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次互動、6年苦練,終於發現的思維複製寫作術
10萬次互動、6年苦練,終於發現的思維複製寫作術
close
商品編號:06800028

10萬次互動、6年苦練,終於發現的思維複製寫作術

作者 多米
出版日 2025-03-01
定價 $380
優惠價 79折 $300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預購品
預計出貨日:2025-02-27

內容簡介

作者粉專3.7萬人追蹤,熱門發文屢創上千人按讚,數百甚至上千則分享的高互動內容!
★市面上的文字相關課程多為表層知識,本書則是作者鑽研多年實證有效的寫作底層邏輯。 

當我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
並打算認真對待時,遇到了難處。
根本沒人教過我怎麼寫作。
於是我開始土法煉鋼,閱讀大量相關書籍、
創作超過500篇社群文章、累積了10萬次互動後,
才真正摸索到了寫作的底層邏輯。

透過這本書,我真心誠意地傳授這些寫作的祕訣,
讓你不走冤枉路,一次就學會寫作! 

‧寫作不是作文課,不會教你華麗詞藻!
‧寫作不是小編課,不會教你套路模板!
‧寫作不是文案課,不會教你文案框架! 

寫作是學「說服」,是用文字影響他人。

寫作是最古老的思維複製術:當我們在閱讀時,就是在重現作者當時的思考過程。如果你能組織自己的觀點——把你頭腦中的訊息,有條理、有邏輯、有說服力地傳達給對方。那麼,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說服別人,甚至讓他採取行動,你就能獲取多大的資源——人們會給你錢,給你機會,你會有影響力。你幾乎能獲得你想要的任何東西!

「溝通對焦」的真相:如果想要做到「說服他人」……將你的思維,完好無損的複製或者是灌輸到他人的腦袋裡。那你就必須要了解……怎麼完好無損的把你想說的論點表達出來,又怎麼讓這些論點以一種別人能讀懂,損耗極小的方式,鑽進讀者的腦中。

傳播路徑損耗:寫作是一種傳播行為,中間的每個傳遞過程——「作者腦子→編碼→媒介→解碼→讀者腦子」——都會有訊息損耗。因此,寫作不是寫就完事了,它所涉及的是系統性問題……要想寫出好文章,就要有效地降低每個環節的系統損耗!一般人訊息的交換效率可能連1%都沒有,但優秀的作者卻能將「編碼」和「解碼」的損耗都降到最低。

寫作是最好的投資,而你需要知道:

‧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傳播行為——將你腦海中的訊息,有條理、有邏輯、有說服力地傳達給對方,使他理解並採取你期望的行動。

‧事實是,我們從未真正學習過寫作。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披著寫作外衣的「偽寫作」。

‧我們得先知道讀者是如何解碼的,才能有效地編碼。這就是所謂的「逆向編碼」——先解碼,後編碼。

‧寫作就是在為讀者鋪設一條平坦的閱讀之路。你需要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從視覺呈現、內容組織,再到論點表達,都要以降低讀者的「閱讀衝突」作為目標。

‧結論先說所能收穫的,就只有對方的抵觸而已。

‧不同平台所偏好的內容形式是不同的。因此,當你經營不同平台時,同樣的內容不能無腦地複製貼上,而是得根據該平台的特性,去客製化內容。

‧同樣的內容發布在不同的平台上,會傳遞出不同的價值——當你選擇更「昂貴」的傳遞方式時,你就能提升接收者對內容的重視程度。

【各界推薦】

歐陽立中|「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武敬凱|企業行銷顧問  
峰哥|臉書粉專「峰言峰語」作者 
Jemmy Ko|《讓你一下筆就能變現》作者
王家揚|美極品創辦人
路隊長|Podcast 節目「好女人的情場攻略」主持人
小黃窩窩|人氣甜點師
郭淳佑|究識設計創辦人
──跨界口碑推薦 

■你不是不會寫作,而是誤解了寫作的本質。而這本書會讓你重新理解寫作的真正邏輯!——歐陽立中

■做行銷工作這麼多年,唯一參加過的講座就是多米辦的。他是少數敢冒著被討厭的風險,義無反顧說真話的作者。——武敬凱

■毫不誇張地說,多米關於寫作的見解,是我認為現今台灣最具洞見力且深刻的。——峰哥

■超敢寫!不留情面打爆寫作爛觀念。這本書像一把思考金鑰匙,你讀完,就能解開對別人大腦的「溝通限速器」。——Jemmy Ko

■多米的邏輯和思維時常讓我腦洞大開,不管是洞察還是應用都受益良多!——王家揚

■學校不會教,小編課不會教,文案課更不會教你寫作的底層邏輯都在這裡!——路隊長

【作者簡介】多米

最早開始認真寫作,是在多年前看到李笑來提到:「寫作改變了他的一生,因為寫作教會了他思考。」因為想變聰明,於是開始瘋狂寫作。開創「Domyweb多米」粉專,寫了幾千篇文章,一路寫到現在。幾乎是土法煉鋼的練習,寫作上能踩的坑都踩過了! 
經營社群、官網多年,無私撰寫有關寫作邏輯、時間管理、網路行銷等主題,至今累積3.7萬人追蹤、10萬次互動,並經常寫出打破演算法的爆文,獲得熱烈迴響。犀利指出市面上的「文字相關課程」都在教所謂的表層知識。而他自創的思維複製寫作術,則是顛覆上述速成型內容,協助讀者聚焦寫作的底層邏輯。 
他堅信,寫作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技能,是你向外發聲的管道:寫作是你的「劍」,是你的「M16突擊步槍」,是你的「防彈背心」。是你遇到危機時,沒有任何人幫助你時,被大人物壓榨時,所能擁有的最後一把「防禦武器」。 
Faceboook:Domyweb多米
Instagram:domyweb_fc
官網:https://domyweb.org/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6800028
ISBN:9789861339634
EISBN:9789861339627
256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Hyread、Pubu、momo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PChome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自序 自學寫作的諸多坑

PART 1 核心能力

寫作到底該學什麼?——打開思維複製的密碼

為什麼你一直學不會寫作?
不是你缺乏「寫作天分」
寫作的本質:如何把思維複製到別人腦中 6
解碼與編碼:作者的腦到讀者的腦

PART 2 解碼

每引發一種衝突,都會削弱一分文章的說服力

文字牆殺手:密密麻麻必然逼退讀者
無法解讀,那就是亂碼
不合他觀點,那就是鬼扯

PART 3 編碼

如何建構一篇完整的文章?

嚴格抑制動筆欲望
記錄腦中竄出的單字
用心智圖串接所有要點
以線性草稿撰寫
段落是最小思考單位
寫初稿時不審查
用你自己的聲音寫作
說服人的完整結構
受眾思維:站在讀者的立場說話
囉嗦才是精準 

PART 4 改文

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 

文本診斷法:掃描文章「違禁品」
編輯準則一:刪字——確保關鍵訊息是關鍵
編輯準則二:情境——把文章置入「聯合場景」對話中
展示具體場景
對話口語化
編輯準則三:邏輯——文章如何層層帶領讀者思考
編輯準則四:格式——如何「排」文字,也是一門技術
編輯準則五:要點——文章爆紅的三大關鍵點
編輯準則六:媒介——「媒介即訊息」讓寫作更貼合平台

PART 5 刻意練習

十二個高效寫作習慣

一、框架最重要
二ˋ閉關,斷絕一切干擾
三、一起床就寫作
四、寫作,是從昨晚開始的
五、建立寫作空間
六、每天寫,不靠靈感靠習慣
七、雙文件工作法
八、避開空白稿
九、日常收集筆記
十、提前準備好標點符號
十一、間歇式寫作(番茄工作法)
十二、同時進行多個項目  

後記 

看更多

自序:自學寫作的諸多坑

寫作是最古老的思維複製術。

當我們在閱讀時,就是在重現作者當時的思考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每年堅持寫致股東信,貝佐斯要求亞馬遜員工放棄簡報,改寫備忘錄。甚至連籃球巨星柯比.布萊恩也保持每日寫作的習慣—他們都深諳這個祕密:寫作不僅是表達,更是一種將思維具象化、系統化,並能準確傳遞給他人的工具。

如果你有動筆或打字的經驗,當你在組織語言,想把它有條理地講述給其他人聽時,你會發現這是很難的。如果你沒有花時間好好思考,那你可能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明白。

因此,寫作是紙面上的思考—是一種能讓你把「腦中思考過程」給固化下來的工具。

當你將這些散亂的想法,抽絲剝繭,以線性邏輯關係排列好時—你就能看懂,自己到底在想什麼。正如《認知覺醒》提到:「想法是氣體、語言是液體、文字是固體,它們對應著不同的思考深度。想法每個人都有,但能將它說清楚的人不多,如果還能將它準確地寫下來,那麼這樣的人就更稀有了。」

所以,學習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思考。當你能用準確的語言寫下你的想法時,這也變相的培養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此外,寫作也被視為是表達的基礎。因為無論你是製作影片、Podcast,這些都繞不開寫作(就算是對著鏡頭講話,也需要有腳本)。

寫作是各種形式的知識工作的基礎:

影片製作

書評

Podcast

行銷

教學

銷售

提案

管理

內部溝通

任何一切,都是從寫作開始。

尤其當競爭越激烈時,基本功的重要性就會浮現—當別人只能在那邊胡扯,而你卻能有憑有據的好好論述你的觀點時,彼此差距就會拉開。我還真沒見過哪個口齒清晰、表達流利、思維暢通的人是不會寫作的。

那麼,該如何開始寫作呢?

當我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並打算認真對待時,遇到了難處。

我的寫作經驗幾乎為零。除了高中時有練習作文,以及大學時因為玩遊戲在巴哈姆特上發表過一些攻略外,我其實沒什麼寫作的經驗,頂多是不排斥文字罷了。

而我最早認真寫作,是創建「domyweb多米」粉絲專頁,分享我對行銷的看法。一開始其實也不入流,很慚愧地說,由於當時也不知道該怎麼寫,於是我就只是簡單地修改一下別人的文章然後丟上去而已。但奇妙的是,在我寫超過五十篇後,我就掌握了語感,漸漸知道自己該如何創作了—我很自然地知道一篇文章該怎麼起承轉合,該怎麼論述,該怎麼轉折,以及該怎麼放上支撐論點的證據。

但儘管如此,當時我還是覺得自己的文字很薄弱,上不了檯面。於是我開始去摸索寫作的相關課程和書籍。但可惜的是,中文區的寫作書籍大多有藏一手的跡象,深怕把真正的訣竅教給你—就是他在書裡只會告訴你寫作有多麼重要、多麼實用,但你心動了後,怎麼學呢?不好意思,你只能報名他的私人課程或是跟他私人諮詢。而市面上的小編課、作文課、文案課,又全是在講套路,流於表面的技巧。這些都沒能解決我真正的問題。我看了一堆後還是不會寫作。

寫作這項技能就像是被隱藏的「葵花寶典」,人人都知道它很重要,但都找不到學習的管道。

就這樣,我花了大量時間摸索—看了二十多本寫作書籍,在「domyweb多米」上創作了超過五百篇社群文章,累積了十萬次的互動後,才真正理解寫作的底層原理—那些被寫作書籍和課程刻意忽略的關鍵。而當我知道後,反而好奇怎麼都沒人傳授過,甚至連提到都沒有,就好像我是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人一樣。

我在想既然我都下了六年苦工才學會寫作(幾乎是土法煉鋼的練習),那能不能幫助別人也學會寫作呢?

至少讓他人不用像我一樣從頭摸索,浪費大量時間。正如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所說:「你能做的最大善事,就是教別人怎麼寫作,因為這跟教人思考沒有區別。」

於是,我決定編寫這本寫作書。

開始真正閱讀前,先打預防針

我想要寫一本能真正讓你學會寫作的書。但我不想騙你說,寫作很簡單。

這本書的切入點跟市面上的書不同,我不會教你速成技巧,不會給你制式模板,而是要帶你深入寫作的本質:如何將腦中零散的想法,透過文字的結構化與系統化,轉化為他人能夠理解和認同的內容。

我知道人人都喜歡快速簡單的方法,但老實說,如果寫作是紙面上的思考,那思考這事哪有簡單的?那些說寫作很簡單的,號稱能快速寫作,或是改改裡面句子,用套板就能寫出來的。要嘛是不懂,從來沒寫過什麼好文章,要不然就是誤人子弟,在跟你收智商稅。反正那些打著噱頭,說能教你十分鐘寫出千字文的方法,我都將他們當作是江湖騙子。我自己是不信的。簡單的事沒門檻,也不值得學。而值錢的技能又豈是隨便就能學會的。

你想想,要是寫作真這麼簡單,那不就滿屋子的人會寫作了嗎?那你還有看這本書的必要嗎?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爆款文套路,照抄模板,那這本書不是你要的。你在這書中不會看到任何宣導快速又輕鬆的寫作方法。相反的,我講的是寫作的底層邏輯—符號編碼和解碼。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回歸寫作的本質,幫助你真正理解並掌握寫作這項基本功。

如果你不想當個複製貼上的文字工匠,而是渴望成為能夠準確傳達思想的創作者,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在這裡,我會毫無保留地分享這些年來的所有心得收穫,帶你越過寫作過程中的無數彎路。

看更多

試閱

寫作的本質:如何把思維複製到別人腦中

現在你已經明白,寫作不是學習作文中的華麗詞藻,不是模仿小編的套路模板,不是依賴文案的框架結構。

那麼,真正的寫作到底該學什麼呢?

我認為,寫作的核心目的是「說服」。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說服他人改變想法」,即「思維複製技術」。

你想想看,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傳播行為—將你腦海中的訊息,有條理、有邏輯、有說服力地傳達給對方,使他理解並採取你期望的行動。

這不就是「思維複製」嗎?

如果你能將自己的思想,完好無損地複製到他人的腦中,你就能說服他人,獲取資源—人們會願意買單、給你機會,你將擁有影響力,幾乎能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這聽起來很美好吧!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會面臨一個問題—你與讀者之間的溝通不對焦。

我們在日常溝通中,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你可能自認為準確傳達了訊息,但讀者由於知識背景不同,他還很陌生,因此往往難以理解,甚至會產生誤解。例如,在微軟著名的客服事件中,操作手冊上寫著「按下任意鍵繼續」……結果電話就被打爆了,因為使用者並不知道「任意鍵」是哪一個鍵!

事實是,我們與讀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認知差距。他們沒有你的知識儲備,不了解訊息的前後脈絡,那自然也就無法明白你的推理邏輯了。這導致訊息損耗非常嚴重:你輸出「100」,最終讀者接收到的卻連「1」都不到。

如果我們將傳播流程拆解,會長這樣:

發送者腦子↓編碼↓媒介↓解碼↓接收者腦子

訊息每經過一個環節,都會有所損耗。例如,發送者腦子↓編碼,損耗三○%;編碼↓媒介,損耗二○%……身為作者,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盡可能減少每個環節的損耗。因此,要想實現「接近於一○○%從腦中下載,一○○%上傳到他人腦中」,你必須了解,怎麼完好無損地表達腦中的論點,並讓這些論點以讀者易於理解、損耗極小的方式,鑽進他們的腦中。

例如,你要怎麼把腦中的雜亂概念,用線性的文字記錄下來?如何保證不會文不對題,或是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東西呢?

這涉及的是—「將腦中思想轉譯成文字的技術」。

再來,將思想轉譯成文字後,要怎麼確保讀者在閱讀後,得出跟你同樣的結論,而不會理解錯誤呢?會不會雞同鴨講,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或是根本看不懂你在說什麼呢?

這涉及的是—「將文字轉譯成腦中思想的技術」。

也就是說,你不僅要當自己大腦的翻譯家,還要當別人大腦的翻譯家。優秀的作者能夠將傳播路徑中的「編碼」和「解碼」的損耗最小化。

解碼與編碼:從作者的腦到讀者的腦

要實現「思維複製」—將你的想法完整地傳遞到讀者的腦海中,你會需要掌握兩項關鍵技能:

準確地表達你的觀點

確保讀者能輕鬆理解這些觀點

但是這兩項技能有其先後順序。我們得先知道讀者是如何解碼的,才能有效地編碼。這就是所謂的「逆向編碼」—先解碼,後編碼。

如果先編碼會發生什麼問題呢?

會自嗨。很多人在表達時,雖然話都說出來了,但問題是,讀者根本聽不懂,或是引發認知衝突,讀者根本不想吸收,這樣的溝通等於做白工。因此,我們得先從解碼下手,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深入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

只有了解他們的「遊戲規則」,才能對症下藥。

所以整套的過程為:

解碼:深入了解你的目標讀者。他們背景是什麼?他們已經知道哪些訊息?他們不知道什麼?他們具備理解的基礎嗎?他們可能會有哪些誤解和疑問?他們會對哪些話題產生防衛心態?

編碼:基於這些理解,設計你的訊息。選擇合適的詞彙、例子和論述方式,使其能準確傳達你思想的同時,又能被讀者輕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章節編排上,我會先說明人們是如何解碼的,然後再引導你該如何編碼。

重點複習

  • 寫作的本質:說服他人改變想法,將自己的思想傳遞給讀者,並促使讀者採取行動。
  • 傳統作文的弊端:過於注重詞藻和修辭技巧,導致文章晦澀難懂,缺乏實用性。
  • 溝通不對焦的問題:作者和讀者之間存在認知差距,讀者缺乏理解訊息所需的上下文和背景知識。
  • 溝通對焦的解決方案:逆向編碼。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了解他們的背景、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和潛在疑問。選擇合適的詞語、例子和論證方式,將訊息清晰、準確地傳達給讀者。

練習

  • 回顧你最近的一篇寫作,分析其中是否存在過度使用華麗詞藻或複雜修辭的情況。嘗試重寫,使其更加易懂。
  • 分析一篇你認為非常有說服力的文章。找出作者是如何理解並針對目標讀者的需求和背景來構建論點的。
  • 設想你要向三個不同背景的人(例如:一個高中生、一個中年職場人士和一個退休老人)解釋同一個話題。思考你會如何調整你的表達方式來適應每個讀者。

編碼:如何建構一篇完整的文章?

很多人在寫文章時,往往是想到哪,寫到哪。可是這樣只會導致兩種情況:

.一種是寫著寫著就偏離主題,救不回來了。

.另一種是脈絡不清晰,前後邏輯打架,不得不一直來回修改。

而我們在寫作時,其實跟蓋房子沒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設計圖—先把文案的框架搭建出來後,再按圖施工。所有的長篇文章都是由較小的、相互關聯的想法集結的。因此,為了讓寫作更容易,在寫之前,應該「先列出你想在文章中涵蓋的所有想法」。但是,想法是藏在腦子裡虛無飄渺的東西,平常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那到底該怎麼將其深挖出來?

在一九四○年,一位名叫楊傑美(James Webb Young)的廣告主管出版了一本簡短的指南《創意,從無到有》。

他認為寫作(挖掘想法)的過程,總是分為五步驟:

第一步:收集新材料。當你決定好要寫什麼題目後,就去大量翻閱這方面的資料。

第二步:集中思考這些資料。

第三步:遠離問題,把腦子關機。不再去想這文章的任何內容,你可以去做任何不相干的事情,像是看電影、爬山、散步、跟狗玩、跟朋友聊天,但就是不要再去看你的資料了。

第四步:記錄你腦中不斷冒出的靈感,用隨身筆記記下(也是在這一步,收集所有文章該涵蓋的想法)。

第五步:組織你的想法。等靈感累積的差不多後,就按照大綱編排,一次性寫出來。

俗話說:「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一稿直接過,是最高的工作效率—你可以做得慢,但是要一次做對,一次做全。因此,寫文章不是拿到題目後就一個勁的猛寫,而是要先收集訊息、挖掘想法、羅列架構。只有當設計圖先畫好後,才能確保後續的創作不會反覆折騰。

嚴格抑制動筆欲望

薩爾瓦多.達利是二十世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他以獨特的方式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

首先,他會進行一段專注的思考,集中於某個主題,仔細考慮其線條、框架、構圖。接著,他會騰出一大段時間,讓大腦放空—坐在椅子上,手握一把鑰匙,當他進入夢鄉時,手一鬆,鑰匙掉落的聲音就會將他喚醒。這樣,他就能在半夢半醒間捕捉到夢中的點子,然後帶著這些靈感,回到清醒的狀態下,繼續創作。

如果從科學角度解釋這個行為,就是人腦有兩種工作模式,分別是「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

集中思維是你專注時的狀態,比方說,讀書時絞盡腦汁地理解一個概念。不過,集中思維會有侷限,它會把答案都約束在大腦的特定區域內,如果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在裡面就沒問題;但如果不在,那你想破頭也解不出來。

發散思維則是你在做白日夢,或是發呆時發生的狀態。雖然乍看之下在偷懶,但大腦仍然在後台運作。在發散思維中,大腦對於想法的限制很寬鬆,新想法進來後,到處亂竄,哪個區域都可能巡到,那就有可能路過正確答案所在的區域。

大腦的特點是—一次只能維持一種思維狀態。也就是說,當你進入專注模式時,發散思維的大門就會自動關上,反之亦然。因此,為了進入發散狀態,我們需要主動關閉集中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聽到創作者說,他們在散步、洗澡、上廁所、聽音樂、爬山等等與工作無關的活動中,會突然獲得靈感了。

了解這一點後,我們便能理解,為什麼上班族、小編或是任何體制下的文字工作者,常常寫不出什麼好文章,或是一提到要寫作,他們就要難產了。這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的寫作流程就是錯的—他們在接到主管下達的任務後,往往就是待在座位上熬個八小時,硬生生的把文章生出來。

他們缺乏切換到「發散模式」下的過程。

正確的做法是,當你選定主題,把你手頭上的資料都咀嚼消化後,就要嚴格克制自己的創作欲望,主動把大腦關機。對,就是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忘記這個工作項目—你可以到處走動,跟朋友聊天,或是做很多不相干的事情,像是看影片、看漫畫等等。

這概念就像在做麵包,揉完麵團後,不能馬上拿進烤箱,得先靜置在陰暗處,讓酵母菌發酵。同樣的,寫作也需要一段讓腦袋發酵的時間。這樣做的目的是交接,讓處理工作這種麻煩的事情,轉交給潛意識執行,也就是切換到「發散思維」。

在處理訊息的效率上,潛意識每秒可處理約一千一百萬比特的訊息,對比之下,意識僅能處理五十比特。兩者效率相差二十萬倍。因此,僅依靠意識寫作,很難寫出「論點完善」或「切入角度犀利」的文章。

而在醞釀過程中,大腦是不會停止工作的,即使沒有在寫作,潛意識也依然持續地在消化和碰撞訊息。這時候靈感會不分時段突然冒出,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收集這些靈感:打進手機備忘錄,或是寫在紙上。每個靈感都會提醒你,針對這主題,可以寫出哪些面向。等到靈感累積足夠時,腦中就會有個聲音告訴你:夠了。

這時,你就挑個時間,花一到兩小時,一次性地把文章寫出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