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2900167

完美練習:成功解鎖1萬小時魔咒,將技能轉為本能的學習法則

Practice Perfect: 42 Rules for Getting Better at Getting Better
定價 $350
優惠價 79折 $277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造就冠軍的並非一場場賽事,而是一次次的完美練習!
★從全球眾多專職教師、頂級運動員,以及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身上,跨界萃取的練習法則,能讓你我學會任何一種想學的技能,成功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比《刻意練習》更適用於每個人及日常生活,對教師/教練也極有助益。
★溫美玉.歐陽立中.劉安婷.艾爾文.謝文憲.許景泰.李全興.江湖人稱S姐.丹.希思共同推薦

練習,是學習成功的關鍵!
完美練習,是最有力量的學習成功模式!

我們的社會總是追求競爭,精采表現、大獲全勝及比賽結束前分秒必爭的倒數計時,都讓人為之著迷,人們觀看比賽高聲歡呼的熱度有時幾乎像上了癮,然而真正的偉大非凡其實在於「練習」,那才是值得觀察、入迷、歡呼之處。

作者透過大量發生在教師、運動員、外科醫師身上的實例,具體指出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在精心策畫的完美練習指引下,進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具體、實際的練習方法,將教會你如何利用經過驗證且相對簡單的方法,精進能力,甚至成為特定領域的高手。書中統整出清楚的練習法則,所有概念都可以延伸運用,讓每個人在生活的所有層面都能進步、成長。

事半功倍、翻天覆地的成長背後,
都是一場場精心策畫的完美練習!

◆完美練習帶來的改變:

※教師派崔克.帕斯托,幫助學生在課業上急起直追,甚至名列前茅。

※美國史上著名籃球教練約翰.伍登,帶領球隊於十二年內奪下十次全美冠軍。

※前西洋棋世界冠軍蓋瑞.卡斯帕洛夫,迎戰超級電腦「深藍」。

※紀錄片《罰球線上》教練比爾.瑞斯勒,讓看衰的隊伍一路打到華盛頓州冠軍賽。

※史上前五名的超強足球員約翰.克魯伊夫,在技巧上遠勝於其他隊員。

【作者簡介】

道格.勒莫夫(Doug Lemov)

美國「非凡學校」(Uncommon Schools)的管理總監暨創辦人,負責北方校區的同時也致力於訓練世界各國的學校領導階層和教師。曾擔任過「學校成效」(School Performance)的主席,此組織致力於幫助學校使用各種資料決策和運作。他曾經在初中、高中、大學教授英文及歷史,大學畢業於漢彌爾頓學院,為印第安那大學文學碩士、哈佛商學院企管碩士。著有深具影響的《王牌教師的教學力》一書。

艾麗卡.伍爾維(Erica Woolway)

在「非凡學校」中負責有效練習教學的教學學術長。她的教學經驗從「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組織開始,大學畢業於杜克大學心理學系,具有國立路易斯大學師範學院的諮詢輔導教育碩士學位和該校的學校領導碩士學位。

凱蒂.葉次(Katie Yezzi)

紐約特洛伊幼稚園暨小學的校長暨創辦人。在此之前她曾於國高中任教八年,同時也完成了全美知名的「新領袖」學程,該學程的目標正是替市中心的學校訓練出領導有方的校長。她曾於布朗大學取得美國歷史的學士學位和英語教學碩士學位。

譯者
陳繪茹

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譯有《刻意練習》《看出關鍵》《決戰同溫層》和《超級好》等書,喜歡閱讀、旅行、電影。

看更多

得獎紀錄

金石堂2019上半年心理勵志暢銷Top33

博客來心理勵志類Top10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2900167
ISBN:9789861755205
344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好老師一定要懂得「完美練習」/溫美玉

〈推薦序〉練習,是為了更完美/艾爾文

〈推薦序〉重複的練習,遠不如完美練習/丹.希思

〈前 言〉完美練習的力量

第一章 重新思考「練習」

1 不對的練習,只會「越練越錯」

2 集中火力於百分之二十核心技能

3 讓大腦跟隨身體,將技能內化成本能

4 「多次重複」就能啟動創意

5 重設「目標」,精準化為可衡量的「標的」

6 練習最擅長的「亮點」,放大優勢效應

7 多做細部操練,再用模擬戰檢視成效

8 以「糾正」取代「評判」

第二章 如何進行完美練習?

9 分析成功者,並進行正確複製

10 將技能拆解,分項練習

11 為技能命名,減少溝通成本

12 模擬真實環境,整合所練技能

13 制定優質練習計畫

14 化分秒為利器,不浪費練習時間

第三章 善用範例,讓練習更精準

15 高手的示範和講解,讓練習如虎添翼

16 銷售高手的談判,不是表面看到的一套

17 直接在學習者的主場示範

18 全實力上場的超級範例

19 孩子的模仿天賦驚人

20 新手上路需要更多細節示範

21 若完美示範太有壓力,不妨示範中間歷程

22 記錄關鍵影像,反覆推敲

第四章 擴大練習效果:回饋意見

23 有效利用回饋,及時改進

24 行動、練習,實作後再檢討

25 回饋的「速度」決定練習的品質

26 正向回饋,激發完美練習

27 聚焦最大重點,回饋更有力

28 聽取意見是個好習慣

29 解決辦法,用正向的說明最有效

30 正確領悟,深層植入

第五章 如何在團隊裡進行完美練習?

31 請練習犯錯,視之為正常

32 化解抗拒練習的心態

33 發揮創意,視練習為樂事

34 建立練習圈

35 善用同儕間的共同責任感,實現個人進步

36 請應徵者實際模擬練習,徵才更精準

37 公開讚賞讓練習成效亮眼

第六章 在完美練習中獲得新技能

38 觀察練習,精準解決問題

39 真實登場,實境指導

40 發展共同語言,精進新技能

41 教練在「支援」和「要求」間的巧妙平衡

42 以數據評量成果

附錄A:《王牌教師的教學力》教學技巧

附錄B:教師練習活動範例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溫美玉(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全台最大教師社群「溫老師備課趴」創辦人)
歐陽立中(作家/教師)
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艾爾文(理財/勵志暢銷作家)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許景泰(SmartM世紀智庫創辦人)

李全興(資深數位工作者/出租大叔/「老查old school」YouTuber)
江湖人稱S姐(職場力部落客)
丹.希思(《紐約時報》暢銷書《零偏見決斷法》《改變,好容易》作者)

★★★★★「鮮少有人將『練習』如此完美詮釋與示範,原來最簡單的練習要能做到極致才是成功捷徑。如果你也渴望進步,無論從事什麼行業,是領導者還是員工,都該擁有這本書。」──溫美玉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仍一敗塗地?因為我們總是高估努力的意義,而低估『練習』的精確。本書拆解高手的練習法則,讓努力的你,終於被『成功』溫柔對待。」──歐陽立中

★★★★★「本書就像《刻意練習》的實踐版,其核心是要讓你學會最有效的練習方法,並讓你對練習改觀,學會正向的擁抱練習。除了一般人,它也非常適合具有教師與教練身分的人,不論是學校老師、訓練講師、商業教練或運動教練,都有值得借鑑之處。」──艾爾文

★★★★★「許多人聽到『1萬小時法則』會覺得自己做不到(包括我),但用對方式練習,絕對比花時間更有用。本書整理出多項有關『練習』的方法,讓花在練習的時間都能獲得最佳效果,即便沒有教練指導,也可以讓過程與成果更加專業。」──李全興

★★★★★「人每天當然都在練習,24小時的練習,練習如何和兒女相處、和同事合作。不過我們有向前邁進嗎?是敷衍了事還是實質練習?我們需要的是『實質的練習』,而不僅是再三重複動作。各位準備好在精益求精上突飛猛進吧!」──丹.希思

───│讀者好評│───

★★★★★雖然是由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但書中也有許多非教育界的例子,廣義來說,它所傳遞的核心精神適用於生活各層面的學習。無論我們是否喜歡自己的工作,即便我們只需要管理自己的生活或單獨學習,都仍需要管理及學習的能力。以我為例,從打籃球到教育孩子,我都能運用到書中的實用方法。

★★★★★「卓越的能力=正確方法X專項練習」,本書適合已經有很強執行力,但在方法運用層面上,下的功夫還不夠的人。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活,它打破了「必須要努力」的神話,並且指導我如何專注於達成具體成效的細節。

★★★★★這是我讀過關於「練習」的最好的書之一。它充滿了實用的想法,可以幫助你提高個人生活或職場專業水平。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你絕對需要這本書,它能幫助你與學生產生良好的互動與教學方式。

★★★★★本書內容專注於「解決方法」而非「問題」上,其中一個概念尤其珍貴──「人們的回饋意見就像一份禮物」,真希望我30年前就能讀到它,如此一來就能讓我的業務銷售能力更有效的前進一步。

★★★★★這是一本關於「學習方法」的工具書,其要點為:(1)脫離學習舒適區,拋棄已掌握的知識,直接進入高級階段;(2)刻意進行難度訓練,練習自己一直恐懼且逃避的學習內容;(3)不斷且專注的重複、重複、再重複;(4)獲得回饋,將學到的理論實際應用。

★★★★★書中有許多關於如何「指導/教練」和「領導」的技巧與例子,我認為每個企業培訓師(或訓練者)都應該擁有本書。

★★★★★想要跨越停滯期,就要努力練習並試錯。允許犯錯,溫和而直接的將錯誤視為練習過程中的一個正常部分。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本書可以幫助你了解如何激勵學生,以及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很有啟發性的書。事實上,「練習」的必要性依舊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磨練的事情不勝枚舉,例如:如何舉辦一次不冗長且有效率的會議、如何傾聽伴侶說話、如何在擁擠的通勤路上維持應有的風度而不是張口就罵。

看更多

〈推薦序〉好老師一定要懂得「完美練習」/溫美玉

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閱讀這本書,過程中邊讀邊檢索並檢討過往的教學,包括教室的師生互動,還有幾十年來在研習場上培訓教師的歷程。閱閉掩卷,感覺把過去似是而非的學習法則都釐清了,也乖乖修正了錯誤的觀念,並且打算循著書中脈絡好好「練習」。

近年來我在教學及研習場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利用教學輔具直接請學生或學員老師們操作。親眼目睹學員在我設計發明的系列功能性白板上,不管是圖解數學題目,抑或將人物的情緒、性格圈出來,或是把台灣四百年間每個地區重要事項,用文字/符號標示在地圖板……這些讓學習者樂在其中不肯下課的理由,其實就是把學習和練習無縫接軌,將教學當作如運動技巧一樣指導。學員盡情在場上練習,不管是透過個人實踐還是團體動力的競合,不僅充滿樂趣,教學能力立即升級,還能得到最佳指導。

另外,身為第一線教師在現場實踐得多,卻也可能無意間把成功且最關鍵的細節忽略,甚至往反方向前進卻不自知。我對書中提及:「評判」和「糾正」的差別很感興趣。作者說:「評判是告知當事者如何改進,而糾正則會更進一步回頭以不同方式再進行,而且越立即糾正成效越理想。」的確沒錯!教學為何常常無效,因為我們總以為說了(甚至做了)一遍示範,學習者也應該明白,但現實卻非如此。

當慢則慢的道理誰都明白,能否更具耐心與方法理出頭緒,而且還得抓出真正的癥結又是另個層次啊!

具備上述觀點之後,也許你會擔心要求如此細微,難保學習者不跟你翻臉,畢竟「被糾正」是件讓人相當無奈甚至惱怒的事,更沒有人喜歡一再重來。還好,作者非常接地氣,依據多位卓越教師、運動員、醫生實例,跨界統整法則並一再強調「學習情緒」的重要。如何讓學習者能夠正向思考、心悅誠服的練習,書中四十二個法則及附錄的「《王牌教師的教學力》教學技巧」值得參考。

鮮少有人將「練習」如此完美詮釋與示範,原來最簡單的練習要能做到極致才是成功捷徑。如果你也渴望進步,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是領導者還是員工,都應該擁有這本書。

(本文作者為全台最大教師社群「溫老師備課趴」創辦人、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


〈推薦序〉練習,是為了更完美/艾爾文

在學習的路上你是否也曾疑惑過:為何明明很努力,成果卻沒有其他人好,甚至是沒有成果?其實原因意外地簡單──「學習沒有用,是因為學過以後,真的沒在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練習,因為練習是在運用學過的東西。練習,可以讓我們駕馭新事物;練習,可以讓我們成長。

時光倒轉,飯桌前的你手中握著兩根細長棍,看著大人們熟悉地夾菜吃,你卻發覺筷子在指間沒那麼靈活。即使媽媽細心地從旁指導,夾起來的菜還是滑溜溜的。一個月後,你使用筷子越來越順手,雖然那時還沒學到「熟能生巧」這四字成語,但你的行為已經證明古人流傳下來的智慧。

不過,隨著我們長大、出了社會,看待「練習」的角度似乎開始變化。小時候,練習代表真的在學習,焦點放在如何增強自己的能力:不會拿筷子,練習;不會電腦打字,練習;不會打球、不會騎腳踏車、不會畫畫,多練習就是!不過長大後,我們卻常不自覺地把練習這回事,從「正面學習」轉變為「負面暴露缺點」的行為。而本書要讓你對練習改觀,並且正向地擁抱練習,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讓你學會最有效的練習方法。簡單說,這是一本教你「練習如何練習」的書。

其觀念跟暢銷書《刻意練習》一樣,不過我會把它視為《刻意練習》的實踐版。《刻意練習》裡教的是正確練習的重要性,而本書則教你實用的方法、正確的練習。作者是三位老師,當初他們為了提升教師能力而開辦一系列研討會,過程中他們逐漸找出能有效增進教學能力的方法,還有如何 「train the trainer」(訓練教學者更會教學的方法),書中大部分例子就是以他們的教學經驗作為範本。所以,此書非常適合具有教師與教練身分的人,不論是學校老師、訓練講師、商業教練或運動教練,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以下分享書中幾個重要的方法及精神:

●先加強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

你可能聽過「八十/二十法則」,意思是:大多數的成果,會來自少部分的原因或努力。而懂得應用此法則在練習中同樣重要,比如學習簡報,偶爾會看到講者呈現無敵美觀的投影片內容,但傳達資訊卻不夠清楚,如此一來,講者的用心就可惜了。如果能先花心思把傳達資訊先練順,剩下的時間再美化投影片會更好。若以投資為例,許多人在學習時會認為能掌握越多的財經資訊越好,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在蒐集資料,卻忽略如何解讀資訊,還有自己的投資心態更重要。把時間先花在重要的事情上,整體的練習效果就能大幅提升。

●有計畫地練習

這部分跟《刻意練習》的概念有點類似,不過本書有具體提到如何制定練習的計畫,例如:設定練習的階段目標,然後透過數據檢視進步程度;如果要讓練習更有成效,就要做到有計畫的學習,而且每個練習結果都要設立能夠量化的目標。好比背英文單字,我習慣把所背的單字量記錄下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把累積的單字量以圖表表示,明確告訴自己進步了多少。同時,我也會評估每天花在練習英文上的時間,太多或太少都需要調整,才不會壓縮到工作時間,或是導致學習進度緩慢。

●從回饋中尋找更大的練習動力

「回饋」是一種檢視的方法,可以做為你練習過程的「校準」。比如在學習中去回顧練習過程,從結果中找到過程裡值得重複運用的方法;如果是小組練習,則可以問夥伴是否有什麼地方做得好。而書中提到的這種回饋是「正向回饋」,某種程度我認為這是一個人會大幅進步的原因,因為如果回饋只專注在缺點上就會變成單純批評,反而讓人沒有信心再練習。

●專注在最小一步

通常我要練習一項新技能時,會習慣先問自己:「有什麼事情是可以馬上去做,或是跟以前學過的東西很類似,可以互相套用觀念的?」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跨出第一步。為什麼「一小步」那麼重要?因為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就得到回饋,體會到進步的成就感,也可以即時調整練習的難易度。不管你是要練習演講、簡報、語言,或是樂器及運動,都可以試著把進度切成不同的一小步去練習,一邊練習一邊優化自己的成長系統。只要把一小步練習到最好,整個練習結果就會更趨完美。

透過「學習—練習—回饋」,再次「學習—練習—再回饋」,持續下去你也可以不斷精進各種能力。會阻礙人成長的原因就是「擔心在練習中犯錯」,導致排斥練習,造成學了很多卻沒用。其實,小時候的我們是不害怕犯錯的,不論是拿筷子、騎腳踏車,也都是不斷練習才能學會。以前我們會從犯錯中學習,所以不斷的去練習直到學會一樣事情;可是長大後,我們不再「從犯錯中學習」,反而變成「學習不要犯錯」,慢慢地我們就不敢練習了。

最後,希望你能夠記住這段話:「渴望學習,同時努力練習。不要害怕犯錯,因為犯錯的過程,通常就是成長的過程。」

(本文作者為理財與勵志暢銷作家)


〈推薦序〉重複的練習,遠不如完美練習/丹.希思

二○一一年夏天,我和太太、父母親參觀了蘇格蘭的威士忌酒廠,當時的導覽人員一副無聊到快僵化的樣子,每到定點就背出一段強記的文字並問道︰「有什麼問題?」當然一個問題都沒有,因為我們根本就沒在聽。現在我對於那次經驗印象最深的除了一心希望能跳過導覽直接品酒外,就是自己從頭到尾多在想著喜劇演員克里斯.洛克。

那時我正在讀彼得.席姆斯所著的《花小錢賭贏大生意》一書,書中描寫了洛克為單人喜劇構思新題材的過程。洛克曾經為了巡迴表演做準備,在紐澤西州新布朗斯威克的一間小酒吧演出四十至五十回,將點子寫在黃色筆記本上後,就這麼替新創意試水溫。席姆斯寫道:「他會仔細觀察觀眾反應,無論是點頭、肢體語言的轉換或是暫時轉移目光,都讓他因此能了解創意是否奏效。畢竟表演若長達四十五分鐘,大多的笑話都會冷掉。」

不過時間久了,洛克漸漸察覺出能引發笑點的素材,笑話越來越到位、轉換日益流利、表達也更加順暢(如果有人覺得洛克以下這句台詞好笑,也許可以歸功於他在紐澤西州的練習—「我住的社區治安壞到連被槍射中時都可能再次中槍」)。

等到洛克替HBO的特別節目固定演出,或是出席大衛.賴特曼的節目時,他的演繹方式早就爐火純青到超級完美。正因如此才讓大眾誤以為這一切都輕而易舉,以為他就是天生笑匠。

參觀威士忌酒廠後的幾個月,我進行了一場演講,當下發現自己竟然一直以同樣死板的方式演講了十幾次,接著一個可怕的念頭油然而生:我就是那個威士忌酒廠導覽員(還好我沒脫口而出,否則聽眾恐怕會一頭霧水)。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必定得再三面臨同樣的抉擇:

(1)要當酒廠導覽員還是克里斯.洛克?

(2)是以習慣自在的方式進行,還是要奮力掙扎求精進?

(3)是隨便交差還是勤加練習?

如果你選擇的答案都是後者,這本書就是最佳指南。

閱讀本書時你可能得時常放下書本,因為其中的想法有趣到讓讀者不禁停下來思考,例如:練習未必有助於得到滿分,但是其影響卻難以抹滅,就好比雖然你洗頭髮洗了幾十年卻未必在此有所進步(而且很可能就算進了棺材也永遠不知道是否有更理想的洗頭方式)。光是重複進行某事,其實無助於精進。

我們需要的是練習──「完美練習」,而不僅是再三重複動作。麥可.喬登曾說過:「就算每天練習投籃八小時,如果用錯方法,也只不過是善於亂投球罷了。」練習留下的影響難以抹滅。

你我成長過程中總是在練習:投籃、鋼琴、西班牙文等。除了運動員會期待加速衝刺外,種種的練習可能令一般人感到疲憊無趣,不過正因為有設計得當的練習才可能事半功倍—保證進步。一週復一週,就這麼登上了好幾層樓。

為什麼「練習」兩字會慢慢從生活中消失呢?

需求絕對還在,畢竟無論在職場、運動賽事或演奏場合,練習都是關鍵。人能夠加強的技巧可是數不清的:如何有效率地主持會議、如何用心傾聽配偶的話、如何在萬分焦急的通勤時刻不口出惡言……

「練習」最大的敵人就是傲氣、恐懼和自滿,「保持謙卑」是練習的關鍵,人因謙卑而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面對指導回饋也能坦然接受。練習不代表能力弱,畢竟對於練習自律甚嚴的名人多如麥可.喬登、傑瑞.萊斯、羅傑.費德洛、米婭.哈姆和老虎伍茲等,練習並不表示承認自己略遜一籌,反而是在宣示透過自我砥礪精益求精。

人每天當然都在練習,二十四小時地練習,練習如何和兒女相處、和同事合作。不過我們有向前邁進嗎?是敷衍了事還是完美練習?

各位會購買此書就代表願意下功夫練習,也選對了練習指南。

準備好在精益求精上突飛猛進吧!

(本文作者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零偏見決斷法》《改變,好容易》作者)

看更多

試閱

第一章 重新思考「練習」

伍登教練分享過一則特別受用的建議:「有所行動絕不等於會有所成就。」無論在籃球場、課堂或其他場合,拚命了半天卻少有成績的情形屢屢可見。教練總在練習時督促著要費勁和努力,但是光是如此仍遠遠不足,令人驚訝的是可能反而只會讓人像烏鴉看到亮閃閃的錫箔紙一般,因為那閃亮眩目的表面功夫而特別分心。

伍登曾寫道:「不斷躍動的肢體加上呼喊聲很容易誤導人。」密集行動並不足以讓人上場比賽,或是參加手術前會議,不過由於勤奮努力的能見度高,又易於衡量而且引人注意,練習的成效也極容易被高估。參與練習時固然應當主動積極,但是還得刻意觀察參與者的行為,這點的重要性甚至高出在一旁打氣鼓勵。本書第一章的幾項法則正是希望讀者能認同以上論述,重新檢視素來假設和深信的練習運作方式。

先以青少年運動項目的練習開場吧,相信許多人由於自身或為人父母的經驗都對此感到不陌生。某個活力破表的夜晚,一群九歲的小足球員說笑嬉鬧地在住家附近的公用空間忙碌活動著,孩子們正在練習如何讓球順著滾過成排的三角錐,然後一邊跑到長椅一方,將球踢到長椅下方的同時再度控球。接著孩子們就在三角錐圍成的方形中來回用雙腳快速碰球十次,然後趕到另一邊的三角錐區以兩腳交替的方式碰觸球上方,這一整串活動最後則以大夥兒一窩蜂地搶著進球結束。乍看之下,這項細部操練看起來十分高招,讓孩子們片刻不停地用各種方式練習多項技巧,忙得團團轉!但是正如伍登曾提醒過,光是忙著行動並不足夠,上述的操練方式就誤將重點放在活動而非目標。

以雙腳來回觸球為例,就有教練在介紹這項細部練習時,特別強調動作若要正確,關鍵在於雙膝必須微彎,如果沒有稍微屈膝下蹲,便無法快速到將這個技巧運用在場上。話雖如此,還是有許多球員從頭到尾雙膝緊直地完成這項練習。有些球員的傳球技巧可能出色到矇騙了自己和教練,看到成群的孩子一關關地進行練習,常使人誤以為有所進步,然而每次進行這項動作時,他們都只會讓膝蓋越來越緊直,而且往往因為一再重複錯誤的練習,反倒越來越擅於拉直身子而非放鬆身子和膝蓋,也因此距離目標日益漸遠。

想想細部練習內的所有動作,球員可能有數不清的錯法。如此多的複雜動作,可能都有孩子以錯誤方式練習,並因此將練習不到位視為常態,也許你的孩子正習慣以軟趴趴的腳踢球、練習著將球傳得太遠等。採取行動?做到了。有所成?恐怕未必。

諷刺的是,就美國的青少年足球練習而言,上述的練習可能還在水準之上,但是這個細部練習還是讓我們注意到,現今常見透過練習開發人才,相較於理想上讓人透過參與運動、音樂、戲劇等學習活動開發出最強的自己,現實和理想之間依然存在著極大的落差。設計練習不能只在差強人意時進行,就算練習還管用卻也仍值得重新規畫,除了發展孩子的能力之外還有許多方面的練習和訓練也都能從中受益,特別是專業訓練。吉姆.柯林斯的名言曾提醒世人:「優秀是卓越的敵人。」因此不錯的人才培訓往往不夠厲害到讓個人或組織卓越出眾。就算大量進行不錯的練習,你的組織恐怕也難以與眾不同,因為其他人也都做得很不錯。

想要出類拔萃,練習時的每分每秒就得發揮非凡的效率,而且是無比非凡。不過幸好優秀距離卓越並不遠,就算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也可能讓人健步如飛般突飛猛進。

教育作家傑.麥休斯曾在部落格發文提到,美國首屈一指的教師訓練大師麥可.葛斯坦曾將這個概念應用在教師訓練上,發現少而精的練習效果依然勝過重量不重質的練習:「孩子和朋友隨便敷衍地練習籃球十個小時所發展出的技能,很可能不如只練兩個小時卻能得到可衡量又極具體細部的回饋。同理,菜鳥教師若只是以實習或助教的心態工作,也可能只是再三重複錯誤動作。」葛斯坦也提出,若是將等量的實作學習以一般架構五分之一的成本在練習實驗室進行,或是以相同成本創造出五倍學習效果,教育界將能深受其益。同樣的論點難道就不能應用於訓練醫師、律師和千百個專業領域嗎?

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談談關於練習最常見的八種迷思。重新檢視有助於大幅提升現階段努力的品質,無論是要上場比賽、參加重要會議、解決棘手的職場狀況、進行藝術表演或醫學手術,都能讓人因此準備十足上場應戰。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完美的練習方式都能讓你勝券在握。


一、不對的練習,只會越練越錯

本書的書名點出了人人心中對於練習和完美之間畫下的連結,然而唯一能打包票的只在於練習必定「留下痕跡」,卻未必能保證有「完美表現」。

事實上,我們可以把某項技能練得爐火純青或練得一竅不通,但是可以到熟能生巧的不僅限於正確的方法,也可能在錯路上越走越遠,因為肌肉有記憶能力、心智會產生迴路而成為習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練習動作錯誤,團隊上場時自然會表現錯誤。練習時缺乏自覺,登場時的自然也會自覺不足。因此練習的關鍵目標應該在於引導當事者邁向成功,無論練習的事物為何,都得正確無誤。

以上雖然聽起來理所當然,不過造成失敗的練習依然處處可見,其中多項因素中最常見的兩項在於:未能仔細並有方法地從練習觀察出當事者是否正確進行,也可能由於為了增加學習挑戰而調整練習條件,因而使得當事者容易犯錯或讓學習過於吃力。在針對這兩項常見錯誤多加解釋前,先談談人如何常將失敗過度浪漫化。

故事的主人翁可能是任何人,假設是你的舅舅好了。舅舅可能回憶著自己多年前學習(1)撰寫法律信函(2)騎腳踏車(3)土風舞(4)鋪屋瓦等歷程時表示:「我可以對天發誓,那時候試了一百次,前九十九次都摃龜,但是我再接再厲、毫不氣餒,最後終於成功了。」舅舅也許真的把這些技能都學上手了,中間跌跌撞撞的歷程也成了寶貴經驗,其價值甚至勝過技能本身。但是,舅舅因為運用某套方式學會了許多事,並不代表這就是放諸四海皆可行的超強方法(而且舅舅可能不小心誇大了失敗的次數),舅舅為了學習所付出的時間和心力,可能為事實上所需付出的十倍。

同件事也能從反方向解讀,若是他當初能夠有效率地學習,可能很快就上手了。故事背後的真相也極可能是很多像舅舅這樣的人最後根本都沒成功,屋瓦沒能鋪成又偏逢連夜雨。

要記住,多則軼事不等於科學數據,對於把失敗浪漫化的故事必定得心存懷疑。若是希望有方法可循地將努力或想法成功實現,或是想要訓練出類拔萃的卓越人才,像重視資金流向、珍視小學兒童、注意球場表現等,都得格外當心。「失敗」對於人格形塑的正面影響大過技能學習,用舅舅的方式教導技能等於在談論效率不彰和奇蹟發生。

易導致失敗的練習

現在,我們進一步分析上述兩項常使人容易失敗的原因。

第一項在於進行有效的練習等於必須定時留意「練習的動作是否正確」,其重要性超乎許多人的想像。教學上這個歷程稱為「確定理解程度」,頂尖教師往往每幾秒鐘就會確認一次,你沒看錯,的確是每幾秒鐘的頻率。教師發現,若是缺乏理解等於少了能繼續往上加深的基礎,時間越久修補起來越費工夫,所以才會像開車瞄後視鏡一樣每隔幾秒進行一次。教師得不斷地自我質問:「學生聽懂了嗎?確定聽懂嗎?」就練習而言,在此採用「確認熟習程度」來表示有系統地觀察當事者,以確定他能夠進行應該學會的部分,不過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盡完整,因為除了「確認」還得就結果加以因應。設計練習時應該要讓(或要求)某個動作錯誤的當事者重複進行,可以是在原本的環境進行(例如回到原本的起跑線)或是當場以一對一方式進行(「查爾斯,你站到那邊多試幾回!」),確認熟習程度時,必須盡可能迅速地以正面態度糾正錯誤,因為犯錯和改正是練習的常態。不過同時也要轉換思維,將當事者的表現轉換為數據資料。

指導練習時如果在三位做錯後有一位做對,你很可能會想:「太好了,他們懂了。」不過其實也可以解釋為「糟糕,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了解。」這麼想就不是值得開心的好事,反而值得擔憂注意了。同樣的道理,在檢驗團隊是否已經熟習某項技能,必得觀察各個程度的成員,不能只看前五名厲害的球員大耍反手拍就以為每個人都這般熟習技巧了。

前文提到的足球練習中,球員因為傳球的方式錯誤而越來越熟習如何錯誤傳球。其中一項原因出於細部練習的設計使得教練和球員難以察覺正確與否—未能確認熟習程度。五種不同的活動同時進行,教練恐怕眼花撩亂到很難有系統地以數據分析等必要方式確認熟習程度,每回一轉頭就可能發現有動作要糾正,教踢球入門時腳踝要鎖緊,一邊留意右方二十碼外球員是否有彎著雙膝練習,同時要注意左方練習的球員得踮著腳動作。這樣注意力分散的結果便是無法聚精會神地確認球員熟習的程度,球員也因此繼續一錯再錯。

另一項常引起失敗的原因在於,教練往往為了讓學習更有挑戰而同時提高廣度和難度。如果讓女兒在後院揮棒擊球一百次就能提升打擊技巧,那麼在打擊練習場上打擊時速六十英哩的球一百次必定能讓技巧更快更好,這個邏輯沒錯吧?但事實未必如此。

女兒站在打擊位置上時必須兼顧兩件事:第一,是以更高的效率運作之前所學的技巧,雖然手握球棒向後和保持頭靜止不動這兩項都掌握得不錯,現在還得加上更早更快地揮棒。第二,她正學著微調揮棒方式,必須稍微調整是因為這個新環境讓之前不明顯的弱項易於暴露,所以得將重心從腳跟移開,之前的練習從來不需要。如果球的難度只稍微比她目前的水準難一些,可能還有餘裕調整,能試試看這些小改變會帶來何種成效。不過若是球太快而使她總是失誤,她為了能擊到球可能反而打亂原本熟習的技巧,放棄調整策略而胡亂揮棒。面對不斷射出的球亂槍打鳥,反而可能使得女兒養成新的壞習慣。

在此說明,挑戰確實是正面的,接受挑戰就算失敗也能讓人有所成長。不過設計練習的意義在於提供有收穫的學習過程,要讓當事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接受挑戰,都得逐漸提升廣度和難度且定量,練習的當事者準備好時,能有信心成功闖關。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威林漢就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提出,人在面對問題時如果能夠以小步穩健的方式向前迎戰,學習的成效最高,換句話說,挑戰不應該讓人感覺像掉入水中得掙扎求生,過度加深難度只會讓學習欲速則不達。威林漢也就觀察寫道,人其實喜歡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挑戰逐漸複雜的問題,因為可以從中獲得學習成就的快樂。不過相對的也有失敗的代價,當事者可能因此感到絕望而甚至放棄,唯有堅強無比的意志才能讓一再挫敗的人願意持續向前。舅舅之所以會對於九十九次的慘痛失敗如此記憶猶新,很可能就是因為他這輩子鮮少如此多次奮力掙扎過。

失誤時,練習就必須減速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雖然希望當事者在練習時多能成功,最理想的成功率卻不應該是百分之百,否則就代表內容過於簡單。理想的成功率應該要穩定:讓多數人在練習時能挑戰成功,如此他們依然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習,也許第一回不成但是第二次就辦到了,而且技能還會因此從普通精進到出眾—第一次表現雖然不錯,但是後來「屈膝」練習時卻大為提升,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目標在於穩健成功,更具體而言即練習到最後總能準確預估成功率,如此看來練習似乎可比喻為服用抗生素,一旦開始便必須執行至完整的週期結束,否則只會弊多於利。開始運作一套稍需費力的練習,就必須讓當事者有頭有尾地進行到踏上成功之路。執行期間若是屢屢犯錯失敗,便需思考是否挑戰過於艱難,原本可能複雜又充滿變因的練習是否需要重新設計、適度簡化,又或將一連串的技能分部練習以對症下藥,也可能要讓步調慢下來,等當事者消化了其中的複雜難題之後再加速向前。

邁向成功還必須考量一點:速度。假設你晚上在家監督孩子練鋼琴時,發現孩子以為速度反映技能,經常彈得飛快卻又往往一快就彈錯,這時候問題來了:若是練習的是演奏時必須快速彈奏的曲子,速度與準確之間的平衡該如何拿捏?應該冒著稍微彈錯的風險堅持速度,或是慢慢將每個音符正確彈出呢?

認知心理學家和鋼琴教師是這麼回答的,大衛.伊葛門在《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一書中談過大腦在學習時運作:「大腦發現有問題要解決時,會不停地改寫神經迴路,直到能以最高效率完成任務為止……這樣的自動化使人能迅速下決策。」我們對於這點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因為這意味著能加速就代表當事者的學習過程趨於成功穩定,唯有熟習才能加速,神經迴路先求正確再加強,所以每個潛力無窮的小小鋼琴家都應該先求準確無誤地慢慢練習。速度和準確之間的理想平衡應當是「以準確無誤為條件盡可能地快」,同時謹記一旦失誤就應該放慢速度修正,之後才再加速到能夠彈奏出演奏時該有的速度為止。能穩而無誤的彈奏速度便是理想的練習速度。

★解鎖重點:

•練習的設計應該以能穩健成功為前提。練習活動若是過於艱難,則應該讓當事者練習到穩定持續無誤為止。

•時時確認熟習程度。練習成效若未能穩定就暫時簡化,待當事者成功後再提高難度。

•練習的最終目標若是必須達到某個速度,每個動作的練習原則應該是「以準確無誤為條件,再盡可能地快」。


二、集中火力於百分之二十核心技能

所謂的「八十/二十準則」有時也被稱「少數重要原則」,經濟學家常以此解釋各式各樣的事件。被稱為定律恐怕有些誇張,其實是在現實中屢屢驗證無誤的模式:百分之百的結果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原因;分析企業數據後發現,百分之八十的營利出自百分之二十的客戶;又或是在了解這些高價值客戶的過程中才知道,公司百分之八十的實用資訊都來自百分之二十的資料來源,哪怕在其他資訊上再怎麼砸重金似乎都幫助有限。

少數重要原則也和練習有所關聯。想要脫穎而出,就必須集中心力練習最能創造價值的前百分之二十項目,而不再投注於也許正在花心思的另外百分之八十之上,必須日以繼夜地努力練習那百分之二十,將價值較低的活動擱在一旁,才有可能成為足球場上表現精湛的贏家,哪怕整個球場都知道其中的攻守戰略,你卻還是能穩穩達陣得分。就練習而言,若是能專精在少數但關鍵的項目上,效果便會日益亮眼。若是能有策略地選擇這些專精項目,找出發揮百分之八十效益的百分之二十源頭並用心專攻,必能得到驚人的非凡成效。

《王牌教師的教學力》中收錄了我們剛開始訓練教師時所使用的技巧,這些技巧的訓練無疑打破了八十/二十準則。為期三週的暑期訓練教導了約二十種技巧,期間還硬是多出了十或十二種,我們也就大多數的技巧加以練習,大部分的練習都設計得宜,這幾年來也沿用了其中一些練習活動。不過我們發現,增加練習並未幫助教師改善教學,必須熟習三十種甚至更多種技巧,反而會使得教師分心,或是讓他們備感壓力,較資淺的教師練習量最大,在對於建立優質課堂環境的必要技巧上卻也只是表現中上。

慢慢地,我們將該學習的技巧去蕪存菁到約十項(恰好是四十九項的百分之二十),針對某些學校的技巧甚至更少。校群中的一間頂尖學校是隸屬北星學術機構的懷思堡小學,其校長茱莉.傑克森強調的三項重點為體制和日常作息、正向框架,以及有力之聲。多次反覆琢磨練習之後,她決定要少而精地練習,集中火力於這三個要項,有時候甚至會進一步將技巧拆解後與同仁一同細部練習。茱莉對於鎖定目標精益求精的執著不懈最後也開花結果,她的學校成了紐澤西名列前茅的小學。

針對練習,我們也發現了一項和人類本能背道而馳卻極為重要的事—熟習技能後的練習會更有價值,這和一般人對於練習的想法完全相反。多數人會在熟練之後就想:「好了,這點清楚明白了,繼續下一步吧。」如果練習的正好是關鍵技巧,也就是能產生百分之八十效能的百分之二十技能,就絕對不能在當事者「懂了」後喊停,萬萬不可。針對這百分之二十的技能應該要以卓越出眾為目標,而不只是滿足於通曉熟習的程度,必需要努力不懈地練到渾然天成般的行雲流水,甚至到之後再深入探索如何發揮創意。切記,要達到更亮眼的成效就必須提醒自己:「好,這步做得不錯了,接下來還要更上一層樓。」

如何找出最關鍵的百分之二十?

各位也許因為長年經驗和知識對此深感熟悉,那很好。如果不確定的話,數據資料都可以提供深入的見解,從中問問客戶對哪些項目感到滿意?員工對於管理階層是否重視?哪些數學能力可以讓學生在一年後擅於代數問題?哪些手術程序最為常見,又有哪些最可能造成失誤但卻可以排除避免?

若是清楚明確的資訊不可得,就運用群眾的智慧。這個說法出於同名書籍《群眾的智慧》,身為《紐約客》財經專欄作家的作者詹姆斯.索羅維基在書中指出,在合適的情況之下集眾人之智,無論是出自資訊充足或僅稍有概念的個體,群體的智慧幾乎總是勝過單一位專家所能。索羅維基引述了一個個實例證明資訊的匯集能產生的正面結果,例如:曾經有一艘潛水艇失蹤於數千平方英哩寬的偌大海洋之中,最後尋獲的位置正是綜合數位專家估測而來,各個專家的說法都與事實相差甚遠,然而綜合平均眾專家意見後的結果卻準確驚人。另一個較普通的例子則是,若是要一百個人估計神豬的重量,綜合這些半個門外漢猜測的結果可能還比某一位牲畜專家的看法更加精準。

所以如果無法找出你的百分之二十,不確定十歲孩子的足球練習應該以哪五個項目為重,那就召集一群還算懂的人列出心中的前五名,採用出現頻率最高的五個項目。雖然這個解決之道恐怕稱不上完美,絕對也相差不遠了(至少完美到能創造出百分之八十的價值),也足夠讓每個重點都練習精湛,而且就算當事者已經熟習技能,也應當持續反覆練習。這裡的目標不在於表現不錯、習得基本技能後就跨出下一步,而是要在這些重點項目上有佼佼者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也許一般人就此的當下反應是,要花時間就八十/二十的原則調整練習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計畫,短時間看來的確如此,不過就長遠而言其影響微乎其微。有效善用八十/二十的原則能讓人事先準備更充裕—你不能在週五下午兩點才決定當天下午要和教師討論人才培訓一事,你無法每天下午送女兒去練習籃球的路上才計畫當天要辦哪些事,必須打從開始就將訓練和優先目標都表列清楚,必須針對那百分之二十的項目設計出格外優質的練習活動,而且各個項目都要有多個由易入難的優質活動。

換個角度想,完成了以上工作後,就再也無需浪費時間準備一大堆只進行一次就得捨棄的活動,多投資時間策畫出的優質活動,能讓你精益求精地一次次重複運用,最終還可能成為完美達陣的一大功臣。

★解鎖重點:

•找出那百分之二十!

•投注於最優先項目上的練習,應該超過其他項的總和。

•持續不懈地練習,練習的價值是從熟習之後才開始發揮。

•投資時間於事前規畫。

•讓當事者重複練習效能高的細部技能,由簡入難地調整和變化,切勿過常導入新練習。


三、讓大腦跟隨身體,將技能內化成本能

我們有一位同事莎拉,也是教師。莎拉投注了大量時間練習如何對學生下指令,因為她的學生有時無法即刻遵從指令,不少人在觀察之後指出問題可能出在指令本身:莎拉下的指令有時不夠清楚。所以她在練習前先寫下一系列具體明確且易於觀察的指令,這項名為「怎麼做」的技巧也會在本書結尾時提到。

接著她會練習將寫下的指令大聲唸出,除了獨自練習也唸給同事聽,親耳聽到從自己口中傳來的指令,不僅讓她有驚喜收穫,還就此修正調整。莎拉甚至在練習下指令的期間發揮了聰明創意,開車時若是受不了別的駕駛人,就要求自己甩掉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會不會開車啊!」),轉而以「怎麼做」的技巧思考,假裝自己是該名駕駛人的教練般發號指令(大師們,請再試一次。這回記得要先打方向燈、注意死角才變換車道。複習一下:方向燈、死角、換車道。開始!)她試著以培養習慣、內化思維的方式去訓練技巧,因此就算只是短暫片刻也能在各種可能情境下練習。

幾週之後,莎拉請了一名同事去課堂上觀察,事後同事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莎拉對於自身表現的看法。莎拉表示很慶幸課程進行得算順利,學生既遵守規矩也努力學習,所以至少沒有尷尬丟臉,不過她卻覺得很抱歉除了課堂開頭外,並沒有多運用一些「怎麼做」的技巧,等於未能展現自己這些日子來練習的技巧,恐怕因此浪費了同事的觀摩時間。但是莎拉的同事卻持不同看法,表示莎拉多次在意想不到的課堂情境下發揮了「怎麼做」,迅速幫助學生改正行為並認真上課。簡而言之,莎拉其實一直在不自覺的狀況下實踐了練習的技巧。

無論只是練習或是實際上場,莎拉都已經將技能轉換為習慣,哪怕心智為其他事忙碌運作,她也能在毫不自知的狀況下仰賴習慣發揮作用。類似的狀況在音樂家、運動員等勤於練習的專業上成了常態。一旦技能熟習成身體自動執行的動作,心智往往比動作慢了半拍,會讓你事後問自己:「等等,我剛剛好像換手運球了,怎麼就這麼發生了?」客服人員的專業,讓他們能冷靜面對怒氣沖沖的客戶,其實在負面情況下他們也不開心,只不過因為訓練有素而習慣以穩定的情緒應對,而且還可以不假思索地繼續—重點來了,訓練員工面對困難也能冷靜作業的最佳方式,不是要求他們在非常時刻也專心一致地保持冷靜,而是多次反覆練習「如何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冷靜」,才可能內化成自動行為。

伊葛門在《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一書中表示,人腦不僅會在我們未完全意識的狀況下運作,大腦的另一項重點特質在於,會在人毫無自覺的情況下,依據重複記憶習得的行為運作。該書中的一個例子出自對於失憶症患者的研究,研究人員和這些患者一同學習、練習電玩遊戲。患者因為不具短期記憶能力而不記得打過電玩,但是再度挑戰時卻能和記憶力正常的人一樣進步,這證明了就算我們對本身的知識技能缺乏自覺,卻依然可能運用自如。

事實上有意識反而常礙事。大家都知道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要減速時,早在大腦有時間思考分析情勢前,腳就踩到煞車上了。若是人有能力時時刻刻都進行高密度思考,恐怕在能好好享受生活前就先發生意外了。專業人士更需要訓練心智不思索地執行作業,伊葛門指出了一項矛盾的事實:「專業運動員應該以無需思考為目標。」要透過練習發展出「符合效益的重複記憶法」,讓自己「在比賽最如火如荼的時刻能自然啟動最佳行動模式」。以棒球賽為例,一記厲害的快速球投出到壘的時間往往只要零點四秒的時間,伊葛門寫道:「認知此事所需的時間比球跑得慢,大約要半秒鐘。」所以多數的打擊手根本對於球如何飛來並無想法,整個過程早就在有意識前就展開了。成功關鍵就在於運用習慣解決當下難以處理的挑戰。

這項研究能應用的範圍可能超出想像,而且一定不僅限於運動領域。有些讀者可能對於西洋棋棋王蓋瑞.卡斯帕洛夫於一九九六和一九九七年和西洋棋電腦軟體「深藍」的世紀大賽印象深刻。仔細觀察最後結果,誰勝誰負難以定奪,卡斯帕洛夫贏了第一局,但是電腦接著反敗為勝;不過就效率而言,卡斯帕洛夫絕對是勝者。

神經學家李德.蒙太格就在所著的《近乎完美的人腦》中提到,卡斯帕洛夫在棋賽中只用了等於二十瓦的能源,但是深藍卻消耗了數千瓦,前者以平常體溫下棋,但是電腦卻需有一堆風扇散熱才不會燒壞。伊葛門表示卡斯帕洛夫的大腦之所以能如此永續高效是因為訓練時都將「西洋棋策略燒進神經迴路裡了。」伊葛門寫道:「他的大腦在一開始必須就認知上先跑過一回策略,以助思考下一步,但是這麼做效率太低了。日積月累下來,他不再刻意地思考展開的每一步,因為已經能夠以較之前更少的意識,迅速高效地判斷局勢。」有意思的是,卡斯巴洛夫在高度挑戰智能且錯綜複雜的棋盤前之所以表現非凡,其實都是靠努力不懈的練習,從中將技巧、賽局和策略熟習內化成自然。

卡斯巴洛夫和深藍競賽時想必也面對了從未見過的棋局,但是能夠成功應戰在在顯示出內化成自然的運作和有意識的心智其實彼此相輔相成,開車就是最好的實例。被深深烙印進記憶的無意識習慣不僅會決定許多行為,運作當下的你也可能正在啟動最深層又抽象的本能思維。人會因為進行一連串複雜的技能和任務,面對一股腦兒而來陌生挑戰,心智因此有機會自由徜徉地分析難題。運用練習習得多項技能時如果刻意累積能力,便能駕馭出乎意料的複雜挑戰,例如在棋賽上打倒超級電腦,如此一來主動認知的能力便有餘裕處理其他工作。

回頭談談莎拉,如果她對學生下指令的方式已成自然,就會進行得頻繁又自在,而且還不會影響到和學生問答時的運作能力。莎拉若是能將這些技能練到渾然天成,讓自己和學生溝通時能行雲流水,就能自在地面對下一個問題或是有餘力留意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就算再複雜或抽象也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正因如此,前言提及的瑪姬和妮姬這兩位同事設計的細部練習效益才如此驚人。她們每天早上碰面十分鐘,相互就當天課程說出問題,輪流練習回答另一方提出的學生怪答案。不過幾週的時間,兩人練出的一身好功夫遠遠超過一般人對練習的想像,其中一項成果就是兩人都有餘裕思考其他課堂中的事務,突然間原本耗費在回應學生的精力可以轉而投注於更深的教學工作,不像以前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同樣的概念若是能應用在其他複雜的情境上該多有貢獻!外科醫師可以練習因應手術常見的併發症,每天和練習夥伴碰面討論當天將進行的手術,輪流替彼此沙盤推演,也許有時候其中一位可以假裝發生常見的問題:「等一下,病患血壓驟升。」第一位外科醫師必須練習如何反應,若是對於自己起初的回答不慎滿意還可以反覆修正。又如果醫師能每週幾次,每次幾分鐘地練習如何在看診時應對情緒高漲的病患,等到能夠從容面對挑戰,可以減低患者因為醫師未能妥切應對而更加激動的可能性,同時也能讓醫師更有心傾聽患者、加強診斷。大腦無需投注太多在相對簡單的醫病互動上,醫師便能就較棘手的問題尋找解決之道。

★解鎖重點:

•將技能勤練到內化成本能,目標是當事者可以不假思索便自然行動。

•累積一系列的相關內化技能,讓當事者無需主動思考也能進行複雜度高的任務。

•將基本功內化成本能的同時,納入較為複雜精細的技能並以內化為目標。能夠內化成習慣的,絕對不僅限於簡單的技能。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