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和、飛鳥時代
■贏得豪族鬥爭的蘇我氏
六世紀,大和政權陷入動盪不安。
與新羅對立的大和政權準備出兵朝鮮時,筑紫國造磐井氏因接受新羅的賄賂起兵叛亂,阻止大和發兵。後來新羅消滅了伽倻,與大和政權的對立也隨之加深。
另一方面,與大和政權交好的百濟將儒教與佛教傳到日本,卻在大和政權內部引發是否接受佛教的爭論。主張崇佛論的蘇我氏和主張排佛論的物部氏針鋒相對,雙方的對立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五八七年,蘇我馬子消滅物部守屋,一切才塵埃落定。
這件事之後,蘇我馬子與原本所擁立的崇峻天皇漸生嫌隙,於是蘇我馬子乾脆暗殺崇峻天皇,緊接著推舉自己的外甥女即位(推古天皇,也就是崇峻天皇的異母妹妹),使得蘇我氏的勢力更是如日中天。此時豪族的權力與天皇並沒有太大差別。
■中國情勢的變化與聖德太子的改革
推古天皇是日本第一位女性天皇,立姪兒聖德太子攝政輔佐。太子尊崇佛教,與蘇我馬子共同推行國政改革。
六○三年,制定「冠位十二階制度」(依頭冠顏色區分位階),不同於以往的氏姓制度,而是根據個人能力授予冠位,打破門閥觀念,大力啟用人才。六○四年,制定規範官僚道德的《十七條憲法》。開宗明義表示「以和為貴,無忤為宗」,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
事實上,這場改革也算是外在壓力下的產物。當時隋朝已統一中國,結束自三國以來三百七十多年的分裂。聖德太子認為不可掉以輕心,除了整頓官僚結構,並於六○○年派遣使者出使隋朝。
■中國皇帝呀,我們不需要稱號囉!
六○七年,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擔任遣隋使。雖然名叫「妹子」,但他可是個貨真價實的男子漢。聖德太子在交給妹子的國書開頭寫著:「日出之處的天子,修書致日落之處的天子。」這句話惹得隋煬帝大發雷霆。但如果你把隋煬帝發怒的理由單純地理解為「這句話表現出日本是日升之國,中國是日落之國的意思」,而錯失關鍵性的重點,那就太可惜了!
聖德太子的外交策略,和目前為止臣服朝貢的姿態截然不同。他要與隋朝建立的是對等關係,並把新羅視為下屬,因此信中出現兩次「天子」;就像一直以來畢恭畢敬的小弟,突然用沒大沒小的語氣說話一樣,難怪隋煬帝暴跳如雷。
■蘇我氏,你夠囉!
雖然聖德太子和蘇我馬子互相合作,但兩人過世後,他們的後代陷入對立。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王遭到蘇我馬子的孫子蘇我入鹿殺害。許多人認為,蘇我氏的言行舉止簡直到了把天皇家當成自己家的地步。
面對這種情況,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鎌足都有濃厚的危機意識。他們從中國留學歸來的南淵請安等人那裡聽說了「唐朝」這個強盛國家的制度架構。唐朝以「律令」為基本法則、改行中央集權,勢力遍及遠方。中大兄皇子驚覺:「要是再放任蘇我氏為所欲為的話,日本就危險了!」於是發起政變。六四五年,蘇我入鹿遭中大兄皇子暗殺,入鹿的父親蘇我蝦夷自殺,蘇我氏本家滅亡。
■以唐朝為範例的大化革新
蘇我氏滅亡後開始的一連串改革稱為「大化革新」。首先,擁立孝德天皇即位,遷都難波宮(位於今天的大阪)。接著頒布詔書,宣示四大改革方針。其中包括制定將土地和人民納為天皇所有的公地公民制,並施行《班田收授法》,把土地發給農民,再收取稅金。仿效唐朝,透過律令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但改革一開始就不太順利。首先是外交問題。百濟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消滅,日本為了幫助百濟復興而出兵,結果在六六三年的白村江之戰落敗。後來為了防備唐朝和新羅的攻擊,於是在九州布置稱為「防人」的兵力,並在各地建造山城。
隨後,中大兄皇子即位為天智天皇,制定《近江令》,中臣鎌足也對此貢獻良多。天智天皇為了表達謝意,在中臣鎌足臨死之際,賜予最高冠位大織冠,並賜姓藤原。往後繁榮興旺的藤原氏,就是來自中臣鎌足的血脈。
接下來,天智天皇開始建立全國性戶籍。然而到目前為止,《班田收授法》依然難以推行。原因在於天皇的權力尚未確立,無法奪取豪族的私有地。
■天武天皇:打贏了就是老大
天智天皇死後,六七二年發生壬申之亂。
天智天皇的兒子大友皇子與叔叔(也就是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叔姪兩人為了爭奪天皇寶座開戰。大海人皇子獲得兵力支援,打倒支持大友皇子的有力豪族。壬申之亂後,違逆大海人皇子的豪族也一一遭到消滅。大海人皇子在飛鳥淨御原宮(推估位於今天的奈良縣明日香村)即位,成為天武天皇,確立了凌駕諸豪族之上的政治地位。掌握龐大權力的天武天皇強制奪取豪族的私有地和私有民,總算實現了畢生夢想的公地公民制。
天武天皇非常積極推動律令國家的建設,不但著手編纂取代《近江令》的《飛鳥淨御原令》、鑄造稱為「富本錢」的貨幣,也制定了將皇族置於豪族之上的八色姓,重新整頓身分秩序(注:由上至下為:真人、朝臣、宿禰、忌寸、道師、臣、連、稻置。原本位高權重的「臣」「連」等姓變成最末,足見天武天皇打壓舊勢力的企圖)。
天皇權威大幅提高後,下一步就是編修歷史。他認為,撰寫於六世紀的《帝紀》和《舊辭》內容有誤,於是下令修纂「正確」的史書,後來完成了《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不過,如果你把這些內容一股腦地全都當真,那可就中了天武天皇的計謀囉!與其說這是正確的歷史,倒不如說是迎合天武天皇喜好的歷史更貼切。
第4章 平安時代
■長岡京:被詛咒的都城
奈良時代末期,光仁天皇的兒子桓武天皇即位,實施許多改革措施,孫子嵯峨天皇也繼續推行改革。從奈良時代末期到平安時代初期,可謂律令制度的再建時期。
由於奈良時代的宗教勢力介入過深,七八四年,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位於今天的京都府長岡京市)。這下終於遠離奈良,可以放手進行改革了。而新的都城裡,也只准許設置官方寺院。
然而無論哪個時代,一定都有反對改革的勢力。由於這些人擔心改革會危及自己目前的地位,所以暗殺了新都城的營造首長藤原種繼。這起暗殺事件讓桓武天皇懷疑,身為皇太子的弟弟早良親王與兇手有所關聯。他認為反對派想把自己拉下臺,好「擁戴下一任天皇」。
起了疑心的桓武天皇,將弟弟早良親王流放到淡路島。沒想到早良親王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竟憤而絕食致死。桓武天皇心想:這下糟糕了!為了證明自己無罪而以死明志,這表示弟弟很可能真的是無辜的呀!
早良親王死後,桓武天皇的妻子與母親也相繼過世。接二連三發生不祥之事,眾人紛紛議論,這是早良親王的怨靈作祟。
害怕怨靈的桓武天皇最後決定再度遷都。定都長岡京十年後,於七九四年再次遷都到現今京都市所在地的平安京。
■藤原藥子,是妳?
在桓武天皇之後,他的三位兒子依序出任天皇。第一位平城天皇體弱多病,僅在位三年就讓位給嵯峨天皇。沒想到,病癒後的平城天皇竟想重掌皇位,甚至策畫遷都回平城京,並且和自己寵愛有加的藤原藥子等人一同企圖奪回政權。身為弟弟的嵯峨天皇,只好派遣軍隊壓制平城上皇等人的行動。最後平城上皇徹底失勢,藤原藥子自殺。
這起事件原本稱為「藥子之變」,但有鑑於真正的主謀者是平城上皇,有些教科書也開始改稱「平城上皇之變」。此外,在準備壓制平城上皇等人的過程中,嵯峨天皇為了避免洩漏機密,設置了新的官職「藏人頭」。這個職位有如天皇的祕書長,並由藤原北家的藤原冬嗣擔任,藤原北家從此壯大繁盛。另一方面,由於藥子是藤原式家出身的女性,式家也就此沒落失勢。雖然都是藤原氏,但各分家之間的關係才沒那麼好呢!
■想出人頭地,就要拉幫結派、打壓政敵
藤原冬嗣出身藤原北家,其後代子孫致力於把女兒嫁給天皇,再擁立女兒所生的皇子為天皇,使得天皇母系家族的親戚(外戚)得以穩坐權力寶座。例如藤原冬嗣的兒子藤原良房,設法讓女兒所生的皇子在年僅九歲時就即位,好讓自己能憑爺爺的身分,代替天皇處理政事。像這樣,輔佐年幼天皇的官員稱為「攝政」,而且通常即使在天皇成年後,依舊占據輔佐朝政之位,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關白」。藤原北家獨占攝政和關白之位,又有「攝關家」的稱號。
藤原北家不僅和天皇家有外戚關係,還拚命打壓其他氏族,利用各種手段扳倒與他們為敵的貴族。
其中最有名的事件,就是發生於九○一年的「昌泰之變」:有人誣告菅原道真企圖推翻醍醐天皇,天皇一怒之下,菅原道真被貶至大宰府,兩年後便抑鬱而亡。即使是聰明絕頂、官拜右大臣的菅原道真,也難敵擅長權謀算計的藤原北家。
在此之後,皇子陸續病死、皇宮遭雷擊,藤原氏族其中一員也遭落雷劈死,發生一連串不幸事件,於是謠言紛傳,認為這是菅原道真的怨靈作祟。害怕詛咒的醍醐天皇為了平息怨靈的怒氣,於是建立天滿宮,將菅原道真供為神祇來祭拜,天滿宮之所以奉菅原道真為學問之神,正是由此而來。太宰府和京都北野天滿宮成了祈求考試合格的聖地,每年考季一到,就擠滿了考生。
■趁機享盡榮華富貴的藤原道長
從九世紀後半至十一世紀中期,雖然是攝關政治(簡單來說,就是外戚干政)長期把持朝政的時期,但仍有一段時期是由天皇親政的。在這段期間內,天皇不設攝政和關白,堅持親自主政。醍醐天皇的延喜之治,以及兒子村上天皇的天曆之治,就是天皇親政的時代。到了天皇親政末期,班田制度和鑄造貨幣都停滯不前,律令國家的政治體制就此消失無蹤。
延喜、天曆之治結束後,攝關家捲土重來,透過「安和之變」流放了醍醐天皇的兒子源高明(當時位居左大臣)。從此之後,攝政和關白成為常設職位,政治鬥爭則轉變為攝關家內部的當家寶座之爭。
藤原道長贏得攝關家的內部鬥爭,將四位女兒都嫁給天皇,並依序擁立女兒所生的皇子們即位為天皇。當第三位女兒也當上皇后時,藤原道長大擺宴席,慶祝自己家竟出了三位皇后,在席間高唱:「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在眾人面前高唱「此世即吾世」,如此厚顏無恥,實在令人傻眼。
■天皇「學長」的無形干涉
後三条天皇去世後,兒子白河天皇即位。白河天皇於一○八六年將皇位讓給兒子堀河天皇,自己成了天皇的「學長」,也就是上皇(院)。不久後,白河上皇出家,白河上皇變成白河法皇,並以法皇的身分干政,目的在於對抗攝關政治,而這種由上皇或法皇參與的政治便稱為「院政」。
堀河天皇去世後,兒子鳥羽天皇即位,升格為爺爺的白河法皇更是權力一把抓。甚至連曾孫崇德天皇即位後,也不肯放棄干政,掌控權力超過四十年。
即使在現代也一樣。企業的董事長明明已經退休,卻仍暗地裡持續操縱總經理,這就可稱為「院政」;而這種情形在現代政壇同樣屢見不鮮。
繼白河法皇後,鳥羽上皇(後稱法皇)也成了政壇第一把交椅的院政。鳥羽法皇於一一五六年去世,天皇家內部展開「誰是接班人」的鬥爭,引發保元之亂。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針鋒相對,加上攝關家內部的爭執,終於引發源氏與平氏武士團的戰爭。不過呢,此時的源氏與平氏並非處於敵對關係,而是雙方分別受到同一氏族內兩派勢力的徵調。贏得鬥爭的後白河天皇,以院政的身分掌控了後繼五代的天皇。另一方面,保元之亂中,雙方皆利用武士的力量作戰,讓武士走上政治舞臺,成為武家政治的開端。
在這場戰爭中,效力於後白河天皇的武士是平清盛和源義朝。但後來兩人因封位高低的問題陷入敵對關係,於一一五九年的平治之亂中對戰。打敗仗的源義朝被殺,他的第三個兒子源賴朝被流放到伊豆。然而平氏萬萬沒想到,後來竟由源賴朝消滅了平氏一族,如果當時源賴朝和父親一起被殺掉的話,就不會留下禍根了。
■因為太囂張而告終的平氏政權
在平治之亂中獲勝的平清盛馬上就出任太政大臣。歷史上能爬到如此高位的武士寥寥無幾,平清盛可說是破天荒第一人。太政大臣掌控人事權,因此高官職位完全被平家一族獨占,他甚至誇口:「沒有平家,其他人就無法生存。」雖然名義上是武士,在許多地方卻表現得像是貴族。例如擁有許多莊園,全日本約半數的國都被畫分為「知行國」(注:簡單來說,就是有力貴族、寺院、武士家的「直轄國」),由武士統治。這些土地都是從貴族、寺廟和神社手裡搶過來的,當然會引起反彈。大半個日本都由武士統治,怎麼想都有點過分呀!世界上無論哪個政權,都難以維持急速擴張的統治權。
果不其然,後白河天皇身邊的貴族們開始策畫如何打倒平氏一族。平清盛察覺後,不但立刻懲罰這些貴族,甚至幽禁後白河天皇,並擁立自己的孫子,也就是女兒平德子所生的安德天皇即位(年僅三歲)。這麼做實在太過火了,平清盛就這樣成了天皇的外公,和藤原道長的攝關政治簡直如出一轍。
安德天皇即位後,後白河法皇的兒子—以仁王的天皇夢碎。一一八○年(治承四年),以仁王發布打倒平氏一族的命令,源賴朝和源義仲(因為他在今天的長野縣木曾郡長大,所以也稱「木曾義仲」)響應起兵。接下來這五年,源平兩氏相鬥的治承壽永之亂就此展開,直到壇之浦之戰為止。
■奉源賴朝之命,牛若丸大破平氏!
源賴朝被幽禁於伊豆時,是由北条時政負責監視的。北条氏明明是承襲平氏血脈的武士,但北条時政的女兒政子卻不知怎地,竟然跟源賴朝交往,源賴朝因此得以拉攏北条氏、舉兵作戰。雖然不知道源賴朝用了什麼方法遊說北条氏,但願意承認這樁婚姻的北条時政,他的識人眼光也實在令人敬佩萬分!
舉兵作戰的源賴朝在石橋山(今天的神奈川縣小田原市)開戰,雖然敗給平氏,但後來在富士川之戰獲得勝利。隨後源賴朝以鎌倉為根據地,自己忙著建設幕府(軍政府)的基礎,命令弟弟源義經(幼名「牛若丸」)繼續與平氏作戰。
向平氏發起戰爭的源氏一族,內部其實並不團結。在信濃起兵的源(木曾)義仲,經由北陸攻陷京都,因驅逐平氏有功而被封為征夷大將軍。不滿功勞被搶的源賴朝,竟然命令弟弟源義經:「討伐平氏前,先把義仲給我打下來!」
後來平氏逃往西邊,源義經仍在背後緊追不捨。雙方在今天的兵庫縣神戶市附近展開一之谷之戰,源義經策馬從斷崖俯衝而下、突襲鵯越,立下顯赫戰績。緊接著又在今天的香川縣高松市展開屋島之戰,同樣大破平氏。最後在今天的山口縣下關市展開壇之浦之戰,終於消滅平氏一族。從平清盛當上太政大臣到平氏覆滅,不過才短短十八年的光陰,「榮枯盛衰」指的大概就是這種情形吧!平氏政權還真是短命!
年幼的安德天皇在壇之浦之戰跳海身亡。母親平德子雖然也跟著跳海,卻被源氏士兵救起,大難不死。此後將近三十年,平德子潛心佛門,直到終老。
第5章 鎌倉時代
■你給土地,我們就奉公!
因仰慕源賴朝而聚集前來的武士們稱為「御家人」,與源賴朝建立起「御恩─奉公」的關係。「御恩」意指保障御家人的所領,「奉公」則是為源賴朝負擔戰爭時的「軍役」和平日警備的「番役」。御家人以關東武士為主,除了承認御家人在幕府成立前各自擁有的土地所有權(稱為「本領安堵」)外,立下戰功者還可獲得從平氏一族奪取而來的土地,稱為「新恩給與」。武士們擔任各領地的「地頭」,負責管理土地、徵收年貢、維持治安等工作;他們所支配的土地稱為「所領」。
此外,在各國皆設置一位「守護」,負責指揮該國的御家人。守護由當地其中一位地頭兼任,因為沒有額外的補助,所以不能算是好康的肥缺。
一一九二年,朝廷的最高勢力—後白河法皇過世,源賴朝終於出任盼望已久的征夷大將軍,不過背後其實有當時擔任關白的藤原兼實(注:家號「九条」,為九条氏之祖,一般多稱他「九条兼實」)推波助瀾。只要仔細觀察新崛起的風雲人物,就能看出攝關家的精明之處。能如此高竿地操弄政局,正是這一族之所以能夠長久把持權力的原因。
■源氏:糟糕,沒後代了!
一一九九年,源賴朝去世後,由十三位勢力較大的御家人組成「合議制」,以避免將軍獨裁(但這個制度沒幾年就因政爭而崩解)。源賴朝的長子源賴家雖然繼任征夷大將軍,卻沒有政治主導權。就連妻子所屬的比企一族被北条時政消滅時,這位大將軍也遭到幽禁。緊接著,北条氏逐一消滅敵對的御家人,獨占代理將軍執政的「執權」一職,簡直就像藤原北家打壓其他氏族的翻版。
繼源賴家之後接任將軍的,是源賴朝的弟弟源實朝。但弟弟上任後不久,源賴家隨即遭不明人士暗殺。源賴家的兒子一幡認為是叔叔源實朝痛下殺手,於是殺了源實朝,為父報仇;一幡自己也在北条氏消滅比企氏時,與母親一同自盡。這下可好,繼承源賴朝血脈的男人全都死得一個也不剩。源賴朝英明一世,在權力傳承這件事情上,竟失敗得一塌塗地。
從此之後,鎌倉幕府的歷代將軍都由攝關家和天皇家的子弟出任,成為有名無實的傀儡。相反的,北条氏的權力卻越來越屹立不搖。
■比起將軍家,得宗家家臣更有權力
「執權」這個職位,不一定非得是北条本家的人才能勝任。比方說,北条時賴三十歲時,因病辭去執權,但他的兒子時宗當時只是個六歲的孩子。因為小孩無法擔任重要職務,便由分家的人接任執權。不過當元朝向日本提出臣服的要求時,分家的人卻表示:「這麼重要的大事,一定要由本家的當家來決定。」讓年僅十八歲的北条時宗出任執權。
北条本家的嫡系稱為「得宗」,地位非常崇高。後來得宗家捨棄了由執權和評定眾組成的合議政治,改由得宗和私人家臣「御內人」主持政局。御內人身為得宗的家臣,和將軍沒有直接的主從關係。眼看著政局被這群人操弄,其他較有勢力的御家人感到怒火中燒,雙方產生對立。到了一二八五年,御內人領袖平賴綱和御家人安達泰盛之間爆發了稱為「霜月騷動」的衝突。這場衝突由平賴綱獲勝,安達泰盛一族全滅,不但強化了得宗專制政治,全國半數的「守護」也都由北条氏獨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