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700093

小學問:告別知識焦慮時代的聰明思考

定價 $340
優惠價 79折 $269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人生好難,煩惱不完,
把「大部頭」裡的真知識,變成一學就會的「小學問」,
解決你的人生7大焦慮,就能超越許多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聰明勝出!

馬東領銜《奇葩說》天團,專文介紹
蔡康永、高曉松、余建軍、萬維鋼  好評推薦

不必投入一萬小時練習拚上TOP 1
讀完一本《小學問》,立刻助你躋身TOP 10%!

‧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拋開所有學過的自律法!你要先有動力,才懂自律。
‧為什麼有人可以「躺著賺」?→先弄清自己賺的是「腦力」「體力」「風險」還是「情緒」勞動的錢
‧工作做不完、讓人煩?→時間從來不是省出來的!傳統「節省時間論」是通往高效的最大阻礙。
‧為什麼想愛又怕受傷害?→了解愛情背後的複雜心理機制,從此看透愛裡的「怕」與「裝模作樣」。

不自律、窮忙、被唬弄、沒效率、沒人愛、沒存在感、愛耍廢……

《奇葩說》天團化身你的專屬認知教練,教你7個「小學問」

快速解決人生煩惱,消除「學再多也不夠用、不會用」的求知焦慮

你也能超自律、聰明賺、頭腦清楚、效率高,活得明白還大受歡迎!

●名人&讀者好評推薦:

我們跟很多聰明人聊過,所以有了《小學問》。我們把這些智慧的精華記載下來,用這本書,跟你聊聊。——馬東

小學問嘛,小事情、輕鬆學、別怕問,這不就來了一批用心的人,好好回答你了嗎?請笑納。——蔡康永

大學問與神有關,小學問與人有關。這是一本關於人如何活得明白的書。——高曉松

《小學問》能成為喜馬拉雅付費產品中的佼佼者並不令人意外。——喜馬拉雅FM聯席CEO 余建軍

在《奇葩說》,大家常常覺得馬薇薇、黃執中他們看問題總能另闢蹊徑,除了說話技巧,知識儲備和思考邏輯同樣重要。而《小學問》就是教會使用者一套思考邏輯,透過一些有趣的觀點、知識的分享,讓用戶學會按照這些聰明人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因此,《小學問》能成為喜馬拉雅付費產品中的佼佼者並不令人意外。——喜馬拉雅FM聯席CEO 余建軍

《小學問》是中國最可愛的幾個人寫給年輕人的人生建議。大多數人的生活是被安置好了的,自帶安全感,但有些人拒絕被安置,寧可有風險、有焦慮,也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和自由不是光有勇氣就能達到的,你得掌握規劃人生的科學方法。這本書說的,就是勇敢者的屌心得。——科學作家  萬維鋼

當當網評論破萬,讀者好評率高達99.9%!

‧比起一些心靈雞湯式、不切實際的空話書,讀完這本書我學到很多,針對會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狀況,給出的建議也很中肯,期待後續新作。

‧可以連著讀,也可以碎片化讀,都讓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激勵人心的同時,讓我懂得輕重緩急、取捨去留,實用高效。

‧以前沒什麼在看人生哲學的書,因為覺得講再多道理,不去做還是沒有用,況且也不知道這道理是不是真的正確啊。感覺《小學問》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這種觀點。因為雖然還是得靠做沒有錯,但總要先明白正確的道理,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只有把焦慮弄清楚,才是唯一讓你不焦慮的方式。臨近過年,想到回家面對親友就害怕,趕緊買來拜讀,真的受用,馬上舉一反三,派上用場。

作者簡介

馬薇薇 米果文化副董事長,知名藝人,曾獲知名網綜《奇葩說》第一季冠軍,擔綱《黑白星球》主持人。創立米果文化,參與創作《好好說話》《小學問》系列內容。

黃執中 米果文化課程總監,寶島辯論名人,知名學者。唯一連續兩屆榮獲大專辯論賽的最佳辯手。曾擔任四屆《奇葩說》導師,並獲得《奇葩說》第三季冠軍,現為米果文化系列內容產品課程總監,參與內容創作及打磨,打造《好好說話》《小學問》系列內容。

周玄毅 米果文化內容總監,知名學者和辯手,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代表武漢大學參加大專辯論賽獲得最佳辯手。參與創作《好好說話》《小學問》系列內容。

邱晨 米果文化COO,跨界辯才。職業生涯橫跨辯手、記者、設計師、高階管理人、創始人等多重身分。曾任職於阿里、亞洲週刊等多家知名企業,並創立個人設計工作室成為合夥人之一。曾獲知名網綜《奇葩說》第二季冠軍,參與創作《好好說話》《小學問》系列內容。

胡漸彪 米果文化CEO,傳奇職業經理人。曾任索尼、星報集團、珠海國際賽車場等公司高階管理人。知名網綜《奇葩說》幕後導師,參與創作《好好說話》《小學問》系列內容。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700093
ISBN:9789861372686
368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序言 和我們一起,跟聰明人閒聊 馬東

第一部 解決人生焦慮的小學問

看待學問有兩種視角:是碎片,還是積木?如果是碎片,那你必須拼湊好所有拼圖才能掌握知識;但如果是積木,則每一塊積木都有意義。

焦慮就是乾著急──邱晨

在別人焦慮時學習,在別人學習時焦慮─馬薇薇

這不是一個小時代,這是一個小學問的時代─周玄毅

小學問,就是把知識積木化──黃執中

第二部 Be Smart──書讀越多就越聰明嗎?

知識確實是力量,但你我在邏輯訓練上的缺失,會導致解讀知識的方式經常出錯。

01 為什麼很多事爭不明白?

02 沒有自知之明,問題出在哪裡?

03 人為什麼死不認錯?

04 你能分清原因和結果嗎?

05 如何不被人言語誤導?

06 迷信的死穴在哪裡?

07 偏見為什麼難以根除?

08 譴責受害者是什麼毛病?

第三部 Make a Living──你真的理解「賺錢」這件事嗎?

在「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外,我們更容易忽視的是「風險勞動」與「情緒勞動」。

09 為什麼有人可以「躺著賺」?

10 你知道自己賺的是哪份錢嗎?

11 你的待遇是高還是低?

12 工作讓人煩,你該怎麼辦?

13 如何不被貧窮限制想像力?

第四部 Stay Fit──如何擁有自律的人生?

為什麼在健身房辦卡後再也沒去過?為什麼買的書從來沒翻過?你到底對自律有哪些誤會?

14 想自律?你連因果關係都弄錯了!

15 為什麼你總是三分鐘熱度?

16 改變自己,要經歷哪些步驟?

17 為什麼「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是個大謊言?

18 別人的成功故事,為什麼幫不到你?

19 為什麼你不敢做個優秀的人?

20 為什麼你做不到「管住嘴」?

21 玩《王者榮耀》,也能學到自律之道?

第五部 Effective──高效能人士是怎樣思考的?

傳統的「節省時間」論,反而是阻止我們通往高效的最大障礙,時間從來不是省出來的。

22 問對問題,才能提高效率

23 為什麼「俄羅斯方塊」是人類史上最成功遊戲?

24 斜槓青年邱晨的跳槽心得

25 「換位思考」都是耍流氓?

26 只看銷售資料,你就錯得太離譜了!

27 為什麼更應該向失敗者學習?

28 「節省時間」才是最大的浪費?

第六部 Attractive──情與愛的科學小秘密

想要追求卻不敢追求?愛情中的「怕」與「作」,背後都有一套依戀模型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

29 早戀為什麼禁止不了?

30 女生,真的比男生更嘮叨嗎?

31 女生,天生就是購物狂嗎?

32 女生,真的比男生更柔弱嗎?

33 愛情,為什麼總有各種「作」?

34 親密關係中保持新鮮感的秘訣

35 跟數學家開普勒學習該如何相親

第七部 Persuasive──不要當小透明

要影響他人,最重要的不是提供資訊,而是提供「解釋框架」。

36 賣問題,而不是賣產品

37 影響力,從感覺做起

38 製造美好還是營造恐懼?

39 「收禮只收腦白金」,為啥是個好廣告?

40 壞消息要怎麼說,才顯得是一個好消息?

第八部 我喪故我在──學會和隱性焦慮相處

宣導個性解放的年代,我們的焦慮都被心靈雞湯堵住出口,「喪」成為了唯一合法的宣洩途徑。

41 喪人?你以為想當就能當嗎?

42 為什麼焦慮會流行?

43 別慌,歌德的青春也迷茫!

44 人為什麼必須快樂?

45 消極不一定是壞事

46 喪,也能迴圈利用變廢為寶?

47 悲觀是軟肋還是鎧甲?

48 怎樣避免成為「三無青年」

看更多

和我們一起,跟聰明人閒聊
馬 東

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們讀完一本書覺得很不錯,還會進一步想要去聽作者的演講?為什麼我們聽完演講覺得很不錯,還會想要跟作者私下吃頓飯、聊聊天?明明是書裡的智慧更集中,價錢也便宜,可是我們還要花時間、費力氣、陪笑臉,只為爭取一個跟作者閒聊的機會,到底圖什麼?

直到我們做了《小學問》音頻節目,並且把它轉換成文字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其中的奧妙。原來,寫書也好,演講也好,其中最源頭、最核心的智慧,反而往往來自閒聊。跟聰明人閒聊,才是最值錢的享受。

閒聊這件事,有三個獨特的好處。

首先,它直接針對你的問題,不能用大道理,不能太高深。我既然當面問到這裡了,你就必須老老實實講清楚自己的想法。

看書和聽課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你講得也對,但是跟我實際上關心的事情隔著一層」。閒聊就不會這樣,不管你是經濟學家還是心理學家,不管你寫過多少高頭講章,都不能從理論出發給我上課,只能從實際問題出發,綜合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來發表觀點。而這恰恰是「小切口,深挖掘」的學問之道。

其次,閒聊是一個人最放鬆的狀態。講話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只是為了把事情說透。

比如說,如果你找黃執中寫本辯論學的教材,他一定卯足了勁,追本溯源、構建系統、開宗立派。你覺得很厲害是肯定的,但能不能看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是,如果你私下跟執中閒聊的時候問他:「我覺得我並不笨,可是為什麼跟人辯論的時候,總是被人誤導呢?」他就會跟你講:「有些常見的思維陷阱,我們習慣辯論的人很熟悉,但是一般人不能第一時間看出來。如果不能看清這些陷阱,讀再多書也沒用。

來,你說說看,上次被人言語攻擊是什麼情況?我教你兩招……」如果你是個聰明人,就會知道這時候學到的才是精華。

最後,閒聊沒有目的性,反而能讓最有趣的話題自動湧現出來。我們在做《小學問》的時候,深度訪談過各個領域的專家。不管對方從事哪個行業,有什麼樣的資歷和背景,我們都在以不同方式問同一個問題:「你覺得在你的專業領域裡,有哪些知識是最有意思、最值得跟別人分享的?」

正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是完全開放的,所以我們才得到了各式各樣最有收穫的答案,很多都是出乎意料的精采。

而這一點,恰恰是本書最特殊的地方:它不是從某個理論框架、某個學科系統,甚至不是從某個特定的要求出發,而是從「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最關注、最常感到焦慮的七件事情」出發。

讀這本書,就像是跟一個博學多才的老朋友聊天,你說說你最煩心的事,對方說說自己覺得最有用的觀點。聊的方向對了,自然就會增聞廣識。

像這樣的閒聊,西方人在十六世紀給它起了一個「高大上」、有品味的名字,叫作「沙龍」。借用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的說法,沙龍看起來是私人聚會,實際上卻是思想史上很多重要觀點的源頭。直到今天,很多歷史悠久的大學,也正在以非正式的學術俱樂部的形式,延續這種「聰明人聚在一起閒聊」的智慧生產方法。

我們跟很多聰明人聊過,所以有了《小學問》。我們把這些智慧的精華記載下來,用這本書,跟你聊聊。

看更多

試閱

第一部 解決人生焦慮的小學問

小學問,就是把知識積木化
黃執中

隨著互聯網上各式各樣內容產品的興起,有一種焦慮也越來越常被提及,那就是「知識碎片化」。也就是說,人們學習的知識,越來越是片段的、摘要的、被抽離了系統或被拎出了某個整體脈絡的。

我能理解那些對於碎片化的批判,畢竟相較於「碎片」,「完整」這個詞本身就散發著奇特光暈、充滿著美好想像,它意味著一股系統的、周全的、能被全然概括以致不必擔心有所遺漏的「真知感」。

是啊,求知識、長學問,本來不就應該盡力追求完整和系統化嗎?碎片化──既然碎都碎了,又算什麼玩意嘛!

別急,同一個概念,讓我們換一個詞看看,比如不用「碎片化」,而用「積木化」。

人類對知識的想像,向來便有兩種:一種是「拼圖」,另一種是「積木」。拼圖論者認為,所謂知識,應該是一張完整、巨大而瑰麗的宏偉圖像。你我從小到大,自每節課上一一蒐集起的每塊「碎片」,就像拼圖中的一塊。其唯一目的,就是要讓這些碎片拼圖相互確保其能準確嵌合,能循序、完整地拼出整張藍圖。每塊碎片都有前因後果,都有它在系統裡所預設的固定位置,你得辨識,得循序,得小心翼翼,把該知道的東西放在它該拼湊的地方。真正有價值的,應該是知識那「完整」的圖像,唯有整張圖,才能被辨識、被解讀,單獨的一塊碎片,啥都瞧不出。「知識碎片化」則是顛倒了拼圖進程的世風日下,令拼圖論者憤怒。

不過,積木論者的想法不一樣。

你有沒有玩過積木?玩積木的目的,是拼出你「想要的模樣」,不像拼圖,得拼出某個「預設的圖像」。所以,積木中的每個零件,都沒有所謂「固定」的位置。同一個零件,造火車時,可以拿來拼火車頭;造飛機時,又可以拿來組飛機機翼。而對每一塊拼圖來說,如果它是拼火車頭的,那它就只能放在火車頭上,放錯了地方,它就「廢」了。所以,相較於拼圖,每一塊積木本身就已是「完整」的。

對於知識碎片的質疑,網上有個熱門帖,大意是這麼說的:為什麼說大部分碎片知識都是大騙局呢?因為它傳授的知識往往都是未經思考的。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我被震撼到了。我想起我上學時的一件事,當時班上有一位後來考上清華的學霸,他總結了一套高效學習筆記。我當時物理成績位居下游,便向學霸取經:「借你筆記看看唄。」我把他的筆記完完整整地抄了下來,但是幾次考試下來,我還是位居下游。我說:「你的筆記我都看好幾遍了。」學霸說了一句:「未經你思考的知識是不屬於你的。」我瞬間醍醐灌頂。

在此,請注意喔──「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這句話本身其實就是一個知識碎片。細想一下,這句讓我「被震撼到了」的話,它的內容完整嗎?它的結構成系統嗎?它是某個通過脈絡推演而展示出來的學問嗎?都不是。「大腦面對判斷會想偷懶」這個概念是心理學中的一塊積木,是我們在《小學問》裡花五、六分鐘便可以講清楚(甚至比這句話講得透徹深入)的一塊知識積木。

沒錯,只是積木。

但是,見識過這塊積木後,卻能讓一位批判者震撼,讓他開始聯想,聯想到自己讀書時的一件往事,聯想到學霸跟他說的另一個道理,讓他醍醐灌頂。可見,碎片不是重點。只要你能把碎片當成積木,你就可以將幾塊積木加以組合,充分運用,最後拼成一套屬於你的論述。

所以,別再說碎片化了,當今的知識應該是積木化。過去,我們有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當今,我們有法律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社會經濟學、法律社會學……過去,人們探索,期盼著所有碎片背後有一張由上帝描繪的完整而系統的最終圖像。而今,人們操作,希望知識能更容易、更有效率地被使用。

一直以來──從《好好說話》到《小學問》,我們都在嘗試著將大塊的知識掰開揉碎,分析詮釋,最後成為一塊塊可被拼組的積木。

積木拿回來拼成什麼樣,都只看個人。甚至,有人手上玩著積木,一時不想拼湊,這都很正常。但若要因此批評,大呼知識這玩意非得成套成套的學,不能積木化,不能拆開,那您將會錯過的「震撼」與「醍醐灌頂」,又豈止我們的《小學問》?


第四部 Stay Fit──如何擁有自律的人生?

15 為什麼你總是三分鐘熱度?

很多人在改變自己的時候,遵循的順序都是do-have-be。也就是說,覺得自己某方面不足,就會先想要去「做」(do)些什麼,來「得到」(have)什麼,最後「成為」(be)什麼。可是,如果不事先想清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即使做了很多,也是事倍功半。

就拿減肥這件事來說,一般人的順序是:

1.我想要減肥。(do)

2.因為我想要美好的身材。(have)

3.最終,我想成為一個健康自信有魅力的人。(be)

於是,他們在健身房自拍,天天在鏡子裡觀察有沒有人魚線、馬甲線,他們會幻想自己也能把衣服穿出模特兒的效果,計算著瘦下來之後,走在街上會有多少人回頭……

然而,這種對於目標的美好幻想雖然激勵人心,但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沮喪感。甚至可以說,正因為這個「be」太過美好,反而更襯托出「do」的無力和無效,讓我們看不到「have」的希望。這是因為,你夢想的絕大多數目標都不能給你及時回饋。道理很簡單:一個目標之所以會成為大多數人的夢想而非現實,正因為它難以達到。

難以達到,是因為難以堅持;而難以堅持,則是因為中途你走的每一小步,看起來都那麼微不足道。你在健身房折騰得死去活來,奄奄一息,上秤一看,該多胖還是多胖!

這時,你的心態變化遵循著這樣一個順序:

1.等我瘦下來,嘿嘿嘿嘿嘿……(流口水)

2.我要努力減肥!(流汗)

3.唉,還是沒變化……(流淚)

所以,夢想越美好,中途的努力反而越渺小,就會越難堅持。因為在你的do-have-be之間,有著令人望而生畏的空隙。

可是等等,你沒發現這裡有什麼問題嗎?驅使你的動力,是「等我瘦下來」如何如何,可是如果你不能先像一個瘦子那樣生活,你就不可能真的變瘦啊!

體型是長期生活習慣的結果,而不是可以刻意改變的。否則,就算你透過堅強意志,成為一個瘦子,你內心住著的那個胖子,最後一定也會再次拉你下水。

美國有一檔電視節目叫《超級減肥王》(The Biggest Loser),在二五萬美元獎金的刺激下,有選手創造過減掉五九‧六二%體重的驚人紀錄。可是,有一項針對十六名選手做了連續六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其中只有一人事後沒有復胖。

該做的我都做了(do),該得的我也得了(have),可是最終我和我的夢想(be)居然是個美麗的誤會,我只是個「瘦下來的胖子」。

追根究底,問題出在順序上。正確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的:be-do-have。

現在試著反過來看這個故事:

1.我要做一個有自信,有魅力的人。(be)

2.這樣一種人,會做些什麼事呢?(do)

3.做了這些事之後,我會擁有什麼呢?(have)

你看,人改變了,行為模式改變了,你所追求的外在結果也就水到渠成,反而不需要那麼放在心上,這才是達到目標的正確途徑。

美國著名投資家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說:想得到一樣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先使自己配得上它。這話出自於德國哲學家康德,康德認為,現世中沒有什麼能保證你「得到幸福」,你所能做的,只是使自己「配得幸福」而已。

這個思路不只適用於減肥,任何一個偉大的目標,不想流於做白日夢,都得遵循be-do-have的順序。

比如說,小兵要當將軍,不是埋頭苦幹不怕死就可以的,你得先像你的長官一樣思考(be),想想在這種情況下,你的上級會做什麼(do),然後才有資格擔任更重要的職位(have)。

這就叫「有為才有位」,而不是「有位才有為」。否則的話,如果只是因為累積功勞而升遷,那你最終會被放在自己所不勝任的位置,難免被打回原形。管理學上的「彼得定律」,說的是層級組織的每一個職位都會被不能勝任的員工占據。究其原因,就是這種「只是因為表現好,就被提升到更高位置」的原則。而這個錯誤的順序,不正是我們反對的do-have-be嗎?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自我行為管理呢?

第一步,就是先不要急著問「我要做什麼」,而是要問「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be)」。是這樣的人,就自然會做這樣的事(do)。與其羨慕別人的身材、學識、財富(have),倒不如從這個「be」做起。

TIPS:

小學問:先想清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就能自然達到。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你才能說自己真正擁有了這些特質。這個順序是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

第五部 Effective──高效能人士是怎樣思考的?

25 「換位思考」都是耍流氓?

「換位思考」這個說法我們常聽,不過且慢,「換位」真的是一種「思考」嗎?或者說,當人與人意見不同、產生分歧時,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就真的能消除紛爭,取得共識嗎?

舉例來說。一個女孩子,二五歲,依然單身。她媽媽每天給她打電話,催她找對象,還說什麼結婚的黃金期已經過了,年紀越大找對象會越困難。女生聽了有夠煩躁,該怎麼辦?有人會說:你可以勸她換位思考一下,或者是勸她媽媽換位思考一下嘛!

好,現在女孩子站在媽媽的角度想:「她之所以絮叨,是因為擔心我將來沒有依靠,害怕我孤單。我一直沒有成家,她在三姑六婆那邊也有不小的壓力啊。」接下來,媽媽也站在女孩子的角度想:「年輕人正在拚事業,這時候不拚一下,以後怎麼辦?沒遇到合適的人,與其將就,還不如一個人來得快活啊。如果急急忙忙把自己嫁了,天知道會遇見什麼人?」

到了這一步,你猜接下來會怎樣?大家相互諒解,女孩子趕緊找對象,媽媽再也不嘮叨?

哪有這樣的好事!

女孩子會繼續想:「可是,雖然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她也不能把壓力都放在我身上啊!誰不想有幸福的愛情呢?現在條件不允許嘛!而且,我換位思考體諒了她,她怎麼就不能同樣換位思考,體諒一下我呢?」

媽媽則會繼續想:「可是,雖然女兒現在忙,但是年輕時誰不忙?終身大事,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啊!現在看這個不行、看那個不行,誰都不肯將就,以後年紀大了,現在妳看不上眼的,興許還看不上妳呢!唉,這個死丫頭,怎麼就不能換位思考,考慮一下老人家的感受呢?」

發現沒?問題並沒有解決,而且情緒還可能更激動。因為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你能意識到對方「有一定道理」,但是回到自己的角度,你也一定能想到對方「其實還是有很多沒道理的地方」。而且你覺得自己已經換位思考過了,一定會反過來覺得現在輪到對方來體諒你了,而一旦對方沒有這樣的表現,你就會愈加覺得對方「不講道理」。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換位」並不是一種思考,而是一種感受情緒的方式。而對於那些本來就是由情緒引發的問題,換位思考反而有可能加劇雙方的負面感受。

當然,問題的根源,並不是換位思考本身有什麼不好,而是我們在進行換位思考時,沒有在雙方之外找到一個客觀的依據,以致於說來說去,都是兩個人之間非此即彼、你輸我贏的關係,怎麼能化解矛盾衝突呢?

那麼,這個「客觀依據」,到底又是什麼呢?以下先來看個真實案例。

有一個空氣清淨器品牌要做宣傳,老闆專門囑咐廣告公司說:「我們的清淨器有很多用心的設計,一定要讓消費者知道。比如,我們的產品外觀,可是得過世界工業設計「紅點獎」的,這能不特別強調一下嗎?」聽了這話,廣告公司的專家從自己的角度表達了疑惑:對消費者而言,空氣清淨器的外觀真的那麼重要嗎?買空氣清淨器的人,看重的應該是功能效果吧?強調外觀設計的話,宣傳重心會不會偏?會不會給用戶造成華而不實的印象?

可是,不管這話說得多委婉,在客戶聽起來都是很難受的──紅點獎可是設計界的奧斯卡,我們花了這麼多心血才得到這項殊榮,你居然不讓我們提?你有換個角度思考過我們的感受嗎?話都說到這裡了,爭執也沒什麼意義,因為大家其實都是在自說自話,你不能代表消費者,我也不能代表消費者,我們之間有什麼好爭的?

所以接下來,廣告公司做了一項調查研究,訪談了一千兩百名用戶,看看他們心目中對空氣清淨器各項指的態度為何。

結果,在包括濾網價格、聲音大小、品牌形象等在內的二十多個指標中,「外型美觀」這條只排在倒數第三。可以想見,如果一個品牌的宣傳主要是強調外型,那在消費者心中很可能會留下負面印象。這就好比你跟人家推薦一個保姆,不誇她有多能幹,卻誇她有多好看,明顯搞錯重點了。

面對這個結果,原本很堅持的客戶,二話不說就同意修改宣傳方向,而且還連連稱讚,說廣告公司真是專業

那麼,以上案例的「客觀依據」是什麼?專業程度表現在哪裡呢?這就是典型的「資料型思考」。

具體來說,在遇到爭執的時候,既不動情緒,也不相互訴苦,雙方完全從理性出發,資料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從而得出全面的、符合客觀事實的結論。


世界這麼大,我們每個人也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你摸到大象的耳朵,我摸到大象的腿,都只是各持一端。這個時候,換位思考所達成的共識,頂多是「大象有些地方像蒲扇,有些地方像柱子」,甚至是「大象一會兒像蒲扇,一會兒像柱子」,至於大象整體到底是長什麼樣子,還得用客觀的方式來描述。

回到剛開始說的這個催婚問題。當媽媽說「妳都二五歲了,怎麼還不考慮結婚」時,你要知道,有一種晚叫作「你媽覺得你晚」,有一種不晚叫作「你自己覺得不晚」,這兩個主觀感受,永遠都沒辦法得到共識的。

但是,資料是中立的。比如大城市女性的平均婚齡、近十年結婚年齡的變化趨勢、人均壽命和最晚生育年齡的提高,這些都是有資料可查的客觀事實。

所以,即使你永遠避免不了親人的嘮叨,但至少現在你知道,很多問題其實根本不需要無謂的爭執。養成避免這種爭執的能力和習慣,能夠極大地提升你的做事效率。

TIPS:

小學問: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盲人摸象、各執一詞的爭論上,還不如從客觀資料的角度,對事物的全體做一個定量分析。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