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三位得主,在於他們對充電式鋰電池的研究。其中約翰.古迪納夫現年97歲了,成為史上年紀最大的諾貝爾獎得主。他是在57歲時共同發明了鋰離子電池,2013年獲頒美國國家科學獎章,2017年94歲的他還剛提出另一種電池的專利申請,被譽為將「把燃油車踢出市場」的革命!

富比士年度話題暢銷書《大器可以晚成》正提到古迪納夫,作者里奇.卡爾加德在接受商業周刊1663期專訪時,就特別提出科學研究中有關「流質智力」和「晶體智力」的發展,而成熟的人, 會有年輕人不如的「晶體智力」!

這對所有大器晚成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重點是,我們要樂於付出心力,必須投資在健康與學習上,保持對周遭事物的好奇。這樣一來,我們終其一生便能在許多階段達到不同腦力的高峰,連番大放異采。

約翰.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顯然還不到 Good Enough的時候呢。

 


事實上,大多數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能夠多次達到不同的認知高峰。

這個別開生面的發現出自麻省總醫院的博士後研究員蘿拉.吉兒曼,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約書亞.哈茨霍恩。2005年,他們利用「testmybrain.org」和「gameswithwords.org」等網站,對將近五萬名網友進行了頭腦測驗,發現我們在不同年齡會達到不同的認知高峰。

中年之後,晶體智力逐漸上升

哈茨霍恩說:「無論你處在哪個年齡,都有某些能力在上升或下降,也有某些能力持平。大概沒有哪個年齡是大多數能力都處在高峰的,所有能力全處在高峰更是不可能。」 數據顯示,我們的各種認知能力是在不同的年齡層達到高峰。舉例來說,資訊處理速度達到高峰的時間比較早,約在18歲或19歲;短期記憶力則要到25歲左右,然後維持到35歲前後;評估複雜模式(如他人情緒)的能力晚得多,40、50歲才達到高峰。 吉兒曼和哈茨霍恩以字彙測驗衡量晶體智力,亦即後天累積的知識。結果如他們所料,晶體智力達到高峰的時間比較晚,但晚的程度卻大出他們意料之外,居然要到70歲前後才達到高峰。


*出自《大器可以晚成第三章

 


吉兒曼說,這項研究「有別以往,呈現我們在不同年齡的轉變」。而不僅他們的研究導出這種結果,還有其他也證實了人腦能夠適應不同人生階段的其他研究。   

再以航空管制員的工作為例。我們會認為年輕人思緒敏捷,流質智力高,對從事這份工作有利。根據美國聯邦法律,超過31歲就不能接受航空管制的訓練,31歲已經是流質智力逐漸下降的年紀。而即如前述的西雅圖縱貫性研究所指出的,30到50多歲的航空管制員儘管流質智力逐漸下降,他們卻能藉由日益提升的空間推理和冷靜情緒加以彌補。美國聯邦航空總署強制要求航空管制員退休的年紀是56歲,也就是在空間推理等能力下降的時候。然而,諸如教學、法律、政治、寫作或顧問等依賴晶體智力和知識的工作則不然,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其能力在整個職涯多保持穩定。


認知研究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智力:流質智力和晶體智力。

流質智力不受過往知識所限,是在推理與解決新問題,辨識抽象模式,運用邏輯來歸納與演繹,這種智力在人生早年達到高峰。晶體智力則是運用技能、知識和經驗,多數成人的這種智力包括職業知識和業餘知識(如嗜好、音樂、藝術和大眾文化等),而且與流質智力不同,中年之後晶體智力仍會持續上升。

【延伸閱讀:人生玄冬才開始!55歲才拿起筆的芥川賞作家「若竹千佐子」。

有另一件出乎意料的事--至少令我感到很意外。那就是:儘管現今社會無比崇尚年輕,獲獎的科學家、創新者和企業家的年紀,卻多半比以前要來得

這也許是因為現在各個科學領域都更為艱深,你就是得花更多時間、學更多東西,然後才能做研究。就神經科學來說,你既需要年輕時的流質智力,也需要年長時的晶體智力,兩者兼備才能做出諾貝爾獎級的研究。

美國資訊科技暨創新基金會最近的研究指出,最為創新的年齡其實是在40多歲末。在美國,專利申請的平均年齡是47歲,似乎符合這項研究的看法。 

對並非從事科學研究或創新的多數人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認知能力在達到高峰後能維持多久?最新的研究也激勵人心。根據澤尼爾的隨意思考研究,創意高峰期會延續到60多歲,符合吉兒曼、哈茨霍恩與西雅圖縱貫性研究的結果。有些人的創意高峰期還延續到80多歲,甚至更高歲數,下面這個驚人故事正屬一例。 


 b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智慧型手機和電動車都不能缺少一個東西:鋰離子電池。雖然你大概聽過賈伯斯和馬斯克的大名,但大概沒聽過約翰.古迪納夫。古迪納夫是出身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57歲時共同發明了鋰離子電池。過了幾十年,他在2017年提出另一種新電池的專利申請,《紐約時報》盛讚道:「便宜輕巧,安全可靠,將為電動車掀起革命,把燃油車踢出市場。」他申請這項專利的時候已經高齡94歲了!而且他不是在養老院做這項創新研究,而是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跟研究團隊攜手合作。

【News:恭喜約翰.古迪納夫獲得2019諾貝爾化學獎!

堪薩斯市的考夫曼基金會以「創業」為研究主題:為什麼我們會跨出腳步,打造自己的事業?根據他們的研究,創業的平均年齡為47歲。在醫學和資訊科技等日新月異的產業,創業的平均年齡比較低,但也還是有40歲,而非20多歲。驚人的是,50歲以上的創業者比25歲以下的創業者多出一倍。 

發展心理學家與心理分析學者愛利克.艾瑞克森的研究也顯示,創業高峰多在40多歲。他認為,40到64歲是一段特殊的年紀,此時創意和經驗兩相結合,還有想獲得人生意義的普遍人類渴望。創業就是人們在追尋他所謂的「積極生產」(generativity)的方式,他們想要做出在死後仍會繼續留傳的正面貢獻。  


*恆毅力量表,整體恆毅力能隨著年齡與經驗的增加而變多!65歲反而是達到最高分。出自《大器可以晚成》

 


所有關於人腦和年老的研究都顯示,我們年歲增長後仍大有創新的能耐。然而這也表示職涯的概念有待修正。我們需要可以選擇更晚進入職場,在職涯中場時需要有更多彈性,在職涯尾聲也需要有餘裕以自身步調慢慢離場。 

 

▌改變「變老就淘汰」的單向思維

可惜的是,今天的職場反映的是二十世紀初的生產線思維:我們找個工作、往上升遷、責任變重、薪水變多,然後在60歲左右斷然被迫退休或資遣;法律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會以「變老就淘汰」來描述這種情形。然而比較好的方式是容許個人發展的多元步調,把職涯看作弧線。雖然我們在某些方面(突觸速度和短期記憶)衰退,在某些方面(實際模式辨識力、情商和智慧)卻有提升,而且創造力還不太會隨著年華老去而下降。 

我相信,若雇主有此認知,便很有機會對職涯採取創新的觀點。我在媒體業接觸過數千位企業主管,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招募人才並好好留住他們是第一要務。哪間公司要是沒做到、哪間公司要是在員工達到特定年齡前就資遣他們,就是沒讓員工充分發揮能力。如果你希望公司有最好的員工、他們能夠發揮最好的表現,現在就是反思「變老就淘汰」的時候了。

 (編註:Goodenough曾被牛津大學要求65歲「強制退休」,但他還不想,因此跳槽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繼續發光發熱!


*電影「高年級實習生」正是演出一個以經驗「向上管理」的弧線職涯,所有員工都會在某個時候達到高峰,連「高峰之後」的資深員工都能有長足貢獻。

 


這樣做對員工和雇主都是損失。雇主失去多年培育的出色員工,但明明他們對工作駕輕就熟,仍能做出莫大貢獻。如果他們依然表現出色且願意工作,資遣他們不啻為人力資本的浪費。

「變老就淘汰」在許多層面都不利於我們發光發熱。與其採取「變老就淘汰」的單向思維,何不把職涯看作弧線


--本文未完,理奇.卡爾加德對企業公司的弧線建議,詳見《大器可以晚成》第三章。這個市場還很大,從埋沒的好手中挖寶吧!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