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素負盛名的某公司來信邀約,想請我開一堂課關於閱讀的線上課,我細細的品味了信中幾行話:「先前聽到您在直播時分享:好的閱讀心得或是推薦序能夠在分享書中觀念又避免揭露過多的書本內容,因此希望能邀請您一同打造一堂課,分享選書、閱讀筆記整理、內化輸出,讓大家重新理解閱讀、內化到分享的過程。」
認真讀過《人生路引》一書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已經(從臨床醫療上)退休。近來偶遇舊友,若對方對我已不看診表示訝異,我便知道他沒認真讀我的書。(沒有認真讀我的書不會怎樣,只代表這件事被我知道而已)
既是退休,就沒有開課的急迫性,是以,我未答應邀約方,但仍誠摯的去信致謝。
關於筆記,並不是我的強項。閱畢一本書,我不習慣非得產出筆記若干條;有些朋友專擅於此,從操作技術玩到像呈現藝術。
關於輸出,我既沒有逐本輸出,也無法講求快速;有些朋友定期高品質產出,我由衷佩服。
但關於推薦序或選書,我的確經驗豐富胸有成竹,隨時可以「抖包袱」,哪怕是有天才美名的許榮哲和我比鄰而坐,以一個個故事為鏖戰武器,不論幾回合,戰到島嶼天光我也欣然奉陪,絕不輕易認輸。
我對推薦序或是說書節目有一點很執著,如果讀者讀完一篇推薦序或是看完一集說書節目的反應是:「好喔,重點都被講完了,那我就不用去看這本書了」,這就是一篇失敗的推薦序或是節目;反之,如果受眾的反應是「有意思,那我想去找那本書來讀」,這篇推薦序或這集節目當屬成功。
八年前,尚無作者或出版社拜託我寫推薦序,要被人認識,總得需要時間。相對於那些對推薦序不屑一顧的讀者(有人甚至主張:買書後第一件事是撕掉所有推薦序),我是眾推薦序的迷戀者,即使是一篇世人皆曰不好的推薦序,我都能讀得津津有味,從中讓自己學到一招半式。
當時我習慣讀完書,再回頭看推薦序,因為不想被品質一般的推薦序壞了自己讀書興致。有一次我發現某名人撰寫的推薦序,他歸納的結論竟跟作者筆下南轅北轍,這透露該人沒讀該書就兀自抒發,我驚駭不已,也逐步建立日後自己出書的推薦序邀約邏輯。
近來我愈來愈少答應撰寫推薦序,譬如《為前進而戰 :盧修一的國會身影》一書,我允諾撰寫推薦序之後,要用半個月閱讀,用另外半個月撰寫,利用每天精神最好的時候,每天寫一點,以示對盧博士的崇敬。但因「任務在身」,那個月我幾乎沒什麼心思自由閱讀隨手拿起的書。
關於閱讀,我也有我的苦手,是以羅振宇《閱讀的方法》一書到手後,我特別想翻開書查找釐清幾個問題。
還不認識羅振宇的朋友,我會介紹這個人閱書無數,說書有一套,擅長打比方,好比說他的本領是能用腎臟病病友可以聽懂的語言,傳達腎臟科醫師想要傳達給腎友的訊息,並讓腎友牢記不忘,爭相傳頌。
羅振宇說:「書讀多了,我們就得到了更多的現象解釋、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多的反應模式。原來的觀念不是更換了,而是摻入了新的東西,變得更複雜了。」
我的詮釋跟理解是:
讀完某些書,有新的人際應對方式,不輕易被激怒,把精神留給摯友。
讀完某些書,知道若開書店,為什麼賣酒比賣咖啡是更好的選擇。
讀完某些書,知道辦活動時,建立報名系統比不建立來得妥當。
讀完某些書,知道在某些天候下,並不適合送花到現場。
而羅振宇的閱讀工具中,最誇張的重裝備是什麼?道理何在?
羅振宇一年精讀幾本書?(我對精讀的定義是,對書的內容熟稔到可以代替作者上電台受訪,事先不知道主持人會問什麼題目,但主持人一問,可以即刻用書中的內容回答,不必用一字不差吹毛求疵,但意思不能偏離作者意旨),又略讀幾本書?
羅振宇對於讀書有種種比喻,哪個比喻最精彩?
我漸次回答。
羅振宇這麼潮的讀書人說書人,自是不可能捨棄先進工具,他最高階的閱讀設備是:三十四英寸的電子閱讀器。
他說「一本十萬字的書,按三十幾下鍵盤就瀏覽完了」。初讀此句,不甚理解,google了他說的螢幕後恍然大悟,如果以《人生路引》的博客來電子書版本來說,九萬字的內容,在一般電子閱讀器上大概佔了一百六十頁,可是他慣用的閱讀器,可以一次呈現四頁在上面,一相除,確實按三十九下就可掃讀完畢。
他自認一年精讀的書籍數量其實不多,我的好友愛瑞克已經讀完《閱讀的方法》了,聽到那個數字,我想他跟我一樣應該都鬆了一口氣。
但他一天可以用閱讀器瀏覽兩本書,一年略讀超過七百本書對他不難。
也許有的人就產生問號了:「你有能力多精讀幾本,你幹嘛略讀七百本?你何不精讀五十本,捨棄六百五十本略讀?」
這個問題,我也曾有過,羅振宇把讀書用交友來比喻。
我就舉自己為例,自今日往前推一整年統計,有幾位朋友,我跟對方慎重的吃了好幾次飯;有幾位朋友,慎重的吃了一次飯;有幾位朋友,吃了一次下午茶;有幾位朋友,喝了杯茶。
一年當中,和我交情深的朋友,我巴不得多跟對方見幾次面,彼此把腦中的狂想跟點子都倒出來任君點評任君取,這不就是我們對待自己喜歡經典的方式。
就像日前在台中中央書局,焦元溥演講時分享,《包法利夫人》一書,他讀了六次,《包法利夫人》就是焦先生的超級摯友,必須常常見面。
有些書或許我們不用讀六次,但需要好好讀一次,就像一年需要慎重吃一次飯的朋友。我會舉廖亦武先生的作品為例。
有些書,我們知道書裡有幾篇文章特別多人轉傳。若時間不允許,我們沒機會從頭認識到腳,至少也好好認識一下他的腹肌,這就像我們會跟他吃一次下午茶的朋友。我會舉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化基金會贊助出版的《我們的文學夢》一到十冊為例,你特別喜歡哪些作者,就先翻看他們的演講紀實,就不用糾結整本看完。
多交點朋友,才知道哪些朋友值得深交。
(本文獲授權刊登。作者為《人生路引》作者、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閱讀的方法》說選讀書籍就像交陪朋友,喜新、愛舊、遠離不對盤的!保持交新朋友,也常常和摯友往來,或許是最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