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次互動、6年苦練,終於發現的思維複製寫作術
寫作的本質:如何把思維複製到別人腦中
現在你已經明白,寫作不是學習作文中的華麗詞藻,不是模仿小編的套路模板,不是依賴文案的框架結構。
那麼,真正的寫作到底該學什麼呢?
我認為,寫作的核心目的是「說服」。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說服他人改變想法」,即「思維複製技術」。
你想想看,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傳播行為—將你腦海中的訊息,有條理、有邏輯、有說服力地傳達給對方,使他理解並採取你期望的行動。
這不就是「思維複製」嗎?
如果你能將自己的思想,完好無損地複製到他人的腦中,你就能說服他人,獲取資源—人們會願意買單、給你機會,你將擁有影響力,幾乎能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這聽起來很美好吧!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會面臨一個問題—你與讀者之間的溝通不對焦。
我們在日常溝通中,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你可能自認為準確傳達了訊息,但讀者由於知識背景不同,他還很陌生,因此往往難以理解,甚至會產生誤解。例如,在微軟著名的客服事件中,操作手冊上寫著「按下任意鍵繼續」……結果電話就被打爆了,因為使用者並不知道「任意鍵」是哪一個鍵!
事實是,我們與讀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認知差距。他們沒有你的知識儲備,不了解訊息的前後脈絡,那自然也就無法明白你的推理邏輯了。這導致訊息損耗非常嚴重:你輸出「100」,最終讀者接收到的卻連「1」都不到。
如果我們將傳播流程拆解,會長這樣:
發送者腦子↓編碼↓媒介↓解碼↓接收者腦子
訊息每經過一個環節,都會有所損耗。例如,發送者腦子↓編碼,損耗三○%;編碼↓媒介,損耗二○%……身為作者,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盡可能減少每個環節的損耗。因此,要想實現「接近於一○○%從腦中下載,一○○%上傳到他人腦中」,你必須了解,怎麼完好無損地表達腦中的論點,並讓這些論點以讀者易於理解、損耗極小的方式,鑽進他們的腦中。
例如,你要怎麼把腦中的雜亂概念,用線性的文字記錄下來?如何保證不會文不對題,或是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東西呢?
這涉及的是—「將腦中思想轉譯成文字的技術」。
再來,將思想轉譯成文字後,要怎麼確保讀者在閱讀後,得出跟你同樣的結論,而不會理解錯誤呢?會不會雞同鴨講,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或是根本看不懂你在說什麼呢?
這涉及的是—「將文字轉譯成腦中思想的技術」。
也就是說,你不僅要當自己大腦的翻譯家,還要當別人大腦的翻譯家。優秀的作者能夠將傳播路徑中的「編碼」和「解碼」的損耗最小化。
解碼與編碼:從作者的腦到讀者的腦
要實現「思維複製」—將你的想法完整地傳遞到讀者的腦海中,你會需要掌握兩項關鍵技能:
準確地表達你的觀點
確保讀者能輕鬆理解這些觀點
但是這兩項技能有其先後順序。我們得先知道讀者是如何解碼的,才能有效地編碼。這就是所謂的「逆向編碼」—先解碼,後編碼。
如果先編碼會發生什麼問題呢?
會自嗨。很多人在表達時,雖然話都說出來了,但問題是,讀者根本聽不懂,或是引發認知衝突,讀者根本不想吸收,這樣的溝通等於做白工。因此,我們得先從解碼下手,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深入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
只有了解他們的「遊戲規則」,才能對症下藥。
所以整套的過程為:
解碼:深入了解你的目標讀者。他們背景是什麼?他們已經知道哪些訊息?他們不知道什麼?他們具備理解的基礎嗎?他們可能會有哪些誤解和疑問?他們會對哪些話題產生防衛心態?
編碼:基於這些理解,設計你的訊息。選擇合適的詞彙、例子和論述方式,使其能準確傳達你思想的同時,又能被讀者輕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章節編排上,我會先說明人們是如何解碼的,然後再引導你該如何編碼。
重點複習
- 寫作的本質:說服他人改變想法,將自己的思想傳遞給讀者,並促使讀者採取行動。
- 傳統作文的弊端:過於注重詞藻和修辭技巧,導致文章晦澀難懂,缺乏實用性。
- 溝通不對焦的問題:作者和讀者之間存在認知差距,讀者缺乏理解訊息所需的上下文和背景知識。
- 溝通對焦的解決方案:逆向編碼。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了解他們的背景、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和潛在疑問。選擇合適的詞語、例子和論證方式,將訊息清晰、準確地傳達給讀者。
練習
- 回顧你最近的一篇寫作,分析其中是否存在過度使用華麗詞藻或複雜修辭的情況。嘗試重寫,使其更加易懂。
- 分析一篇你認為非常有說服力的文章。找出作者是如何理解並針對目標讀者的需求和背景來構建論點的。
- 設想你要向三個不同背景的人(例如:一個高中生、一個中年職場人士和一個退休老人)解釋同一個話題。思考你會如何調整你的表達方式來適應每個讀者。
編碼:如何建構一篇完整的文章?
很多人在寫文章時,往往是想到哪,寫到哪。可是這樣只會導致兩種情況:
.一種是寫著寫著就偏離主題,救不回來了。
.另一種是脈絡不清晰,前後邏輯打架,不得不一直來回修改。
而我們在寫作時,其實跟蓋房子沒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設計圖—先把文案的框架搭建出來後,再按圖施工。所有的長篇文章都是由較小的、相互關聯的想法集結的。因此,為了讓寫作更容易,在寫之前,應該「先列出你想在文章中涵蓋的所有想法」。但是,想法是藏在腦子裡虛無飄渺的東西,平常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那到底該怎麼將其深挖出來?
在一九四○年,一位名叫楊傑美(James Webb Young)的廣告主管出版了一本簡短的指南《創意,從無到有》。
他認為寫作(挖掘想法)的過程,總是分為五步驟:
第一步:收集新材料。當你決定好要寫什麼題目後,就去大量翻閱這方面的資料。
第二步:集中思考這些資料。
第三步:遠離問題,把腦子關機。不再去想這文章的任何內容,你可以去做任何不相干的事情,像是看電影、爬山、散步、跟狗玩、跟朋友聊天,但就是不要再去看你的資料了。
第四步:記錄你腦中不斷冒出的靈感,用隨身筆記記下(也是在這一步,收集所有文章該涵蓋的想法)。
第五步:組織你的想法。等靈感累積的差不多後,就按照大綱編排,一次性寫出來。
俗話說:「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一稿直接過,是最高的工作效率—你可以做得慢,但是要一次做對,一次做全。因此,寫文章不是拿到題目後就一個勁的猛寫,而是要先收集訊息、挖掘想法、羅列架構。只有當設計圖先畫好後,才能確保後續的創作不會反覆折騰。
嚴格抑制動筆欲望
薩爾瓦多.達利是二十世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他以獨特的方式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
首先,他會進行一段專注的思考,集中於某個主題,仔細考慮其線條、框架、構圖。接著,他會騰出一大段時間,讓大腦放空—坐在椅子上,手握一把鑰匙,當他進入夢鄉時,手一鬆,鑰匙掉落的聲音就會將他喚醒。這樣,他就能在半夢半醒間捕捉到夢中的點子,然後帶著這些靈感,回到清醒的狀態下,繼續創作。
如果從科學角度解釋這個行為,就是人腦有兩種工作模式,分別是「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
集中思維是你專注時的狀態,比方說,讀書時絞盡腦汁地理解一個概念。不過,集中思維會有侷限,它會把答案都約束在大腦的特定區域內,如果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在裡面就沒問題;但如果不在,那你想破頭也解不出來。
發散思維則是你在做白日夢,或是發呆時發生的狀態。雖然乍看之下在偷懶,但大腦仍然在後台運作。在發散思維中,大腦對於想法的限制很寬鬆,新想法進來後,到處亂竄,哪個區域都可能巡到,那就有可能路過正確答案所在的區域。
大腦的特點是—一次只能維持一種思維狀態。也就是說,當你進入專注模式時,發散思維的大門就會自動關上,反之亦然。因此,為了進入發散狀態,我們需要主動關閉集中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聽到創作者說,他們在散步、洗澡、上廁所、聽音樂、爬山等等與工作無關的活動中,會突然獲得靈感了。
了解這一點後,我們便能理解,為什麼上班族、小編或是任何體制下的文字工作者,常常寫不出什麼好文章,或是一提到要寫作,他們就要難產了。這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的寫作流程就是錯的—他們在接到主管下達的任務後,往往就是待在座位上熬個八小時,硬生生的把文章生出來。
他們缺乏切換到「發散模式」下的過程。
正確的做法是,當你選定主題,把你手頭上的資料都咀嚼消化後,就要嚴格克制自己的創作欲望,主動把大腦關機。對,就是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忘記這個工作項目—你可以到處走動,跟朋友聊天,或是做很多不相干的事情,像是看影片、看漫畫等等。
這概念就像在做麵包,揉完麵團後,不能馬上拿進烤箱,得先靜置在陰暗處,讓酵母菌發酵。同樣的,寫作也需要一段讓腦袋發酵的時間。這樣做的目的是交接,讓處理工作這種麻煩的事情,轉交給潛意識執行,也就是切換到「發散思維」。
在處理訊息的效率上,潛意識每秒可處理約一千一百萬比特的訊息,對比之下,意識僅能處理五十比特。兩者效率相差二十萬倍。因此,僅依靠意識寫作,很難寫出「論點完善」或「切入角度犀利」的文章。
而在醞釀過程中,大腦是不會停止工作的,即使沒有在寫作,潛意識也依然持續地在消化和碰撞訊息。這時候靈感會不分時段突然冒出,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收集這些靈感:打進手機備忘錄,或是寫在紙上。每個靈感都會提醒你,針對這主題,可以寫出哪些面向。等到靈感累積足夠時,腦中就會有個聲音告訴你:夠了。
這時,你就挑個時間,花一到兩小時,一次性地把文章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