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大膽行動如何改變你的人生。我的人生就是這樣改變的。
──巴西貧民窟長大、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副教授 盧安娜.馬奇斯博士
因強烈情緒而爆炸,不僅得付出心情上的代價,還得付出身體代價
情緒失調與有害身心的冒險行為、人際關係難題,以及負面的身體健康結果等有關。在一項大型國際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 12461 名曾有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的患者,14%的人表示,在症狀出現之前一個小時,他們曾非常生氣或不高興。研究團隊在進一步分析後的結論是,生氣或不高興與心臟病發的風險增加有正相關。其他研究也顯示,憤怒和中風的可能性增加也有關聯。
換句話說,當我們的內在壓力鍋因為強烈情緒而爆炸,不僅得付出心情上的代價,還得付出身體代價!
童年遭受精神創傷,情緒調節能力變差,會延續到成年
某些人可能會面臨額外的障礙,這些會進一步妨礙他們學習如何管理情緒。童年遭受虐待就是「雙重打擊」的一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孩童面對增強的壓力源引發的強烈情緒,卻缺乏大人的榜樣示範如何有效回應這些情緒。
近期一篇文獻發現,遭受虐待的兒童情緒調節能力較差,而且更有可能在往後的人生以逃避來回應壓力源。大腦如何處理虐待和情緒調節?研究發現,與小時候從未遭受虐待的青少年相比,童年曾遭受虐待的青少年的確會動用更多的前額葉皮質腦區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對於受虐兒童而言,活化思考腦去調節情緒其實要費更多的工夫。不妨把它想像成跑 15 公里——馬拉松跑者肯定比只有趕不上公車才會跑起來的人更容易(且更不費力)完成這段路程。
發展情緒調節技能的另一種更常見障礙,是研究人員所謂的「童年逆境經驗」(ACE)。童年逆境經驗指的是從出生到 17 歲之間發生的可能造成精神創傷的事件,比如家暴、身體或精神虐待,以及和有藥酒癮或飽受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同住。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出,大約 61%的美國成人經歷過至少一種童年逆境經驗,還有 16%的成人經歷過四種以上的童年逆境經驗。這與慢性疾病、心理疾患,還有青春期與成年時期的藥癮有關。比方說,研究顯示,經歷過四種或更多童年逆境經驗的人,使用毒品的可能性高出十倍,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高出四倍,試圖自殺的可能性則高出三十倍。
用情緒爆發逃避感受
這種「因為不知如何清楚表達挫折」而產生的憤怒,會導致負面情緒不斷湧現,就像一個還不能說出完整句子的孩子那樣。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只能以衝動反應和大吼大叫來逃避自己不斷沸騰的情緒。
轉換觀點,克服爆發情緒
《大膽行動:哈佛心理學教授破解負能量,改變人生三步驟》作者盧安娜.馬奇斯博士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教學和臨床實踐,以及自己童年在巴西貧民窟的成長經驗,她結合二者開發出「大膽行動」(Bold Move)3步驟。
我們首先要轉換觀點,從新的角度觀看這世界。然後我們接近,走向不適並克服它。最後,我們校準每個行動符合自己的價值觀。透過反覆在各種處境下這麼做,這三種措施能讓我們即使處於生活中最富挑戰性的時刻,也能像水一般行動。
千萬別忘了談到接近時,勇敢指的是欣然接受「安於不安」的生活。我發現正是在這種張力下,才能找到生活的真正喜悅。
1. 轉換觀點:跳脫非黑即白的思維,克服「我一無是處」「我沒有人愛」「我不夠好」等念頭造成的逃避。
2. 接近:接近爆發的情緒,不要逃避,並做出與衝動行動相反的事。
3. 校準:讓每個行動與自己的價值觀相符,跳脫僵在現狀,不作為的迴避。
──本文摘自《大膽行動:哈佛心理學教授破解負能量,改變人生三步驟》
面對不舒服的新處境、壓力過大的新挑戰,不能只用Just Do It為自己打氣!
在巴西貧民窟長大,如今卻成為專研恐懼和焦慮的哈佛心理學教授,
帶你用3步驟破除戰、逃、僵,將焦慮轉化為力量,活出「安於不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