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夯的冰桶挑戰,日前冰到了《S.》的作者J.J.亞伯拉罕。他是被史蒂芬.史匹柏所點名。J.J.也藉此紀念他的祖父--同樣罹患了漸凍人症。接著由他的女兒為父親完成這項行動,J.J.並點名他認為極富愛心且表現傑出的好友Greg Grunberg和作家史蒂芬.金。

J.J.影片紀錄一出,網友紛紛關心J.J.人在哪裡?因為他應該正在忙「星際大戰7」電影拍攝,有人以背景確認這是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the Grand America Hotel,猜測到底是他沒在忙,還是拍攝地與鹽湖城有關。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冰桶挑戰」並不是夏天才舉辦的清涼趣味活動,它的意義有如「飢餓30」,藉由參與者自身肉體的「痛苦」來稍微靠近當事人的感受,也就是所謂的「感同身受」,除了捐助金錢,還能發揮同理心。

「同理心」並不是「同情心」,你得去想像著露宿街頭被漠視的心情,是奶奶看到什麼禮物會高興,而不是我們想要做什麼。

當「同理心崩潰」的時候,種族屠殺、戰爭滅絕;

當「同理心提升」的時候,你將因此開創友誼,甘地也因此改變世界。

下次你再看到冰桶挑戰,請想起以同理心與別人的生命擊掌。

***

同理心是一種令人感到關愛與溫暖的情感。許多人把同理心等同於日常的善意與體貼,以及對他人的關切與照顧。但是,英國最領風騷的生活思想家、也是艾倫.狄波頓「人生學校」的夥伴羅曼.柯茲納維奇,觀點與此不同:


首先先為同理心下個清楚的定義。同理心與「同情心」不同,同情心是對他人的遭遇感到憐憫與遺憾,而不用理解對方的情感或觀點。同理心也不是「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他們的喜好可能跟你不同。

同理心就是用來發現你與別人不同的部分。同理心是想像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藉此了解對方的感受與看法,然後再思考自己要怎麼做。

因此,事實上,同理心是一種理想,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為社會帶來根本的變遷。同理心可以引發革命,但這裡指的不是舊式革命,例如制訂新法律、創立新制度或新政府,而是更根本的事物:人際關係的革命。

同理心幾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只是這樣的天分一直被隱藏起來,一直沒有發揮這樣的能力。只有比例極少的人會出現所謂的「零度同理心」。這些人是精神病患,他們擁有認知能力,可以進入你的內心,但無法與你建立情感的紐帶關係(想想《沉默的羔羊》中的漢尼拔)。98%的人,生來就具有同理心,而且傾向建立社會連結。 

大學剛畢業的摩爾,為了想設計一種讓有關節炎的人也能輕易打開的冰箱門,化裝成85歲的老太太,三年內走了北美一百多座城市,找出老年人每天遭遇的困境。最後,摩爾有「大眾通用」的設計者之稱,因為她設計的產品可以讓585歲的人都能使用。甚至還成功遊說國會通過《美國殘疾人法》。 

高同理心人士擁有一些共通點。他們會努力養成六種習慣,也就是一種態度或日常做法,這些態度與做法能刺激腦子裡的同理心迴路,使他們理解其他人怎麼看世界。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具同理心的人,想充分了解這個人,我們必須盡可能養成這六種習慣。

  • 習慣5:坐著椅子旅行

你有辦法在自家客廳改變世界嗎?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文學、攝影、電影等作品確實能帶領我們踏上想像之旅,接觸截然不同的人生,在放下小說或步出戲院之際,我們會更能對他人設身處地。我把這個稱為「椅子同理心」。 

有理想的「同理心APP」嗎?

在這個嶄新時代,數位革命有助推展「椅子同理心」。我竟是在自家廚房重新燃起對網路文化的希望。

每逢星期天早上,我的孩子會在牛津市起床,下樓跟雪梨的祖父母共進早餐。如何辦到?這就有賴 Skype 的幫忙了。祖父母會在筆電上出現,旁邊擺著果醬與吐司。我的孩子還在學習講話,我爸則試著別蓋掉他們的話,漸漸得心應手,不太受軟體功能打擾,儘管有汪洋萬里阻隔,依然能藉由聊天培養關愛與同理。

我遇過英國的老師替班上學生與肯亞學童彼此配對分組,大家可以上網聊天,明瞭彼此生活的差異。我也遇過幾個組織試著讓富裕國家的咖啡迷跟貧窮國家的咖啡農一起上網聊天。 

然而,你大概會想,諸如臉書和推特等熱門社群網站正讓無數世人彼此連繫,交流想法,分享心情,例如互訴人際挫折、政治觀點或宗教見解,這種無遠弗屆的交流對話難道無法促成全球性的同理心變革嗎? 

◎加拿大「同理心生根計畫」:由嬰兒擔任老師。每個班級「認養」一名嬰兒,結果大幅減少校園霸凌,改善學生與父母的關係,甚至提高學生的成績。超過50萬名學童受惠。(取自《培養同理心優勢》的習慣1:打開腦子裡的同理心開關)


我們現在最愛以臉書接觸外界,但臉書是由一個哈佛大二學生所創辦,依據的是他身為哈佛大二學生的個人成見。的感情狀態為何(選一個吧,而且只能選一 個。你得讓大家知道唷。)你有在「過日子」嗎?(快貼照片證明。)你有正確的個人喜好嗎?(列一份清單吧,項目包括電影、音樂、書籍和電視節目,但不含建 築、想法或植物。)

每個人的複雜特質卻遭抹除,用戶之間的連絡變得貧乏淺薄。臉書認為互相分享個人瑣事就是所謂的「友誼」。人際關係乃是重量不重質。我們不斷迅速切換視窗與程式,習慣於一種稱為「持續分心」的狀態。

要培養同理心最好是與人深交,我們必須了解別人獨一無二的世界觀,而非只看預先想好的線上個人檔案。但問題在於,各個網路平台並非設計來協助使用者踏進別人的內心。它們旨在促進使用者快速交換資訊,而非較為困難的交流情感。

有些人會利用網路的力量廣泛喚起同理心,激發政治變革,例如阿拉伯之春與占領行動。我們可以看到,每當群眾遭受鎮壓,就會有一隻隻的手高高舉起手機,宛若一隻隻鴕鳥,紛紛拍下鎮壓或反抗的照片,即時呈現在全球面前,當局無從遮掩。

伊朗的年輕人走上街頭抗議充滿瑕疵的選舉結果。其中一位年輕女子名叫娜達,以前是醫學系學生。朋友正在拍攝她之際,她竟慘遭軍隊射殺。一小時以內,全球數 百萬名網友已經知道她的臉書,查出她的家人,明白她的想法。現在全球有數百萬名年輕人深深認同她,把她當作姊妹。全球民眾對她感同身受。這是同理心革命的開端。 

我們知道數位科技有助傳播強烈情緒,例如同理心或怒氣。然而我們也看得出來,如果單靠數位科技與社會媒體本身,實在無法長期延續大型抗爭所需的情緒能量與實際行動。也難以提供必要養分,助社會運動取得長遠的成功。

我們也許會陷入所謂的「懶人行動主義」時代,大家自欺欺人地以為只要看一段影片,或是點擊一份線上請願書,就算是實際參與政治行動了。 


如果你想擴展同理心,並守護現有成果,就該在接觸網路時妥善思考,甚至謹慎以待,千萬不要只求網上風風光光,卻不反思網路如何影響自己平時的人格身分與人際關係。蘇格拉底也許會說:認識網路上的你自己。

如果你厭倦網路上此起彼落的閒聊瞎扯,開始渴求深厚情誼,或者你變得自我中心,麻木不仁,那麼你也許該著手減少上網時間,別老是跟這顆「全球電子大腦」休戚與共。 

在發展同理心的路途上,我們必須踏進別人的生命,但有些做法困難重重,甚至無法實行,例如實際體驗或當面對談就時常屬於不可行的辦法。男性該如何實際體驗懷孕的種種感受?該上哪裡找薩摩亞島的長者跟你暢談宗教,討論愛的意義? 

是故,我們永遠需要椅子同理心帶領我們踏進遠在日常生活之外的隱密天地。

 

--(本文摘自《同理心優勢:6個習慣,讓你擁有說穎而出的溫柔競爭力》)



用「鄉晚那個卡」買書,天天享有【通關密語】優惠,速見「鄉民晚報APP那個卡:圓神書活網」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加入「全球名校課程」粉絲團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