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900172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スタンフォードの心理学講義 人生がうまくいくシンプルなルール
作者原文名 Kelly McGonigal
譯者 高宜汝
出版日 2017-12-01
定價 $300
優惠價 79折 $237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活用心理學,克服嫉妒的毒(囧星人作品,獲囧星人授權使用)

看更多

內容簡介

日本話題不斷,讀過的讀者都驚呆了! 

商業週刊1566期搶先推薦

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愛打扮,有助成功?
懂得與人閒聊,意味著工作能力強?

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得主、暢銷書《輕鬆駕馭意志力》作者告訴你,這是真的!      

▍做事老愛拖拉
▍愛聊八卦,卻不擅長與人閒聊
▍喜歡追逐時尚打扮,卻不太有自信
▍個性怕生害羞,連好好道個歉也做不到
▍容易緊張感到壓力,沒安全感老愛瞎操心
▍在意別人的看法,也見不得別人好
▍新年新希望,就真的只是「希望」……

你心中是否曾經掙扎過要改掉這些行為或心態?
最新科學證明,其實這樣的人生,更精彩!

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得主、暢銷書《輕鬆駕馭意志力》作者用科學實證,
告訴你讓人生成功自在的25個簡單法則!

「這本書,是獻給想改變自我者的操作指南。
內容以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講義為基礎,
加上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交織而成。
書中將用25堂課,
從心理學理論出發介紹如何達成改變目標的具體步驟。
讀者不僅可從中得知如何獲得好的改變,
且在改變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一股從心底油然而生的充實與滿足。
不管各位的願望是什麼,
在翻開此書的瞬間你就已經踏上了這條改變之路。」                  
 ——凱莉.麥高尼格

◆各界推薦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專文推薦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許峰源(律師、作家)
楊斯棓(醫師、台灣菲斯特顧問)       好評推薦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史丹佛最受歡迎心理學家藉由此書告訴我們,人生中有千百次失敗,但別把每次失敗都視為掉入萬丈深淵。每次失敗都是讓我們重新聚焦、努力奮起的機會。──醫師.台灣菲斯特顧問  楊斯棓 

簡單的法則,輕鬆的學習,你的人生將會有大大的不同。──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作者簡介
凱莉.麥高尼格  Kelly McGonigal
史丹佛大學健康心理學家。在波士頓大學拿到心理系及大眾傳播系學位後,於史丹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2010年獲《富比士》雜誌選為「20位最啟發人心的女性推特作者」,曾獲得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Walter J. Gores Award)。
作者身為心理科學界的權威領袖,致力將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醫學的最新研究,延伸成實用的人生建議,達到健康、快樂與個人成功的目標,因而受到大眾注目與支持。
2012年出版《輕鬆駕馭意志力》,以其輕鬆且富有深度的討論,熱銷全球三十多國,日文版大賣60萬本,為2013年日本最暢銷商業作品,也是台灣的年度暢銷書。2013年的TED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更是顛覆大眾對於壓力的負面認知,超過1400萬次的點閱傳播率,感染力十足。
著有:《輕鬆駕馭意志力》《輕鬆駕馭壓力》等作品(以上皆由先覺出版)。

譯者簡介
高宜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發系營養科學組畢業,熱愛旅遊和大吃美食。譯有《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等作品。
看更多

得獎紀錄

★2019 Readmoo電子書Top62
★2019 Kobo電子書 Top16

★Readmoo2019上半年暢銷Top53

★2018金石堂心理勵志Top50

★2018博客來2018商業理財類Top52.

 電子書Top27.電子書社群分享榜Top2

★2018讀冊電子書年度Top7

2018 KOBO電子書Top3

博客來2018上半年暢銷電子書Top50

商業周刊第1566期書摘推薦
博客來商業理財類Top5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900172
ISBN:9789861343112
256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一盅暖心又醒腦的心理學雞湯/鄭國威
〈代  序〉人生問題的簡單答案
〈引  言〉改變之路

第1章 成功不是天注定
只要做好「理所當然」,就能找到美好人生。

LESSON 1  成長心態與小鴨症候群
LESSON 2  為何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LESSON 3  愛打扮,有助成功?
LESSON 4  想提升效率,從改變姿勢開始

第2章 如何構築無往不利的人際關係?
要獲得幸福與精神健康,和「自己做什麼」無關。「工作夥伴們怎麼看你」才是關鍵。

LESSON 5  職場人際關係該如何經營?
LESSON 6  閒聊的力量
LESSON 7  道歉的學問:如果那時,勇敢說了對不起
LESSON 8  在意別人怎麼想的好處
LESSON 9  言行一致,有助加強心理素質?
LESSON 10 如何幫助團隊成長?

第3章 心累了,怎麼辦?
幹勁並不會「消失耗盡」。只要一個「想法」,就能讓幹勁源源不絕。

LESSON 11 如何提升幹勁?
LESSON 12 做得到的新年目標設定
LESSON 13 如何培育「讓改變成真」的動力?

第4章 如何處理負能量?
一味逃避「負能量」,只會招來更多麻煩!丟掉「不在意」的心態,正視「為何會在意?」的自我感受。

LESSON 14 擺脫「失敗反應」的惡性循環
LESSON 15 沒自信,代表你值得信賴!
LESSON 16 你就儘管見不得別人好!
LESSON 17 謝謝你,背地批評
LESSON 18 從今天起,「不」拋開焦慮
LESSON 19 如何輕鬆開口,再也不怯場?
LESSON 20 科技成癮的你,是否還有得醫?

第5章 壓力的光明面
微軟比爾蓋茲夫婦、臉書祖克伯等頂尖人士,也是以壓力為武器,跨越逆境成長至今!

LESSON 21 壓力真的有害?
LESSON 22 如何將壓力化為助力?

第6章 如何培養讓人願意追隨的領導力?
領導力也與「意志力」相關?「高高在上」和「善良」究竟哪個才正確?

LESSON 23 別為了追求狼性,忘記人性
LESSON 24 如何防止自己做出不當行為?
LESSON 25 意見回饋的學問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一盅暖心又醒腦的心理學雞湯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你認為此時此刻,人類在世界上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呢?每當我在演講時拋出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不是「全球暖化」「資源耗竭」等環境派,就是「資本主義」「階級差異」等社會派。要是幾年前我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應該也不脫這兩派,但現在的我卻覺得,「心理陷阱」與「大腦機制」才是人類真正該面對的那隻房間裡的大象。

講得直接點:之所以人類現在會面對許許多多不管是環境派還是社會派的重大問題,都不是天神或魔鬼帶給我們的,而是人類搞出來的。我們自己做了許多不妥當的選擇,然後一步步走到這個位置。既然如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看我們能不能改善後續抉擇的品質了,不然再好的選項,都可能被我們忽視,甚至刻意避開。再壞的選項,我們都可能會挑,嗯,例如川普。

要改善抉擇的品質,就得先了解我們先天的大腦機制與後天文化環境互動後形成的心理機制。沒錯,我認為比起新能源、新技術、新社會運動等等對外部資源跟系統的追求或改善,回過頭來,透過「心理學」看清一個關鍵事實──人類的適應能力,其實沒能夠跟著科技與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一起變──才是讓我們得以面對加速時代連番挑戰的第一步。這也是為什麼我樂意推薦這本書。

表面上看來,本書雖然跟真正的心理學專書比起來,談不上厚實,但就像是一盅用心理學研究精華熬出來的好雞湯,讓人喝了暖心也醒腦。我認為這本書雖是一本給大學生及初入職場者的教戰守則,但同時也是對應當今世界上最重大危機──充滿焦慮感、不信任感──的解藥。每一章節討論的問題都專為現代人的焦慮感貼身打造,從旁協助我們突破文明與人性的種種衝突。例如,如何跟職場同儕打好關係、為何言行一致很重要、幹勁的提升方式、充滿負能量厭世感不行嗎、怎樣看待跟處理壓力等等。

上述這些問題看似個人,許多人甚至可能對這類主題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心理不夠「強健」的人才有的問題,但其實正是因為許多人還抱持著這種輕蔑的心態,才忽視了過去十年來精神疾病患者激增、焦慮與憂鬱的癥狀普遍出現在年輕人身上、影響無數家庭等現象。當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都市集中、創造新的訊息、用超快的新傳播科技連結新的個人與組織,過去看似單純的「個人焦慮」也都開始以巨量規模逆襲整個社會,這也明確反映在書市的熱門榜單上。

本書作者善於從自身案例出發,連結研究成果與現實世界,每一篇文章都是科普寫作的範本。雖然書中建議不見得能夠適用每一個人,但肯定能給每一位讀者值得借鏡的觀點。我還蠻希望可以看見大家應用本書建議後的反饋呢!

看更多

【代序】人生問題的簡單答案

本書為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凱莉.麥高尼格的最新作品,集結自二○一四年六月起,共兩年時間陸續刊登在商業雜誌《日經Business Associe》裡的內容而成。

本書主題包含「時間管理法」「設定目標法」等商業技巧;以及「閒聊的功用」「道歉的方式」等溝通方法、與壓力共處的對策等,橫跨許多層面。

在書中,凱莉博士也將自身體驗化成個案研究結果,與各位讀者分享。不單單討論成功經驗,博士更希望藉由自己曾經將弱點轉化為力量的「真實故事」引起讀者共鳴,使本書提到的解決方案能毫無阻礙地進入讀者心中。就好像凱莉博士在書中成為每位讀者的個人導師,帶領、協助大家邁向目標終點。

書中也介紹許多最新心理學相關研究內容,以及行為科學的觀點。舉凡「提不起幹勁」「沒有自信」「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者是「一直想改變卻什麼都改不了」「為什麼只有自己這麼不順?」這些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的日常煩惱與不滿,都成為書中收錄的主題,凱莉博士都會為大家做解答。

提出的證據及論點不只來自凱莉博士授課的史丹佛大學,還有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決策力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倫理中心、德國不萊梅雅各布大學等世界知名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例如第四課〈想提升效率,從改變姿勢開始〉一文裡,提到跟凱莉博士一樣同為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的哈佛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艾美.柯蒂的「高權力姿勢」研究。這本書裡寫的「解答」,都有世界數一數二的研究成果為其背書。

本書將讀者的各種疑問跟煩惱分成二十五個主題,以研究結果為基礎,從科學角度告訴大家「解決方法的提示」。

書中的說明不僅淺顯易懂,還介紹不少讀完書後能立刻實踐的具體思考法與行動方案,宛如一本「實用指導手冊」。每節課後亦有重點整理統整凱莉博士的寫作內容。此外,本書出現不少諸如「心態」等心理學專有名詞,不過除此之外許多地方都以符合該內容的名詞,取代原有的專有名詞。

我在二○一三年的某個晚秋,第一次見到凱莉博士。當時對她的第一印象是「聰明又美麗」,但是在與她聊過之後,發現她還是個開朗又開明的人!我對凱莉博士透露自己曾經試圖連絡過艾美副教授,想跟她再深入請教有關「高權力姿勢」的研究,可惜並未如願與艾美副教授取得聯絡。聽到這件事的凱莉博士,對第一次見面的我說:「我曾跟艾美副教授交流過,不如由我來聯繫她吧!」當場積極表示要協助我。

就像書裡多次提起的概念一樣,博士為自己設定「幫助並鼓勵他人」「為正在掙扎的人加油」的目標。我從她身上學到實踐這些目標的行為,也實際感受到她心胸的寬大。

博士現在仍在寫作中,而且時常留心來自日本讀者的反應。除了由衷感謝她對我的用心之外,我也在此代表讀者,為她總是站在讀者角度,一邊思考及煩惱寫作內容該怎麼表現,表示我的敬意。

------〈本文作者為知名商業雜誌《日經Business Associe》編輯長泉惠理子〉   


【引言】改變之路

身為一位教育者及心理學者,讓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刻,無非是能夠幫助他人在追逐目標的時候獻上一臂之力。

這本書,是獻給想改變自我的讀者們的一本操作指南。

本書內容以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講義為基礎,加上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交織而成。

書中將用二十五課,從心理學理論出發,介紹如何達成改變目標的具體步驟。

讀者不僅可從中得知如何獲得好的改變,且在改變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一股從心底油然而生的充實與滿足。

不管各位的願望是什麼,在翻開此書的瞬間,你就已經踏上這條改變之路。

不管各位的理想是什麼,我敢說各位絕對有完成理想的才能。

此刻,你們已經踏在「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條路上。

希望所有接觸過這本書的讀者,都能從此過個美好人生。

看更多

試閱

第1課 成長心態與小鴨症候群

美國矽谷被認為是孕育創業家的重要搖籃,長久以來受到全球矚目。其中擔任培養人才重要角色的,即是位於矽谷中心的史丹佛大學。

究竟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們成功的祕訣為何?答案就是他們不厭惡失敗的心態

史丹佛大學所提倡「不害怕失敗」的想法,成為矽谷創業文化的原動力—幾乎所有新創公司都會失敗。包含史丹佛大學在內,「從經驗中學習」的觀念早已深植在舊金山灣區一帶。

為了登上通往成功的階梯,「面對風險」「遠離舒適圈」和「樂觀地看待失敗」都是不可或缺的。

換個角度來看,史丹佛大學可說是在教導學生成長心態這個概念。

最先提出「成長心態」理論的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教授。所謂「成長心態」,是指要發揮個人潛力別無他法,只有親身挑戰--眼前的難關正是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即使失敗或目標沒有達成,都不是因為自己的無能造成的。此時必須回想過程並深刻反省,朝成長之路邁進。

「成長心態」有許多優點及益處,不過實際上幾乎所有人都抱持著杜維克教授所提出的另一種觀念:定型心態

「定型心態」,是指深信自己的能力、智力與才能都是固定不變的一種心態。抱持「定型心態」的人,即使自己考試成績不佳,也會認為原因出在自己沒天分。這種人只要一遭遇挫折,幾乎都會立刻放棄,改去尋找其它「能立即成功的事情」來做。他們將尋找自己專長,以及避開失敗和吃苦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杜維克教授的研究結果指出,抱持「成長心態」的人具有能忍受困難、找出工作意義,長期下來會比較容易成功的傾向。

意外的是,多數史丹佛學生在剛入學時都抱持「定型心態」,這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總被稱讚「頭腦很好」「很有才能」或「你很特別」等。當人持續接收自己比他人優秀的稱讚時,會逐漸養成脆弱的玻璃心喪失承擔風險的意志力。

這些人能就讀如史丹佛大學等一流大學,基本上都是因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一路追求完美表現。可是,當他們成為史丹佛大學學生後,這種心態並無助於引導出任何未來的可能性。進入史丹佛大學後,他們會獲得許多嘗試「自己能做些什麼」的機會。為了這些即將到來的機會,他們必須具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厭惡失敗的心態才行。

史丹佛大學的小鴨症候群

史丹佛大學為了教導學生抱持「成長心態」,時常會跟學生提起「史丹佛的小鴨症候群」。「小鴨症候群」並非恐怖的傳染病毒,它是會在新生間蔓延的一種想法。其包含兩種症狀,只要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就會妨礙到成長心態的培養。

第一種症狀是深信所謂成功,就是以最優秀成績畢業;第二種症狀是深信必須使別人認為自己從不費力追求成功。會取名為「小鴨症候群」,是因為這種狀態跟小鴨在游泳時的狀態很像。表面上看起來泳姿相當優雅,水面下卻是用腳拚命滑水,努力地不讓自己溺水並往前進。

學生們在進入史丹佛大學就讀後,絕大多數都會採取像小鴨一樣的行動。表面上看來冷靜沉著,非常有自信;實際上卻是為了追上大家而拚命努力著。多年前,史丹佛大學被某個主流網站評為「全美學生壓力最大的大學」,很有可能就是「小鴨症候群」的存在造成的。

然而,「小鴨症候群」絕非只存在於史丹佛大學中,它普遍存在於美國其他頂尖大學的眾多學生之間。他們大多都在成長過程中被訓練成只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優點。迴避失敗的想法成了絆腳石,讓他們選擇「不去挑戰任何可能性」。當「不表現出自己努力吃苦一面」變成目標,只會使他們和所有引導他們邁向成功的事物漸行漸遠。

雖然「小鴨症候群」並非史丹佛大學特有現象,不過史丹佛大學意圖解決這問題的舉動卻相當獨特。史丹佛大學會在新生入學典禮時介紹小鴨症候群現象,同時教導他們挑戰跟失敗都是學習的一環,不會因此不配成為史丹佛人。另一方面督促學生盡情分享自己遇到的問題,為打造出能安心討論彼此難題的社群出一份心力。

史丹佛大學透過宿舍制度、心理諮詢及教職員訓練,令「成長心態」成為該校風氣,落實在每個人心中。

我初登杏壇時,盡可能地在課堂上納入「成長心態」概念,在早期課程裡刻意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經歷失敗。比方說,明知道幾乎所有學生都會答錯,卻故意請他們預測某個實驗結果。對於他們的錯誤,我以「興奮」代替「責備」來回應,和他們分享心理學是如何改變人們看世界的觀點,盡量讓他們了解這堂課是接納「自我變化」大好機會。我努力將心中這份對失誤的「熱情」傳達給所有人,同時留心當個總是採納新點子的模範。

有時也會在課堂上問學生:「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與自己人生上的問題或課題有關嗎?」比方說,最近我在心理學課程中談到「壓力科學」,每次上課前都會請學生分享「和所學有關的經驗談」——在課堂裡學習到的知識與想法是否能應用於生活中?有沒有能印證上週課堂內容的經驗?抑或是與上課內容有所矛盾的經驗?

由於「成長心態」裡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影響自己的人生。」所以,我把心理學實驗當成課題,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結果。

例如,我在課堂中請學生重現克服不安的心理研究結果。這個研究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學者所進行,證明了「身體姿勢」會影響人的心情,甚至是生理。於是,我傳授了這個能緩解不安、給予自信且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姿勢」給學生(讀者也可以一起試試看。這姿勢只需坐姿端正,或是站直後雙手自然擺在腰間即可)。

在課堂上,有幾位學生分享了他們在生活中實際改為這個姿勢的結果。其中,有學生為了讓游泳社的朋友能夠游得更快告訴朋友這個姿勢。

這種課堂實驗對培養「成長心態」有兩種幫助。第一,透過這種實驗可以使自己處於非習慣性環境或「舒適圈」中,因此產生嘗試新事物的念頭。第二,可以了解到「自己和自己的人生都還在成長中,未來藏有無限的可能性」。

這兩點正是過去的我曾經被迫面對的事。十五年前,剛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的我和現在完全不同。就讀美國波士頓大學時,我是平均成績永遠是A,而且在四年內修得兩個學位(大眾傳播學和心理學)的優秀學生。

但是,到史丹佛攻讀博士時,我和其他新生一樣對未來充滿不安,擔心自己是不是不適合這所菁英學校;如果犯錯或顯露自己的極限時,會不會被別人認為自己丟史丹佛人的臉。

史丹佛大學的學生經常驕傲地身穿印有校徽的T恤或運動服來上課,或大步地走在校園內。不過,我卻連買個印有校徽的週邊商品都感到猶豫。如果學習跟考試都不順利的話怎麼辦?若是中途面臨必須休學的情況該如何是好?一想到這些,就不禁默默覺得穿著史丹佛大學運動服的自己,跟象徵極度自信與野心的古希臘倫理思想名詞「傲慢」(Hubris)完全相符。

「要先能讓自己肯定自己才行。在這之前,我不配穿上史丹佛校徽。」那時的我如此深信著。

大失誤卻是成功契機

不可思議的是,不,或許是時機正好到了也說不定。讓我得以學習「成長心態」重要性的「大失誤」,就在博士班第一年快要結束的時候發生了。當我著手解析研究室花了一年收集來的實驗數據時,實驗室助教發現數據裡的矛盾之處。進一步確認數據資料後,發現約一個多月前開始,我竟然將兩個不同的實驗數據資料混在一起了。

由於我的過失,使得一直以來解析的數據資料信度大幅降低。原先應可得出的研究成果也功虧一簣。對我來說,必須向我的指導教授報告這件事,是我人生經驗中最痛苦的經歷之一。心裡也曾想過與其告訴指導教授這件事,不如直接放棄博士學位休學還快活得多。

聽完報告後,指導教授的反應正是展現「成長心態」行為的典範。他先理解我犯的錯誤為何,並關心問題是否有挽救餘地等細節。最後協助我構思如何修復檔案,讓整個研究重新上軌道的計畫。他告訴我「失誤無法避免,重要的是該如何應對。」還分享了他讀研究所時跟我犯同樣錯誤的經驗,據說他當時害怕到全身顫抖不已。

那時是自從我進入史丹佛大學以來,第一次感受到「成功不需要完美」這件事,也查覺到自己身邊存在很多幫手。不單單是學習到該如何不再犯同樣錯誤,我還學到透過不隱藏自己、對所有事物都努力朝正確方向前進、別太苛責自己等,讓自己能立刻從過錯與失敗中重振精神。

雖然弄混資料並非我研究所生活或職涯中犯的最後一次失誤,卻成為我重整心態的重要轉捩點。這就是我學到「從過錯和失敗中成長的方法」的瞬間,也是史丹佛大學教我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那之後,我也當上心理系研究生的指導教授,並遇到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我的直屬導生跟我犯了同樣錯誤。他跟當時的我一樣,發現自己失誤時感到困惑且內心動搖不已。於是,我將自己差點搞砸整個研究的悲劇與他分享,接著說明這個經驗促使了身為研究者的我學習、成長了多少。爾後,他告訴我:「你應對失誤的方式,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發現。」

因為他領悟到「過錯與失敗並非人生終點,也一點都不丟臉」,也察覺到過錯與失敗是個契機,令我們得以找出處理方法及最佳應對方式。


第 2課 為何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我常被問到「你到底怎麼有辦法做到所有事的?」「所有事」裡包含準備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上課內容、寫書、研究,以及到世界各地演講,再加上因個人興趣執教的瑜伽和舞蹈課等各種活動。通常大家會這樣問我幾乎都是因為好奇,或許帶著些許敬畏也說不定,好像我做了什麼很了不起的事一樣。

提起這件事並不是想炫耀,純粹是因為這種形象跟「真正的我」相差甚遠。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工作效率模範」,因為每每看到待辦事項清單上項目之多,自己都不禁感到驚訝,煩惱到底該如何做完這些事才好。

我的事務所環境離乾淨整潔相差甚遠,雜物文件四散各處。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我寫著有關時間管理術的內容時,也曾感覺自就像詐騙分子一樣。若得說些讓大家提升生產力的建議,大概只能給些「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網路購物上」之類的話吧。

「不追求完美」是做好一切的秘訣

另一方面,當我看著自己的待辦清單或凌亂的辦公桌時,會覺得自己真是個幸運的人。因為只是個普通人而非超人的我,卻總有辦法做到「所有」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幾乎都樂在其中。

我認為,能達到這個狀態最重要的是不追求完美。正因為不追求完美,我才能成功地做到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所謂提升生產力的最佳方法,其實並非有計畫性地安排各種待辦事項,也不是做好時間管理。為了做到所有事,需要的是允許自己以自己的方法與步調來著手任何事,不需要將「正確方法」奉如圭臬。

這樣的我,接受了所有看似會妨礙自己做事的「自我習慣」,同時學習到該如何活用這些習慣。比方說,身為夜貓子的我理解到自己每當傍晚過後,專注力跟精神會特別好,所以即使開始工作的時間較晚也變得絲毫不在意。

放棄了「在早晨處理所有重要事項」的規矩之後,早上改以運動和冥想好好放鬆自己,或是處理一些雜事。重新安排早晨時間的我,順利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二十四小時運用法。

我也接受自己另一個「承接太多工作」的習慣,告訴自己「這並不是件壞事」。過去的我曾多次刻意減少工作量,試著讓自己生活地簡單一點。將主要工作減少到只有一項,或是減少授課時數、下修或集中出差次數。當時的我相信只要減少工作量,讓壓力減輕些,就會變得比目前更加幸福。

可是,每當工作量減少時,心裡就會出現一個急欲填滿所有空檔的自己,企圖用此空檔開設新課程或新研究計畫,甚至要重新裝潢整個家。這情形使我頓悟了「原來對自己而言,空檔一定得用更多事來填補才行。」所謂「有空檔才能找回生活平衡」的概念,套用到我身上卻正好相反。

人越「忙」,越幸福?

結果,有問題的並非接太多工作這件事,反而是減少工作量就會變幸福的想法。其實,這是經常發生的誤解。美國芝加哥大學和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即使繁忙程度被迫超過可負荷範圍,人還是會因為繁忙而感到幸福。許多人都相信悠閒才會讓人幸福,偏偏事實卻完全相反。

每次事情多到沒時間去做時,想要抱怨的我都會想起這個研究結果。告訴自己在我人生中最繁忙的時期裡—寫論文、寫書及結婚—我確實因此成長許多,多到令人不可置信。那時的「忙碌」成為正向壓力,促使我成長。

那興趣是什麼呢?興趣是能量及動力(動機、欲望、幹勁)的來源,並不只是轉換心情用。比方說,現在的我為了寫完這本書而絞盡腦汁,在這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專注力。明明已經這麼忙了,上星期我還是為了考取「飛輪教練」證照,特地請了一天假。

究竟未來的我有沒有時間去教飛輪課呢?答案當然是沒有。那我為什麼在這麼忙的時候,還要特地花時間去考證照呢?就是因為忙,才能藉由發展自己的可能性,使自己變得更為積極正向且擁有熱情。換句話說,我透過從事各種事情令自己不斷接受各種刺激,並以此完成各種挑戰。

「延後作業」會提升作業力

接納了自己會把該做的事往後拖延的習慣之後,我也學會了該如何活用這個習慣。學習時間管理術時應該沒有人會教你「把必做之事放到最後」,不過以我來說,把必做之事拖到最後再做才能做出最棒的成果。我把這現象稱為高生產力延後作業

這個「高生產力延後作業」是史丹佛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約翰.培利教我的。他發現只要當待辦事項清單裡出現一件讓他略感壓力的事項時,其他的事項會看起來格外誘人。

這個現象把其他事項(作業)想成是一種「休息」,是完成必做之事的「最佳動力」。對容易感到壓力的我來說,這個想法成了我的最佳良方。如果沒有它,我可能會被拖延後的不安擊潰。「高生產力延後作業」將我怕麻煩的心情化成完成任務的動力。

當我煩惱該如何組構原稿章節時,思考授課內容就像獎賞一樣;對演講感到不安時,構思新舞步就變成我最幸福的時間。寫這本書的原稿時我也活用了「高生產力延後作業」,當猶豫該不該下筆寫書時,先做完心理學課要用的講義,接著預訂好接下來兩場演講要搭的機票後,才開始思考這本書的第一章內容。在我即將寫完這份原稿的現在,正在延後整理明天的行李。

以前的我會為了「高生產力延後作業」感到罪惡不已,因為我相信真正成功的人會把握當下做完所有事,安排出合理的計畫並一一實行,絕不會浪費時間。或許真的有人能做到,但我不行。

延後作業提高了我的生產力,把必做事項放到最後做的期間才能找到最棒的點子,構思出絕佳的研究計畫。我學會把「高生產力延後作業」當成作業過程中的重要因子,這做法之所以適合我,是因為它將「必做事項」轉變成「想做的事」。「有效率的」延後作業的話,不但不會因此感到不安,而且比起默默照計畫完成所有作業更能善用時間。

接納自己「很忙」的事實,同時以「高生產力延後作業」安排時間的方法並不適用所有人。因為這種方法正符合我的個性跟習慣,才能如此有效。

其實,與其說是在管理時間,更像是在管理自己的個性。或許有人看了我介紹的方法後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當然也會有人覺得這方法真是糟糕至極。在這節內容裡,我最想告訴大家的是要去了解「自己是如何行動,何種事物會變成自己的動力」,也就是要試著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方法並沒有正確答案。

首先,請先掌握自己是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跟體力的。不是去尋找「應該會順利進行」的方法,而是專心找出「該如何做才真的會順利進行」的關鍵、是不是正強迫自己採用「提升效率模範方法」等,好好地觀察自己。

例如,我本來就不是做事一板一眼的人,成堆的書山跟散亂的書桌反而能激起我的幹勁,所以我不再花時間在整理辦公室或是整理資料書籍上。不過,如果你是「在乾淨整齊的環境下反而能幹勁十足」類型的人,整理書桌或環境反而能激起你的幹勁才對。

我屬於不喜歡公私過於分明的人,所以即使為了工作占用私人時間也不在意。但若你是公私分明的人,或許你會需要花時間內省,思考今天做到了哪些事、明天要完成哪些事。透過內省釋放工作上的壓力,毫無煩惱地享受私人時間。

另一方面,我一定會在一日之晨給自己時間思考一整天的行程。在我睡醒後離開床前,會先決定好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今天完成,藉由此過程就能了解今天一整天該把精力跟專注力發揮在何時何事上。

我們每個人個性、習慣皆不同,只要用心找到適合自己的做事方式,或許你能想出連我都沒想過的絕佳方法也說不定。請盡量去嘗試,即使已經忙到沒有空檔也請試著找出自己的工作形態跟習慣。不要用「是否完成今天的所有待辦事項」來評斷自己,改用「待辦清單的安排是否適合自己的個性」「有沒有以自己想做的事來安排待辦清單」等來幫自己評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