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負責任的人,愈容易內疚。
整理真正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
你是否總是迎合別人而忽略自己的需要,只因為不想被討厭?你是否因為一個極小的錯誤,或一個縈繞腦海的念頭而內疚不已?《內疚清理練習》提醒,如果你容易覺得疲累,卻沒有充分的理由,那麼你的內疚感恐怕已經過量。造成疲憊的原因,可能是你累積了過多的自我批評,或對自己要求太高。要是你還會因為很累而責怪自己,甚至覺得這都是自己的錯,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則說,如果沒看到物品背後隱藏的故事,那麼「丟東西」就只是把過錯推到物品上的「逃避」行為而已。整理不是讓生活變美,而是讓我們認出生活中的美。
特別喜歡這兩本書的觀點,我們需要梳理自己與親人、伴侶、朋友、同事間的關係,也需要理解物品之於我們的意義。閱讀它們幫助我釐清自己的生活態度,學習放下內疚感,不再為別人而活,也從覺察身邊的空間及物品來清理出內心的明淨。
清理我們的敏感與人生,暢銷書《內疚清理練習》《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合購獨家優惠
用不同的角度,提醒我們走進內心,撫慰自己。
.以著作《高敏感是種天賦》《內疚清理練習》聞名全球,幫助15億高敏感族的心理師伊麗絲.桑德
寫給經常苛責自己的你──脫離內疚掌控,獲得內心自由/伊麗絲.桑德
如果不接母親打來的電話,他就會感到內疚。因此,即使是在他不想被打擾的時候,他也總是會接電話⋯⋯
她很喜歡吃香蕉,很想在工作時把碗裡裝的香蕉都吃光,但如果吃超過一根,她就會覺得良心不安⋯⋯
他很討厭運動,但每週總要出門跑步一、兩次,否則就會感到內疚—因為他曾經發誓要保持身材,卻又無法遵守對自己的承諾⋯⋯
內疚、自責和良心不安,在控管行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所做的行為並不會和所想的完全相同,我們會仔細考量、給別人留餘地、分享要做的事,並試著遵守對自己許下的承諾。
我一直很容易出現良心不安的感覺,即使那時我還只是個住在位於丹麥北方農場的小女孩。
有一次,我捉到兩隻蟾蜍,在臉盆裡裝滿沙子和水,好讓牠們在裡面游泳。之後,就完全忘了牠們。後來,當我終於想起這件事並跑到地下室查看的時候,牠們已經死了。當時我年紀還小,但知道那是我的錯。這讓我很不開心,而且羞愧到根本不敢告訴任何人。
即使我還是常會承擔太多責任,但也很了解該如何適時迴避責任。只要說到實際上的日常瑣事,有時候我會設法讓自己隱形,直到有人加緊努力去做這些事。
這和我愛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是不同的。有一天,我去醫院探望母親。穿過其中一間病房時,我正好走過一面鏡子,並對著鏡中的自己微笑。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我設法把那次的探訪擠進忙碌的行程表中;即使一路開了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車,讓我感到筋疲力盡。
兩小時後,我在同一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影像,頓時害怕地倒退了幾步。我的臉色既蠟黃又鐵青,看起來就像個得了重度憂鬱症的人。我因為良心不安而感到心力交瘁,以致根本無法用清晰的腦袋思考。
那時候,我並不確定讓我感到最心力交瘁的,是跟我的母親在一起。可能是她說起隔壁床那位女士的故事—後者的兒子每天都會來看她,即使他住的地方跟醫院的距離比我還要遠;或者是她看著我的眼神,也可能僅僅是我們之間淡薄的情感連結。
不管是長大後或小時候,跟母親相關的情緒中,我最常感受到的就是內疚。我知道那是不理性的,但還是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脫離內疚的掌控,讓隱藏在內疚後面的其他情緒能有抒發的空間。
此外,因為了解了內疚和責任的運轉機制,才終於幫助我鬆開內疚的箝制,並意識到責任是有限的。當我理解到良心不安可能會掩蓋其他情緒時,這一切對我而言就全說得通了。當我能接納自己在內疚變淡時流露出的無助和悲哀,自由也跟著到來;當恢復了自己的權利—可以擁抱全然稀鬆平常的感受,像是憤怒、無助和快樂時,我才感到真正被解放。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個人生活,甚至擔任牧師和心理治療師工作中的經驗,幫助各位拋開心裡可能有的、過多的內疚感,好讓你能以友善的眼光看待自己、感覺更加完整、在關係中變得更加自在。
.清理我們的敏感與人生,暢銷書《內疚清理練習》《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合購獨家優惠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
而是藉由物品看到人生,讓你回到你自己真實的樣子。
讓你成為你自己。
物品藏著宇宙的祕密
「來到你面前的,都是來渡化你的」,可能是一個人、一件事,甚至是一本書。這是我這麼多年來跟「整理」打交道最大的心得。
物品從來不只是構成它本身的材質、形體及顏色而已,它們承載了這個宇宙的祕密,幻化成動人的故事,然後藏在一般的物品當中。我們需要一層一層的剝開幻象,每看到多一點,就更認識自己一點。我常常覺得,一個人擁有的物品就是那個人的靈魂碎片,當一片一片被拼湊出來時,就像是在看一場電影,關於這個人的生命旅程。
物品從來不只是物品而已,它們記錄(Recording)著許多的回憶、情感與說不出口的話。在我眼裡,每一個物品都擁有生命,它們如實的「記錄與播放」曾經發生,以及正在發生的故事。
整理,從來不僅局限在物品,還有更多在於看不見的心念。
我在2011年開始接收到「整理可以改變人生」的概念,看著書上的作法,認真的把過去的東西一一捨棄,當時完全體驗到環境跟一個人的狀態息息相關。而2015年在朋友的邀請之下,把我學習到的「整理」分享出去,除了當時學到的整理知識外,也融合了我的經驗。在多次進入不同人的生活環境及不斷的整理之後,我開始思考一些事情:
.我們丟掉的東西到底去了哪裡?
.有些東西為什麼永遠會「被丟掉」跟「再次被購買」?
.物品的多寡與整齊真的會影響我們嗎?
.整理的「技巧」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為什麼有些人東西已經很少了,看起來已經很整齊了,但似乎還是有什麼困擾著他?為什麼環境還是感覺不太舒服?
許許多多的疑問及為什麼,在我的內心發酵。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做了許多的調整、學習與沉思,然後我發現了「整理之路」-- 一個超越我的意識所能理解的世界,並融合生活過程及洞察真相的「人生整理」。
◎案例分享
某次執行居家整理協助業務時,我們正在挑選要留下來的東西,我讓住家主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喜好來分類。他一邊挑選,一邊說:
「這個留下!」「這個丟掉!」
我在旁邊提醒他,記得要好好感謝物品,不是丟掉,而是送它們去旅行。當時,從我的角度看到了傷心的畫面,是物品的悲鳴,內心浮出一句話:
「你的『丟』就像是屠宰場,而環境記錄著一切,物品記錄了一切。」
沒有帶著覺察的心,隨意丟掉曾經的自己,丟掉那些曾經支持過自己的東西,這樣的頻率被那個空間記錄下來,散發著自私與無情。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空間很整齊乾淨,但總是那麼冰冷,沒有溫度。
整理不只是方法,也不只是心理層面,更多的是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永續共生的思維。身為一個活在地球生態環境的人,帶著靈性覺察的眼,用符合生命流動的心,活出幸福。這樣的整理已經不是什麼對物品心動的選擇,也不是東西少的極簡,更不是整齊而已,而是真實的把自己與萬物合一,成為一個觀察、覺察的整理心智,能夠知曉自身,並進入內在寧靜的道路。這就是被稱為「人生整理課」的原因。
這本書是要分享從整理看見自己的思考方式,打破技巧的迷思。若是打掃與收納,有許多專門的整理師或居家收納顧問可以協助你;但人生的整理,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決定。把力量放在自己之內,這個整理之路是外在的你(環境與擁有的物品)與內在的你(靈魂與心智)對話的過程,是人生的工作。
整理的工作就是,人與物品共同創造出「與內在神性」的對話。
讓物品支持你,讓你成為你自己,這個整理之路是看到真實自己的過程,而這本書的精采包含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