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種沉默的技巧:提升溝通層次,更有效的說服
51種沉默的技巧:提升溝通層次,更有效的說服
close
商品編號:P0700180

51種沉默的技巧:提升溝通層次,更有效的說服

Einfach mal die Klappe halten: Warum Schweigen besser ist als Reden
作者原文名 Cornelia Topf
譯者 林繼谷
出版日 2025-04-01
定價 $420
優惠價 79折 $332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預購品
預計出貨日:2025-04-01
  • 試閱

內容簡介

★德國Amazon蟬聯暢銷榜32週,攻入韓國百大暢銷榜
★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
讀者★★★★★共鳴推薦! 

沉默,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是時候,認真學學沉默了!
嘈雜世界裡,讓你更閃耀的溝通技巧
歐洲成功溝通領域的專家柯內莉亞.托芙
用巧妙至極的沉默,教你最高效的表達! 

※※※※※※※※※※※※※※※※※※※※※※※

沉默,比你想像的更有力量,
也比你想像的更需要技巧、更需要學習!
51種沉默的奇妙運用與思考,
讓你不只是閉嘴,
而是在無聲的每一秒都創造更有價值的溝通! 

如果要說話,
請說出比沉默更有價值的話。

※※※※※※※※※※※※※※※※※※※※※※※ 

◆有些家長嘮叨一百遍,小孩依然當耳邊風。
◆有些老闆總是對犯錯的員工說教,結果員工犯的錯更多。
◆有些業務員報價時管不住嘴,讓自己失去談判籌碼。
◆有些人遇到言語攻擊就立刻反駁,反倒正中對方下懷。 

……這時候,閉嘴就好?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簡單!

沉默,是溝通時被嚴重低估的策略,
但如何在充斥言語的時代,恰到好處、恰如其時的保持沉默,
是你我在溝通上最該學習的功課! 

有句話說:「內行人3句話就能說清楚,外行人需要30句。」

許多話多的人,不僅惹人厭煩、引發爭執,甚至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正是因為他們不懂沉默的力量與技巧。

自信沉穩、值得信賴並備受尊敬的人,往往惜字如金,正因如此,他們的話才更具分量。

歐洲成功溝通領域的專家柯內莉亞.托芙認為,在現今網路、傳播媒體、手機、社群媒體言語氾濫的時代,善用沉默,反而是贏得尊重、加深溝通層次、提高對話戰鬥力、增加說服勝算的強大武器。

本書精選51種「沉默的技巧」,教你如何用刻意安靜的一瞬間,讓話語更有力量。重點不在於「用沉默取代言語」,而是「有策略性地調整語言分量,將沉默當成一種有效的說服手段」

》》》巧妙運用沉默,大幅提升溝通籌碼

◆說話和沉默是姊妹,是相輔相成的表達方式,兩者結合在一起,效果遠勝於單獨使用其中一種。
◆如果不為自己爭取安靜的權利,還有誰會為你爭取?
◆會落入挑釁陷阱的人,無法保持沉默。
◆認為沉默很尷尬的人,不會保持沉默。
◆可以克制自己滔滔不絕的人,就能提升自己的效率。 

本書特色

  1. 本書作者是歐洲成功溝通領域的專家。有別於許多溝通書只將「沉默」當成其中一種技巧,這本書完整探討在溝通中被低估的「沉默力量」,尤其在現今網路、傳播媒體、手機、社群媒體言語氾濫的時代。
  2. 全書架構清楚易讀,完整探討「沉默力量」,作者在版面編排上加入了巧思,再加上有實用方法和生活化案例,讓讀者容易掌握重點,並靈活運用。。

專文推薦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好評推薦

羅鈞鴻(小虎老師),《有溫度的溝通課》作者

我們誤以為良好的溝通,來自於精準的語言與完美的表達,對方就能被說服。但這本書提醒我們:真正讓對話更有效、更有力量的,往往不是我們說出的話,而是我們選擇「不說」的時刻。書中破除了許多關於沉默的迷思與誤解,並揭示了沉默的回饋與價值。──胡瑋婷,諮商心理師

相較於西方的個人主義文化,成長於集體主義文化之下的華人,或許對沉默並不陌生,甚至堪稱擅長。於是,我們被鼓勵要去學習說得更多、說得更大聲,好彌補我們較不擅長的那部分。讀完本書後,讀者或許有機會意識到,我們對沉默的認知可能並不完整:沉默不只是不說而已,而是一種容易被低估、卻深具力量的語言。──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比起「說」,這本書裡傳授更多的是「不說」。看完這本書後,你一定會發現,沉默並不代表恐懼,而是我們很有底氣。希望你看完這本書後,更能體會在對話中「留白」的藝術!──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作者簡介】柯內莉亞.托芙(Cornelia Topf

成功溝通領域的專家,在大學主修經濟學,專攻行銷、溝通、組織和心理學。
1988年創立自己的培訓機構metatalk之前,她曾擔任多家公司擔任主管。目前從事高階主管教練、培訓師和演講工作,已有20多年經驗。
她的研討會、教練課程和演講,以及十幾本指南類書籍和暢銷書,都充分展現出她實用、犀利又激勵人心的風格。她活躍於國際舞台,特別聚焦在以下領域:具有說服力的演講能力、自信的肢體語言、迷人的風采、吸引人的影響力,以及專業的談判技巧、持久的自信心和女性的職業生涯。 

【譯者簡介】林繼谷
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律學院博士生。譯有《要致富,先煉心》、《全球7大短缺》、《白瓷之路》等書。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700180
ISBN:9789861345314
EISBN:9789861345307
352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Hyread、Pubu、momo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PChome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有時候,沉默才是適當的回應…………………胡瑋婷
〈推薦序〉無聲何時勝有聲?重新認識沉默的力量………蘇益賢
〈推薦序〉人生不留白,對話要留白………………………張忘形 

多嘴多舌的前言

1. 靜默的奇妙世界

沉默有益
為什麼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個美好的沉默世界
為什麼沉默會有效
一個失去尊重的社會
☉技巧摘要:沉默有效 

▍2. 沉默的報酬

我們如何錯失應得的報酬
靜水流深
知識就是沉默的報酬
如何惹怒一個人
同步─通往沉默的途徑
沉默的人,更能思考
沉默讓你變強大!
沉默的權利
☉技巧摘要:善用沉默! 

▍3. 為什麼我們無法閉嘴

說話的人,表面上似乎掌握了一切
無法自拔
錯誤歸因的陷阱
我們說話,是為了不必聆聽
自私的人總是強調自己的地位
我說,故我在
按下紅色按鈕
不經思索,話又多
☉技巧摘要:學習沉默 

▍4. 逃避內心的沉默

為什麼我們會逃避自己追尋的事
迷失自我時,應該尋找的地方
學習和自己對話
我們如何應對自己
和自己和諧共處
靜默中的運動
☉技巧摘要:尋求靜默,找回自我! 

▍5. 尷尬的沉默

言語是銀,沉默是金
表演者不會沉默
不要害怕寒暄和演講!
用聰明的方式打破沉默
真正的尷尬:怯懦的沉默
☉技巧摘要:不再有尷尬的沉默! 

▍6. 這裡你最好保持沉默

講錯話的反應
挑釁、暗示、操弄
遇到侮辱時該怎麼辦
堅持沉默,而不是言語攻擊
用沉默談判
處理抱怨的最佳祕訣
需求釐清:世界還缺少什麼?
用沉默當工具:輔導
根據走走停停原則,交替說話和沉默
☉技巧摘要:閉嘴,做就對了! 

▍7. 刻意停頓

暫停一下!
停頓─什麼時候?
刻意停頓中的表情和手勢
說話不用言語
強者不語
進階版的沉默
☉技巧摘要:給予停頓,讓人思考 

▍8. 給我閉嘴!

不反抗的人,就是在縱容這一切
自己的安靜,自己救!
給猴子甜頭
關於後設溝通:將談話本身做為話題
來硬的
主導話題
☉技巧摘要:讓別人保持沉默 

▍9. 靜默中蘊藏力量

壓力重重,身心俱疲
靜默的力量泉源
靜默解決問題
沉默有助於保持距離和直覺
生命的意義,你只能在靜默中找到
☉技巧摘要:汲取力量和意義 

〈結語〉靜默的療癒力量
沉默有策略:51種技巧,善用安靜讓你更閃耀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有時候,沉默才是適當的回應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

那一天,女兒犯了錯,我見她稍微情緒恢復穩定後,便將她帶到臥房,準備耐心地與她討論剛剛發生的事情。

當時,我用溫柔的態度同理她的感受,希望她能一起探討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影響。我以為自己說得很好,既條理清晰,又充滿關愛,並保持開放的態度,讓她參與這場「檢討大會」。

然而,在過程中,她始終低著頭,安靜聆聽,沒有積極參與討論,這與她平時活潑多話的模樣落差極大。於是我問她:「有什麼問題嗎?妳怎都不說話呢?」

她突然抬起頭,無辜地看著我,語氣平靜地說:「媽媽,妳可以不要再說了嗎?我想去玩玩具了。」那一刻,我愣住了。

我知道,「好的對話」需要雙方的投入,「好的教育」也需要雙方的意願,而此刻顯然不是最佳時機。於是我選擇放手,讓她去玩玩具。事後,我回想這段過程時,才意識到,其實孩子比大人更懂得何時該沉默。

他們知道,當話語不再有幫助時,沉默才是最好的選擇,尤其大人在氣頭上時。他們也知道,與其和父母爭辯,不如把時間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尤其當大人滔滔不絕地說教時。

但是,大人往往不知道,有時最該沉默的人──是自己。

我們誤以為良好的溝通,來自於精準的語言與完美的表達,對方就能被說服。但這本書提醒我們:真正讓對話更有效、更有力量的,往往不是我們說出的話,而是我們選擇「不說」的時刻。

書中破除了許多關於沉默的迷思與誤解,並揭示了沉默的回饋與價值。同時,也透過實際案例,引導我們如何在關鍵時刻選擇適當沉默,讓思考更深入,讓對話更流暢,有效突破溝通困境。

這本書,推薦給急於回應與辯解、害怕冷場與沉默的人。如果你願意適時停頓,就會發現沉默能勝過千言萬語,因為有些話不說,反而更有力量!

這本書,也推薦給害怕獨處、透過談話來逃避內心空虛的人。當你學會擁抱沉默,會發現沉默並不可怕,它是最溫柔的人生旅伴。

最後,也推薦給深知沉默與聆聽重要性的人。這本書能幫助你更有信心地保持沉默,你會發現沉默帶來的安定感,無堅不摧。

〈推薦序〉
無聲何時勝有聲?重新認識沉默的力量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作為助人工作者,我對「沉默」二字特別有感。老師與前輩們總細心提醒,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沉默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具。「適時」沉默,提供了個案與心理師更寬廣的思考與駐足時空;同時,也豐富了雙方在對談、交流時,另一種隱性的人際動力。

不過,知道是一回事,掌握「適時的藝術」又是另一回事。在受訓階段,真的進入諮商現場時,才發現「適時」是最難的兩個字。在一來一往的溝通中,我們只有一點點時間能想清楚:現在要說話嗎?要慢慢說,還是陪案主一起快快地說?要暫時不回應,還是要把沉默再拉長一點?

初次把沉默帶入會談的時候,我們還得練習按捺自身的內在焦慮,釐清焦慮的原因,不讓這樣未經檢視的焦慮,讓我們急著做出一些不利於治療效果的言行。幾經磨練、熟能生巧,在投入助人工作多年後,會談中的沉默已不像剛執業時那樣讓人焦慮了。於是,我才有機會進一步意識到,當治療師與案主雙方越能安住在看似空無的沉默時,在後續的對話就更有可能挖掘出更多雖然重要,卻一度被急切話語給淹沒的重要資訊。

相較於西方的個人主義文化,成長於集體主義文化之下的華人,或許對沉默並不陌生,甚至堪稱擅長。於是,我們被鼓勵要去學習說得更多、說得更大聲,好彌補我們較不擅長的那部分。讀完本書後,讀者或許有機會意識到,我們對沉默的認知可能並不完整:沉默不只是不說而已,而是一種容易被低估、卻深具力量的語言。

同時,在「語言」的溝通管道被暫時調弱時,其他溝通管道也有機會被更完整地運用,好比眼神接觸、身體語言、手勢與姿勢等等。溝通專家們一致同意,在高品質且具備深度的溝通裡,只用聽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去看、而且「用心看」──沉默則給予了雙方一個好好去看見的機會。

從行為主義觀點來說,任何行為都是有意義的。一個人選擇用怎樣的方式、說出怎樣的話語是有意義的;同時,他又透過怎樣的方式、在怎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傳達沉默,其實也可能深具意義。每一段獨特的關係中,沉默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相信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推薦序〉
人生不留白,對話要留白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我教溝通表達大概十年,我發現每個人都想學怎麼表達、怎麼說故事,甚至怎麼說服和談判。但後來我發現有一句話是真的,那就是:人狠,話不多。

有一次我去購物的時候,看了一個東西有點久,店員就跑來跟我介紹。當時因為我沒有馬上回話,店員就問我,是不是太貴了?他可以多少錢賣給我。

那瞬間我發現,原來沉默形成的尷尬感,居然可以有這種效果。後來我自己學習了溝通表達後發現,那時候店員因為沒辦法從我身上得到資訊,再加上我看起來好像不感興趣,所以降價好像是他唯一的說服點。

而在這本書提到,太多的話往往會讓人覺得你沒有準備好,反而會削弱你在對方心中的權威感。相反的,當你選擇沉默,並用沉默去表達自己對事情的深思熟慮時,對方會感受到你內在的穩重與智慧。

所以,如果當時我真的想要那樣東西,店員介紹完後給我一點時間,說不定不用降價,我就會買。所以我覺得沉默能夠帶給我們彼此的是:給出更多的空間。

講到這裡,我又想起以前看的古裝劇,皇帝都說很少話,就只是皺個眉頭,好像什麼都沒說,但好像又什麼都說了。而其他人都在想怎麼「揣摩上意」。就這樣,皇帝反倒可以從大家說出來的內容中做最後的決斷。

所以我覺得,比起「說」,這本書裡傳授更多的是「不說」。作者舉了大量案例來說明如何運用沉默處理各種棘手情境:不論是在商務談判中打斷對方的空洞話語,還是在家庭中面對家人、甚至伴侶的碎念,你都能找到依循的方向。

喔,當然,如果你很怕別人沉默,這本書也提到很多打破沉默與尷尬的做法,其中有一個章節是探討怎樣好好與自己對話,我覺得非常有趣。

作者也提到,處在壓力下的人特別容易急躁,一旦焦慮起來,很可能講話會變多、變快。如果看過這本書,你可能就能試著調整自己。更重要的是,當發現對方變得急躁時,你可以很平靜地看待,並在對的時候說話,幫助你拿回主控權。

看完這本書後,你一定會發現,沉默並不代表恐懼,而是我們很有底氣。更別提在溝通中,沉默可以幫助你好好聽對方說話。很多時候,關係會破裂不是來自於「說」,而是沒有人要聽啊。

所以希望你看完這本書後,更能體會在對話中「留白」的藝術!

看更多

試閱

▍沉默有益

現在有什麼事情是真正對你有好處呢?能賦予你力量、讓你放鬆,同時還讓你充電?全世界的人都把「休息」、「和平」和某種意象聯想在一起:站在高山之巔或無人的海灘上,單純只為了享受靜默。奇怪的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樣做能帶來放鬆和舒緩(即使是那些急性子或追求刺激的人,也能獲得短暫的寧靜)。無論是中非的土著居民,還是倫敦金融區的白領,都是這麼認為。那你呢?你上一次感受高山的孤寂或夜晚海灘的靜默,是什麼時候?

這看起來真的很矛盾:靜默的本質是「無」,卻出人意料地能帶來這麼療癒的效果。我們已經習慣了相反的情況:頭痛時,就要吃阿斯匹靈,阿斯匹靈是有形的,而且能發揮作用;但靜默是無形的,卻依然能產生效果。這種看似矛盾、卻強大的靜默力量,我們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比如將它融入我們的溝通之中。所以,偶爾靜一靜吧。不,不是現在,現在你已經很自然地安靜下來。當你合上書本,再次與人互動時,請保持沉默。你皺眉了嗎?你並不是唯一一個。這種在對話中偶爾保持沉默的建議,甚至會讓一些學者感到震驚,讓他們非常困惑。有位參加研討會的學員,他是某家工業集團的部門主管,曾經這樣回應:「但我總不能在老闆問我事情的時候保持沉默吧!」難道有人要求你這樣做嗎?保持沉默真的有這麼困難?甚至困難到讓一位擁有高學歷的管理者認為,自己必須先拿怒氣衝天的老闆來試試?

※※※※※※※※※※※※

我們常常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沉默,所以應該重新學習這項能力。

※※※※※※※※※※※※

有時候,媽媽們比管理階層更會運用語言能力,比如面對孩子時,沉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有一個媽媽告訴我:「最近我的小女兒又開始愛看電視,不肯寫作業。我走進她的房間,本來想像往常一樣罵她一頓,但我忍住了。我只是帶著不滿的表情看了她一眼,然後就走了出去。五分鐘後,電視就關掉了。如果我和她爭吵,每次都要提醒她,那至少要花半小時,她才會關掉電視,這會讓我們母女都筋疲力盡。」本來媽媽要念三十分鐘,現在只要五分鐘?相當驚人,而且這位母親一句話都沒說。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沉默確實有效。當然沉默並非總是奏效,但因為已經說了太多,言語再也無法產生效用時,沉默就會發揮它的作用。

然而,許多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當發現自己說的話毫無效果時──他們只會說更多的話。他們會不斷重複同樣的模式,而不願改變。這種對於模式的固著,不僅出現在話多的人身上,也充分反映了我們在溝通中的一個特點:大多數時候,我們說話不是因為這樣做有意義或有幫助,而是因為這是一種難以改掉的(壞)習慣。所以英國人有句諺語:「草率的言語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說話的人應該深思熟慮,而不是信口開河,因為:

※※※※※※※※※※※※

言語會激化或固化誤解,而沉默不會。

※※※※※※※※※※※※

因為沉默(如果運用得當)不會引起叛逆心理。如果媽媽叫女兒要關掉電視,女兒自然會反抗,純粹是出於叛逆心理。但如果媽媽保持沉默,會喚起女兒內心的良知或正常的理智(至少有這樣的可能性),而這種內在的反應遠比任何外在的勸誡更有力。當然,媽媽的沉默只有在先前已經說過一些話的情況下,才能奏效,像是女兒已經被念過幾次,要先完成作業,然後才能如何如何……

沉默是有效的,媽媽選擇了沉默,而非說教,因而奏效。那麼,從女兒的角度來看,情況又是如何呢?女兒同樣也是保持沉默。她還做了什麼?她的內心飽受煎熬,本來已經在電視機前舒適地坐好,正準備好好享受一下,沒想到媽媽突然走了進來。這個嘮叨個不停、找碴的媽媽,正準備徹底毀了女兒的悠閒午後。如果女兒大聲抱怨說:「整天寫作業、寫作業,難道這個家連半小時看電視時間都不給嗎?」沒有人會責怪她(除了媽媽),因為發洩一下總是好的……

※※※※※※※※※※※※

這本書想傳達的訊息是:多多閉嘴。
然而,如果一個人只是出於無奈而沉默,把侮辱吞下肚,
內心卻因憤怒、挫折或自尊心受傷而怒火中燒,那就沉默過頭了。

※※※※※※※※※※※※

就像世間萬物,沉默也有過與不及。雖然我們生活在多話的時代,但仍有許多人過於沉默、沉默的時間過長,比如那些總是默默承受、最後大爆發的人。許多人在感情和家庭中,總是忍耐過久,最後才開口反抗。這種沉默的過與不及已經失去平衡,需要重建。我們整個社會都有些失衡:一方面是那些總是壓抑自己、最後生病或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發(或這兩者皆有)的人。另一方面,有些人對於最輕微的冒犯,都會花費數小時用指責、控訴和謾罵來回應。這兩者都失衡了。因此,我更欣賞那些懂得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沉默的人。

我曾在德國某大城市的行人徒步區看到這樣一幕:兩名工人正在搭建鷹架,其中年輕的那個不小心掉落了一個鷹架零件,差點砸到一名行人,把他嚇了一大跳。現場大約有十幾名路人停下腳步,帶著幸災樂禍的表情,等著看師傅怎麼教訓徒弟。然而,師傅只是禮貌性地對受到驚嚇的行人道歉,然後對他的徒弟說:「尤爾根,這些零件比看起來還要重,所以搬的時候一定要用兩隻手。」接著又說:「下次不要再這樣了。」然後他繼續默默地工作。我相信,如果他當場按照一般規矩,花五分鐘痛罵徒弟一頓,那麼徒弟只會因為羞愧和自尊心受挫而什麼都記不住,下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這位師傅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少說話)、什麼時候該沉默(多沉默),你覺得呢?

 

▍一個失去尊重的社會

在發號施令毫無停頓的媽媽、和她同病相憐的管理者身上,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

講話沒有停頓的人,很不尊重對方。

※※※※※※※※※※※※

為什麼要理會?孩子不就是孩子嗎?他們懂什麼?員工是照指示辦事的,那就指示他們啊!這就是為什麼華德福學校會這麼不一樣:在那裡,學生也會發言。而在「普通」的學校裡,有個老掉牙的說法:「如果所有人都睡著了,只有一個人講話,這就叫上課。」也許這是必要的(為什麼?),但這很沒禮貌,也很不尊重人。這點同樣適用於日常交流:那些不停講話的人,其實並不想傾聽對方的意見。他們主要是想展現自己、宣洩煩惱、刷存在感。當我們和別人交談時,往往並不是真的想和對方說話,而是只想對著他人說話,想對著一群觀眾發表獨白。

請不要誤會,這不是指責!這種情況發生在所有人身上,包括我自己。和世界上其他人的差別在於,你和我能意識到當自己滔滔不絕對著別人說話時,會感到不舒服。我們會自問:「我希望這樣對待別人嗎?這樣是不是很不尊重人?」這個問題,正是擺脫說話強迫症的第一步。但接下來我們還需要很多其他的步驟。因為說話強迫症用許多枷鎖束縛我們,其中之一就是所謂的「尷尬的沉默」。

※※※※※※※※※※※※

認為沉默很尷尬的人,不會保持沉默。

※※※※※※※※※※※※

沉默很尷尬,女性尤其會這樣認為,而且覺得這是在向對方傳達:我不喜歡你!但奇怪的是,男性的想法就相反:兩個男人坐在長椅上,抽菸、沉默──男人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他們認為:「不需多言就能理解我的人,就是好兄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男人常常覺得女人是長舌婦,儘管客觀來說,她們並不算話多。對女性來說,說話是維繫關係的首選方式。但對男人來說,沉默(在戀愛或友誼關係中)才是首選。有些夫妻已經結婚四十年了,依然沒有意識到兩性對於沉默意義的衡量不同。這也難怪,對於傳統的婚姻關係來說,似乎沒有必要理解另一半的溝通原則。

男性對沉默有不同的顧慮:「沉默的人就是沒有話要說!」這是男性在職場中的主要想法,而且是從兩個方面來看:沉默的人要麼沒有權力,要麼就是不懂。因此一些主管會講很多話,他們似乎認為:話越多,權力就越大。

主管們對於沉默有很大的顧忌,因為他們將其等同於權力和地位的喪失:誰總是滔滔不絕呢?那個人一定是老闆。

除此之外,說話似乎能提升男性和女性的自尊心,這在管理者身上尤其明顯:有些主管在向員工發表談話時,一開始會顯得膽怯、害羞。但講的時間越久,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對於真正自信的管理者來說,情況正好相反:他們一開始就會用堅定的語氣說出前三句,然後保持著自信並帶有深意的沉默,因為他們已經說出需要說的話,再說一句都是多餘。

事實上,每個聽眾都能察覺出你是在沒話找話。對於這樣愛講話的人,大家會說:「他就是那種不開口會不舒服的人。」要做到「簡單」地保持沉默,其實並不簡單,對吧?

這點你看得很清楚。我們其實偶爾也想閉嘴不說話,但女性不能這樣做,因為據說這代表對他人的不尊重;男性則是做不到,因為這會讓他們看起來不夠稱職。若有人認為,這種錯誤歸因(也就是錯誤的意義解讀)很荒謬,我想說:不僅在沉默這件事上如此,整個西方國家的溝通文化都有些病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表達願望。

職員氣憤地對老闆說:「這實在太不公平了!我的工作那麼多,卻只拿到這麼一點薪水。」妻子對丈夫說:「你從來都不幫忙做家事!」這兩個人到底要表達什麼呢?職員想說的是:「老闆,我想要加薪兩百歐元。」妻子想說的是;「拜託你也分擔一些家務吧!」為什麼他們不直接說呢?因為我們雖然能把人類送上月球,卻從來沒有學會如何好好交流。我們可以想見:有些人認為直接或間接的抱怨,是表達自己訴求的適當方式。如果你認為這樣很粗糙,我不會反駁,海豚或靈長類動物的某些溝通方式甚至更為先進。有些歷史學家嚴正地聲稱,有一半以上的戰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參戰的各方無法進行理性的對話。我很好奇,另一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想說的是,認為抱怨是表達訴求合適方式的人,碰到用沉默來做為個人表達方式的對手,一定束手無策。所幸,你不是這樣的人,這是你的優點,請繼續讀下去,並妥善運用那些對你有所幫助的內容。但是關於沉默,只告訴少數幾個你選定的人就好,因為大多數人不會理解你在說什麼。在一次酒會上,有位大學教授竟然問我:「如果我保持沉默,怎麼讓別人來理解我呢?」他的妻子在旁邊一邊喝著香檳,一邊簡潔地回答道:「你是說,你講話的時候更能讓人理解?」

我並不是主張所有人都應該一直保持沉默。這樣主張就太荒謬了。但從未學過沉默的人,會成為自己說話欲望的奴隸。相反的,學會沉默的人,會在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下,體會到沉默的神奇力量:沉默很有效,親自體驗看看吧。

 

▍生命的意義,你只能在靜默中找到

如果你和上司鬧得不愉快、疾病纏身、心情低落時──你會怎麼做?你會找人傾訴──可能是跟最好的閨密、最親近的死黨、同事、另一半或導師。因為大家都知道:分享痛苦,痛苦就會減半。把心裡的重擔講出來,會讓人感到輕鬆不少。但奇怪的是,最好的閨密和死黨卻經常抱怨:「這傢伙講來講去都是同一套……我都快聽不下去了!」這不是很神奇嗎?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像失戀、失業、離婚、死亡與生病,不太可能單憑一次談話就能釋懷。這些事都需要一場朋友間的對話治療,而且需要多次療程!真的是這樣嗎?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兩位學者,艾曼紐.澤希(Emmanuelle Zech)和伯納德.里姆(Bernard Rime)多年來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朋友總是需要花那麼長的時間來向他們傾訴。因為兩人都是研究人員,所以決定進行一項小實驗。他們挑選了一些經歷過創傷的人,例如:經歷過離婚、親人去世、失業、財產損失或遭霸凌。這些受過創傷的人被分成兩組,第一組和一位善解人意的實驗人員進行一對一對話,談論自己的創傷。第二組則和實驗人員進行閒聊。一週之後和兩個月後,里姆和澤希測量了所有受試者的情緒狀況,哪一組的情緒會變得更好呢?

如果「分享痛苦,痛苦就會減半」,那談論自己創傷經驗的受試者,情緒應該會更好。他們自己也這麼說:「和人聊過之後,感覺真的好多了!」然而,生理測量數據竟然顯示了相反的結果,認真談論創傷的受試者和那些只是閒聊的人,彼此之間並沒有測量出任何顯著的差異。這解釋了為什麼人在經歷重大痛苦時,會長時間地向最好的朋友傾訴,甚至長達數月或數年:他們認為這樣做會對自己有幫助,但事實上一點用都沒有──所以他們下週又會打電話來抱怨,或者再次登門訴苦。

如果說話沒有用,什麼方法才有用呢?針對這個問題,也有大量的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在許多實驗當中,要求情緒低落的受試者寫日記,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甚至可以說讓人驚嘆。結果,在英語世界中,這種壓力處理方式被稱為「寫作療法」。寫日記是對抗苦惱的最佳療法,前提是要以表達性的方式書寫。像「今天老闆把我罵了一頓」這種描述性的句子,不會帶來療癒效果。所以研究人員指導寫日記的人要更具表達性,換句話說,寫一本能療癒、帶來力量的日記,其關鍵要訣在於:「針對當天感到壓力的事情,寫下你最深層的想法和感覺。」因此上面描述性的句子,如果要用表達性的方式來寫,就會變成:「老闆把我狠狠地罵了一頓,我覺得非常委屈和無助。現在真想大聲尖叫,表達我的痛苦和沮喪!真的好痛苦啊!」正是這種表達性的寫作方式,能帶來釋懷和療癒。蘇格拉底聽到都會笑。

英國教授理查.懷斯曼(Richard Wiseman)進一步指出,語言表達通常是缺乏結構的,特別是當我們心中有事不吐不快時。相較之下,書寫比較有結構。這一點,任何有電腦的人都能深有體會:在說話之前,我們通常不會深思熟慮;但是在電腦上打字之前,我們卻會不自覺地進行思考。透過這種方式,我們為這個世界和我們經歷的事,賦上一層結構。

在這一刻,有位研討會的學員瞪大眼睛望著我,讓我不由自主地停下演講,回望她。她說:「現在我總算明白,為什麼我先生在五年前被解雇之後,至今還是無法釋懷。儘管他早已找到一份其實更好的工作,但他還是不斷提起之前的屈辱,因為他失去了自己的意義啊!」我當時聽了說不出話來,這真是太清晰、太準確的診斷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