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明知讀了是為自己好,但內心一直排斥雞湯類的書,靜下心想想,也許是因為從出生牙牙學語、升學念書考試、出社會共體時艱到現在,實在聽到太多「我這樣說,都是為你好」這樣的話,早已習慣性地在滿足誰的期待,以為只要獲得稱讚與肯定、以為只要與社會整體價值觀並肩齊行,就能一路順遂。
只是為什麼,每天一到深夜,等每一個聲音都陷入沉睡後,我卻越來越常在這個短暫獲得清靜與自由的時間裡,一邊心疼著現在才敢放鬆的自己、一邊又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而流淚?
「在現今這個時代,認識誰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你是誰才是最重要的。」
-- 引自《斜槓青年實踐版》
《斜槓青年實踐版》是Susan Kuang繼《斜槓青年》再推出的續作,當時在台灣刮起的斜槓風潮至今仍盛,如今續作全名《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光看書名,很難不想像這又是一本積極、正向甚至還要繼續斜槓的成長書籍,但只是隨便翻開一頁,原本深壓在心頭的焦慮與壓力竟然被釋放了;闔上書再隨意翻開一頁,改換先前遇到的委屈與傷心被輕輕撫慰。
也許這是第一次,有人這麼誠懇的在告訴我「做你自己就好」。
前陣子因為某些原因,我又在教室裡、把自己塞進已經變得窄小的課桌椅,上了一次國中數學,雖然只是四則運算以及什麼的(對我連這個都記不起來)公式,自己國高中時數學被狠當六年的記憶又回來了。
我的媽媽是數學老師,可是我的數學不好。這樣的「因果」其實很常見,我自己身邊就有很多朋友,求學路上總跟父母的「專長」反其道而行,「你媽是數學老師,怎麼妳數學就是考不過40分?」、「果然媽媽是數學老師,小朋友數學就會不好啊!」、「所以這方面的才能是不會遺傳的啊?」各種調侃與擅自的解讀,我早已經聽到麻木,甚至麻木到放棄了想讓數學變好的想法,以為放任數學繼續考爛,就是一種「青春期」,我為什麼「要跟媽媽一樣」?
但現在回頭想想,當時的自己、是不是在無意間上了大人們的當?比起告訴我「為什麼要把數學學好」,他們寧願告訴我「因為你媽媽數學好,所以你數學應該要好」,而我真的因為持續找不到學數學的動力,從此就放棄了這一科。而我其實,根本還沒真正去認識數學,我不知道其實長大後的世界是那麼的複雜又寬廣,絕對不是只分類成國英數自社而已,而所謂的國英數自社也會產生各種變異,有人精通理工學到把化學方程式融進懸疑小說中,成為暢銷作家;美國醫界許多醫生來自文組,只因他們明白邏輯科學與人文關懷,本就不分文理,就算主修音樂也能當醫生,讓醫療有了更多的樣貌。
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類似的遺憾「我這方面不行,都是因為父母太行」,然而在(不管怎麼教改其實都還是)填鴨式的教育裡,我們都在ABCDE選擇題考卷裡,忽略了學習的本質,其實是來自好奇心,有了好奇心自然就會想去學習,可惜升學的壓力就裝在書包裡,從早自習壓到晚自習,日復一日的模擬考,甚至有補習班專門分析「答題策略」,我不用很會這個科目、只要熟悉出題邏輯就可以了。
許多緊抱上一代美好經驗的高位者,期盼能再用同樣的方式創造巔峰,於是在職場上、家庭裡,繼續往我們身上套進那個不合時宜的框架。
不知該說幸還是不幸,台灣的社會與教育其實沒有太大的脫鉤,「考試畜」當久了,進公司當「社畜」似乎可說是無縫接軌。的確啦,領人薪水、就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去達到公司的要求,但如果事情,真能這麼簡單就好了。
「我們不允許臨時請的病假,病假只能提前24小時請。」
「妳如果對工作夠負責,就不該為了區區生理痛請假。」
「老闆開黃腔的時候,妳就跟著笑就好,不要露出不悅的表情。」
「老王,妳最近是不是變胖了?這樣不行喔,我們還需要妳的美貌去談合作呢。」
「老王,妳明天可以穿緊一點的衣服嗎?日本客戶這次帶了一個大的採訪合作案,我想請妳去接待。」
「老王,妳都快30歲了,妳想好自己的未來了嗎?妳要結婚生子嗎?還是要繼續工作呢?」
原來領薪水不只是要達到工作目標,很可能還要滿足某些私人的慾望。但我們似乎都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時代已經變了。
也許在過去的時代、在那個還沒有因為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只要讓自己完美符合社會或他人賦予的框架,就能幸福一生。可是到了現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再也沒有不會變形的框架了,卻仍有許多緊抱上一代美好經驗的高位者,期盼能再用同樣的方式創造巔峰,於是在職場上、家庭裡,繼續往我們身上套進那個不合時宜的框架,有趣的是,習慣填鴨教育的我們,一開始總會先試著把自己塞進去。
「應該是我不夠努力,我是該再努力一點。」
「只是頭痛而已,不用為了這個請假吧。」
「雖然好像被性騷擾了,但對方官階這麼大,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30歲了薪水職位還沒有上升是不是很魯蛇?」
「如果我現在選擇結婚或生小孩,下一次的升遷是不是就輪不到我了?」
但是為什麼,當我奮力把自己塞進框架裡時,結果卻不如你們承諾的順遂呢?
「之前培訓了好幾個女記者,最後都結婚生子離職。」
「所以這次上面還是決定讓A男升上去了。」
「老王,妳想清楚自己的未來了嗎?」
當決定跳出那些、其實只是人生過客的人遞上的框架時,我才想起,原來我就是構成這個社會的一份子。
也許在過去的時代,結婚生子是該發生在20歲到30歲這個區間,可是現在的社會氛圍與醫療科技早已不同往日,但是為什麼,權位者總是要我們活成過去的樣子呢?也許是因為從求學階段時、就因升學榜單存在的階級意識,讓我們總是下意識的去比較、進而以為服從明明已經過時的規定就能往上爬,變得痛苦無比。
「我們的痛苦也許是他人或者客觀環境造成的,和自己的行為和選擇無關。」
「但是抱怨他人或環境並不會帶來任何幫助和改變。」
「即使這一切不是我們的錯,讓自己開心起來依然是我們的責任。」
--引自《斜槓青年實踐版》
當決定跳出那些、其實只是人生過客的人遞上的框架時,我才想起,原來我就是構成這個社會的一份子,不論胖瘦、不論性別、不論年歲、不論學歷,只要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我有興趣發展到最優秀,那其實只要把框架鋸斷一個口再攤平,就會變成一條路。
儘管放下讓人變得熱血無比的《斜槓青年實踐版》、重新回到現實時,來自他人的大量標籤跟指教仍如海嘯一般淹過頭頂、浸濕身體、動搖意志,但這本書已經告訴你,如何用自己的腳、讓自己站穩的方法,而且是幸福的。
我終於在連綿不絕的兇狠波濤中,看見了自己的節奏。
*本文作者少女老王,媒體工作者,著有暢銷書《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