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欄
書活網特推
〈編輯室報告〉給臺灣的未來年表
人口減少,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人少了,就不會像現在這麼擁擠,生活會比較舒適;空屋率高,房價應該就會變低,也比較好買?
或許如此。但另一方面,少子化和老化速度過快,將來便無人能支撐整個社會,高度依賴年輕人力的職業(例如國防、醫療救護、警備、交通等等)無以為繼,社會安全無法獲得保障,人人自危。工作年齡人口減少,意味著繳稅的人也減少了,國家稅收不足,連預算都無法編列,該維護的基礎建設只能放著不管,故障毀壞成為常態。
因為人口過少,消費規模也變小了,大家賺的錢當然更少,目前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的便利商店和速食店被迫關門,電商與物流服務前後端的人力也不足,24小時到貨的服務走入歷史;醫療院所也逐漸減少,即使是小型診所,也變得離家甚遠。此外,由於搭乘大眾運輸系統的人變少了,許多路線被迫裁撤、減班;捷運和火車的班距變得更長,甚至為了省電省人力,電梯和電扶梯形同虛設,除了月臺外都是一片黑漆漆的。
更別提社會保險破產、長照人力缺口、孤獨死、下流老人……等更深刻的問題。
另外,有些影響已經在偏鄉發生,也往往是城市所看不見的:鎮上唯一的學校從「國小」變成「分校」,再變成「分班」,最後完全廢校。拔個牙得搭20分鐘的車到隔壁鎮,便利商店得開30分鐘的車才找得到;公車2小時才來一班,下午4點就收班;入夜後,整個城鎮宛如鬼城,所謂的「隔壁鄰居」其實只有頹圯的空屋……
這樣的生活真的能算得上舒適嗎?再退一百步來說,能算得上安全嗎?
本書很清楚地讓讀者知道,高齡少子化所帶來的社會衝擊不會只和某些人有關,而書中所提出的預測不但很可能在日本成真,也極有可能在臺灣成真。因人口減少而變得「地廣人稀」的生活不會只有浪漫的美好,還有更多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現在輪到我們想想了:政府與民代究竟在高齡少子化問題上做了哪些努力?這些努力的方向對嗎?這些措施真的對人民有益嗎?如果總樂觀地想著「以後的事以後再說」,我們就只能落得不斷被越來越惡化的未來窮追猛打的下場。
內容簡介
◆內附「臺灣版未來年表」、各領域專家推薦QR Code,一掃就讀!
◆日本6個月狂銷30萬冊!亞馬遜2017年度暢銷書,商業類第1名!
◆小野(作家)、劉黎兒(資深媒體人及作家)、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邱俊榮(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誠心推薦
這是一場影響力驚人的「寧靜危機」,
沒有察覺的人,終將被它慢慢腐蝕。
「少子化」「高齡化」也許已經讓你聽到耳朵長繭,
但你可能不曾想過:它們將如何左右我們的未來?
2020年 半數女性超過50歲
2027年 血庫嚴重缺血,重要手術無法進行
2030年 銀行、醫院、安養院一一從地方消失
2033年 每3戶就有1戶空屋
2039年 火葬場嚴重不足
2050年 食物缺乏,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
少子化、高齡化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問題,絕對超乎你我想像!
不要天真樂觀地以為,人變少了,生活就會比較舒適。
看看日本經驗,你將獲得終身受用的啟發與提醒!
作者身為日本人口研究專家與《產經新聞》評論委員,
在深入研究後,他發現人口減少不只是單純變得「地廣人稀」,
結構失衡更將成為拖垮整個國家的核心問題。
20年內,日本的社會可能變成:
■每5人就有1位老人,孤獨死成為常態。
■捐血量驟減、血液製劑嚴重缺乏、醫院人手不足,連救護車也叫不來。
■勞動人口大幅減少、消費冷卻、稅收減少、各級政府逐漸失能。
■空屋率過高,卻沒有人力和經費可處理,鬼城處處,形成治安死角。
■由於人口過少,不只銀行、百貨公司、安養院,連漢堡店都開不下去。
■警備、消防、國防、醫療等仰賴年輕新血的工作後繼無人。
本書透過年表形式,系統化呈現不同時間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雖然這些推論看起來很可怕,但絕非空穴來風,
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遠比想像中更大,受影響的將是不分年齡與性別的全體國民!
作者並提出「10個未來處方箋」,
引導大家思考自己和整個社會的該如何面對,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日本花了11年才進入超高齡社會,
但臺灣預計只要8年,之後總人口數將開始走下坡;
15年後,每4人就有1人超過65歲;
25年後,每3人就有1人超過80歲;
30年後,每1.7人就要扶養1名老人!
這樣的未來,我們現在能不警惕因應嗎?
◆各界推薦
小野(作家)、劉黎兒(資深媒體人及作家)、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邱俊榮(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誠心推薦
〈臺灣跟日本一樣,也在縮小、滅絕中──這本書是臺灣預言書,寫出了當政者不敢面對的真相〉
劉黎兒(資深媒體人及作家)
任何關心臺灣的人拿起這本書,一定會不斷點頭,因為這本書不僅是在寫日本,也是在寫臺灣。現在或未來在日本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臺灣即將發生的;甚至有些現象,在出生率全世界最低的臺灣或許來的更快。日本在縮小、滅絕中,臺灣何嘗不是,或該說臺灣更是,這本書就是在預言臺灣!
對照本書就可看出,臺灣也在縮小,走向滅絕化;這不是唱衰臺灣,而是面對臺灣。現在政府所有的計畫都枉顧人口減少和超高齡化的現實,仍以人口增加為前提,制定錯誤的政策。也因此,比起日本人,臺灣人更應閱讀此書,唯有所有人都理解、面對臺灣的現實,才能阻止錯誤的政策走向;和日本相比,臺灣的少子化,也就是縮小、滅絕是更為急切的。
〈未來40年政治、社會與經濟的衝突來源〉
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
許多人都把老化的問題簡化成孩子生太少,所以創造出一個「少子化」的名詞。事實上老化在各方面的衝擊遠大於鼓勵生小孩、給育兒津貼與公托等養育議題。這本書的主要貢獻就在於告訴讀者,當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漸增大時,將產生各種什麼樣的衝擊,例如國防、治安、防災與醫療急救機能的下滑。
老化是臺灣未來40年最重要的政治、社會與經濟變遷因素。以目前臺灣政府治理失能的程度,可預見的是與老化相關的服務,將通過商品化的市場服務與民眾的自力救濟來提供,這將進一步導致福利供給的「社會階層化」。現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終生將籠罩在老化的幽靈之下,這一困境也將成為臺灣未來40年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的衝突來源。至於要了解有哪些可能的衝突場景,就先來讀讀本書吧!
〈繼續追求擴張,或是正視人口劇減趨勢?〉
邱俊榮(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臺灣面對的高齡少子化問題還較日本嚴重。這本書對我的第一個啟發是日本對於面臨問題的前瞻思考與積極面對。這樣的態度非僅在高齡少子化問題,對於能源短缺、青年就業、區域平衡發展等問題亦復如是,值得我們借鏡。
本書很具前瞻性地指出高齡少子化的具體衝擊,其實很多效應都是可依直覺想見,而臺灣也難逃避的,例如大學的倒閉危機、獨居社會、住宅過剩;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我們至今可能還未能慮及的嚴重影響,諸如因必須照護而產生的離職潮、技術人員產生缺口使得技術大國地位動搖、血庫存量常態性不足、醫療照護設施不足等。
最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建議應該正視人口劇減趨勢,將日本改造成小而美、有效率的國家,揮別過去以「擴張」得到的成功經驗,策略性地縮小規模,「畢竟很多人口規模小於日本的國家也都過得很富足」!這樣的思維又何嘗不適用於臺灣?對於仍不斷追求擴張的台灣,我們或許應該試著培養跳脫傳統思維的勇氣。
作者簡介
河合雅司
《產經新聞》評論委員,專長為人口政策、社會保險政策。現任大正大學客座教授、厚生勞動省討論會委員、農林水產省第三方委員會委員,以及表彰偏鄉醫師的「日本醫師會 紅鬍子大獎」評審委員。並曾任拓殖大學客座教授、內閣官房「日本版CCRC構想專家會議」委員。
主要著作包括《未來年表》《地方消滅與東京消滅》《中國人國家──日本的誕生》《醫療百論》《日本的少子化》等書。目前也在每月第三個星期日於《產經新聞》進行專欄連載:〈河合雅司的週日講座:少子高齡化時代〉。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杜拉克過時了,然後呢?》《了不起的未來筆記術》《洗腦》《2020東京大改造》等書。
葉小燕
專職譯者、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譯有《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讓孩子成長的阿德勒名言》等書。
yen0407@yahoo.com.tw
得獎紀錄
★2018金石堂社會哲思Top26
★2018博客來年度人文社科類Top47
日本Amazon2018上半年商業書最暢銷 Top2
日本Amazon2018上半年暢銷總榜Top6
日本Amazon2017商業經濟類冠軍書.總榜Top10
誠品選書推薦.博客來社科類Top10
規格
ISBN:9789861372464
240頁,25開,西翻,平裝,單色印刷
目錄
前言 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第1部 人口減少時程表
序幕 2016年,出生人數跌破100萬人
2017年 日本變成「老太太大國」
2018年 國立大學將面臨倒閉危機
2019年 開始缺乏IT技術者,技術大國的地位動搖
2020年 每2位女性就有1位50歲以上
2021年 照護離職潮爆發
2022年 日本正式進入「獨居社會」
2023年 企業的人事費用邁向高峰,經營陷入苦戰
2024年 邁向每3人就有1人名高齡者的「超高齡者大國」
2025年 終於連東京都的人口也開始減少
2026年 失智症患者高達700萬人
2027年 輸血用的血液不足
2030年 銀行、百貨、安養院都從鄉鎮消失
2033年 全國每3戶住宅就有1戶是空屋
2035年 「未婚大國」誕生
2039年 火葬場嚴重缺乏
2040年 半數自治體面臨消滅危機
2042年 高齡人口約達4000萬人最大值
2045年 東京都民中,每3人中就有1名高齡者
2050年 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2065年~ 外國人將占據無人國土
第2部 拯救日本的10個處方箋
序幕 為了成為微小卻閃亮之國的第5個選項
戰略性縮減
1. 減少「高齡者」
2. 擺脫24小時全年無休的社會
3. 明確劃分非住宅區
4. 跨區域進行自治體合併
5. 徹底執行國際分工
維持富饒
6. 活用「工匠技術」
7. 以公費生制度培育人才
擺脫東京單一集中化
8. 推動中高齡人口移居地方計畫
9. 建立「第二市民」制度
少子化對策
10. 第3胎以上補助1000萬圓
結語 給肩負未來的你們
後記 成為了解「人口減少問題」的開端
各界推薦
讀者聲嘶力竭推薦:
*設計未來人生,不可或缺的一本書!
*希望二十、三十歲的年輕人都能來看這本書,知道自己將面對怎樣的未來,可以及早因應。
*公司擬訂未來事業計畫一定要看這本書,非常具有參考價值。我已經將「戰略性縮小」概念,運用在我們公司裡。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看這本書,這樣才能有正確的觀念,形成共識去監督政府,不會被政客的撈錢大計所騙,或政府作了錯誤政策,還在旁邊鼓掌,最後遺害子孫。
*沒有比這更重要的訊息了。一定要讓全家的人都了解,才能走正確的路。
*正確理解事實,戰略性的轉型為小而美的組織,不管是國家或企業。這就是這本書的精華!
*這本書主要參考「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日本未來推算人口〉的數據,言之有物,資料確實,可信度極高。不是寫來恐嚇人的書,卻讓我覺得比看「貞子」或「鬼哭神號」還害怕。
*少子高齡化已經是常識,但到底有多少人具體意識到它有多可怕。這本書把這種漠然的不安,給出了明確的輪廓,難怪會如此熱賣。
*把抽象的數據資料,轉化成容易想像的實例,是這本書暢銷的一大主因。雖然有很多嚴厲的分析,但也提供了我很多新的創意發想,對將來規劃很有幫助。
*我覺得這本書是今年最有用的商業書,因為提供了我許多開發商品的 hint。舉出版界為例,如果少子化加劇,女性高齡者越來越多,那麼以她們為訴求來企劃書,自然商機比較大。這樣以十年後、二十年後的社會變化來思考商機,一定可做出許多有市場的產品。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為什麼明明業績也不怎樣,許多日本企業最近還是努力徵人,為他們知道在不久的將來,一般的勞動世代(20-64歲)一定會不斷減少,所以必須事先儲備。難怪作者會稱之為「寧靜革命」。
*這本書,正在社會上工作打拚的人要讀,未來即將成為社會人的學生世代,也一定要讀,這樣才能了解問題有多大,獲得正確的認知,逐漸產生解決問題的意識。
*太有價值的一本書。看了雖然會感到不安,但絕對會成為我未來人生規劃的指南。
*非常具有衝擊性的內容,我第一個想的,就是一定要讓我的孩子和家族成員知道這件事的嚴重性,讓孩子知道怎樣選對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婚姻、生育上也有更全面性的考量。
*日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是史無前例的,所以不能等事情發生了再因應,一定要掌握時程,排好優先順序,好好處理,否則問題會從四面八方急湧而來,根本無計可施。這本書太重要了,其實我們不敢期待政府作什麼(多少還是對選舉抱著一線希望),但我們個人、家族可以同心協力,及早考慮因應。這也是唯一的應對之道。
*炒股社群推薦我們閱讀的書,但除了跟投資有關的事,還記載了很多有用的資訊,特別對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向非常有幫助。每個數字,都充滿啟發,無與倫比的有趣!
*作者提供的十點建議,我覺得不一定可行,但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考方向。想到百分之九十的高齡者都會成為下流老人,覺得未來真的很悲慘,所以希望年輕人讀讀這本書,用他們更靈活快速的發想,來解決這些事關他們未來人生的大事。
*書中提到的「輸血用的血液不足」「火葬場嚴重不足」,一定讓很多人覺得意外吧。像這樣,裡面有很多以前從沒想過的問題,並且直接與我們的生活相關,男女老幼都該關心。
*這本書將成為日本前進的羅盤,在日本生活的每個人都該看。
*讀完很不由自主的就會跟身邊的人一起討論,尤其是解決方案,大家意見紛陳,真是讀書會的最佳選擇。
*這是一本強烈的書,甚至預言日本會消亡,讓人難以想像。但數字會說話,認清事實,我們才有路可走。
*河合雅司先生是日本人口問題的第一專家。書中許多預測,在不同地方已經發生了。作者用淡然客觀的語氣描述,卻帶給我難以形容的恐怖感。現實真的比故事還要可怕。
*如果書中所描述的將來是真的,那麼到底是誰在什麼時候做錯了事呢?看完書,我禁不住一直這樣想。我有兩個小孩,我能作什麼?現在該怎麼跟他們說?好難的題目,希望不分世代,有更多的人能來看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生活態度隨之改變了。不管是下計程車、收到包裹或外賣飲食,都很自然的會說聲謝謝。或許有一天我們再也得不到這樣便利的服務了。特別是計程車,好幾次都碰到很年長的司機,聊起天來,都說很快就會退休,或許真的有一天,我們在路上再也難隨手攔到計程車了。
*書名震撼、架構新穎,非常吸引人。日本寫高齡化、少子化的書,沒有八萬也有五萬,但只有這一本最一針見血,直指核心。
*作者說,日本最大的難關會在2042年發生。到那時還有25年,要趕快跟孩子一起討論好好生存下去的方法和應該採取的行動。
*看完這本書,我想到已故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說過的話:「如果我是會說英語的日本年輕人,我一定出國闖蕩。」有孩子的父母,都該看看這本書。
*我的職場現在就已經面臨嚴重的人手不足窘境。我讀書時,小學母校有1200名學生,聽說現在一個學年只有一兩個班級,全校學生只有一百多人。作者所說的「超少子高齡化」產生的現象,已經在蔓延,我們一定要勇敢面對問題,不能習以為常而停止思考。這本書打開了我的眼睛,看見真正的危機!
*開救護車的人手不足,急病無法快送醫院,到了醫院,因為醫療人員不夠,無法即時治療。自衛隊人員遽減,表示隨時可能被他國侵略。轉身看看身邊,因為照護家人而離職的,就有好幾位,走在路上擦身而過的,也越來越多老人。謝謝作者,讓我不只看到了現實,也看到了令人不安的將來。雖然悲哀,但總比什麼都不知道要好一百倍。
*我覺得國中、高中和大學,都應該設立「現代社會」這樣的課程,教授本書的內容,讓孩子知道怎樣選擇自己的出路。這比日本史之類過去的訊息重要多了,學校即使減少別的課程,都應該先上這一課。
*從來沒有這樣敢用年表方式來呈現少子高齡化未來的書,太過震撼了。作者的建議也無比大膽,提供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因為話題性高而讀了這本書,的確有價值。既然生在這個國家,就應該認清未來可能的發展,及早因應。
*作者是極度擅長作資料分析的高端媒體記者,書中所有內容都有數字根據,非常有說服力,而且看起來,這些預測應該八九不離十,都會成真。讓人不安又想要做點什麼。
序
〈2016年,出生人數跌破100萬人〉
社會失去活力
如同各位所知,日本正高速朝著少子化邁進。2016年的出生人數僅有98萬1000人,首度跌破100萬人大關。戰後的出生人數最高峰,出現在戰敗後不久的1949年,人數為269萬6638人(第1次嬰兒潮),換句話說,不到70年,出生人數就減少近三分之一。
但我們真正應該擔憂的不是年出生人數跌破100萬人,而是出生人數減少的趨勢今後也會持續下去。接下來的出生人數將如同從陡坡往下滾似的,預估在2065年將減少至55萬7000人,2115年將減少到剩下31萬8000人(根據前述社人研的預估統計)。
也就是說,少子高齡化與人口不足問題才要正式登場。一對父母只生一個小孩,就像把一張紙對折一樣,紙的面積會剩下一半。如果下一個世代也只生一個小孩,就像把這張紙再對折,面積只剩下四分之一。像這樣把紙一再對折,就算原本很大的紙,面積也會一下子變得很小。
那麼,出生人口的減少,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舉例來說,人才的培育與確保將會變得困難。因為出生人數劇減,各領域就無法再像過去那樣人才輩出。過去的人手不足,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景氣影響,但今後絕對會陷入缺乏後繼者的困境。如果人才爭奪戰總是由特定領域勝出,甚至有可能導致社會無法正常運作。
影響還不只如此。一般來說,人數越多,彼此之間就越能切磋琢磨,提升整體水準。因此,如果屬於年輕世代的人數減少,就很難進行創新改革。
不只農業與建設業等勞力工作需要年輕人,也有許多職業需要年輕領導者:音樂、時尚、新文化傳播的領導者有許多都是年輕人。因此出生人數驟減的社會,將在各方面失去活力。
即使改善生育率也無法增加出生人數
「總生育率」是一種測量少子化的指標,指的是一名女性在一生中生育子女總數的估算值。戰爭剛結束的1947年為4.54,最近2015年的數字則為1.45,不到當時的三分之一。
接下來,我們試著把這個數字簡化為一對夫妻的情況來思考。孩子是父親與母親兩人所生下的後代。所以如果想要維持目前的人口規模,總生育率必須為「2.00」(嚴格來說是2.07)。達到「3」以上,人口才會開始增加,如果是「1」開頭,無論是「1.00」還是「1.99」,每對父母的子女數都只會以一人計。換句話說,下一個世代的人口規模將會減半。
那麼「1.00」與「1.99」有什麼差別呢?差別就在於後者的出生人數減少速度較緩慢。就現狀來看,我們的社會中有些人沒結婚,也有夫妻沒生小孩。看了以上的說明,想必大家都能了解現狀的1.45這個數字有多危急。
歷任政府都千方百計想提升總生育率。安倍內閣還把國民自己所期望的生育率定義為「國民希望出生率」,目標是把這個數字恢復到1.8左右。因為「要恢復到2.07很難」,所以換句話說,這個目標的意義在於「目前的人口規模實在無法維持,至少要抑制人口減少的速度」。
但遺憾的是,就連安倍內閣如此拚命努力,依然沒有什麼意義。各位或許不太知道,事實上即使總生育率改善,出生人數也不會增加(理由將在後面詳述),反而還會減少。這就是我們目前被迫面對的「極為嚴峻的現實」。
少子化將會持續,人口減少無法停止。那麼具體來說,人口減少的日本,將來會演變成什麼樣的狀況呢?
下一頁的「人口減少時程表」將呈現日本的未來,請各位先簡單看一下。接下來我會從出現在表中的事項選出約20個主題,搭配圖表進行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