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
第一章 如何工作與賺錢
\「昭和那一輩的工作觀」別照做,划不來!/
首先,我們來看看上一輩擁有什麼樣的工作觀,以及為什麼那套觀念現在行不通。
簡單說來,「昭和那一輩的工作觀」就是「靠著穩定的工作出人頭地,長期且高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符合此定義的典型好工作,就是進大公司,或是當公務員。而醫生與律師等高時薪、「不愁沒飯吃」的職業,也是世人眼中的好職業。
若是當上班族,畢生的職涯目標就是「努力進入穩定的大公司」「避免犯錯,努力在人事考核中脫穎而出」「努力出人頭地」。如果最後能當上部長或董事,職位上升,年薪也會增加,退休金跟退休後的福利也大不相同。相對而言,算是賺得不錯。
反之,若是「被開除」,就得付出極大的代價。因為,被開除後想再找到同樣規模、同樣穩定、同樣薪水的公司,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進入大公司,關鍵在於「必須待得久」。
不過,待在同一個組織越久,人事考核就變得越重要。若是在人事考核被扣分,說不定會拖累你一輩子。身為雇主,大可用人事考核的結果當誘餌,只付一點錢,就逼員工做牛做馬。
考核評價的標準,說穿了就是個人喜好。到了現代依舊如此,放眼世界亦然。被討厭的人得淘汰,遊戲規則就是如此。身為上班族,就是得看評分者的臉色做事,千萬不能成為「刺眼的存在」。
然而,請注意:在舊有的工作模式中,即使你是同期進公司的那一百人中,唯一或唯二升上董事的天選之人,也只是用「較高的薪水與獎金」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金錢罷了。上班族的處世之道,就是出人頭地、拉高自己的勞動時薪、長久維持同一份工作,以獲得更多金錢。
不然,就是成為醫生、律師之類的專業人士,以勞動換取「高時薪」。長年以來,世人都認為這是一門「薪水好、社會地位高又穩定的好生意」。不過,這些專業人士,也同樣離不開「出賣時間換取金錢」的商業模式。
遵循舊有的工作觀,度過極不自由的職業生涯,就算在極低的機率中出人頭地,也晉升不了富豪階級。無聊。太不划算了,別這麼做。
說得正確一點,暫時去企業上班無所謂,但應該早點找到別的選項,因為這個時代需要的工作模式、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已與昭和世代截然不同。如果安於當下的職業與穩定的收入,過一天算一天,就會在人生中失去越來越多的機會。
\「全新的工作模式」追求效率與自由/
昭和世代的工作模式被奉為金科玉律,部分原因是它促成了整體經濟成長,而最大的原因,則是員工缺乏談判籌碼。
其一,員工轉職不易,因此很難鼓起勇氣辭職。
其二,員工在公司安排的職位下,對公司唯命是從,從資方眼中看來,可取代的員工到處都是,自然使資方有恃無恐。另一方面,員工也沒有力圖改善現狀。
「全新的工作模式」是什麼呢?
第一,賺錢講求效率,僅僅靠著「一點一滴出賣自己的時間」是辦不到的。盡量趁年輕時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累積資產,才是正確答案。
第二,勞動者必須擁有比以往更多的「自由」。
這兩點並不衝突,放心吧。朝其中一方努力,會使你在邁向另一方時更順利。
為此,你必須學習以下心態:
①經常適度冒險。
②別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反而應該努力讓自己與眾不同。
我在寫給你的信中提到:「不要遵從『磨練自己、避免風險、腳踏實地賺錢』的老生常談,應該學習新時代的賺錢訣竅。投資自己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件事情有風險,但失敗了並不會使你致命,那就應該大膽去做,並承受風險的代價。現代處理風險的方式,已跟過去完全相反。」
那段話就是這個意思。
(*昭和年代為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八九年,本文指的是在這段期間出生的日本人所懷抱的工作觀。)
第二章 如何增加手中的錢?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又是什麼?
上一章,我講述了如何靠工作賺錢;這一章,我會講解如何有效率地增加自己手中的錢。
行業百百種,不是每一行都能讓你領到股票薪酬,但你手上一定有錢,所以必須活用手中的錢!在此種情況下,依然必須善用股票。
增加金錢的方法,其實很簡單,誰都辦得到,只要記住一招就夠了。既然有一招「最好用的方法」,而且無論男女老幼,誰都辦得到,何必花時間去記別招呢。
除此之外,我也會講解股票與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遊戲規則要記起來。
了解「經濟」如何在「人」與「資本」之間產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必理會什麼「○○資本主義」或「資本主義經濟末路」的爭議,那些言論多半不正確,跟廢話沒兩樣。
結論先說在前頭:所謂資本主義經濟,就是「願意冒險的人,從不願意冒險的人身上榨取利益」。只要你清楚明白這點,我這個作爸爸的,寫這本書就值得了。
榨取利益的媒介就是「資本」,參與資本遊戲的現代手段則是「股票」。只要現在徹底搞清楚,今後你無論是工作或投資,都能看得遠、看得通透。
\理財只要做好「這三點」/
好,來談談如何將你賺來的錢變大吧。
我先簡單從結論說起,想要高效率增加金錢,做好以下三點就行了:
①將三~六個月份的生活費存入活期存款帳戶,剩下的都當作「可運用資金」。
②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
③一旦可運用資金增加,就追加投資相同標的。如果臨時需要用錢,就贖回所需金額的基金。
只要記住這三點,就能明白:如何設定投資金額、如何選擇投資標的,以及「買」與「賣」的時機。這就是理財的基本方法,很簡單吧。
你可能想反駁:「老爸,你長年研究金融,也寫了那麼多書,結果傳授的訣竅只有這麼一點喔?」
沒錯,真的只有這樣而已。即使是理財專家,也很難想出超越這三點的方法。
\戶頭常備足夠的「生活資金」,就無須借錢/
你必須額外準備一個生活資金帳戶,存放足以應付緊急開銷的錢,讓你不需要臨時借錢。這通常大約是三~六個月的生活費。
注意,信用卡的分期還款或預借現金之類的小額借款,千萬碰不得。它們的利息很高(例如年利率一五%),遠遠高於投資的預期報酬率(就算是股票,頂多也就短期利率+年利率五~六%左右),簡直是暴利。
爸爸以前在大學教書時,每學期都會告訴學生:「約會時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結帳的人,千萬不要跟他結婚。」因為跟缺乏理財概念的人結婚,根本自討苦吃。
\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
你可以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也就是投資與全世界股票所構成的指數連動的證券投資信託基金。
選擇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的原因,就在於能以有利的方式分散投資,手續費也很便宜。
將手上的可運用資金全都拿來投資股票,你或許心裡會覺得怪怪的。
就現實情況與學界共識而言,指數型基金的投資報酬率如下:一百年大概會出現兩、三次「最壞的時機」與「最好的時機」。在最壞的時機,一年大約會虧損三分之一;而在最好的時機,大概能獲得四成左右利潤。假設平均短期利率接近○%,那麼年利率大約五~六%左右。
爸爸的想法也大致如此,沒有人知道正確數字為何。
將所有可運用資金砸在這種標的上,心裡應該會怕怕的吧?
沒錯,「虧損三分之一」的確令人心痛,投資後也會忍不住關注每天的股價變動。
可是你想想,年輕時的可運用資金,數目應該不大。
一般人在生活中也會面臨許多經濟風險,比如收入的增減、健康狀態的變化、家人與周遭情況的變化等等,不也一路撐過來了?舉個例子,如果缺錢,一般人應該會加班賺多一點,或是節省生活開銷,以填補經濟缺口,不是嗎?
況且,可運用資金就是「暫時不會用到的錢」。不能因為它是一串簡單好懂的數字,就整天關注金融資產的損益,這樣容易顧此失彼。
那麼,當金融資產在經年累月的投資之後變得龐大,又會如何呢?
此時,「虧損三分之一」所失去的金額,可能已經大於收入的變動幅度了。不過,說到底,金融資產變大,不就代表經濟也變寬裕了嗎?
綜合評估之下,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依然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你想領錢出來的時候,股價可能正好大幅下跌,你可能會感到遺憾,但請告訴自己:「我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只是運氣不好罷了。」
這份虧損是「沉沒成本」(做決策時應忽視沉沒成本,才是正確的做法)。你的決策無法百分百規避風險,也無法掌控股價。
人生有很多無法掌控的事情,煩惱也沒用。你只能依據機率與期望值,做出最好的決策,接著祈禱一切順利,沒別的選擇了。
況且,就算賠錢,「只要是錢能解決的事,都是小事」。至少你沒有賠上性命,也沒有賠上信用。
第三章 還想告訴你一些事
有些話原本想留待以後與兒子把酒言談,但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寫在這一章。說到底,兒子,你今年才十八歲,我也不知道你將來會不會喝酒。當然,無論將來喝不喝酒,都是你的自由。
總之,你就聽我講幾句吧。
\獨自喝酒時,要喝「比朋友聚會時高一級」的酒/
每個人的體質與喜好都不同,如果你的體質適合喝酒,覺得酒很美味、酒品也好,那麼喝酒不僅是一種樂趣,也有助於人際關係。
獨自喝酒時,記得要喝「比朋友聚會時高一級」的酒。拿三得利的威士忌來比喻好了,假設你平時都跟朋友喝「角瓶」,自己小酌時,就喝「白州」或「山崎」。養成此一習慣,將來認識更高階層的人士時,必有幫助。
多了解酒的知識也很不錯。教你一招,很多人都具備紅酒的基礎知識,因此紅酒就交給其他人,你可以專攻威士忌知識就好。只要記住各蒸餾所的特性,就能在酒席間暢談無阻,而且需要背的基礎知識也不像紅酒那麼多。
重點來了,喝酒是為了「品嘗美味」,而不是為了喝醉。千萬不能酗酒!遇到倒楣事時,更不應該喝酒。你應該與酒維持健康的關係。
現今社會對於「喝酒誤事」的人,比從前更為嚴苛,萬萬不可大意。
「老爸,你哪有資格說我啊!」嗯,也對啦。放我一馬嘛。
\職涯規畫的三大年齡:二十八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
從古至今,儘管工作模式變了,人卻沒有多大改變。上班族的職涯規畫三大年齡,意外地跟從前一模一樣。
如果要寫成命令句,大概就像這樣:
.二十八歲前,決定自己的「職業」。
.三十五歲前,確立自己的「人才價值」。
.四十五歲起,準備進入「第二職涯」。
\二十八歲前為邁向巔峰打好基礎/
商業人士的能力巔峰就在三十歲至三十五歲。在職場上學習力佳、體力好、對工作還有新鮮感,無論是上班族或SOHO族,這段時期都有很多工作機會,最適合創造業績。
為了邁向這段巔峰時期,務必先打好基礎。
假設全心努力學習新工作需要兩年時間,那麼,選定畢生職業的期限就是:三十歲-兩年=二十八歲。
此外,很多人到了二十八歲,適應新事物的能力就會顯著下降。
開始上班後,多嘗試幾份工作沒關係,但務必在二十八歲前決定好目標。
\三十五歲後再打造人才價值就來不及了/
到了三十歲,每個人的能力與業績就有了顯著差距。無論是在組織內部或業界,一個人到了三十五歲,別人對你的人才價值評價(「這個人會不會做事?」「能不能做大事?」)就不會再改變了。
若是在大型組織,出人頭地的時間會稍微延後一點,但你在組織內部的評價依然會在三十五歲左右固定。
務必提醒自己,在三十五歲前打造自己的人才價值。
\四十五歲是職涯的轉捩點/
將一輩子託付給一個組織或一項工作,有點太久了。公司跟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可能是六十歲或六十五歲,但剩餘的人生還很長。此外,組織留給你的機會,通常是「每況愈下又無聊」。
到了四十五歲左右,就必須準備進入適合高齡期工作模式的「第二職涯」。要是慢了一步,你能做的工作範圍或規模,就會縮小一些。
你該準備的有兩項,其一是工作所需的「能力」,其二是願意買帳的「客戶」。這兩者都需要花時間累積,因此越早開始準備越好。
\留意轉職的「成本」/
你必須留意的主要轉職「成本」,不外乎:工作空窗期的生活成本;工作空窗期導致人才價值降低;因轉職而收入短缺或損失年金、退休金等等。
前兩項的影響特別大,因此,最好是無縫接軌,一辭職就馬上進入新職場。
你要記住,「轉職就像猴子攀樹枝」。猴子抓住下一根樹枝之後,才會放掉上一根樹枝。此外,摔到地上的猴子(待業找工作的人)是非常虛弱的。
要讓自己在轉職時無後顧之憂,你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備妥生活預備金,也可以找一個願意暫時在生活上支援你的伴侶。但如果沒有,也不要安於現狀,否則人生豈不是很無聊嗎?
「船到橋頭自然直!」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放膽去做的勇氣。
終章 小小的幸福論
爸爸要藉這個難得的機會,說一下自己對「幸福」的看法。
\沒異性緣的男人看起來不幸福/
關於幸福,我試過以不同的「標準」做各種排列組合。
結果,「異性緣」這一項很特殊,而且意外地似乎非常重要。
可以體驗各種事物的自由、住大房子的自由,這些都可以用錢買到。社會上的名聲?想買也不是買不到,甚至連某種人際關係都是可以用錢買到的。
然而,唯有「天生桃花旺」這項條件,很難用金錢買到。不僅如此,如果桃花旺是「後天加工」而來的,反而會使當事者的心態變得扭曲。
爸爸的觀察很難不偏向男性觀點,但很多男人都有一種「這個男的沒異性緣,個性又難搞」「這個男的年輕時沒異性緣,所以性格才怪裡怪氣的」,甚至連社會上的名人和成功人士都不例外。
爸爸在二、三十歲的時候也曾經很缺桃花,所以體驗過類似的苦楚。不過,我當年缺桃花的情況,還沒有嚴重到使我的性格扭曲,真是萬幸(我是這麼認為啦,別人怎麼看就不知道了)。
過了那段時期,我變得沒那麼在意「異性緣」,情況也稍微有了改善。因此,我自認了解「魯蛇男」的心態,也有點明白「桃花男」的心情。
我經常看介紹動物生態的電視節目,牠們在嚴苛的環境中出生,運氣好的可以順利長大,卻多半死在爭奪配偶的競爭中。雄性尤其如此。我想,人類的情形也差不多吧。
沒異性緣的男人,看起來是不幸福的。
\「桃花旺」的祕訣只有一個/
我不是在前面說過,天生桃花旺的男人看起來很幸福嗎?但是該如何辦到,我還沒告訴你呢。
不過,你應該也知道,坦白說,爸爸並不是「桃花之道」的大師或高手,但若只設目標又不提出方法,那也太沒誠意了。以下僅為我個人的假設,想增強異性緣,應該掌握這項訣竅。
這項訣竅就是:專心聽對方說話,並展現出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
聽就對了!這就是重點,你也可能只需要做到這點。
千萬不要自說自話,人一旦談論起自己,總免不了混雜著自傲與自我推銷,這是大忌。
在爸爸的觀察中,那些喜歡自說自話的男人,簡直是桃花絕緣體,而且條件優異者也不例外。或許,這也是爸爸年輕時不受異性青睞的原因吧。我這人就是最具說服力的負面教材。
我認為這項假設還算有用,但驗證的樣本數不足。兒子啊,持續驗證與發展理論的任務就交給你了,加油!
\遇到開心的事情,就編成一句話/
我認為所謂的幸福,並不是取決於一生功績,而是取決於日常生活中的體驗。
「回首過去,我真是幸福(或不幸)啊!」這種想法與觀念一點也不正向,畢竟它是「沉沒成本」嘛。
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刻,幸福感就來自你「那一刻的感受」。
在爸爸的經驗中,我察覺到一件事:當我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新發現時,別人的正向回饋會令我非常開心。
這只是一點小小的虛榮心,看起來沒什麼,對吧?但是,仔細想想,工作的成就感好像多半就是如此。
因此,我試著將這件事編成一句話:
「我的座右銘是:將正確的事,最好是有趣的事,傳達給許多人知道。」
簡單易懂,我很喜歡。
建議你也試著將自己開心的時刻編成一句話,如果做得好,會感到很暢快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