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的6個神話或迷思

過去30 年,中國是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消費面貌快速變化,令諸多企業鎩羽而歸,但韓國以攻城掠地之姿成為對中國出口最多的國家。究竟韓國企業如何精準掌握目標消費者,成功搶占龐大中國市場?答案是,韓國大型企業密切關注中國消費者的細微心理變化,投入巨額經費,邀請「亞洲消費趨勢權威」金蘭都教授,及他帶領的首爾大學「消費者趨勢分析中心」傾力研究,準確掌握最新市場動態。

擁有廣闊領土和龐大人口,還有全球最複雜挑剔的消費者,對於這樣的中國,我們有多少認知?目前關於中國的資料和文獻數量已經非常可觀,無論是中國的歷史、政治、文化特徵,或是跟中國經濟、市場有關的報告都已經非常多,但是從中國做為消費市場來看,現有的資料大都是從「整體消費市場」這一宏觀的角度展開研究,而立足於中國「消費者個人」這一嶄新的微觀角度進行細緻觀察的研究卻寥寥無幾。

在中國因《疼痛,才叫青春》這本書而受到矚目的金蘭都教授,率領團隊走訪中國各地,耗時3年的研究成果,呈現多樣且多變的中國消費者面貌。他從幾乎無人嘗試過的「中國消費者個人」這個嶄新的微觀角度進行研究,調查團隊深入北京、上海、重慶、青島、廣州、深圳等核心商業地區,貼身觀察採訪消費者,並設計400個問題,對2000多名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

從顯微鏡下微觀,巨大的中國市場,你會發現哪些人正在撼動中國消費市場?


挑戰:中國市場的六個神話或迷思

目前中國消費市場的爆炸性仍處於現在進行式,正持續發揮影響力,也因此已經有許多國家的企業揮軍中國,但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企業最後都含淚棄守,能夠叩關成功的占極少數,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些在掌握中國消費者心態上失敗的例子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太輕忽大意。所謂的輕忽大意並非努力不足,而是前置作業錯誤,將本國式的思考模式,即錯誤的固有觀念套用在中國消費者身上,這就是失敗的原因,接下來將從固有觀念中舉出最具代表性的六種,稱之為中國市場的「六個神話」。

神話一

◎單一市場:中國是一個市場?

對中國的第一個誤解是「單一市場」,將擁有十三億五千萬名消費者的中國視為「一個市場」的錯誤觀念。「在中國,一人買一條口香糖就可以賣出十三億條」這樣的輿論就是非常安逸的本國式思考。

中國的消費市場複雜而刁鑽,面積大、人口多的概念蘊含了多樣、異質性的消費族群。同為大國的美國,從佛羅里達到阿拉斯加的消費傾向相對於中國來說算是均質的,更別提規模小、文化單一的韓國了。

中國消費市場比較接近歐洲市場,是由各個不同國家組合而成的概念。紐約、首爾熱賣的商品拿到洛杉磯或釜山可能還會大賣,但是倫敦的人氣商品拿到伊斯坦堡就很難說了吧?前進中國時不能只想著「打進中國市場」,必須具體的規畫出「打進中國的哪一個都市或哪一個地區」,不同地區有其不一樣的消費導向、所得水準,以及規章,對韓國的既定印象也不同,行銷策略要針對當地的特性研究琢磨。舉例來說,同為西南地區,搭乘高速鐵路一個小時車程可以到達的地方,光是重慶跟成都的差異就相當大,重慶是自負心相當強的保守型都市,成都卻是韓流相當盛行的開放型都市,單就這兩個都市,不難理解對於各個都市制訂不同的行銷策略的重要性。

知名德克士速食連鎖店是反映出都市差異性的成功行銷案例。不同於麥當勞、肯德基的全國統一性裝潢及菜單,德克士的產品開發及行銷活動隨著所在都市的文化、社會特性做改變,同時考慮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不同,而開發適合當地居民的菜單,例如針對不喜歡刺激食物的東北地區販售玉米湯、米漢堡、咖哩炸雞蓋飯等。同時也針對各區域分別進行行銷活動,為了跟顧客進行良好的溝通及迅速的回饋,各地賣場可以制訂分店專屬的行銷活動,經過總部認可就可以即時採用,不但能夠立刻反應消費者的需求,還可以用少量的經費做有效的經營,正確的行銷策略吸引了許多死忠顧客。

中國市場其實涵蓋著許多新的機會,換句話說,打進市場的可能性一直存在,即使前進中國的時機點比別人晚,或是某產品在某地區銷售情況不如預期,找出一個新的地區再次挑戰,在中國並非難事。


1   2  下一頁

本文出自《最熟悉又最陌生的14億消費者:亞洲消費趨勢權威揭露中國市場新面貌


  金蘭都:韓國最受歡迎的大學教授

  • 人生的夢想時鐘:你的人生現在是幾點?

    把一個人從出生到壽終正寢的歷程,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來比喻的話,你認為你現在的人生應該幾點了?日頭炎炎的正午?以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說,大概是午餐完畢又得繼續埋首工作的午後一、兩點嗎?
    以目前的平均壽命八十歲來計算,二十四歲會是...早上七點十二分。

  • 先跳上火車吧!第一個職場不重要,最後一個職場才重要
    二十歲世代遭遇的就業困境,是整體社會的問題,怎麼能要年輕人自行負責?我身為一個教授、身為一個父親,身為一個也在占用既得利益的既成世代,真的感到很抱歉,心裡很不好受。
    不過,我要以誠惶誠恐的心,給你們一個建議:先跳上火車,再說吧。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