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3900120

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戒斷負面情緒、強化正向能量的五大方法

감정은습관이다
作者 朴用喆
譯者 張亞薇
出版日 2014-10-27
定價 $280
優惠價 79折 $221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為什麼有人總是快樂,有人總是不快樂?
立刻試看看,揮別負面情緒的實用方法 ── 如何製作情緒開關

看更多

內容簡介

你的情緒被操控了嗎?阻斷你的黑暗面,學會讓你一輩子受用的正面情緒習慣!

情緒有驚人的力量,也有慣性的特質。好消息是,壞的情緒習慣是可以改的!壞消息是,我們的大腦習慣選擇最熟悉的情緒。所以,想想看,你經常餵養自己哪一種情緒?

我們的大腦只選擇最熟悉的情緒,因為這會讓大腦安心。大腦為了維持熟悉的情緒習慣,只要出現偏好的情緒,便會盡可能的讓它維持久一點;相反的,若是出現陌生的情緒,則會選擇盡快遺忘它!

作者從事精神科醫生多年,在接觸過許多病患後,發覺到情緒也有習慣化的現象,他把這種習慣性的反覆情緒稱之為「情緒習慣」。例如:經常勞心費神的人,當沒有事情需要擔心的時候,就會感到不舒服,心裡會不自主的渴望焦慮和憂鬱。因此,許多從小養成的情緒習慣,就像老朋友一樣與我們常相左右。在作者的臨床案例中,有人有自我折磨的情緒習慣,有人與憂心忡忡的慣性心魔為伴。

不僅如此,情緒習慣並不單純。它還會改變樣貌,令人無所察覺,也會欺騙自我,以求延續下去。小時候你是否曾經因為不想上學而感覺肚子隱隱作痛?相信不少人都有這種經驗。其實這是大腦為了編造不上學的藉口,而製造肚子痛的症狀。就算是難過不舒服的疼痛症狀,只要背後可能藏有未知的好處(如不用上學),大腦就會使出非常手段。本書除了引用許多實例故事,說明具有強烈影響力的情緒習慣類型,還以科學的觀點解釋大腦是如何施展技倆,讓人任由情緒習慣的操控。精彩案例包括了:

◎ 幾乎萬事包辦的便利貼女孩,好不容易被主管賞識升遷,卻只想繼續當個基層人員就好
◎ 有著俊俏外表的男子,一心渴望擁有穩定的感情,既不花心,但為何戀情總是無法持久
◎ 年輕的女大生想要變瘦、變美,讓更多人喜歡,卻因此營養失調得了厭食症
◎ 婚姻幸福美滿,和公婆關係融洽的太太,居然莫名感到焦慮,甚至還罹患了憂鬱症
◎ 在公司擔任課長,也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好爸爸,為何陸續有部屬離職,不想與他共事
◎ 堪稱人生勝利組的企業家,本身卻過得不快樂。唯有在營業額爆增、產品成果令人讚賞時,才會感到些許快樂,但快樂感總是一溜煙的消失不見……等

情緒習慣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一旦染上負面的情緒習慣,可是會使心理健康失衡,讓人出現憂鬱症、躁鬱症、焦慮、內疚自責等症狀,而且還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影響,甚至產生嚴重的破壞。你知道嗎,有些女性總是自嘆自己老是遇到「壞男人」,付出的比男方多,換來的卻是絕情,其實這就是情緒習慣所帶來的破壞力之一!進一步去探尋原因,會發現問題就出在慣性陷阱──習慣尋找自己熟悉的對象,而且一旦對親密感的取得方式產生扭曲,就更容易形成扭曲的人際關係慣性(渴求型/放棄型/拒絕型)。

透過本書,可以檢視自己不知不覺中養成的情緒習慣,了解擺脫時可能會出現的戒斷症狀。在書末兩章,作者還提供了改變負面情緒習慣的實際方法,以及延續正面情緒習慣的好撇步。

王浩威(精神科專任醫師)、許文耀(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系主任)、邱永林(兩岸知名心理師) 
激賞推薦

作者介紹
朴用喆

朴精神健康醫院院長,畢業於慶熙大學醫學系,完成精神科專業醫師課程。曾經擔任精神科診療主任,是韓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正式會員、精神健康醫學科醫師會政策委員,以及韓國焦慮醫學會終生會員。作者定期在個人經營的網站上分享情緒調節、心理學和精神科相關知識,簡單易懂的寫作風格引起許多人共鳴。

作者在醫師生涯中治療過許多病患,深深體認「情緒也會習慣化」,希望藉由本書,幫助大眾脫離擾人的負面情緒習慣,培養幸福的情緒習慣,作為穩固心情的安全帶。

部落格:www.euffovis.blog.me   FB:http://www.facebook.com/euffovis

譯者簡介
張亞薇
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畢,留學於韓國慶熙大學。曾任職於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央通訊社,並擔任私立大學推廣教育部韓語教師,興趣是研究韓語和韓國文化。譯作有《KISS中毒症》(圓神出版)、《孩子上學了!寫給好媽媽的51個學校生活處方》《遇見壞上司,笑著活下去》《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以上先覺出版)等書。現為專職韓語講師與韓語譯者。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3900120
ISBN:9789861753713
256頁,25開,中翻,平裝
看更多

目錄

〈前言〉情緒習慣的影響力

Chapter 1 為什麼有人總是快樂,有人總是不快樂──情緒習慣的影響力

比起愉悅的情緒,大腦更喜歡熟悉的情緒

情緒也有戒斷症狀

焦慮不已,居然源自小時的家庭傷害陰影

大腦會施展伎倆,讓習慣的情緒延長

分辨和分化情緒的能力

看見負面情緒帶來的利益

失去追逐快樂初衷的案例

Chapter 2 情緒習慣如何操控人心──情緒習慣的運作方式

交感神經與情緒習慣的關連

情緒習慣的各種假面具

在憂鬱和快樂之間擺盪的案例

想要消除壓力,必須穩定交感神經

破壞性的情緒習慣,是靠刺激成長茁壯

調整心情的介質──多巴胺和血清素

Chapter 3 為什麼總是反覆遇見相同類型的人──情緒習慣對人際關係造成的影響

人際關係其實也會習慣化

扭曲的親密關係類型

脫離扭曲的親密關係

改正自己在人際關係上對他人無形的傷害

告別你習慣卻傷害你的人

難以承受的生離死別

Chapter 4 自我改變的方法──修正負面的情緒習慣

想像全新的情緒──生動想像法

尋找刺激和情緒的連接環節──改變思考習慣

改變誘發情緒的狀況──規避技巧

將負面刺激降到最低──刺激控制法

一鼓作氣培養正面情緒──情緒開關

Chapter 5 打造一輩子都受用的幸福情緒習慣──養成穩固的正面情緒習慣

從分辨身體變化來察覺微小情緒

養成定期回顧自身情緒的習慣

到了「憂慮時間」再擔心

整頓象徵心情的周遭事物

正向言語和表情都能夠創造快樂的氛圍

對生活大小事賦予意義

規畫未來願景,讓自己有前進的方向

〈結語〉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快樂

看更多

各界推薦

★各界激賞推薦

情緒是會習慣化的,這是我從事心理治療這麼多年來一直相信的事實。一個人養成的情緒習慣不論是好是壞,都會對本身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必然擴及到人際關係上。本書即揭露了這個概念並分享實用的方法,讓讀者在認識自己的習慣以後,能練習調節與掌控自己的情緒。--王浩威(精神科專任醫師)

情緒會習慣化。情緒習慣化後,人會成為情緒的奴隸,這不僅影響他自身,也影響了周遭。其實這不是新觀點或新理論,但此書的出版的意義是再度提醒:這個觀點對現代人可能造成的威脅。

更重要的是,此書重提行為改變的重要性。此點已是目前台灣強調情緒改變的專書中,最常被忽略的一塊。行為改變是有效的,而且強調一點一點的從小地方做起。台灣目前有關情緒改變的專書中,往往太靈性、太抽象,何不強調具體的、老實的從生活中之點點滴滴做起呢?這也是我認為此書的價值所在。--許文耀(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系主任)

作者以豐富的心理治療經驗指出情緒自療的一盞明燈:要有好情緒,先有好心態及好方法!--邱永林(兩岸知名心理師)

看更多

〈前言〉情緒習慣的影響力

習慣具有強大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習慣可能會造成破壞,但我們卻很難擺脫它。

有抽菸習慣的人,明白戒菸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我在成為精神科專任醫師之前,在大學附設醫院擔任一般科醫師,當時有一位菸齡長達數十年的病患住進醫院來,由於長期吸菸導致腳趾潰爛,必須截肢。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戒菸,但就在手術完成後的幾天,居然又再度開始吸菸。

有酗酒習慣的人也是一樣,即使出現肝硬化和吐血症狀,還是控制不了繼續喝酒。

大腦雖然知道什麼是錯誤的習慣,甚至明白自己正走向死亡,卻還是很難改正。這種現象實在令人費解。

習慣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這種力量不只局限於菸、酒、毒品等極端情況。例如喜歡吃重口味的人,雖然知道太鹹的食物對身體不好,卻還是不能接受清淡飲食。只要食物味道過淡,就會習慣性加入鹽巴或醬油。

某日我從朋友那裡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朋友的父母都在工作,他小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一個人度過。他告訴我,多麼希望每天回到家時,不是黑漆漆一片,而是有家人在等著他。他渴望能夠擁有多一點和父母相聚的時光。

當朋友進入大學後,母親辭掉了工作。終於如他所願,母親天天在家裡等他下課回來,和家人相聚的時間也變多了。但奇怪的是,朋友卻高興不起來。

「有人和我一起待在家裡,感覺好不習慣。不只奇怪,還覺得很不舒服,也經常感到不耐煩。和想要的比起來,我反而比較喜歡熟悉的事情。」

因此,朋友在大二時便搬了出去,自己租房子住。

聽完朋友的話,我了解人是多麼受到熟悉事物的影響。即使心中盼望已久的事情如願了,如果為此感到陌生,仍然會拋棄它,轉而選擇熟悉的事物。

除了行為之外,情緒也會習慣化。朋友長久以來習慣了寂寞和孤獨的情緒,雖然不喜歡,但最後仍然無法脫離,於是又回頭選擇它。

我身為精神科專任醫師,接觸過許多病患,也看過許多情緒習慣化的例子。我把這種習慣性的反覆情緒稱為「情緒習慣」。情緒習慣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如同前面提到:習慣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負面的情緒習慣可是會造成嚴重的破壞!

「我這麼悠哉真的好嗎?」

「我覺得擔心反而比較好,如果什麼事都沒有,感覺可能會發生更糟的事情。」

我碰過很多病患說出這樣的話,由於習慣勞心費神,一旦沒有事情需要擔心,就會渾身感到不舒服,他們似乎渴望焦慮和憂鬱。

如果沒有令人擔心的事,也會刻意製造出來。對明明沒有發生的事情感到不安,或者因為小事輕視自己並感到難過。這就和腳趾潰爛的病患無法戒除菸癮的道理一樣。情緒習慣是如此強烈又廣泛的操控著我們。

不只如此,情緒習慣並不單純。它會改變樣貌,令人無所察覺,也會欺騙自我,以求延續下去!舉例來說:
■ 滿懷野心、帶著拚勁工作,卻突然擔心事情不順,變得焦躁不安。
■ 背負沉重壓力,不自覺的染上酒癮或賭博。
■ 經常悲傷和憂鬱的女性,容易染上暴食症或出現瘋狂購物的行為。
■ 許多藝人罹患了焦慮症和憂鬱症。
■ 為了追求成功而過著忙碌生活的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以上這些現象都是情緒習慣施展的伎倆。本書能夠幫助你了解情緒習慣巧妙施展的偽裝術和伎倆,進一步引導你找到令人安心又快樂的路途。

「人際關係」是情緒習慣發揮破壞力的另一個重要舞台。

我們不知不覺中會尋找自己習慣的伴侶類型。「真不知道為什麼我老是遇上這種壞男人?」說這種話的女性不在少數。即使語氣聽起來無可奈何,但其實是早已習慣那種類型的男性,因此刻意尋找,遇到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人,反而覺得陌生,不想有進一步的認識,也就是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具有破壞力的人際關係慣性。

本書將介紹具有強烈影響力的情緒習慣。前三章說明情緒習慣是如何影響人心、以何種面貌出現,以及對人際關係造成的影響。最後兩章則具體說明改變負面情緒習慣的實際方法,以及延續正面情緒習慣的好作法。

目前詳細探討情緒習慣化的書籍還不多見,對於不了解心理學名詞的讀者來說,如果用「情緒也會習慣化」「大腦希望維持熟悉的情緒」來說明,便很容易理解。

即使情緒成了習慣,並不是無法改變。我看過許多脫離負面情緒習慣,培養出幸福情緒習慣的例子,因此情緒習慣其實也能帶來實質助益。

情緒會習慣化,雖然它可能造成傷害,但也可能帶來希望。

習慣真的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可能是一種助力,也可能是一種阻力。

請試著將「快樂」和「愉悅」的情緒習慣化,如此一來,這樣的習慣就會帶給你巨大的力量。即使面臨考驗和逆境,也能憑藉著快樂和愉悅的情緒力量輕鬆克服。

請試著推開障礙,脫離具有破壞力的情緒習慣吧!全新的習慣即將在你心裡扎根。

看更多

試閱

情緒也有戒斷症狀

提到情緒習慣,我的腦中立刻想起某位朋友。

李幼珍是一位工作認真的上班族。她來找我的原因,是接獲了公司的人事升遷通知。

在公司沒有升遷希望的人,通常被憂鬱和憤怒的情緒包圍,不少人因此求助精神科,像這樣因為順利升遷來求診的人實在很少見。她告訴我,她希望當個屬下,只要照著上司的命令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她很害怕必須站出來發表意見,也擔心自己的企畫案可能讓公司的營收不如預期。

經過幾次諮商之後,我發現她抗拒和害怕的部分,並非只是對工作感到負擔沉重,她真正想逃避的是來自周遭的關心和稱讚。她寧願因為工作做不好而遭受指責,也不願意因為表現出色而獲得稱讚和注目。

無法忍受被稱讚的原因

幼珍小時候經常無端遭受斥責。母親在她五歲時病逝,而從事建築業的父親,幾乎天天很晚才回家,她是在奶奶的照顧下長大。然而,年邁的奶奶對於自己必須照顧孫女顯得很不悅,因此對她的態度並不溫和。

念小學的時候,只要是做得來的家事,幼珍幾乎一手包辦,連便當也是她自己做的。奶奶經常責備她沒有把家裡打掃乾淨,甚至動手打她。即便她非常希望得到關懷和稱讚,但那些對她而言卻是遙不可及。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讓她認為自己根本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她覺得因為自己的關係,讓父親和奶奶過得很辛苦,甚至還一度認為,也許自己該為母親的死負責。因此,她很討厭自己,對自己抱持很深的自卑感和罪惡感。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她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了一個皮夾,裡面裝著大量的現鈔,她馬上把皮夾送到派出所。後來皮夾的主人來認領。那個人似乎在附近一帶頗有名氣,在他的堅持之下,學校特別頒發了獎狀給幼珍。

在老師和同學的注視之下,幼珍站上了講台,從校長手中接下獎狀。這是多麼令人驕傲的事,但她的心裡並不好受。受到人們注目,反而讓她心生反感。獲得鼓勵和稱讚,對她來說是很尷尬的事,她心想,同學們一定暗中謾罵和嘲笑自己。當她帶著獎狀回家時,還被奶奶痛罵了一頓。

「獎狀能吃嗎?應該直接把皮夾拿回家啊!」奶奶的斥責讓她更加相信:「果然我又做錯事了。」她責怪自己怎麼又惹奶奶生氣。奇怪的是,比起在學校獲得稱讚,被奶奶責備反而讓她覺得安心,似乎回到了原本熟悉的地方。因為對幼珍來說,她習慣責備勝於稱讚,而比起喜悅和滿足,她更習慣罪惡感和自卑感。

幼珍的情緒習慣經過國中、高中階段之後,又延續到了職場。公司裡大大小小的雜務她一手包辦,唯有這樣她才能感覺安心。泡咖啡、清潔打掃、跑腿等工作她都自願去做,無形中,她將自己定位在不如別人的位置,也為自己塑造出不起眼的形象。

如果被上司誤會而受到指責,她也從來不為自己辯解。與其打小報告,說出做錯的是別人,不如由自己背黑鍋來得安心。她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歸屬,只要薪水準時發放不拖延,就覺得這樣的日子無憂無慮。她甚至不擔心會被公司炒魷魚。

但是,她沒想到自己居然升官了,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人們因此開始認同和肯定她。由於她總是默默做好分內的事,連雜事也不推辭,因此獲得很多人的賞識,甚至知道她承擔別人的過錯,毫無怨言。

現在,她處在被稱讚、被肯定的情況下,就像小時候站上講台一樣。她感覺非常有壓力,一點都不喜歡,很想逃避。

其實她需要別人的稱讚和認同,她內心的某個角落雖然有這種渴望,但顯現出來的情緒卻不一樣。她認為維持自己熟悉的自卑感和罪惡感、被人忽視,才是自己真正的歸屬。這樣的情緒長久陪伴著她,已經像老朋友一樣。

情緒習慣的可怕之處就在這裡。當幼珍面臨能夠讓自己快樂的機會時,她會自動放棄,選擇停留在早已習慣的情緒之中。因為她已經習慣負面的情緒,反而從中獲得安心的感受。  

情緒習慣的戒斷症狀

我告訴幼珍,這是一種自我折磨的情緒習慣。她明白我說的話,決定現在開始改變自己。

首先,她最需要的是對陌生的稱讚、自我滿足和被肯定的情緒產生熟悉感。我身為醫師,在診療過程中是第一個稱讚她和肯定她的人。她說每次聽到我的讚美,都覺得尷尬和不舒服,於是開始失約,始終沒有來醫院複診。可見,來到醫院講述自己的事情,對她而言很有壓力。在我看來,她不是害怕被指責或責備,而是覺得被認同和讚美的氛圍讓她壓力很大。對讚美感到陌生、害怕被稱讚的她,將醫院視為很有壓力而令人不舒服的地方。

如果想要克服並修正負面的情緒習慣,就必須增加和全新情緒接觸的機會,逃避是行不通的。這是很艱難的一步,剛開始人總會自我懷疑,不確定這個決定是否正確,也可能突然擔心會不會因此發生更不好的事。

幼珍也是一樣。當我讚美她、認同她時,她的情緒就像在公司裡獲得肯定一樣,害怕再這樣下去可能會遭遇更不幸的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如果一直處在興高采烈的狀態中,也許會發生令人措手不及的事。

這種現象可以說是情緒習慣養成的「戒斷症狀」。習慣遭受責備的大腦,當感覺責備變少時,便會出現難以忍受的極端症候,開始試圖尋求責備。

必須抵抗這種極端反應才行。如果是有菸酒習慣的人,會有什麼反應呢?嘗試戒菸戒酒的人,會連續出現好幾個星期的極端戒斷反應。而那些成功戒除菸酒的人,又是怎麼克服的呢?答案就是相信的力量—眼前的痛苦是必然的,只要熬過去,必定可以適應新習慣的那股確信。

戒除不好的情緒習慣也是同樣的道理。帶著百分之百的信心,相信自己不是選錯了路,而是選擇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路,相信在經歷痛苦之後,幸福必定會來臨。這份信念會產生力量,足以熬過眼前遭逢的痛苦。


人際關係其實也會習慣化

試著閉上雙眼,想想自己身邊的人。請問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在同事、朋友、異性友人身上有哪些特質?你和這些人之間的相處關係有沒有特定的模式?

你是不是習慣依賴別人?你是否擔心別人會離開你?或者,你對人際關係沒有興趣,偏好獨處?

我們生活在許許多多的關係當中。每個人和他人締結關係的原因都不相同,有的人重視對方的外貌,有的人重視對方的個性。大多數人都在尋找意氣相投的人,而且標準人人不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評估周遭的人,並且決定要和那個人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都在尋找自己熟悉的人

人際關係充分表現出強烈的個人喜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交友風格,而這種特性不容易改變,人際關係的模式也會成為一種習慣。

形成習慣之後,不知不覺會產生「我就是喜歡那樣的人」或「他好像跟我很合」的感覺。覺得和對方合得來是因為熟悉,熟悉則是因為人際關係中習慣和那樣的人相處,因此會在不知不覺中根據習慣化的標準結交朋友。

這種習慣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會尋找對自己有益、適合自己的人,或是跟多少能夠幫助自己,並且不會引起太大問題的人做朋友。前面提過好幾次,習慣通常存有陷阱。

大腦具有維持重複的特性,人際關係也不例外,即使對方對自己沒有益處,也會不擇手段保持原有的習慣,因此容易衍生出問題。

問題在於,即使是你不願意也不想重蹈覆轍的人際關係,最後仍然會重複發生。明明再也不想結交某種類型的人,這種人卻一直出現,原因就在於慣性陷阱。

總是被傷害的人際關係模式

「為什麼身邊的人總是不了解我的心?我好難過。」

一個叫柳心愉的病患對我哭訴著,她因為罹患慢性憂鬱症前來求診。她的壓力主要來自人際關係,被自己信任和依賴的人背叛,是導致她產生憂鬱的主要原因。

她認為身邊的人總是不了解她,為此傷心不已。每當結交一位朋友,彼此關係愈來愈親密時,她會對對方產生許多期待,但是當對方不符合期待時,就會感到受傷和難過。這種人際關係模式反覆持續了好幾年。

由於她已習慣這種模式,即使對方盡了全力配合她,她也不會滿足,甚至要求對方做得更多,直到對方再也不願意配合。對他人有所期待、被傷害,她不停重複這個模式,這也是大腦為了維持習慣所做出的行為。但心愉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是覺得自己不斷受到傷害。她的憂鬱症也是源自這種反覆的行為模式。  老是遇到「壞男人」的感情習慣

李智恩是個美麗的大學生,第一天來到醫院門診時頻頻落淚,哭訴男友背叛她,暗中和別人交往,說到激動處,雙手和臉頰不斷抽搐。她很晚才發現男友劈腿的事實。

而現在這個交往對象是三個月前透過朋友介紹才認識的,她說自己與對方一見鍾情。

剛和前男友分手時,智恩的心情非常低落。前男友曾向她借了一筆錢,不但沒有歸還,還避不見面,她受到極嚴重的打擊。為了忘記傷痛,她格外用心經營和新男友之間的感情。但就在她覺得心情稍微好轉的時候,卻發覺現任男友的另外一面。

結果和之前的情況類似,雖然不是每個男生都不好,但智恩的感情模式似乎總是以傷心收場。

「為什麼我總是吸引壞男人?難道我是壞男人喜歡的類型嗎?我真的好傻。」

我告訴她,這種反覆模式可能來自她本身的習慣。

「這是什麼意思?我是被害者啊,他們才有讓女生傷心的壞習慣,該改正的人不是我啊。」

她的語調聽來相當委屈,但是她的話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錯的。那些男生的確可能有傷害別人的習慣,但是被那樣的人吸引、選擇那種男生的人,是她自己。

她說一開始認識對方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會這樣。但是,人會無意識的尋找自己熟悉的感覺,選擇合乎自己感覺的對象。她說第一次見到對方時就一見鍾情,也許是因為遇上了完全符合自己感覺習慣的人。

那麼,智恩之所以對男友一見鍾情,是否可能是一種訊號,表示遇到了自己熟悉的對象?答案是肯定的。

即使不是一見鍾情,但在交往過程中會陸續接收到對方的各種訊號。雖然理智上並不會有被刺激的感覺,但潛意識會把這些訊號視為重要資訊,當這個對象在她的潛意識中被歸類成「壞男人」,正好符合她熟悉的戀愛對象,大腦便會繼續維持這段關係。

她說男友非常幽默又風趣,經常安排各種活動,更不吝惜表達對她的愛。

然而相處久了,男友逐漸變得暴躁,有時還會在朋友面前輕視她,令她覺得男友不尊重自己。但當時她並不認為這是什麼嚴重的問題,抱持著「他會改變」的想法,默默等待。

她說男友的幽默感是吸引她的主要原因,但真正吸引她的,也有可能是壞男人的特質,也就是說,大腦按照過去的習慣,尋找會帶給她傷害的人。

總是被拋棄的感情習慣

因為這種反覆的人際關係慣性而苦惱的人,還有另一位病患江妍希。當她敞開心胸和別人交往時,就會開始擔心:「這個人會不會離我而去?他會不會拋棄我?」這種擔心是有原因的,因為過去曾有許多人離她而去。

她十歲的時候,因為母親外遇,父母離異。對當時年紀還小的她來說,很難接受被母親拋棄的事實。這件事情在她的心中留下很深的傷痕。

之後發生過好幾次摯友和男友離開她的情況,於是,她已經習慣了這種被拋棄的人際關係模式。她最近才和男友分手,原因是男友受不了她的個性,打算結束與她的這段感情。也許妍希就和前面提過的智恩一樣,為了維持自己熟悉的感情習慣,於是選擇了會拋棄自己的對象。

即使她選擇了會留在自己身邊的男性類型,最後可能還是會做出讓對方不得不離開的舉動。她常常因為害怕對方會離開自己,不知不覺中變得緊張兮兮,經常打電話查勤,對小事更是疑神疑鬼。

為了確認對方的愛,想要把對方留在身邊所做的行為,只會帶來反效果,讓對方感到難以忍受,最後導致分手,而本人卻不知道怎麼回事。當她下次遇見新的對象時,只會變本加厲,更想緊緊抓住對方,最後落入猜忌的惡性循環,也就讓疑心的習慣更加深化。

從這樣的例子可以知道,我們一直重複著慣性的人際關係模式。也許很多時候我們本身都沒有察覺,即使知道了,大部分的人也會覺得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是,某些人際關係慣性會帶來極大的折磨。例如追求會帶給自己傷害的人,做出過分的行為,讓對方傷害自己,也就是像智恩和妍希的情況。

認知行為治療學家杰弗里.E.楊博士將這種反覆而具破壞性的行為模式稱為「生命的陷阱」,這是來自他小時候的重複經驗。他提到的「陷阱」和我認為的「慣性」是一脈相連的。我們在無意識中會尋找自己熟悉的類型作為交往對象,即使知道對方會帶來痛苦。

整頓象徵心情的周遭事物

我們會無意識的將心情投射在周遭事物中,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心情置入周遭環境。

我想起同為精神科醫師的學長治療過的小學生例子。那個孩子有強烈的暴力傾向,他的父母經常吵架,忽略了對他的關心和照顧。孩子非常渴望父母的關愛,但同時也對他們充滿怨恨。這兩種極端的利刃撕裂了孩子的心,使他感到相當混亂。

那個孩子生氣的時候,經常摔破家裡的碗盤。在接受精神科治療之後,他才慢慢說出摔東西的理由。他的心就像破碎的盤子一樣,無法整合為一,這也是孩子內心的象徵,他不自覺的藉由摔東西的舉動表達自己的心情。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那個孩子開始把打破的碗盤碎片用膠帶黏合起來。醫師在診療室裡對孩子說:「那些碎片就是你的心,現在你已經產生想要治療內心的力量。」

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莎瑪.佛賴柏格在其著作《魔法般的前六年》(The Magic Years)中說了一段故事,主角是一個住院接受盲腸手術的小男孩。

喜歡組裝機械的男孩在住院之後,請母親帶一個壞掉的手表來醫院給他,說他一定要把它修好。但以他的技術來說,這早已超出他的能力範圍,根本不可能修好。

然而在嘗試修理手表的同時,男孩克服了對手術的恐懼。那個手表象徵他自己,壞掉的部分就如同他的病痛,他之所以努力嘗試修理,是為了相信自己也能像手表一樣被修好。當然,男孩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賦予手表這層意義。

就像這個例子一樣,我們不知不覺中會把自己投射到周遭的事物和環境中,試圖去掌握和處理,只是自己渾然不覺而已。  

整理房間,等於整理心情

有時我會問病患的房間大致是什麼樣子,當然不是對乾淨與否感到好奇,而是因為房間往往是心情的象徵。一個人的心情缺乏整理,呈現混亂的狀態,其房間很可能也是亂七八糟,到處堆放雜物,衣服也是隨處亂扔。

如果把想要讀的書拿出來,或者把要處理的文件放在桌上後,卻一直擱在那裡,這就像心情的寫照—雖然有實踐的念頭,內心卻被焦慮給占據了。如果房裡堆放了許多老舊而沒有用的東西,可能代表一心緬懷過去。

我經常建議憂鬱症的病患好好整頓房間,貼上全新的壁紙或重新布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個方法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請試著動手整理房間,清理大大小小的物品吧!整頓的同時,一邊想著:「這就是我的心情,我正在整理它。打掃房間就是尊重房間,我的心情也是一樣。」像這樣找出日常生活中可以投射心情的地方,賦予尊重的意義,這些小小的習慣都會帶來心情上的變化。  找出心情的象徵,並加以利用

不久前,有一位病患開始學習手工編織。我告訴她,每次織毛衣的時候,都試著想像毛線是她的心,把一針一線的編織過程當作是在安撫混亂的內心,重新整理一番。原本很難專注在某件事情上的她,在努力學習編織之後,獲得了成就感,並且產生了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某件事。即使是小小的生活習慣,也會讓心情產生變化。

學習製作麵包或繪畫也是一樣。請把製作的標的想像成自己的心,創造全新的心情。試著從身邊尋找能夠象徵心情的事物吧!

進一步說明,我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心情投射在別人身上,也就是透過對別人的評斷來反映自己的心情。別人就是自己心情的反射。批評別人太過固執,其實固執的是自己;認為別人見錢眼開,其實自己的內心也很重視金錢。

如果經常發脾氣、不留情面的責備別人,那麼對待自己也是經常因為不滿而自我苛責。相反的,尊重別人、熱情待人的人,對待自己也是如此。

我們應該把握這個特性,好好利用周遭的事物。請試著找出能夠象徵心情的事物,練習控制心情。請溫柔對待他人,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如果你覺得別人老是惹你生氣,試著想想你眼中對方的缺點是否其實就是你的缺點。請體諒身邊的人,原諒他們所犯的錯,就像原諒自己一樣,你的心情就會出現轉變。

這些整頓事物的小習慣能夠幫助你想起被遺忘的滿足和快樂,而這些小習慣也能夠創造全新的情緒習慣。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