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北進入第三級警戒後,【零極限的美好生活】粉絲團立刻推出下午三點半一則《祕密天天練》,就在疫情指揮中心下午例行記者會後貼出。原意是幫助心慌的讀者們,與其立刻忍不住重複轉發資訊,不如刻意練習:立刻調整思考頻率。其實,這正是運用了暢銷書《原子習慣》的四法則之一「讓提示顯而易見」,以每天必然最新疫情宣布,來觸發提示,為自己想要養成的習慣,設定了「執行意向」。
2001年,英國研究人員展開一項實驗:讓248個人打造更好的運動習慣,為期兩週。受試者被分為三組。
第一組是控制組,只需要追蹤自己的運動頻率就好。
第二組是「激勵組」,除了追蹤運動頻率,還要閱讀一些關於運動益處的資料。研究人員還向這組受試者解釋運動如何減低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且讓心臟變得更健康。
最後是第三組。這組受試者接收了跟第二組一樣的資訊,以確保他們獲得相同程度的激勵。不過,他們還需要為下一週運動的時間與地點做出計畫。精確地說,第三組的每個成員都要完成這個句子:「下週,我會於〔某日〕的〔某時〕在〔某處〕進行至少二十分鐘的激烈運動。」
第一組與第二組,35%到38%的人每週至少運動一次(有趣的是,給第二組人的激勵對他們的行為似乎沒有太大影響),但第三組有91%的人每週至少運動一次--是其他組的不只兩倍。
第三組受試者填寫的句子,就是研究人員所謂的「執行意向」,一份你要在何時何處行動的預先計畫;換句話說,就是你打算如何執行某一特定習慣。
沒有行為是獨自發生的,每個行為都成為觸發下一個行為的提示。
觸發一個習慣的提示會以各種形式出現--手機在口袋裡震動的感覺、巧克力餅乾的香味、救護車的鳴笛聲--但最常見的兩種提示,就是時間與地點。執行意向運用了這兩者。
概括地說,執行意向大致是長這樣:
「當X情境發生時,我就會執行Y回應。」
(《原子習慣》書中有五種有效建立好習慣技巧範本可供下載,包括「執行意向範本」。)
數百項研究顯示,執行意向能有效促使我們堅持目標,無論是寫下打流感疫苗的確切日期與時間,或是記下大腸鏡檢查的預約時間。它提升了人們堅持資源回收、讀書、早睡、戒菸等習慣的機率。
研究人員甚至發現,當選民被迫創造執行意向時,投票率也會提升,只需要請他們回答「要走什麼路線去投票所?預計幾點出門?要搭幾號公車去?」這類問題就可以了。其他有成效的政府計畫,也會敦促公民做出準時繳稅或繳清過期罰單的確切規畫。
結論很清楚: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太多人還沒搞清楚這些基本細節,就去嘗試改變自己的習慣。我們告訴自己「我要吃得健康一點」或「我要多寫一些文章」,但從來沒說這些習慣要在何時何地發生;我們把這些事交給機遇,期待自己會「突然記得要做」,或是在對的時候剛好受到激勵。執行意向掃除模糊的概念,像是「我要多運動」或「我要更有生產力」或「我該去投票」,以具體的行動計畫取而代之。
許多人認為自己缺乏激勵,其實他們缺的是清晰。⠀
採取行動的時間與地點並非總是顯而易見,有些人花了一輩子等待改善自我的正確時機。
一旦設定執行意向,就不用等靈感來敲門。我今天要寫一個章節嗎?我要在早上靜心還是等吃完午餐?當行動的時刻到來,不需要做決定,只要照預定計畫執行即可。
將此策略應用於習慣的簡單方法,就是填寫下面這個句子: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 靜心:我會於早上七點,在廚房靜心一分鐘。
■ 讀書:我會於晚間六點,在臥室讀西班牙文二十分鐘。
■ 運動:我會於傍晚五點,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
■ 婚姻:我會於早上八點,在廚房為我的伴侶泡一杯茶。
如果不確定要何時開始執行新習慣,試試每年、每月或每週的第一天。人比較可能在這些時間點展開行動,因為比較有充滿希望的感覺。有希望,就有採取行動的理由。新的開始會讓人覺得受到鼓舞。
執行意向還有另一個益處。確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達成目標,可以幫助你拒絕干擾你前進、令你分心、讓你脫離軌道的事物。我們常常答應小要求,因為我們不清楚:不然有什麼事情是必須去做的?當你的夢想太模糊,就很容易整天將小例外合理化,而不去處理成功所需的確切任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目標是要讓執行的時間與地點明顯到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就算說不出原因,你也會在對的時間強烈想要去做對的事。如同作家傑森.茲威格指出的:「顯然,你不可能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下去運動。但就像狗聽到鈴聲會分泌唾液,到了一天當中你通常會去運動的時間,你或許也會開始坐不住。」
▌《原子習慣》第五章繼續延伸「習慣堆疊」,例如:
建立新習慣時,可以讓行為的連結性為你所用。建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先找出自己目前的每日習慣,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這就叫作習慣堆疊。
■ 靜心:每天早上把咖啡倒入杯中之後,我會靜心一分鐘。
■ 健康飲食:可以決定餐點內容時,我永遠會先把蔬菜放進盤子。
無論你是如何運用這項策略,成功創造習慣堆疊的祕訣,就是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