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51種沉默的技巧:提升溝通層次,更有效的說服

▍沉默有益

現在有什麼事情是真正對你有好處呢?能賦予你力量、讓你放鬆,同時還讓你充電?全世界的人都把「休息」、「和平」和某種意象聯想在一起:站在高山之巔或無人的海灘上,單純只為了享受靜默。奇怪的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樣做能帶來放鬆和舒緩(即使是那些急性子或追求刺激的人,也能獲得短暫的寧靜)。無論是中非的土著居民,還是倫敦金融區的白領,都是這麼認為。那你呢?你上一次感受高山的孤寂或夜晚海灘的靜默,是什麼時候?

這看起來真的很矛盾:靜默的本質是「無」,卻出人意料地能帶來這麼療癒的效果。我們已經習慣了相反的情況:頭痛時,就要吃阿斯匹靈,阿斯匹靈是有形的,而且能發揮作用;但靜默是無形的,卻依然能產生效果。這種看似矛盾、卻強大的靜默力量,我們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比如將它融入我們的溝通之中。所以,偶爾靜一靜吧。不,不是現在,現在你已經很自然地安靜下來。當你合上書本,再次與人互動時,請保持沉默。你皺眉了嗎?你並不是唯一一個。這種在對話中偶爾保持沉默的建議,甚至會讓一些學者感到震驚,讓他們非常困惑。有位參加研討會的學員,他是某家工業集團的部門主管,曾經這樣回應:「但我總不能在老闆問我事情的時候保持沉默吧!」難道有人要求你這樣做嗎?保持沉默真的有這麼困難?甚至困難到讓一位擁有高學歷的管理者認為,自己必須先拿怒氣衝天的老闆來試試?

※※※※※※※※※※※※

我們常常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沉默,所以應該重新學習這項能力。

※※※※※※※※※※※※

有時候,媽媽們比管理階層更會運用語言能力,比如面對孩子時,沉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有一個媽媽告訴我:「最近我的小女兒又開始愛看電視,不肯寫作業。我走進她的房間,本來想像往常一樣罵她一頓,但我忍住了。我只是帶著不滿的表情看了她一眼,然後就走了出去。五分鐘後,電視就關掉了。如果我和她爭吵,每次都要提醒她,那至少要花半小時,她才會關掉電視,這會讓我們母女都筋疲力盡。」本來媽媽要念三十分鐘,現在只要五分鐘?相當驚人,而且這位母親一句話都沒說。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沉默確實有效。當然沉默並非總是奏效,但因為已經說了太多,言語再也無法產生效用時,沉默就會發揮它的作用。

然而,許多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當發現自己說的話毫無效果時──他們只會說更多的話。他們會不斷重複同樣的模式,而不願改變。這種對於模式的固著,不僅出現在話多的人身上,也充分反映了我們在溝通中的一個特點:大多數時候,我們說話不是因為這樣做有意義或有幫助,而是因為這是一種難以改掉的(壞)習慣。所以英國人有句諺語:「草率的言語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說話的人應該深思熟慮,而不是信口開河,因為:

※※※※※※※※※※※※

言語會激化或固化誤解,而沉默不會。

※※※※※※※※※※※※

因為沉默(如果運用得當)不會引起叛逆心理。如果媽媽叫女兒要關掉電視,女兒自然會反抗,純粹是出於叛逆心理。但如果媽媽保持沉默,會喚起女兒內心的良知或正常的理智(至少有這樣的可能性),而這種內在的反應遠比任何外在的勸誡更有力。當然,媽媽的沉默只有在先前已經說過一些話的情況下,才能奏效,像是女兒已經被念過幾次,要先完成作業,然後才能如何如何……

沉默是有效的,媽媽選擇了沉默,而非說教,因而奏效。那麼,從女兒的角度來看,情況又是如何呢?女兒同樣也是保持沉默。她還做了什麼?她的內心飽受煎熬,本來已經在電視機前舒適地坐好,正準備好好享受一下,沒想到媽媽突然走了進來。這個嘮叨個不停、找碴的媽媽,正準備徹底毀了女兒的悠閒午後。如果女兒大聲抱怨說:「整天寫作業、寫作業,難道這個家連半小時看電視時間都不給嗎?」沒有人會責怪她(除了媽媽),因為發洩一下總是好的……

※※※※※※※※※※※※

這本書想傳達的訊息是:多多閉嘴。
然而,如果一個人只是出於無奈而沉默,把侮辱吞下肚,
內心卻因憤怒、挫折或自尊心受傷而怒火中燒,那就沉默過頭了。

※※※※※※※※※※※※

就像世間萬物,沉默也有過與不及。雖然我們生活在多話的時代,但仍有許多人過於沉默、沉默的時間過長,比如那些總是默默承受、最後大爆發的人。許多人在感情和家庭中,總是忍耐過久,最後才開口反抗。這種沉默的過與不及已經失去平衡,需要重建。我們整個社會都有些失衡:一方面是那些總是壓抑自己、最後生病或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發(或這兩者皆有)的人。另一方面,有些人對於最輕微的冒犯,都會花費數小時用指責、控訴和謾罵來回應。這兩者都失衡了。因此,我更欣賞那些懂得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沉默的人。

我曾在德國某大城市的行人徒步區看到這樣一幕:兩名工人正在搭建鷹架,其中年輕的那個不小心掉落了一個鷹架零件,差點砸到一名行人,把他嚇了一大跳。現場大約有十幾名路人停下腳步,帶著幸災樂禍的表情,等著看師傅怎麼教訓徒弟。然而,師傅只是禮貌性地對受到驚嚇的行人道歉,然後對他的徒弟說:「尤爾根,這些零件比看起來還要重,所以搬的時候一定要用兩隻手。」接著又說:「下次不要再這樣了。」然後他繼續默默地工作。我相信,如果他當場按照一般規矩,花五分鐘痛罵徒弟一頓,那麼徒弟只會因為羞愧和自尊心受挫而什麼都記不住,下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這位師傅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少說話)、什麼時候該沉默(多沉默),你覺得呢?

 

▍一個失去尊重的社會

在發號施令毫無停頓的媽媽、和她同病相憐的管理者身上,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

講話沒有停頓的人,很不尊重對方。

※※※※※※※※※※※※

為什麼要理會?孩子不就是孩子嗎?他們懂什麼?員工是照指示辦事的,那就指示他們啊!這就是為什麼華德福學校會這麼不一樣:在那裡,學生也會發言。而在「普通」的學校裡,有個老掉牙的說法:「如果所有人都睡著了,只有一個人講話,這就叫上課。」也許這是必要的(為什麼?),但這很沒禮貌,也很不尊重人。這點同樣適用於日常交流:那些不停講話的人,其實並不想傾聽對方的意見。他們主要是想展現自己、宣洩煩惱、刷存在感。當我們和別人交談時,往往並不是真的想和對方說話,而是只想對著他人說話,想對著一群觀眾發表獨白。

請不要誤會,這不是指責!這種情況發生在所有人身上,包括我自己。和世界上其他人的差別在於,你和我能意識到當自己滔滔不絕對著別人說話時,會感到不舒服。我們會自問:「我希望這樣對待別人嗎?這樣是不是很不尊重人?」這個問題,正是擺脫說話強迫症的第一步。但接下來我們還需要很多其他的步驟。因為說話強迫症用許多枷鎖束縛我們,其中之一就是所謂的「尷尬的沉默」。

※※※※※※※※※※※※

認為沉默很尷尬的人,不會保持沉默。

※※※※※※※※※※※※

沉默很尷尬,女性尤其會這樣認為,而且覺得這是在向對方傳達:我不喜歡你!但奇怪的是,男性的想法就相反:兩個男人坐在長椅上,抽菸、沉默──男人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他們認為:「不需多言就能理解我的人,就是好兄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男人常常覺得女人是長舌婦,儘管客觀來說,她們並不算話多。對女性來說,說話是維繫關係的首選方式。但對男人來說,沉默(在戀愛或友誼關係中)才是首選。有些夫妻已經結婚四十年了,依然沒有意識到兩性對於沉默意義的衡量不同。這也難怪,對於傳統的婚姻關係來說,似乎沒有必要理解另一半的溝通原則。

男性對沉默有不同的顧慮:「沉默的人就是沒有話要說!」這是男性在職場中的主要想法,而且是從兩個方面來看:沉默的人要麼沒有權力,要麼就是不懂。因此一些主管會講很多話,他們似乎認為:話越多,權力就越大。

主管們對於沉默有很大的顧忌,因為他們將其等同於權力和地位的喪失:誰總是滔滔不絕呢?那個人一定是老闆。

除此之外,說話似乎能提升男性和女性的自尊心,這在管理者身上尤其明顯:有些主管在向員工發表談話時,一開始會顯得膽怯、害羞。但講的時間越久,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對於真正自信的管理者來說,情況正好相反:他們一開始就會用堅定的語氣說出前三句,然後保持著自信並帶有深意的沉默,因為他們已經說出需要說的話,再說一句都是多餘。

事實上,每個聽眾都能察覺出你是在沒話找話。對於這樣愛講話的人,大家會說:「他就是那種不開口會不舒服的人。」要做到「簡單」地保持沉默,其實並不簡單,對吧?

這點你看得很清楚。我們其實偶爾也想閉嘴不說話,但女性不能這樣做,因為據說這代表對他人的不尊重;男性則是做不到,因為這會讓他們看起來不夠稱職。若有人認為,這種錯誤歸因(也就是錯誤的意義解讀)很荒謬,我想說:不僅在沉默這件事上如此,整個西方國家的溝通文化都有些病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表達願望。

職員氣憤地對老闆說:「這實在太不公平了!我的工作那麼多,卻只拿到這麼一點薪水。」妻子對丈夫說:「你從來都不幫忙做家事!」這兩個人到底要表達什麼呢?職員想說的是:「老闆,我想要加薪兩百歐元。」妻子想說的是;「拜託你也分擔一些家務吧!」為什麼他們不直接說呢?因為我們雖然能把人類送上月球,卻從來沒有學會如何好好交流。我們可以想見:有些人認為直接或間接的抱怨,是表達自己訴求的適當方式。如果你認為這樣很粗糙,我不會反駁,海豚或靈長類動物的某些溝通方式甚至更為先進。有些歷史學家嚴正地聲稱,有一半以上的戰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參戰的各方無法進行理性的對話。我很好奇,另一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想說的是,認為抱怨是表達訴求合適方式的人,碰到用沉默來做為個人表達方式的對手,一定束手無策。所幸,你不是這樣的人,這是你的優點,請繼續讀下去,並妥善運用那些對你有所幫助的內容。但是關於沉默,只告訴少數幾個你選定的人就好,因為大多數人不會理解你在說什麼。在一次酒會上,有位大學教授竟然問我:「如果我保持沉默,怎麼讓別人來理解我呢?」他的妻子在旁邊一邊喝著香檳,一邊簡潔地回答道:「你是說,你講話的時候更能讓人理解?」

我並不是主張所有人都應該一直保持沉默。這樣主張就太荒謬了。但從未學過沉默的人,會成為自己說話欲望的奴隸。相反的,學會沉默的人,會在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下,體會到沉默的神奇力量:沉默很有效,親自體驗看看吧。

 

▍生命的意義,你只能在靜默中找到

如果你和上司鬧得不愉快、疾病纏身、心情低落時──你會怎麼做?你會找人傾訴──可能是跟最好的閨密、最親近的死黨、同事、另一半或導師。因為大家都知道:分享痛苦,痛苦就會減半。把心裡的重擔講出來,會讓人感到輕鬆不少。但奇怪的是,最好的閨密和死黨卻經常抱怨:「這傢伙講來講去都是同一套……我都快聽不下去了!」這不是很神奇嗎?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像失戀、失業、離婚、死亡與生病,不太可能單憑一次談話就能釋懷。這些事都需要一場朋友間的對話治療,而且需要多次療程!真的是這樣嗎?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兩位學者,艾曼紐.澤希(Emmanuelle Zech)和伯納德.里姆(Bernard Rime)多年來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朋友總是需要花那麼長的時間來向他們傾訴。因為兩人都是研究人員,所以決定進行一項小實驗。他們挑選了一些經歷過創傷的人,例如:經歷過離婚、親人去世、失業、財產損失或遭霸凌。這些受過創傷的人被分成兩組,第一組和一位善解人意的實驗人員進行一對一對話,談論自己的創傷。第二組則和實驗人員進行閒聊。一週之後和兩個月後,里姆和澤希測量了所有受試者的情緒狀況,哪一組的情緒會變得更好呢?

如果「分享痛苦,痛苦就會減半」,那談論自己創傷經驗的受試者,情緒應該會更好。他們自己也這麼說:「和人聊過之後,感覺真的好多了!」然而,生理測量數據竟然顯示了相反的結果,認真談論創傷的受試者和那些只是閒聊的人,彼此之間並沒有測量出任何顯著的差異。這解釋了為什麼人在經歷重大痛苦時,會長時間地向最好的朋友傾訴,甚至長達數月或數年:他們認為這樣做會對自己有幫助,但事實上一點用都沒有──所以他們下週又會打電話來抱怨,或者再次登門訴苦。

如果說話沒有用,什麼方法才有用呢?針對這個問題,也有大量的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在許多實驗當中,要求情緒低落的受試者寫日記,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甚至可以說讓人驚嘆。結果,在英語世界中,這種壓力處理方式被稱為「寫作療法」。寫日記是對抗苦惱的最佳療法,前提是要以表達性的方式書寫。像「今天老闆把我罵了一頓」這種描述性的句子,不會帶來療癒效果。所以研究人員指導寫日記的人要更具表達性,換句話說,寫一本能療癒、帶來力量的日記,其關鍵要訣在於:「針對當天感到壓力的事情,寫下你最深層的想法和感覺。」因此上面描述性的句子,如果要用表達性的方式來寫,就會變成:「老闆把我狠狠地罵了一頓,我覺得非常委屈和無助。現在真想大聲尖叫,表達我的痛苦和沮喪!真的好痛苦啊!」正是這種表達性的寫作方式,能帶來釋懷和療癒。蘇格拉底聽到都會笑。

英國教授理查.懷斯曼(Richard Wiseman)進一步指出,語言表達通常是缺乏結構的,特別是當我們心中有事不吐不快時。相較之下,書寫比較有結構。這一點,任何有電腦的人都能深有體會:在說話之前,我們通常不會深思熟慮;但是在電腦上打字之前,我們卻會不自覺地進行思考。透過這種方式,我們為這個世界和我們經歷的事,賦上一層結構。

在這一刻,有位研討會的學員瞪大眼睛望著我,讓我不由自主地停下演講,回望她。她說:「現在我總算明白,為什麼我先生在五年前被解雇之後,至今還是無法釋懷。儘管他早已找到一份其實更好的工作,但他還是不斷提起之前的屈辱,因為他失去了自己的意義啊!」我當時聽了說不出話來,這真是太清晰、太準確的診斷了。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