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多動力就是你的富能力【日本最狂企業家崛江貴文最新暢銷之作】

學徒制毫無意義

許多人自古至今都深愛著修行、磨技或一味撿球等的吃苦美學。

我希望讀了這本書的你,可以從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中清醒。

以前我在推特上發了「好幾年拜師學習做壽司根本是傻子」的推文後,引起網友大肆撻伐批評。可是我無法眼睜睜看著未來一片光明的年輕人,耗費好幾年只為了學會煎蛋。

過去那個資訊不流通的時代,一般人不知道該如何做出好吃的醋飯;將魚肉的美味發揮到最大值的刀法,就像專家的專利一樣,

如果想要學會珍貴的傳統技術、知識或情報,只能拜專家為師,吃苦耐勞的努力學習、修練,才能得以如願。

網路問世前,技術或情報由特定人士獨占,所以情報才有價值。可是,網路時代是以「公開創新」為前提。

比方說,某個人寫了新的程式碼或工具後會先公開,請大家一起來改良;或是以此構思新的組合結構,再創造出新的作品。這個過程就是公開創新,與獨占情報或權利的觀念完全相反。

真正的發明,無法完全從零開始。新發明誕生於世界的某處後,立刻共享給其他人,再以這發明為基礎構思新的發明,這種做法才能加速技術的進步。

「重造車輪」是程式工程師界廣為流傳的名詞。簡要來說,這名詞用來表達沒有什麼比雖然已經有車輪這個方便的工具,卻仍舊從頭打造、開發車輪一樣浪費時間跟勞力的行為。

像那種特地跑到「數寄屋橋次郎」(擁有壽司之神美譽的小野二郎所開設的名店)拜師學藝,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磨練的人,簡直是重造車輪的最佳範例。

大阪「千陽壽司」店長土田秀信,從未至其他壽司店長年學藝,只到專門學校花三個月學如何捏壽司。

但是千陽壽司卻在開幕僅十一個月後,被選入「二○一六京都大阪米其林指南」評審推薦餐廳。

換句話說,在專門學校就能快速學到開設頂級餐廳的情報跟技術。

當然,獨占情報的不只有壽司店。以前烤肉店的用餐價格異常高,因為肉類業界的構造類似同業公會,各家肉商的資訊情報既封閉又不流通,專業肉商只待在自己的商號裡磨練技巧,所有切肉技術皆傳子不傳賢。

可是,「牛角」集團的創辦人西山知義,年輕時在麥當勞打工,看到漢堡的製作過程被有系統的編寫成冊後大為驚人,便興起把這套做法應用在烤肉店的想法。

我自己則是在創設了「WAGYUMAFIA」、這個以宣傳和牛至全世界為主旨的組織後,才了解到切和牛其實非常困難。因為和牛的脂肪太多,切塊時必須將這些脂肪切乾淨,不能傷到一筋一肉。

常用於菲力牛排的里肌肉,有一小部分被稱為腰內肉,是非常稀有的部位。除此之外,還有和尚頭、和尚頭心或下側後腿肉等各種部位。能將這些部位一個個切分出來,完美到能直接端到客人面前的技術,一直以來都鮮為人知。

但是,西山將這個技術手冊化,讓打工仔也能簡單的切分牛肉,大幅縮減了人力成本。之後,牛角順利掀起了好吃的低價烤肉革命。

待在說著「等你熬過三年我再教你下一招」的師傅底下工作,只是浪費自己珍貴的時間。

縱使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情報本身早已毫無意義。日後,這些謹守故態的業界,勢必會出現公開創新的浪潮,在這浪潮中考驗著人們勇於嘗試的行動力,以及構思出新點子的創意。

暢銷書的內容其實都一樣

我出書的速度大概每個月一本,連同輕便化的那些文庫本,現在已經出版了快一百本書。

雖然常被問:「為什麼你出書的速度這麼快?」但是仔細看看我出版的這些書,幾乎都是編輯採訪後,統整內容再將其出版成冊;所以我只要講十小時的話,就能寫成一本書。

然後,在聽完以上這些話後,一定會有人開始嚷嚷:「你這樣根本是雇用代筆。」可是,這就像畫漫畫一樣,都是工作人員和助手分工完成。

比方說,有些漫畫家其實只負責構思故事,只要故事夠好,繪圖部分就交給其他人。如果不這麼分工進行,根本不可能同時完成好幾本作品。那為何寫書就不能運用這種方式呢?

罹患「全部都要自己來症候群」的人,實在多如牛毛。但珍貴的時間就要投注在最能發揮長處的工作上。

二○一五年年底出版的《以真心話過活》,也是由寫手採訪後,統整內容出版的書,不僅暢銷,還大賣約三十萬本。聽起來或許不夠謙虛,但實際上包含採訪時間在內,《以真心話過活》這本書根本沒花到我一分一秒,即便如此它還是大賣三十萬本,躋身暢銷書之列。

能如此大放闕詞,是因為這本書只寫了我以前出版的訪談錄裡講過的話。

對於《以真心話過活》的訪談,我打從心底感到厭煩。

對方問了許多我過去早已說過上萬遍的事,每次被問到這些問題時,我都會生氣的叫對方好好讀我以前出的書。畢竟不管是報章雜誌還是網路媒體,我已經接受過成千上萬次的採訪,幾乎每天都參與或出席多個電視節目、網路節目、座談會跟演講,發表自己的看法跟言論。再加上我也在很多報章雜誌上投稿,即使入獄期間也從未中斷從二○一○年開始發行的收費電子報。

像這樣大量生產的結果,就是說出來的言論會越來越類似。畢竟堀江貴文這個人不是怪人,所以當多位記者問了A問題,我也只能把固定的B答案,稍作變化後再說出口。

在這本集結我過去說的話,再重新包裝出版的書變成暢銷書時,更證實了我的想法──根本不需要花時間接受採訪。

之後,我只會在電子報或HIU等這種由我創立的收費媒體或團體,留下堀江貴文的中心思想,只有我才能寫出的內容。再從這些中心思想裡,找些可用的題材,就能寫出好幾本書。先在AI輸入我的所有言論,再用BOT的方式出版幾本新書,或許是個好方法。

常聽到有作家發揮作家韌性,仔細琢磨各種字詞,花費一年做出一本書,結果賣不到一萬本,以稿費來說根本不到三十萬元。

「花時間就能提升品質,真心寫作就能傳達給讀者」的想法,根本只是痴心妄想。

同時完成好幾件工作的重要關鍵,在於決定「不做的事」。除了那些只有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其他的就交給別人吧。

三分鐘熱度的人越能成長


雖然我會像猴子一樣對事物感到狂熱,但生厭的時候也會乾脆的放棄,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興趣上。

還在讀國中、高中的時候,我沉迷於電腦跟網路,大學則是熱中於麻將跟賭馬。(當時著迷到覺得自己一輩子要靠賭馬過活。)

出社會後的我,啟動了數不盡的專案計畫,沉迷於專案到旁人都覺得傻眼的地步。

不過,會像猴子一樣沉迷的我,其實也很容易感到膩。


有些人會把三分鐘熱度當作一件壞事,但是它也同時代表著快速成長。

無論哪種領域,要達到八十分非常簡單,但要做到滿分,就必須付出許多心血努力跟時間。即使一開始像兔子一樣快速拿到八十分,邁向滿分的過程,仍會像烏龜一樣慢。

例如在開始打高爾夫的一年內,平均桿數就算達到八十桿,還是得花上十年才能讓平均變成七十二桿。而且即便達到七十二桿,也不代表能以一名職業高爾夫選手的身分,活躍於高爾夫球界。

我常常是在拿到八十分後就開始厭膩。

其實沉迷到某個程度後,我們就已吸收了大部分的相關知識,所以不需要花大量歲月執著於追求滿分上,直接轉移焦點到另一個領域,才能發掘出更多新發現。

成長快速或是常追求新事物的人,幾乎都容易三分鐘熱度。

才剛以為他又開始沉迷於某件事物,結果下次見面時,沉迷的東西又跟先前不同了。這種人雖然容易厭膩,但是著迷程度卻非常驚人,所以能在短期內吸收異於常人的知識量及經驗,成為用在工作上的武器。

生於福岡縣八女市鄉村的我,在讀幼稚園的時候常常讀百科全書。家裡那些百科全書,大概是爸媽在業者推銷下才買的。但因為我家非常偏僻,離朋友家又遠,所以總是一個人玩,從早到晚都在讀百科全書,自然吸收了許多知識。

我不用特地去補習班,因為光讀透百科全書就能使成績上升。再加上,我是徹底熟讀這些書,過不久知識量就比同年齡的小學生,甚至比老師還多。

我年紀更小的時候,玩的遊戲也是一個換一個。

我曾經著迷於在校地內的小河上搭橋,不管是上課還是午餐時間,都一心只想著搭橋的事。或許當時的朋友會覺得,從早到晚拚命做某件事的我很奇怪。

可是,曾經如此著迷的我,卻在某天突然感到厭煩了。

對其他遊戲也是一樣,總是重複著沉迷然後厭膩的戲碼。像躲避球或足球這種遊戲,勝者一定是運動神經好的人,所以我會結合這些運動,設計出一定得用腦筋思考才能贏的遊戲,接著找同學一起玩,在班上掀起大流行。可是當大家熟悉規則後,又會變成運動神經好的人才會贏,這時我就會再重新研發新遊戲。

從我懂事開始,就一直重複著沉迷然後厭膩、沉迷然後厭膩的行為,至今仍然不變。

賈伯斯曾說過「我們只需把點連成線」,沉迷於各種事物的同時,我們正在把如同網眼散布的點連成線。

接下來的時代,凡事深深沉迷一次,再果斷轉移目標,像這樣學習各樣事物都能達到八十分的人才是強者。

不要跟打電話給你的人共事

最剝奪時間的,就是電話。

我是絕對不接電話的那種人。

有些人就是很愛打電話給別人,講些不需要用電話就能討論的事,我絕對不會理睬他們。

無論對方地位多高,我都貫徹自己絕不接電話的決定。電話是妨礙多動力的最糟工具,僅有百害而無一利。

工作時若是電話突然響起,工作就會被迫強制暫停,因此打亂工作節奏。

我還在活力門的時候,曾被員工強烈譴責,只因為我都用電子郵件或通訊軟體下指令,不直接當面說話。「堀江貴文連坐在隔壁的祕書都用電腦聯絡,真的像機器一樣冷血。」似乎就是他們對我的印象。

說真的,就算是我這種人,在休息的時候也是會邊喝茶邊跟現場的員工聊聊天。但是像調整行程或簡單的討論、聯絡等諸如此類的事,根本不需要為了同步處理而面對面開會或打電話,用電子郵件、LINE或是通訊軟體等非同步處理的方式溝通就足夠了。

一天內有許多零碎空檔,利用這些時間做非同步處理的溝通聯絡,就能有效率的工作。

身受上世代感覺影響的人,盲信所謂交流一定要透過同步處理的溝通方式,才能將自己的目的跟想法傳達給對方。這種人總是毫不在意的打電話,打擾他人工作。

更驚人的是,還有呆子會在寄電子郵件或發傳真之後,特地打電話通知對方,「我剛剛寄電子郵件給你了」或「我剛剛發傳真過去囉」。這種呆子的心智年齡,大概從還在用人力通風報信的古早時代開始就沒有成長過。

即使打電話過來的人毫無惡意,但在他打電話給我的那一刻開始,我就不想跟他共事了。因為僅用電話溝通的人,都是浪費時間的惡霸。

網路的偉大貢獻之一,就是能輕鬆無負擔的以非同步處理的方式溝通,使人能因此活用零碎空檔。即使跟地球另一邊的人一起工作,也不用在意時差。不管是誰,都能在自己方便的時間查看情報資訊。

據說有人用電子郵件或LINE,跟主管聯絡或報告,結果被對方斥責「你太沒禮貌了!報告、聯絡、商量這種事,給我直接打電話!」面對這種主管或工作對象,就直接放棄跟他共事,或是不管對方怎麼說,仍舊用電子郵件或LINE跟對方聯絡就好。

當世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放棄電話,改用電子郵件或LINE聯絡的時候,那些固執的人也會有所改變。

我覺得就連提辭職,也只需要用LINE簡單寫兩句話即可,不需要寫成文書。因為對方很明顯就是要提辭職,你卻還得挪出珍貴的時間去跟他溝通,最後對方還是離職了。

想辭職的人就讓他直接辭職,即使挽留這些人,他們還是會離開公司。

在這個能簡單利用非同步處理方式來溝通的嶄新時代,卻還是執著於用電話等同步處理方式來溝通的人,我想對這種人說:「老子才沒有那個美國時間去理你哩!」

即使在重要會議也要有滑手機的勇氣

很多人因為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結果失去時間的主導權。

人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無條件的將自己的時間讓給別人。

許多上班族常常為了避開與主管或前輩之間的衝突,被毫無意義的規矩束縛著,時間總是由他人主導;像是出席沒必要參加的會議,腦袋放空聽主管說話。

與其把時間交給他人,不如利用這段會議時間,用手機看看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新聞,或是回LINE跟電子郵件,奪回時間的主導權。

把時間主導權交給他人,豈不是很對不起自己的人生嗎?

開會時,我自始至終都在滑手機。

成立Livin' on the EDGE的時候,我還未滿二十五歲。當時雖然沒有智慧型手機,但是我早已機不離手,隨時都在看手機。就連那時來採訪的電視台工作人員,都對我的行為大吃一驚,在報導中說:「這間公司的老闆即使在會議上,也隨時透過手機確認股價,是個異常不認真的老闆。」

我一點都不在意其他公司的人或是我的部屬在開會時滑手機,也不覺得有所不妥。因為眼睛即使看著手機,還是會注意到會議裡的一舉一動,畢竟並非所有會議時時刻刻都在講重要的話題。無論在哪個職場,都會有很多無聊的會議,或是會議裡只講些廢話而已。我覺得在這些時間,用手機查看必要資訊與情報,還比較有效率。

我從踏入社會以來就一直是老闆,所以在公司從來不曾因為開會時看手機被當面指責過。

但是出了公司後,被說教的可能性就增加不少。畢竟我在跟名人或高層等見面時,也從不會因對方的身分而改變態度,對方在講天氣等不痛不癢的話題時,我會立刻看手機,投入在自己的時間裡。

我偶爾會參加朝日電視台的深夜直播節目的錄影。這個節目來賓非常多,有時候來賓會彼此怒吼,有時會偏離當天主題而討論別的話題,很多時候我都沒有參與討論。這時我會用手機處理工作,或是邊看推特上和這節目相關的推文,邊回覆網友的留言。

令我吃驚的是,至今仍沒有那種以風紀股長自居的呆子出來指責我:「不要在現場直播的時候滑手機!」

在現場直播節目裡滑手機,究竟哪裡不妥?電視前的糾察隊會叫我「好好守規矩」。可是,來賓們不能在現場直播時滑手機的規矩,究竟寫在哪裡呢?朝日電視台的攝影棚裡到處都有Wi-Fi,加上工作人員也從未阻止過我,而且來賓即時在推特上跟觀眾互動,更能炒熱節目氣氛。

你的職場裡一定也有這種企圖奪取你時間的風紀股長。就算被說「主管在說話的時候要好好看著對方聽他說話」,或是「開會時把手機關機」時也不能屈服,若是公司因為這樣想辭退你,那這種公司不待也罷。

我希望大家都能有在多人參加的重要會議時滑手機的勇氣。

現在的你是不是因為害怕被旁人說話,所以把時間主導權交給他人了呢?

為了好好盡情過滿二十四小時,你必須更在意時間主導權是在自己還是他人手上。

《你的名字》大賣的原因

時間流逝的速度的確變快了。如果還以五年前的時間感生活,只會被這個時代遺棄。電影《你的名字》會如此賣座,是因為它完美掌握了現代人的時間感。

智慧型手機填滿了人們生活中的所有瑣碎閒暇,加速了人們的時間感。以前兩小時沒事做才算很閒,現在人則是連兩分鐘沒事做都受不了。對現代人來說,就連看一部電影都讓人覺得時間漫長。

在不論時代怎麼變化,播放時間依舊冗長的眾多電影中,《你的名字》的表現十分優秀。現在年輕人屬於習慣用手機看影片或網路節目的世代,總是在Youtube接連快速觀看長度約三分鐘的影片。

或許導演新海誠或是製作人川村元氣,便是考量到現在年輕人專注時間不長,要他們安靜在電影院裡看超過兩小時的動畫電影根本不可能。因此《你的名字》長度只有一小時四十七分鐘,不只剪掉多餘場景,還自然的在動畫裡融入用手機傳訊息聯絡的生活習慣。這種在小細節上的用心,巧妙的使觀眾著迷,使電影本身獲得大眾支持,日本票房因此大賣超過八十二億元(二○一七年三月數據)。順帶一提,《你的名字》也在中國共六萬八千間電影院影廳上映,票房收入約三十二億元。由此可知,這部電影的世界觀也適用於亞洲其他國家,日後有可能由好萊塢改拍成真人版電影也說不定。這部電影就是讓人如此印象深刻。

在這個社群網站聯結全世界的時代,《你的名字》這種掌握時代感的作品,很容易大賣。像我這種對動畫無特別喜好的人,看過之後也能自然融入內容,在這一小時四十七分鐘內一點都不覺得無聊,故事發展的節奏流暢又舒服。

很多電影的節奏都緩慢到讓人想大喊:「我已經知道這個場景想要傳達什麼了,拜託快點換下一幕。」但是《你的名字》的剪接和這些電影不同,它明確理解到現代人無法忍受任何「無意義的時間」。

《你的名字》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想創造出符合現代感的熱門商品或服務,必須掌握現代快速的時間感。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