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大學創辦人熊仁謙,也是羅卓仁謙。十二歲時由於常接觸殯儀館,看過不下三、四百具屍體,對他卻是莫大的收穫。爾後他求學於日本、尼泊爾、印度、不丹等國家,研究藏學、南亞哲學。他從印度哲學對「生死」的看法,體認到「安心」,讓他在這忙碌大都市中的生活,受益無窮。

在分享、按讚快速「短期回饋」的此時,這樣的文化建立出來的東西是單薄的,經不起時間高考驗的。恰恰相反,人類是情緒豐厚的生物,我們的「等待」「經營」與「培養」的努力,才讓我們的人生得以變得豐厚。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我們常常會給自己在生命中遇到的人下意識地貼上標籤:

他是好人或壞人,他聰明或笨。我們很容易因為一個人做了某件事,就把他歸類在好人或壞人的類別裡。

但是,從印度哲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沒辦法真的說一個人是好是壞,因為這不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跟我們說性本善或性本惡不一樣,而是由生命中的各種際遇塑造成我們認為的好人或壞人。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生活中,那種真正的壞人出現的機率相對比較少,而比較常出現的,是我們認為自私的人

對於那些自私的人,一般最直覺的反應就是,他們很討厭、別跟他們來往。但在面對那些自私的人時,有個認知很重要,就是:很多人在做出某些看似自私的行為時,其實不過是在恐懼他會失去什麼東西。

比如說,在公司賺錢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明明他是老闆,為什麼還不願意讓利?明明他已經擁有這麼多,為什麼不願意拿少一點?但其實對方跟我們一樣,他只是在害怕失去付出這麼多才得以擁有的東西。就好像有些人月入一百萬卻還是對人不大方,但有些人月入三萬卻讓人覺得很重情義、願意對朋友大手筆。換句話說,一個人的金錢觀與他擁有的多少無關,而與他內心恐懼的強烈程度、對未來的不安感有關。

甚至可以說,被我們視為敵人的那些人,不論他是針對你散播負面八卦,或是放話威脅你,還是做了某些讓你覺得受傷害的行為,其實,本質上他都是在恐懼,他是在害怕失去某種東西才會這麼做。

職場上,同事之間的鬥爭層出不窮,例如某個同事不願意幫你完成案子,總是推三阻四,或是到處跟別人亂說你的私生活有多不好,但他可能是因為看到你的工作能力很好,怕你搶走他升遷的機會,所以才用其他方式來打擊你。

聽到這種事,我們往往會義憤填膺,覺得這人怎麼這麼差勁,但是我們好好想想,他們的恐懼跟我們自己的恐懼,真的有什麼差別嗎?

雖然我們恐懼失去的東西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會恐懼「失去」。

而理解這件事情、理解每個人的恐懼沒有分別,是一個很重要的體認。

有了這樣的體認後,會發現很難再去一刀劃分誰是壞人、誰是好人,因為我們都深陷在害怕失去的恐懼感中,而我們常常認為的那些自私的人,也不過是為了避免恐懼、因為害怕失去而付諸行動而已。

跟我們一樣。

溝通,始於了解對方與我一樣怕

為什麼理解這件事很重要?因為,當我們也把對方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看待、了解對方也抱持著跟我們自己一樣的恐懼時,才有辦法真正開始與他人對話。

明白對方害怕的是什麼,才能真正掌握彼此的位置,並且真正開始與對方溝通。而這種「嘗試去理解」的努力,就是包容。我覺得包容是現代社會特別需要去關注的議題。

這就是面對死亡,讓我學習到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