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育女必備中醫知識:經方名醫為父母釋疑,讓孩子健康成長
養兒育女必備中醫知識:經方名醫為父母釋疑,讓孩子健康成長
close
商品編號:05100165

養兒育女必備中醫知識:經方名醫為父母釋疑,讓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 李宗恩
出版日 2024-01-01
定價 $330
優惠價 79折 $261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 試閱

內容簡介

碰到孩子常見的病痛,你的選擇不再只有打針吃藥!

兼具科技人背景和中醫經方大師傳承的知名中醫,
帶你以「平衡」重於「對抗」的中醫概念,
幫助孩子擺脫成長過程中的惱人問題! 

‧判斷孩子是否感冒的基本準則
‧小孩半夜發燒怎麼辦?
‧顧眼、護齒、解決經常性頭痛
‧過動、叛逆、手機成癮,中也有妙招
‧如何提升孩子的聰明才智?
‧關於乳製品、營養補充劑和疫苗的迷思

★懂點中醫,孩子有狀況不慌張!
父母在迎接新生命時,都希望以最天然的方式,取代瓶瓶罐罐的化學藥劑來養育孩子。
從事臨床醫學多年來,不斷有病人及家屬希望李宗恩醫師告訴他們一些養育兒女的中醫知識。於是李醫師在網路上寫了一系列相關文章,受到許多讀者喜愛。現在,應讀者要求,他重新增訂、擴寫,終於將這一系列文章集結出書。 

★養兒育女過程中常見的疑難雜症,中醫有解!
無論是感冒、發燒、睡眠問題、食欲、視力、牙齒保健、過動、無法專心、脾氣大、過胖、過瘦、長不高、氣喘、過敏、功課壓力、憂鬱、拉肚子、便秘、青春期、月經、運動傷害、沉迷手機及電玩等,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身心問題,或是疫苗、維他命、乳製品等父母經常遇到的疑問與兩難,作者都以邏輯嚴謹卻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狀況成因及解決方案,提供全方位的中醫育兒知識,讓孩子的身心成長不卡關。
這些養兒育女不可不知的中醫知識,除了日常中為孩子保健、調體質、解決小病小痛外,在帶孩子去看中醫時,也能讓你跟醫生討論起來更有概念,提升看病效率,縮短孩子痛苦的時間。
除此之外,作者也綜合許多真實案例及自身教養經驗,分享他體悟到的養兒育女真諦,希望對爸爸媽媽有所幫助,因為面對孩子的身心問題,最好的藥方往往是父母改變自己的行為及教養方式。 

跟著經方名醫爸爸聆聽孩子身體和心裡的聲音,你也能全方位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未來Family》總編輯張德齡心有所感推薦:
「這本《養兒育女必備中醫知識》集結家長平常會遇到的所有孩子健康相關問題,從感冒、過敏、食欲、長高、過動、不專心等等,甚至到青春期的叛逆,中醫都有解方。對家有青少年的爸媽來說,簡直就是一大福音!健康是全方位的,包括身體、心靈、正向的關係與情感,期待透過這本書,為家庭帶來更多的幸福與平衡。」

【作者簡介】李宗恩

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MBA、臺灣大學物理學學士。原本為矽谷高科技企業管理人及投資人,因父親罹患肝癌而進入醫學領域,師承中醫經方大師倪海廈,並成為其指定學術傳人。擁有加州針灸中醫執照,以及NCCAOM美國國家針灸及東方醫學認證委員會認證。

以治療重症、急症、特殊複雜疾病、神經與精神科疾病臨床療效卓越聞名,受邀到北美、中國大陸、臺灣等各地學術及醫療機構演講、教學及指導中西醫師。曾擔任臺灣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五十週年特邀主講、廣州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班大型中醫研討會特邀專家演講及查房教學、加拿大國際傳統醫學大會暨中醫大會主講專家、河南通許縣人民醫院「倪海廈中醫教學培訓基地」總指導等,並幫助過許多大型西醫院放棄的重症病患。

此外,他也致力於高科技與醫學的結合,為最早推動中醫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化的專家之一,曾受邀擔任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研究如何將先進的科技使用在醫學上,並曾擔任臺灣工業研究院顧問、北京市政府醫療資訊專家顧問、美國國際醫藥大學博士院博士生導師等。

長年參與社會服務,曾擔任北加州臺大校友會會長、北加州中國大專校友會聯合會副會長、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舊金山分會理事、史丹佛大學臺灣同學會會長等,並為國際專業潛水教練協會潛水長(PADI Divemaster)、柏拉阿圖市民警察訓練成員(Member of Palo Alto Citizens Police Academy),熱中攀岩、射擊、武術等活動。

著有《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養兒育女必備中醫知識》等書。

◆網站:www.DrLee.us
◆臉書:請搜尋「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看更多

得獎紀錄

★2024上半年
博客來生活風格TOP43

博客來親子教養Top2.醫療保健類Top4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5100165
ISBN:9789861757766
EISBN:9789861757759
224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為家庭帶來更多幸福與平衡的好書  張德齡
〈前言〉以中醫全方位守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一部:來自身體的訊息
第一章:感冒
第二章:發燒
第三章:鼻腔過敏、中耳炎
第四章:牙齒
第五章:時常頭痛
第六章:皮疹
第七章:外傷
第八章:睡眠
第九章:食欲不好
第十章:食欲太好
第十一章:經痛、月經不調
第十二章:妥瑞症

第二部:外力與其他因素影響
第一章:視力減退
第二章:冰冷飲食
第三章:沉迷於手機及電玩
第四章:青春期叛逆
第五章:過動
第六章:長高
第七章:運動
第八章:聰明才智
第九章:產後憂鬱症

第三部:父母必須知道的真相
第一章:如何選擇優良的中醫師?
第二章:對中藥含有馬兜鈴酸的誤解
第三章:乳製品的問題
第四章:營養補充劑的濫用
第五章:對益生菌的迷思
第六章:疫苗帶來的兩難
第七章:與醫生的互動和合作
第八章:科學的盲點

第四部:養兒育女的真諦
第一章:養兒育女的目的為何?
第二章:養兒育女的基本原則
第三章:父母的態度及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第四章:爸爸和媽媽對孩子影響的差異
第五章:為人父母的壓力
第六章:以文學與歷史培養孩子的內力
第七章:讀書的方法
第八章:我與兒子的互動

〈後記〉我的人生哲學
〈附錄〉本書提到的藥方成分和穴位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為家庭帶來更多幸福與平衡的好書
張德齡(《未來Family》總編輯)

在這個時代,斜槓非常普遍,但很難想像從科技轉金融,再到中醫。尤其在矽谷,像李醫師這樣經歷的,實在太稀有了。

第一次見到李醫師,大約是十多年前,一個北加州科技協會舉辦的餐會,當時他應該還是「實習醫生」。他非常健談,興趣也挺廣泛,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談起自己如何走上中醫的心路歷程,能看到他眼中泛起的光,也感受到他對中醫的熱情。

李醫師是不折不扣的學霸,一路保送高中、臺大物理,後來到美國取得史丹佛電機工程博士,又是加大柏克萊分校的MBA。同時擁有科技背景和商業的學經歷,一出社會便無往不利,也做了好幾年投資工作。後來因為父親罹患肝癌,在陪伴父親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過程中,李醫師體悟到西醫的不足,因緣際會拜師倪海廈,開啟了他的中醫之路。

過去我們都以為中醫好像不夠科學,李醫師卻說,「我學中醫的時候,精讀倪海廈老師的五本經典,發現中醫思維過程和物理學很像,皆由原則和定律出發再進行邏輯推演,原來過去的訓練與累積不曾白費。」

李醫師認為,中醫其實比西醫更為科學。在前一本著作《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中,他引導現代人重新認識中醫的智慧,破除許多對中醫的誤解與迷思。

而這本《養兒育女必備中醫知識》,應該算是一本育兒大全,集結家長平常會遇到的所有孩子健康相關問題,從感冒、過敏、食欲、長高、過動、不專心等等,甚至到青春期的叛逆,中醫都有解方。對家有青少年的爸媽來說,簡直就是一大福音!

如何治叛逆呢?李醫師認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的生理和心理息息相關,相互誘發和影響。當人的行為猶豫不決、拖拖拉拉,其實從肝、心、脾、肺、腎的狀況就可看出徵兆。因此如果肝臟健康一點,青少年的焦慮、脾氣就會轉好,與大人之間的緊張也可減緩。

李醫師也觀察到,有時問題也未必出在孩子身上,許多父母的身體出現狀況,造成情緒不穩,也會導致青少年的焦慮和壓力。他在書中建議,很多情緒上的問題和身體都有關係,可以找合格的中醫師來檢查,再來討論和孩子的關係,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本書除了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另一大特色是李醫師也分享他的教養觀。做父母沒有什麼教科書可以參閱,每個小孩的個性、習性都不同,每個父母都是邊做邊學,沒有標準答案。但李醫師掌握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教養原則,就是陪伴。他從小帶著兒子參與各種活動,建立良好的互動,這樣的關係也正如書中所說,是一輩子真誠的感情和最親近的人生隊友。

健康是全方位的,包括身體、心靈、正向的關係與情感。期待透過這本書,為家庭帶來更多的幸福與平衡。

看更多

〈前言〉以中醫全方位守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個做父母的在迎接新生命時,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用最符合天然的方式來養育他,而不會想拿一堆瓶瓶罐罐的化學藥劑來餵食他。歷經人生各種經歷的祖父母,也想把代代實證的知識傳給子女,希望子女在養育孫兒孫女時,能從古老智慧中找到答案及捷徑,不要犯了他們曾經犯的錯誤。

從事臨床醫學多年來,一直不斷有病人及家屬希望我教導他們中醫養育兒女的知識。這幾年在網路上寫了一系列和養兒育女有關的中醫文章,受到許多讀者喜愛,也得到了很多反饋。讀者希望我能將文章整理出書,讓他們可以把令自己受惠的知識轉給親朋好友。而為了出版成書,我也重新校對及修改,同時增加了許多內容,讓已經閱讀過網上文章的讀者,也可以有新的斬獲與啟發。

《養兒育女必備中醫知識》是以父母養育小孩的角度來看事情,提出一些過程中較常遇到的狀況,譬如感冒、發燒、睡眠、食欲、視力、牙齒、過動、不能專心、脾氣大、過胖、過瘦、長不高、氣喘、過敏、功課壓力、憂鬱、拉肚子、便秘、青春期、月經、運動傷害等等,另外也討論一些父母可能遇到的疑問,譬如打疫苗、維他命、乳製品等等。

我也想趁這個機會,加入一些和父母教養方式及親子互動有關的章節,畢竟臨床上看到很多真實家庭案例。而中醫本身就認為生理影響心理、心理影響生理,臨床治病,病人及四周人的心理、生活環境、行為模式都是醫生得考慮的範圍。雖然我不是兒童教育學家,也不打算裝成那方面的專家,但有兩個理由讓我想分享個人的經驗,相信能讓許多人得到啟發與受益。

第一,我在臨床看診上幫助過很多兒童及青少年,了解他們身體及心理上的問題,也仔細探索過父母是如何教導他們的。我覺得小孩子很多的問題是父母造成的,而對於孩子的身心問題,最好的良藥是「父母改變自己的行為及教導方式」。

第二,很多華人父母有錯誤的期待,虎媽鷹爸把孩子送進知名大學就以為成功了事,孩子卻迷惘失落了,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在追求什麼。我自己在求學成長的過程裡,承受了所謂「資賦優異」的強大壓力,在臺大、史丹佛、柏克萊等名校走了一圈,很能理解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加上我個人的學經歷比較特殊,理工商醫繞了一圈,從高科技、投資管理,到臨床醫學,遇到過很多不同的人事物。因此,許多年輕人喜歡和我聊天,也告訴我他們在求學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讓我從他們眼裡看到年輕人的世界。

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了。

看更多

試閱

■感冒

小孩子感冒,大概是父母最常遇到的問題。身體好的小朋友,一年小感冒一、兩次;身體不好的,只要班上同學有一個人感冒,他一定也跟著感冒,要不然他就是帶頭感冒的那一個,而一感冒就稀里嘩啦,大病一場,或者說他感冒從來沒好過也不是太誇張。

早年在臺灣及大陸都流行過所謂的「神醫」,小孩子感冒,只要帶到神醫那裡打根針、吃點西藥,幾天內就立刻好了。奇怪的是,這些小孩子好了沒兩、三週又感冒了。既然上次看神醫「有效」,這次當然馬上再帶到神醫那裡,成為神醫的忠實病人,每幾個星期必來報到一次。直到多年過去,這些所謂的「神醫」才被人掀出來,原來是使用非常強的抗生素,甚至使用類固醇藥物,把感冒症狀很快地壓下來,卻讓小孩子身體越來越差,不但還是常常感冒,長大後還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各種奇奇怪怪的病。

現在情況好很多,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小孩子感冒時,不應該服用一般感冒常用的西藥。就連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都警告,小孩子感冒盡可能不要服用感冒或咳嗽的西藥。美國許多州規定,兩歲以下不准使用如泰諾(Tylenol)等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其他成分的西藥,有些州甚至不准六歲以下的兒童服用。這個道理很簡單,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藥物無法抵抗感冒病毒,也就是說,西藥無法治療感冒。

那麼,市場上那些「感冒藥」的作用是什麼?

一般感冒常用的西藥,不在於殺死感冒病毒,而是減輕病人不舒服的感覺,譬如止痛成分可以減輕病人頭痛、安眠成分可以讓病人比較能入睡等等。所以,病人服用了這些感冒藥物,可能會覺得好一些,可以回去上學或上班。然而,這樣的藥物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會讓感冒拖得更久。一般的感冒只要多休息,一週左右會自己好,服用這些減輕症狀的感冒藥,反而會拖到兩週以上。第二是這些西藥有不少副作用,常常服用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破壞。在英國,感冒藥泰諾是導致嚴重肝臟衰竭而需要換肝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暫時緩解感冒時的不舒服,讓感冒拖更久,又傷到身體,實在不划算!

可是,做父母的看到自己小孩感冒發燒、流鼻水、咳嗽、頭痛,實在不忍心,很想幫孩子減輕痛苦,那該怎麼辦?其實,感冒是有辦法解決的,那就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中醫!不過,在討論中醫治療感冒前,得先解釋一下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中醫不以「對抗」為依據,而是以「平衡」為主旨

首先,有些爸爸媽媽會說:「有啊,我們有帶小孩子去給中醫看感冒,可是沒有效果!」為什麼中醫看診、服用中藥的效果不佳?這和近百年來中醫的混亂有關。從民國初年五四運動的全面西化,到現在所謂的「中西醫結合」,都把中醫拉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忽略了正統中醫的生理病理學,沒有了辨證論治的思維,而以中藥材裡有什麼化學成分為主導,甚至有所謂的「廢中醫存中藥」的說法!

這個現象在中國大陸很明顯。中國大陸流行感冒時服用「板藍根感冒沖劑」,因為一般認為板藍根這味中藥材能「清熱解毒」,有消炎的化學成分。然而,這樣的做法,和感冒時到西藥房買泰諾的思維沒有什麼差別。另外,板藍根藥性寒涼,往往看起來減輕感冒症狀,卻反而讓感冒更往身體內部「傳病」。反倒是日本流傳的「東洋醫學」比較接近正統中醫,日本的便利商店會在入口明顯處擺放鋁箔包的漢方中醫「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等中藥方劑,旁邊會詳細解釋每一種中藥方劑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感冒症狀,消費者可以依據自己的症狀來選購適合的中藥方劑。那裡不會賣中國大陸流行的「板藍根感冒沖劑」,而泰諾等感冒西藥則是擺在便利商店最後面不明顯的位置,因為很多日本人都已經知道那些感冒西藥沒什麼用又傷害身體。

其次,有些爸爸媽媽會問:「既然沒有化學成分可以殺死感冒病毒,那麼中醫如何能治療感冒?」中醫和西醫根本的差別就在於「殺死」這兩個字。西醫為「對抗醫學」,有什麼外來的入侵物或體內什麼細胞變壞,就以殺死這些「異類」為主旨。中醫不以「對抗」為依據,而是以「平衡」為主旨,身體哪裡失去了平衡,只要能回到平衡點,病症就會消失,入侵物便無法造成問題。

中醫治療感冒,最基礎的第一步,主要是中醫裡「汗、吐、下」等方法中的「汗法」。這個「汗法」在西醫一直得不到解釋,然而,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開始意識到「汗法」的重要性。譬如,有醫學研究想了解如何減低癌症風險,他們猜想奧運選手平時非常重視身體健康,每天運動,飲食營養、起居作息都特別小心謹慎,那麼這些選手是不是比較少得癌症?研究結果顯示,除了馬拉松選手以外,其他運動員得到癌症的比例和一般人沒有差別。那為什麼馬拉松選手得癌症的比例比較低呢?研究認為,馬拉松選手長時間均勻出微汗,他們汗液中的有毒成分是一般人汗液的好幾倍;也就是說,馬拉松選手有系統、有節制地出汗,把體內許多有毒物質排放出來,使他們得癌症的比例較一般人低!這就好像老祖母說小孩子感冒,捂幾床被子出汗就會好。「捂被子出汗」有其道理,不過有時可能「病汗」沒流盡,好的津液卻流失過多,反而出問題。

當然,正統中醫治療感冒不只是使用某幾種中藥來發發汗那麼簡單,不同的症狀代表身體內部不同的失衡,得用不同的方法來發汗、來治療。特別是每個人每次感冒的原因和嚴重程度可以很不一樣,可以因寒而感冒,可以因熱而感冒,可以寒入裡化熱,甚至可以很快變成西醫所謂的肺炎等等,最好還是去找中醫師看診治療比較妥當。不過,還是有些基本的準則可以教給爸爸媽媽,至少和中醫師討論起來比較有些概念。

父母應該知道的中醫基本小常識

首先介紹三個中醫基本小常識:「脈浮」「舌苔白還是黃」「流汗與否」。

「脈浮」通常代表病在表面。人體表面就像一個國家的邊界,外面的敵人攻打過來時,會先在邊界想辦法把敵人擋下來。所以,快要感冒或剛剛感冒時,人的脈是浮在皮膚表面的,而有沒有「脈浮」,很容易分辨出來。先找到孩子兩隻手腕下方把脈的位置,如果不知道在哪裡,可以上網查閱「寸口脈」的位置。不需要很精準,手指稍稍用點力找到小朋友脈的位置,把手指放開,然後再輕輕地接觸剛才找到的脈的位置。如果手指很輕地碰到小朋友皮膚就感覺到脈在跳動,那就是「脈浮」;如果還是得用些力按下去才感覺得到脈在跳動,那就是沒有「脈浮」。當然,這只是個粗淺的概念,但對許多父母而言,這樣就夠了。

「舌苔白還是黃」倒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在白色燈光下,叫小朋友把舌頭伸出來,看看舌苔是偏白還是偏黃。如果好像有些白又好像有些黃,那就算黃,因為正常人舌苔很薄又有一些些白,所以你看一眼不確定是白,就可以算是很輕微的黃。那沒有舌苔怎麼辦?在感冒的基本範疇下,如果沒有舌苔,而舌頭上水水的,可以當作「舌苔白」來參考;假如舌頭很乾,就當作「舌苔黃」來參考。

「流汗與否」就更簡單了。小孩子感冒時,我們通常以背部有沒有出汗為判斷依據。如果明顯看得出流汗,那算是「汗多」的情況;假如看不太出來流汗與否,但是用手摸孩子的背部覺得有些濕,那叫作微汗;如果連摸起來都不覺得有流汗,那就是「無汗」。

有了「脈浮」「舌苔白還是黃」「流汗與否」三個基本工具後,我們可以針對感冒繼續往下深入。

 

■過動

很多父母對孩子過於好動感到頭痛,譬如出去外面用餐時,小孩子吃一吃就要起來走走;上課時無法安靜聽課,讓老師得不斷提醒爸爸媽媽;晚上上床後不肯好好睡覺,非得東玩西玩拖個一小時才能入睡等等。在討論中醫對過動的觀點前,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看。

有一天,我在外面用餐,附近坐了兩家人帶著小孩聚餐,大人穿著得體,看來是公司主管級的商業人士。其中一個小孩,大約八、九歲,一直不肯好好坐著吃飯,每幾分鐘就要起來跑一跑,一面跑還一面大叫,媽媽跟在後面追,拿小孩子沒辦法。後來那個媽媽拿出iPhone讓孩子看卡通,那小孩才好不容易願意坐下了。然而另一個問題來了,那個媽媽把卡通的聲音開得很大,坐在附近的幾桌客人都面有難色,她卻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毫不在乎地和同桌的朋友吃飯聊天。

我為什麼提這個例子?很多讀者應該已經想到,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能控制自身的言行舉止,在教養孩子方面當然會出問題。

但我想再往下深入一些。許多父母管教小孩的方式是「條例式」,一一列舉小孩子不應該做的事,譬如上課不能亂說話、逛街時不能自己跑掉、吃飯時不能把食物吐到桌子上等等,洋洋灑灑。當條文過多,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自由被壓縮,動物本能就會被啟動,而想要有所「突破」,不斷在各方面測試大人容忍的極限。在大人眼裡,很多時候這就成了過動的行為。

教養小孩的重點不是在約法三章,而是要讓孩子了解其中的意義。回頭看剛才提的例子,父母應該讓孩子充分了解為什麼要尊重其他人,如果孩子能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一條一條列出在外面不能做什麼,他自己就應該知道哪些行為不適宜。而當原則只有重要的幾項,剩下的讓孩子自己判斷,大人在旁適時指導,那麼孩子就不會覺得被約束、被限制自由,過動的現象也就會減少。父母應該是「教練」,而不是「典獄長」。

從上述例子再延伸出去。《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刊登過一篇文章,認為孩童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現象持續上升,和近年來作業不斷增加及太早開始學習各項課外技能有關。仔細想想,這和上述例子是同一個道理。作業太多,或者太早開始學習各項課外技能,對小孩子而言,就是各式各樣的約束,壓縮久了,自然得突破,於是就出現了不符合大人制約想法的言行舉止。

回頭來談中醫對過動的看法。

其實,上面兩個例子已經和中醫理論連結在一起了。小孩子的過動在中醫看來,大部分都是肝血不足、心血不足造成的虛火上升現象。一方面可能是像之前討論脾胃及睡眠時解釋過的,當脾胃吸收不良、飲食習慣很差或睡眠狀況不佳時,肝血是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另一方面,壓力及約束對肝的負面影響很大。當小孩子潛意識感受到壓力,行為開始出現偏差,父母又以錯誤的方式管教,孩子的壓力更是往上增加,如此惡性循環,肝臟會受到損傷,導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就無法養心血,心血也變得不足,那麼孩子變得過動,甚至被西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就不足為奇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