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新科經濟學獎得主,是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說起理來平易近人又幽默風趣。你能想像經濟學家在電影裡而不潑冷水?理查.塞勒就曾在奧斯卡得獎電影「大賣空」裡客串一角,在賭場中以生動活潑的詞句與身邊的美女Gomez和觀眾解釋艱澀的金融術語(以及人們的行為)大獲好評。足以看出這位經濟學家,並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學者。彭博新聞社報導,塞勒在過去五年內操盤績效,擊敗99%同類基金,逆勢長到37億美元! 沒有塞勒,就沒有研究人類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人們就很難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投資、政策、行銷上。只是打從塞勒於1970年代在博士班初嚐「行為經濟」的詭異,想要繼續研究時,不但被指導教授直斥為「浪費時間」,ˋ日後更常被學界大老斥為離經叛道!(延伸閱讀)然而,這已經被視為過去三十年間經濟學最重要的革命,必須運用在商戰、個人生活或創業以及公共政策。 在這本半自傳說明行為經濟學研究的《不當行為》,塞勒秉持活潑幽默,並積極實踐為大眾讀者解惑:即使血拚了一堆用不到的東西,其實也沒那麼糟! 如果買了一雙昂貴的鞋卻發現不合腳,是否該繼續忍痛穿著,才能降低罪惡感?這是符合經濟原理或是「不當行為」?該怎麼辦? 他甚至也受邀去調解一對母女關於購買洋裝的糾紛。被客戶暱稱為是「全球唯一臨床經濟學家」。 |
(在電影「大賣空」向明星Selena Gomez解釋賭局,理查塞勒就演他自己)
〈應該忽略沉沒成本嗎?〉
當某個數量的金錢已經被花用,而且這筆錢無法再重新取回時,我們可說這筆錢「沉沒」了,也就是沒了。傳統的經濟學家說:「請忽略『沉沒成本』吧!」但是,人們真的不會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嗎?說歸說,要做到並不容易,人們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忘記已花掉的錢。事實上,一些原本認為無關的因素實際上可能事關重大。
文斯付了1,000美元的室內網球場會員費,可在室內賽季期間每週使用一次。兩個月後,他罹患了網球肘,一打球便疼痛不已,不過他還是忍著痛繼續打了三個月,因為他不想浪費已繳的會員費。直到疼痛變得完全無法忍受才終於決定放棄。
我們姑且先假設是某個朋友邀請文斯到另一個球場免費打球,文斯會因為手肘疼痛而婉拒。用經濟學術語來說,這表示打網球的效用呈現負值,然而他卻為了已經支付的1,000美元會員費繼續打球,每打一次症狀就變得更嚴重。
為什麼他會做這種事?這是我想要回答的問題。
過去幾年來,我蒐集了數十個人們在意「沉沒成本」的例子。其中一個例子是我的朋友喬依,她與六歲女兒為了該穿什麼去上學,相爭不下。
這小女孩打定主意再也不穿洋裝,只穿長褲或短褲。媽媽則堅持女兒一定得穿上,尤其是特別為了小學新生入學而買的三件洋裝。幾天來媽媽不時嚷嚷:「我已經花錢買了,妳非穿不可!」女兒則回答,如果逼她穿洋裝,她就不去上學。我猜做媽的可能曾經徒勞無益地問,我女兒該不會以為錢是從樹上長出來的吧。
我被邀去排解糾紛,向媽媽解釋其中的經濟邏輯。
花在洋裝上的錢已經沒了,就算穿上那些洋裝,這筆錢也討不回來,只要不需另外花錢買長褲或短褲,否則,堅持要女兒穿那些洋裝,對於其財務狀況並無助益。媽媽聽了突然十分開心,因為她實在很不喜歡跟女兒吵架,卻又對「浪費錢」買那三件洋裝頗有罪惡感。她只需要有個經濟學家來告訴她,忽略「沉沒成本」是完全符合理性,甚至是必要的。
我的一位客戶從此開始稱我為「全球唯一臨床經濟學家」。
我不是唯一體認到人們難以理解「沉沒成本」觀念的經濟學家。這類錯誤普遍到甚至有個正式名稱:「沉沒成本謬誤」。
.為什麼我們要在意沉沒成本?為什麼要持續做一件徒勞的事情?
冒著暴風雪開車看球賽,或忍耐著疼痛打網球,都不是理性經濟人會犯的錯誤,他們將「沉沒成本」正確地視為無關緊要的因素。然而對真實人類來說,沉沒成本會盤旋在心裡,變成另一個「原本認為無關的因素」,涉及的也不只有晚餐或演唱會這類小事。
不少人相信,美國之所以陷入越戰泥淖,是因為美國已經為這場戰爭投入太多,難以輕易放棄。組織行為專家貝瑞‧史托教授曾發表一篇論文,模仿自民謠歌手彼得.席格的反戰歌曲,將論文標題定為「膝陷泥淖 」(這首曲子名為〈腰陷泥淖〉,歌詞生動地描繪了「續擴」的概念,從泥淖及膝、泥淖及腰、到泥淖及頸)。史托認為,喪失的人命越多,投入的費用越高,政府越難宣告失敗和抽身前進,一些原本認為無關的因素實際上可能事關重大。
為什麼我們要在意「沉沒成本」?無論是看球賽或觀賞表演,抑或徒勞的戰爭,為什麼大家會認為持續進行一件事是值得的?
你付了些錢,然後享用產品,從中得到獲得效用帶來的快樂,這筆帳就算結清了,最初付出的成本會被後來的獲得抵銷。但是假如你買了門票,卻沒去現場觀賞呢?花了100美元買演唱會門票,後來卻沒去觀賞,這感覺很像損失了100美元。以財務會計來比喻,買了門票卻沒能用到,你得在心理帳戶上認列損失,觀賞活動能讓你不必蒙受損失便可結清帳戶。
同樣道理,你越常使用某個已經花錢購買的物品,對這筆交易的感覺就越好。
現在,不妨來做個思想實驗吧。
你買了一雙鞋,因為它們正在打折出售,雖然價格依舊不便宜,可是你實在不想錯過其交易效用。有一天,你神氣地穿上這雙鞋去上班,但是當天中午腳就開始疼痛,隔一陣子腳不痛之後,你不死心地再把鞋拿出來,這回打算只穿一個晚上,後來腳依舊痛到不行。
現在請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1.假如這雙鞋永遠也不合腳,你要再穿幾次才會徹底放棄?
2.你再也不穿這雙鞋之後,它們要在鞋櫃裡躺多久才會被你扔掉,或捐給慈善機構?
若你跟大多數人一樣,答案就是:端看你為這雙鞋花了多少錢,花的錢越多,放棄這雙鞋之前你願意忍受的痛苦就越多,它們占住鞋櫃的時間也會越久。
同樣行為也出現在健身俱樂部。
假如你付了會員費卻沒去健身房,你就得把這次的購買視為損失。事實上,有些人花錢買會員就是為了幫自己解決自我控制問題,倘若我想去健身房,而且對浪費會員費這件事有罪惡感,那麼會員費就可以在兩方面幫助自己克服惰性:其一,我會對這筆費用念念不忘,其二是,每次去健身房時無須承擔立即的金錢支出。
行銷學教授惠辛格.顧維爾與狄立普.索曼在一家健身俱樂部做了個聰明的研究,充分體現上述這項觀點。
這間俱樂部一次收兩年期的會員費。教授們發現,在帳單出現後的那個月,俱樂部的出席率會陡然攀升!然後又逐漸下滑,直到下一次的新帳單又再度刺激出席率。
他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支付貶值」,意即沉沒成本效應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
(本文未完,精彩全文見 《不當行為》第二部〈心理帳戶:一般人如何思考金錢〉)
事實上,以撰寫本書為例,塞勒決定採取一口氣持續寫作,結果在編輯和親朋提出放棄段落的意見時,感覺像「殺了自己的寶貝」。為了不落入「沉沒成本謬誤」,他決定建立番外篇檔案,考慮將這些精采奪目的冗詞贅句放在官網上。光是這樣的作為--在電腦裡開一個檔案夾儲存,就足夠減輕被刪除心血的痛苦!
他以這個例子告訴讀者,一旦了解某個行為問題,就可以偶爾發明出相應的動作來解決。「心理帳戶」也可以有效的運用。
.延伸閱讀:諾貝爾新科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曾被學界大老指責為離經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