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辯護:判決之外,11個法律故事的人性思考
相關專欄
書活網特推
內容簡介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暢銷書
改編電視劇洽談中
法律面前,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11個挑戰認知與想法的真實人生故事,
也有可能在某一天,變成你我的生命救贖。
好不容易與家暴丈夫離婚的女子卻覺得羞愧,因為丈夫要找新太太……
前科報告頁數比年紀還大的少年,根本不在乎被捕,因為法律幫不了他……
弱不禁風的少年背負從沒犯過的罪行,只因為他要的不是公正的判決……
離婚的父母為監護權爭吵不休,只好讓小孩出庭為自己辯護……
她是名女律師,以「說故事」為業。
在本書中,她透過非凡的坦率,描述你我身邊都可能發生的民刑事案件:家暴、離婚、監護權、盜竊、性虐待、販毒等。
這些故事乘載著有苦難言的心痛、如釋重負的解脫、光明燦爛的希望……透過法律,關係人的人生徹底改變。有些變得更好,有些變得更糟。就連身為律師的她,對於正義的預設觀點和成見,也屢次遭到挑戰。
事實上,法律的核心,唯有「人」才是主角。因為法律是人類的正義,由人們設計並實踐。所以,它從不是完美的,也會犯錯,更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但人們是否能夠理解,當憤怒、嫉妒、怨恨讓人們失去判斷能力;當命運不斷朝人們投擲未知的挑戰時,判決之外,述說的是什麼樣的公平、正義與人性?
【正義推薦】
法律白話文運動、律師娘林靜如 專文推薦
小益(〈法律唸成這樣,我一定是頭腦有洞〉粉絲頁版主)
托托探長(偵探書屋)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林永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林君陽(《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
許峰源(律師作家)
張國立(作家)
賴芳玉(律師)
──正義推薦
刑事及家事案件往往蘊藏豐富的故事,擅長說故事的作者藉由11個故事,娓娓道來刻畫著法庭內外的人生,引領讀者一同經歷好奇、緊張、感動及深思的場景。每個故事或以律師的立場、或從法官的判斷,均激盪著當事人的實況,法律制度固然有其效用,但對於冰山下方錯綜複雜的人性與情境,有時又顯得無奈尷尬。英國法官及大律師開庭時戴假髮,象徵半神半人,即在提醒人從事原屬神的審判工作時,必須謙虛與謹慎,此也正是本書帶給臺灣司法的省思。
──林永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在偵探推理小說中,抓到兇手後就代表水落石出,故事也就隨之結束。但在現實的案件中,故事其實才開始。本書以真實的案件,讓讀者從小說的世界回到現實之中,讓讀者真正了解,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巨大。了解犯罪者,有時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案件。
──杜鵑窩人,推理作家
真實人生遠比小說精彩、複雜,也更困惑。律師與他的客戶交織出人性的模糊標準,正義和邪惡糾纏於一分一厘的認知差距。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張國立,作家
生動!極其鼓舞人心!這是一本優雅又深思熟慮的書,但有時也像偵探小說一樣令人驚動不已,或為此感動至深。最後一章,讓我哭著讀完。
──湯瑪士.格蘭,執業律師、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非小說類匕首獎入圍
一本精心呈現的好書。不僅故事說得很有說服力,讀起來更精彩到放不下來。每段故事都在述說對於那些困在刑事與家事法庭的人們,何謂正義的真義,也捕捉到法律體制下的原始真實人性。
──祕密大律師部落客,英國報刊年度評論獎獨立部落客得主
作者徹底創造了一種新的閱讀類型:她將自己經歷的11起案件,轉變成與小說一樣引人注目的短篇故事,讓人對於真相深深著迷。是充滿力量的一部作品。
──珍妮.羅素,《星期日泰晤士報》
對於任何關心公平、正義、人性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有說服力的作品。應該列入所有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閱讀清單。
──凱瑟琳.巴克西,《觀察家報》
作者結合她工作上的需求,將她所代表之人的故事,以及她自身的觀點、情感,都以高超的寫作技巧表達出來。充滿能量、動人、極其迷人。
──巴尼.湯普森,《金融時報》
她在家事法庭上打了將近十年的官司。這些令人痛心的故事:新生兒被社工帶走;痛苦的離婚牽連到孩子;困在毒癮、偷竊與幫派中的青年男女。讀者能在作者的冷靜優美的文字中,閱讀每段人生中的感動、憤怒和絕望。
──夏洛特.愛德華茲,《倫敦標準晚報》
這本引人注目的書,透過刑事和家事法院追踪可能與你我有關的11起案件,將抽象的公平、正義、真理,以如此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如此富有洞察力、文字優美清晰的作品,讀了便且難以忘懷。在這11則充滿絕望和希望的故事洗禮下,作者有所成長。而閱讀本書的你,也將會有所改變。
──威廉.布羅德里克,《文學評論》
有時令人心碎,有時充滿希望,本書成功地讓那些亟欲表達的人發出聲音。更透過引人入勝的文字,能夠輕鬆就大口吞噬本書想傳達的主旨。
──奧利維亞.波茨《旁觀者》
這本讓你停不下來的好書,將直擊你的判斷:法律是否能夠提供正義、公正與公平的判決?
──《律師協會公報》
極其出色!充滿啟發!很難想像撰寫法律生活的書中,有比這本更好、更有洞察力的作品。
──凱洛琳.桑德森,《The Bookseller》
作者以嶄新的天分完成一本精彩的書籍。結合了文豪狄更斯與劇作家艾倫班奈的細心觀察,是本感人、幽默、悲傷、鼓舞人心,而且文筆優美的好書!每一章都是一個精心構思的短篇故事!
──提姆.序普曼,《星期日泰晤士報》政治線編輯
作者簡介
莎拉•蘭佛德(Sarah Langford)
出生於英國南部溫徹斯特的平凡家庭,母親是小學老師,父親則是房屋仲介。她自小就希望從事與文字有關的工作,在2002年獲得西英格蘭大學的英國文學學位後,決心要成為一名律師。
她在沒有高學歷、家族關係的幫助下,藉由在酒吧打工、在飯店櫃檯當接待、擔任法律祕書與書記官,靠自身力量獲得格雷出庭律師公會獎學金,進行律師培訓,以及跟隨大律師實習的機會。
專長為刑法與家事法,還擁有軍事法庭、監獄審判聽證會、刑事傷害補償署案件和其他專業法庭的經驗,也曾擔任地方教育局的法律顧問,並為刑事律師協會和家庭律師協會成員。
現與丈夫和兒子住在倫敦和薩福克。
譯者簡介
張雍婷
現居德國柏林,任職於新創科技業。臺大政治系學士,倫敦政經學院、海德堡大學雙碩士。擅英、德、日文。喜歡厚實溫暖的文字,覺得能藉由書寫傳遞知識是件快樂的事。網站:yung-ting-chang.eu
得獎紀錄
規格
ISBN:9789861372754
384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目錄
推薦序 重見法律事件背後的生命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 楊貴智
推薦序 看盡人生百態的律師擺渡人/律師娘 林靜如 前 言 法律之前,「人」才是主角
第一章 不停偷竊的少年小唐 ──法律究竟能不能幫上忙?──
我們已經對他使用了各式手段,但他還是沒有學到教訓。 我不想目睹他困在無謂又預料之中的蹣跚裡動彈不得⋯⋯
第二章 因律師自大而受傷的德瑞克 ──法律是否也會傷害我們?──
被告雖然攤在陽光下讓大家檢視, 檢方證人的身分卻是直到供證前都不會公開⋯⋯
第三章 無法傳達真心的家暴受害者薩芭 ──法律能否彰顯血肉人性?──
家事法庭裡的女性們被那些糟蹋自己的人質疑、 被迫忍受對方提出的暴力恐嚇──無論是肢體的、心理的或肉體的⋯⋯
第四章 不想要正義判決的男孩雷蒙 ──法律能否挖掘全部真相?──
真相從來不會獨自存在,故事也不會只有一個。 相反地,每個案件背後都是複雜生命交織成的網絡⋯⋯
第五章 為婚姻犧牲自己的麗塔 ──法律是否有不合時宜的迷思?──
婚姻是在當代無容身之處的過時儀式。 或許這個古董級的規則,以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將彼此緊緊相繫⋯⋯
第六章 努力打破惡性循環的瑪姬 ──能否質疑錯誤的法律建議?──
多數人總是出於良善意圖、想要提供幫忙。 有些人卻認為好心和正確的意圖,可以成為惡劣表現的藉口⋯⋯
第七章 因好奇心和欲望而失去未來的彼德 ──法律證據能否帶來正確的判決?──
我讀了敘述、與受害者對話,但是從未用雙眼正視這些畫面。 這讓我懷疑自己對於彼德的同情,根基於我從未親眼看過這些影像⋯⋯
第八章 因恐懼不敢說實話的阿丹 ──法律與正義是否完美無瑕?──
我已習慣大多數的案子,會存在著沒有解答的問題, 但是通常總會有一個理由,使這人決定來到法院並且編造謊言⋯⋯
第九章 怨恨前夫而失去判斷力的海蓮娜 ──法律會成為復仇和怨恨的工具嗎?──
法律要承擔的是個深沉、卑微又棘手的負荷, 只要父母其中一方拒絕又或是無法擔待,法律便要扛下這個責任⋯⋯
第十章 心智正常的精神病強暴犯克里斯 ──法律能否辨別真正的瘋狂?──
他是否早知道一旦說出哪些對的字眼,便得以遠離醫師? 這一切有多詭異,將病患本身的心理健康分析看得如此重要⋯⋯
第十一章 替自己監護權出庭發言的少年裘德 ──法律能否帶來改變、公平與正義?──
我們對司法體系的信任正一點一滴流失,造成了緩慢卻無法補救的傷害。 一旦我們失足其間,所有人都要付出代價⋯⋯ 致謝
各界推薦
【推薦序】
重見法律事件背後的生命故事 法律白話文運動/楊貴智
「他人昨日的地獄,將成為我明日的工作。」
過去人們多半只能透過法律劇或小說等管道一窺律師工作的神秘面紗,因此對律師的情感猶如廟宇內過濃的薰香氣味:敬畏中令人皺眉的矛盾情感。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人們理解這個社會需要律師,藉由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讓人們得以在法庭上伸張正義。然而不幸的是,如果不具有相當的經濟能力,恐怕很難取得高品質的律師服務。也難怪傳統影劇裡的律師,都必須像〈王牌大律師〉(Legal High)裡面的古美門研介或者〈無照律師〉(Suits)裡面的哈維那樣的貴氣。所幸到了2019年,感謝〈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的王赦稍稍為我們扭轉了律師形象。
相較之下,這便是本書可貴之處:作者以非虛構寫作的手法,用第一人稱描述辦理案件的心路歷程,帶領讀者從「律師」的角度感受「辦案」的感覺。作者以文學的筆法巧妙刻劃出「法律工作者」的面貌。
一般來說,包括大眾以及我們法律工作者本身,都會想像法律人是一群穿著法袍站在法庭上,揮舞著衣袖為正義發聲、為理念喉舌的人們,但卻忘記了法律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食衣住行、吃喝玩樂,更不是一群遺世而獨立的隱居者。
作者將許多日常生活的細節也深刻描寫進書內,像是等待開庭前焦躁而煩悶的心情、因為工作不得不往返偏僻且遙遠法院的無奈、面對各種脾氣與個性的法官時律師上演的內心戲,以及有時候也會忍不住把當事人的離奇事件拿出來八卦的軼事。
誰人知曉現實的辛酸
除此之外,《為誰辯護》這本書值得玩味的地方更在於,作者在不違反法律倫理的前提下,將自己經手的案件巧妙地轉化為十一篇精彩的故事,深刻地描寫了作者自己辦案的心路歷程,成功跳出了傳統「說案件」的窠臼,讓人們窺見律師這一行最內心深處的感受。例如人們總是好奇:律師真的都相信自己的當事人嗎?如果知道自己的當事人真的從事不法行為,律師該怎麼抉擇?
例如在「小唐」的故事中,作者跟大部分人一樣,「期待」司法體系能帶領小唐改邪歸正,最後卻「適應」了司法漩渦,只能讓小唐越陷越深,根本無法改變命運,但仍難掩期待小唐復歸社會的那一天到來。在「雷蒙」的故事中,明知自己當事人沒有從事檢察官指控的犯行,卻發現當事人為了掩飾更不容於世的過錯,只能選擇承認自己從未做過的行為。
如同作者所寫:「我懂法律,也知道在法庭裡該說些什麼,但是出了法庭卻無以為繼。」現代公民社會將法律視為最後一道防線,然而人世間許多事情太複雜,律師經常被迫面對法律無法解決的故事,箇中滋味,往往只有律師知道其中辛酸。
直擊敘事者的內心
每當我們開始閱讀「法律的故事」,進一步想要討論司法改革的時候,卻往往遺忘「寫故事的人」,彷彿這些故事都是自己繁衍而生,忽略了故事的良窳取決於寫故事的人。又偶爾我們太習慣以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觀點俯瞰全局,因而忘記去體會實際參與其中的人們,遭遇了哪些心路歷程。
雖然這樣說會引起很多人反對、甚至是反感,但我認為不論是律師、檢察官還是法官,這些被統稱為「法律人」的人們,都是一群擅長說故事的人,因為這些人的工作,都是在法律建構的框架內,用文字將證據串起,編織出最終的成品,也就是那些稱為「書狀」「起訴書」「判決」的東西。
說到底,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法律人寫出來的故事能符合正義的要求。而許多談論法律與法律人的書,都是將這些「故事」做為探討的對象:例如在程序瑕疵如何像滾雪球般發展為刑事冤案、離婚案件中令人刻骨銘心的親情與人性、人們利用民事訴訟討回公道的快活⋯⋯
如同這本書所述:每個案件都是複雜生命交織而成的網路,因此比「法律」本身更引人入勝的,往往都是判決背後的「故事」,而這些「寫故事的人」所經歷的生命故事,則是這本書希望能帶您一起體會的。
(本文作者為致力於推廣法律知識與法治思想的獨立媒體)
【推薦序】
看盡人生百態的律師擺渡人 律師娘/林靜如
這幾年,我的身旁總是環繞著律師。雖然身處在他們之中,我沒有處理個案,但是可以看到來來去去的當事人,與律師們在面對個案討論時,糾結掙扎的心情。
大學的時候,雖然我就讀的是法律系,但因為在商務事務所裡工讀,所以看到的律師形象比較一致:斯文、有理、衣冠楚楚、說話謹慎。而目前在我們這種綜合型案件的事務所,律師的樣貌就不太一樣了。有的沉穩內斂,有的人情練達,有的口才辨給,隨著律師性格的不同,案件的進行方式也會不太一樣。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律師事務所裡,你會看到各式各樣隱藏在社會上的故事,甚至是黑暗、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為誰辯護:判決之外,11個法律故事的人性思考》一書裡,律師作者透過十一個親身辯護的案件,揭示了刑事和民事法庭上所發生的各種令人震驚的故事。將自己如何保護他人,以及這樣做帶來的感動與心情,向讀者展示態度和行為所能夠改變案件的結果、法律制度本身,以及我們的人生。
律師的各種面貌與職責
我自己常常聽身旁的律師分享他們辦案的心法。有的律師說,好的律師要像算命師,可以預測出訴訟下一步的走向。有的律師說,優秀的律師要像導演,在法庭上讓每個角色都按照他的劇本來演。
我的側面觀察則覺得,律師的職責,是盡一切力量,在訴訟上取得當事人的最佳利益。有時候,完全的勝訴,不見得對當事人是最好的。
但是,有個很大的困難點是:委託人會說謊,也會隱瞞事實。這時候往往會影響到律師對情勢的判斷,甚至在法庭上被突襲。我想這是每位律師在執業生涯都會遇到的事情。
作者更說,對她而言,擔任律師不只是為了當事人辯護,還必須是名心理學家、顧問、社工人員、母親或是其他五花八門的角色。我自己則認為,律師的工作也像是擺渡人,陪著當事人擺過訴訟,踏上生命的另一岸。
而對當事人最難熬的,就是等待判決的時刻。
臺灣的司法程序,通常會裁定一個判決日期,然後在法庭上宣示判決。大部分的律師會選擇不到庭聽判,而是事後再打電話到法院詢問,或是上網查詢判決,在這之間的時差,就很容易不停收到當事人的詢問。
律師當久了,會有兩種分歧,一種是漸漸對勝負感到麻痺,訴訟過程就是照表辦事,甚至覺得勝負都已是意料之中。也有另外一種是不管執業再久,永不言敗。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面對挑戰的心態,都是自己的選擇。
為當事人爭取未來
我還記得,以前事務所律師在辦理一起被告刑事詐欺案件時,為了幫剛成年的當事人取得緩刑,到宣示判決前一天,都還幫他打電話向被害人求情,就是希望不要讓他年紀輕輕就得入監,影響往後的人生。
而本書的其中一個故事,就是一位十九歲的少年,犯罪累累,在涉入案件的五名警官都對他做出不利的口供後,作者幾乎要投降了。負責偵查的檢察官也要作者不要再浪費時間在這件案子上面了。但當她看到那名有著堅毅藍眼睛的男孩,因歷經不聽攔查警官的指示轉身而被追打,遭反告,表示絕不認罪,寧願被判決,作者決定讓情勢反轉。
透過一連串的證據搜集及展示,推翻了警官的證言,最後如作者所預測,取得了勝訴判決。我想當時作者心中,一定覺得為這位少年的未來開了扇窗。
然而,這位十九歲少年之後仍然一再犯案。二十一歲的他,有二十三件的竊盜前科,其後更是各種罪行不絕於耳。作者也在一次次的訴訟中,漸漸了解這位少年其實很聰明,懂得操縱他在訴訟上的籌碼,知道何時該認罪,何時不該認罪。他甚至會寫給法院一封漂亮、動人的信,信裡充滿懇求與改變的承諾,甚至會向法院保證自己會找一份工作。作者開始疑惑,身為他的律師,在訴訟上又是怎麼樣的角色。直到有天,作者拒絕再擔任他的律師多年後,偶爾會想起現在的他究竟在哪裡?
這是律師與當事人的人生交會。在當下或許有重大的影響,其後,或許再也是不相干的故事,兩人之間,依舊只是擺渡上岸的緣分。(本文作者為【律師娘講悄悄話】粉絲團版主、輔大法律系畢業,現為可道律師事務所負責人之妻。)
序
【前言】
法律之前,「人」才是主角
法律,充滿古怪字眼與儀式,這個美好卻古老的世界,總讓外人覺得遙不可及。在那裡,鐵石心腸的律師披著長袍,以追求真相之名,試圖剖析指點他人的生命。儘管事實上他們對於當代世界僅是一知半解,甚至格格不入。
曾經我也這麼想。
我並非多數人刻板印象中的律師:我不是男性,沒有頂尖大學文憑,也並非出身於律師家族。基於對文字的熱愛,我選讀英國文學。我喜歡文字帶我進入他人的生命中,啟發我對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後來我發現,這正是律師在做的事。法律書籍裡錯綜複雜的巧妙論點背後,是一則又一則關於人性的寓言。我的工作,是為我的當事人說故事—說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故事—藉由法律世界的黑白分明,引導他們從混沌的灰色地帶,找出生命的定位。
本書由十一則故事組成,每個章節裡的人物,都是我過去在刑事與家事法院代表出庭的委託人。法律扭轉了他們的人生,有些變得更好,有些變得更糟、甚至是終其一生的變化。往往,這些故事也改變了我。
我開始思考,究竟自己與這些委託人之間是否真有不同?又或者,在命運的造化弄人下,他們的故事有朝一日也可能在我身上搬演?
儘管每個刑事法庭的證據皆留有官方記錄,我在書中還是修改了案件中每個人物—從委託人、證人到律師—的姓名、外在描述和案件發生的所在地,以確保他們的真實身分不會外洩。每則故事都是基於真實案例所改編,包括相關角色的性別與種族背景。任何具有辨識度的特色,也都經過修改。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案例中的人物,而是我們能從思考這些事件裡學習到什麼,而它們又是如何形塑現今的社會。
每篇以家事法庭為背景的章節,事實上揉合了數個不同的案件於同一個主題。為了維護家事法庭要求的匿名性,故事裡的人物姓名、描述以及地點,也都經過修改。另一方面,這也突顯了即便現實裡個案的情節各異,背後潛藏的問題卻是大同小異。我會在每篇的注解中,就專業術語及統計數據說明,同時也進一步解釋相關法律與程序的修改。
在完整閱讀一篇案例後,你將對法律與其程序有進一步的認識。但我更希望你能身歷其境,體驗頭戴假髮、佇立於法官和陪審團前,扮演司法體制下的一樣工具,是什麼樣的滋味。
本書不談趣聞軼事,「人」才是主角。
這些故事乘載心痛卻不失幽默,戲劇化的情節裡卻可能埋藏有苦難言的痛楚,這些經驗挑戰了我的預設觀點和成見。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使我領悟到,「事情從不會只有一個面向」的真理。每則案例都帶領我正視那些看似抽象的生命啟示:公平、正義與真相。
我希望,透過閱讀他們的故事,你也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