會學當中的重要領域。在過去幾十年當中,關於網絡的研究結合了社會學、經濟學、數學、物理學、生物、人類學和電腦科學的核心概念與研究方法,大幅加深了我們對人際網絡的認識,讓網絡科學成為一門高度跨領域整合的學科。
本書作者馬修.傑克森是史丹佛大學的講座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當中運用經濟學方法研究社會網絡的先驅。傑克森把過去二十多年來關於網絡的經濟學研究融會貫通、旁徵博引,寫成了這本重量級的《人際網絡解密》,呈現兩個主軸:第一、人與人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存在規則與規律。第二、從這些規則與規律出發,一個人在網絡中的位置,會塑造他的影響力、信念與行為。
傑克森在本書中從一個簡單的問題出發: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你的朋友往往比你更受歡迎?你會這樣想並不奇怪,很可能這就是事實,而且問題並不是出在你。這個現象叫做「友誼悖論」:朋友多的人會成為很多人的朋友,因此每個人往來的對象中必然有比較高的比例是那些交遊廣闊的人。
從「友誼的悖論」出發,就能發現加入「人際網絡」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解析影響力的根源,有時候分析的結論甚至會違反直覺。比方說,你以為在一群體當中流行的事物就一定反映著多數人的喜好?不一定。如果社會上有許多人都希望得到朋友的認同或是在行為上有從眾的傾向,那麼群體中一小群特別受人歡迎的「意見領袖」不約而同地提出一些少數人贊同的主張,就有可能讓許多人誤以為這是多數人的喜好──畢竟這些受歡迎的少數人會成為許多人關注的對象,他們的意見或喜好會被許多人重複看到──然後在從眾效應的推波助瀾之下,少數人的偏好成為了多數人的選擇。
傑克森在書中整理出四種不同的指標,將社群影響力量化。第一個指標是,你有多少個朋友,也就是你的人氣。在前面的例子中,人氣成為少數「意見領袖」發揮影響力的關鍵。第二個指標是,你的朋友是否也有很多朋友,這個指標衡量了你的朋友的「品質」,你想傳達的資訊是否能夠藉由你的朋友傳遞給更多人?第三個指標是,你所擁有的資訊可以傳得多遠?這個指標衡量了你在人際網絡中的觸及範圍。而最後一個指標則是截然不同,看的是你的媒合能力:你在網絡中的位置是否可以成為不同群體之間的橋梁?
融合了人際網絡的研究方法像是一座顯微鏡,讓我們在總體數據底下,看到微觀的人際網絡所呈現出的不同樣貌。十多年前,我有機會去香港的大學教書。學校裡的學生背景很多元,除了香港本地生,還有大量的中國內地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換生;不是只有亞洲學生,歐美的學生也不少。不過,在我教授的課堂中,不同背景的學生鮮少互動。從讀書小組到期末報告到社團活動,香港生、內地生和歐美外籍生,幾乎都只跟自己的族群在一起,缺乏互相交流。
在美國也有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許多學校即便在種族上是黑白混合,但一個學生和自己同種族的人成為好友的機率,是跨種族的15倍。人類本來就有「同質相吸」的天性,大家喜歡和自己很像的人在一起。人際網絡中的隔離或分群現象,不只可以發生在不同的族群,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教育水準、收入等級、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這些不同領域的隔離現象可能會讓經濟不平等的情況惡化、社會階級僵固,或是形成資訊上的同溫層,帶來政治觀點的兩極化。從社會網絡出發的研究,可以指出這些問題背後的根本成因,進而幫助我們找到「治本」的公共政策。
隱藏在人際網絡分析背後有一個重要觀念,是經濟學所談的「外部性」。外部性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行為會為其他人帶來正面或負面的效益。舉例來說,一個人得到傳染病,不只是自己生病,同時也成為傳播疾病的管道。這是負的外部性。或者,當一個人得到一份好工作,不只他個人能發揮所長,他在職場上獲得的經驗與資訊,或許也可以幫助朋友找到更好的工作。比方說,年輕人得到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微乎其微,從個人角度來看,似乎不打疫苗也沒事。但是從外部性的角度來看,不打疫苗的年輕人可能會染疫,成為將新冠病毒傳播給年長者的節點。同理,當一家銀行在投資決策上承擔過多風險時,可能沒有想到透過銀行和公司之間的借貸或投資關係,這個風險會擴散出去造成全國或甚至全世界的金融危機。充分理解網絡當中的「外部性」機制,有助於制定更好的公共政策,包括鼓勵疫苗接種、透過教育弭平不平等,以及金融監理制度。
《人際網絡解密》是「社群網絡」這個重要文獻當中,第一部重量級的通俗讀物。人際網絡的結構和位置決定著每個人的交友、教育、工作、理財、生活和娛樂上的選擇,影響著一個人的健康、信念和價值觀,塑造了一個人能發揮多大的影響力。
這是少數一本我在讀完了之後會如此感嘆的書:「這樣的內容我若是能在二十年前就讀到,該有多好?對人事的觀察與分析可深刻多少?」不過,回到二十年前,這本書所介紹的許多研究與發現,一切都還在發展的初期。
(本文作者為臺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專攻政治經濟學、賽局理論等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