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黃震南為藏書家,活水來冊房版主、《臺灣史上最梗的臺灣史》暢銷作家,不僅被網路鄉民尊為臺灣歷史王,更獲得2019金鼎獎得主。可謂叫好又叫座呢。


讀蔡桑的《蔡桑說怪:日本神話與靈界怪談,有時還有臺灣》時,我想起了許多故事。

有一次,我在百城堂舊書店林漢章先生那裡聽得一個傳說:日治時代,在他們故鄉那兒,有個人正在趕山路,遠遠看到地上有張紙,定神一看,可不是最大面額的一百元鈔票嗎?那可是一般人幾個月的薪水,窮苦人家還可能一輩子沒機會見到!他遂喜孜孜地往前衝,說也奇怪,一走近,那鈔票就突然神隱了。他摸摸腦袋,以為自己眼花了,繼續往前行進,走了幾步不信邪,又回頭張望,那張鈔票又出現在原位!折回去一靠近,鈔票又無端消失,就這樣來來回回,那張一百元總是看得到、摸不到。

回到村裡,說起此事,耆老說:「那就是你沒有這個福分,土地公有在顧啦,在替有福的人守著錢。」

那人不信邪,次日特地跑到看得見那張鈔票的路段上遠遠等著,只見山路上偶爾有人來去,就是沒人望向地上一眼,彷彿那張鈔票壓根兒不在;最後,來了一個婦人,走來,停住,撿起鈔票,歡天喜地離去。

我回家將故事向我爸媽說了,我爸媽說了另一個故事。

我家隔壁阿姨的公公在日本時代還年輕的時候,是個農夫。有日他在鋤田時,「喀」地一聲,挖破了地下一個甕,結果從甕中飛出一群銀白色的東西,聲勢浩大如同田裡倏起倏落的麻雀群。眼看著全部飛到天上快跑光了,他便拿起鋤頭在頭上揮舞,僥倖讓他打落一隻,拾起一瞧,是一枚白花花的龍銀。

這類的故事,有典籍出處的,最著名當屬《聊齋誌異》的〈錢流〉:某人在花園裡忽然看見錢幣大噴發,流動如溪河,深有二三尺,他樂得撲上去雙手抓錢游泳,待去勢停住定睛一看,他趴在乾涸的地上,沒有發大財,只有抓在手裡的錢還在。

我相信鄰居阿姨的公公、林老闆的村人可能都沒讀過《聊齋誌異》,但是他們竟然都講出了相似的經歷。

不要問我這些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我也想知道。但是我知道什麼是真的。

許多年前,臺灣各縣市開始重視地方性的社區營造、田野調查工作時,我爸媽算是民間文學採錄工作的先行者之一,當時還是小屁孩的我,偶爾也會去插花聽這些歐吉桑、歐巴桑「畫虎欄」;而在整理研究民間文學(故事、歌謠、俗語等等)的時候,我有了一個心得:「這些民間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是編造故事背後的情緒和價值觀是真的。」

【延伸閱讀:鄭成功是型男?黃飛鴻來臺抗日!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此後,我就對民間文學的象徵和上古時代的風俗開始感興趣,腦洞一開,以後再聽到這些故事時根本就回不去了:牛郎偷窺織女洗澡又偷藏衣服脅迫結婚,在現代當然是渣男兼變態,但這根本是原始人求婚SOP。〈小紅帽〉和〈虎姑婆〉的故事有部分類似,或許反映了保護貞操的重要性(酒瓶不要打破、門不要打開)和讚頌生育的偉大(兩個反派都象徵不生育:肚子裝滿石頭以及自稱「姑婆」—在臺語中,一生未嫁的女性被蔑稱為「老姑婆」)。糧食不夠的時候,把老人小孩先殺掉,甚至吃掉,心軟一點的就送到山林裡「放生」(是「放死」吧?)—西洋童話〈糖果屋〉的開頭就是如此,不過那些獨居在森林小屋的老巫婆,何嘗不是被放逐的可憐老人?還有說好不提的,漢字「微」這個字,象形符號的本意是舉起棒子朝向老人⋯⋯倉頡你給我出來面對,我都不會教小孩了。

《蔡桑說怪》這本書,再一次滿足了我的好奇。


我相當喜愛的一套漫畫:星野之宣的《宗像教授異考錄》系列(另有前傳與外傳),就經常提到日本《古事記》的起源神話,但它總是伴隨情節東一點、西一點的出現,在蔡桑的書裡,終於用了淺白的文字將其複雜離奇的家族關係釐清,厚,這下得把星野之宣的漫畫搬出來重看了。

本書的第二話則從鬼、妖怪切入,再引導到第三話臺日流行的都市傳說,這是一般讀者比較耳熟能詳的領域,應該會很有共鳴。

我個人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尊重並喜歡聽各種民俗甚至迷信觀念的形成原因,你會發現每件事情聽起來雖然很ㄎㄧㄤ,但一解釋,居然合情合理、絲絲入扣。比如說我有一個學妹,她腳底有一顆痣,她就怨嘆她老母老是不讓她去游泳。

「屁股有痔瘡不能游泳還比較有道理,腳底有痣為什麼不能游泳?」

「我媽說那就是水鬼已經做了記號,他在水底往上看,只看得到大家的腳底,就先拉有記號的下水。」

你看!是不是完全沒有違和感!民俗是自成一套哲學系統的,萬事萬物、因果攻防都離不開這套哲學;這套理論千年來牢不可破,而且在現代還衍生出新型的都市傳說。只可惜近年來談妖怪、都市傳說的書雖多,大多介紹的還是日本和歐美地區故事,或者純粹以八卦、獵奇角度刺激讀者的感官,看久也麻木了。

但這次我終於看見我最期待的東西:從民俗學的角度,把目光移向臺灣的宗教,以及怪談。

我曾在蔡桑前作《圖解日本人論》的序文這麼說:

「我也希望站在這基礎上,我們能夠回頭檢視什麼是『臺灣精神』。以民俗學,重新整理臺灣的文化,建立臺灣的民族性,確定臺灣未來的方向。」

蔡桑大概能隱約察覺我默默地把這個擔子加在他肩上吧(蔡桑,如果你覺得肩膀重重的,不是因為女鬼,是因為擔子),在這本書裡,他小試了身手,而且從他文字裡能讀出,其實他已經發想、創作了很多,他只是把比較有把握的,先分享出來而已。

這樣的工作,在臺灣,必須要有更多人做、有更多的作品。因為若沒有系統性蒐集、沒有理論、沒有工具書,橫向關係不清、縱向演變不明,只抓緊少數一兩個本土圖騰就要作文創,而且還互相抄襲,那成果當然是虛的。

厚實的土壤才能長出穩固的樹,我樂見蔡桑以「假鬼假怪」「裝神弄鬼」來搭起臺日橋梁,為臺灣未來的民俗題材創作,做了優良的示範與奠基,前幾句評論雖然說得這麼嚴肅,這本書卻是我見過的蔡桑著作中,娛樂性最高的一本,請大家好好享受民俗學的衝擊吧!

--怎麼可以只有我讀民間故事時,已經回不去了呢?


榮登網路書店總冠軍的奇葩歷史書

可以來讀一段光復節可是船靠岸了,我們的英雄怎還不登場?重返臺灣光復時,當臺灣回到媽媽的懷抱......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