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焦慮,孩子好教養:醫師媽媽教你穩住自己,讀懂孩子的真心話
close
商品編號:T0700128

父母不焦慮,孩子好教養:醫師媽媽教你穩住自己,讀懂孩子的真心話

子どもが本当に思っていること
作者 Sawa醫師
譯者 陳聖怡
出版日 2025-04-01
定價 $330
優惠價 79折 $261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預購品
預計出貨日:2025-04-01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父母不焦慮,孩子好教養》醫師媽媽教你穩住自己,讀懂孩子的真心話

看更多

內容簡介

50孩子的心聲+兒童精神科醫師的叮嚀:
帶領家長從「明白」和「察覺」開始,了解孩子的需求與情緒,不因教養焦慮錯失真正重要的訊息。

◎豐富舉例+個人故事+實用技巧:
沒有說教和嚴肅的理論,書中的技巧和提問皆立即可用,適合家長、教育工作者與頻繁接觸兒少的相關人士。 

你以為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孩子好,
卻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傷害了他?! 

放下焦慮控制,孩子才能長出自己的能力。
放手給予信任,孩子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一廂情願的付出,留下的往往不是愛,而是磨擦。
從明白和察覺開始,放下不必要的恐慌,
讀懂孩子的真心話,才能在照顧他們的同時,也照顧自己的心。 

曾幫助超過30,000人的兒童精神科醫師,
教你化解焦慮,了解孩子真正的心聲!

父母一旦知道孩子內在的想法,自己也願意做出改變,
就能調整與孩子相處的方式,讓孩子無拘無束地成長。 

「現在不拚一點,長大怎麼贏別人?」
「沒辦法達到父母的期望,真的很痛苦。」 

「孩子不懂事,我幫他是天經地義的。」
「能不能讓我先試試看再說?」

「我們都很容易受別人影響,往來的朋友當然要慎選。」
「你們是不是覺得『反正我什麼都不懂』?」 

「我自己吃過虧,所以才不想讓孩子走冤枉路。」
「爸媽的決定,就絕對不會錯嗎?」 

作者是一位診療兒童身心問題的精神科醫師,自己的女兒也有發展障礙與拒學的情況。專業知識和個人經驗使她深知:父母若以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很有可能會養出「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好想消失」的孩子。為此,她整理出了50句孩子的真實心聲,並加上了給父母的叮嚀。目的不在於指正教養觀念,而是希望家長能真正了解孩子,用對話代替命令,用陪伴代替干涉,用信任代替懷疑,調整相處的方式,建立能讓彼此都感到安心的親子關係。

【各界推薦】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曲智鑛|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臨床心理師 
──傾聽推薦 

天底下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很多的愛並非建立在理解孩子的需求上,在這樣的狀態下,不僅給愛的父母很疲憊,接受愛的孩子也會有情緒和壓力。

「孩子到底在想什麼?」這是每位父母在行動前需要花時間釐清的。這本書是很好的一本指南,能幫助爸爸媽媽認識孩子內心的想法,有了理解做為同理的基礎,讓父母更有能力照顧孩子的需求。

本書深入淺出,透過許多實際案例討論,讓讀者更能增進對孩子內心世界的理解。如果過去的你常陷入親子溝通的泥淖中,那麼這本書將是你改變的開始,讓你有機會看見孩子的需求,誠摯推薦給您!

──曲智鑛|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不焦慮的教養練習,不只是家長的不焦慮,更是延伸到孩子的不焦慮。作者以精神科醫師與家長的雙重體悟,替孩子把心聲說出來。讀著這本書,您將可以照顧自己,也照顧孩子的內心。

──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作者簡介】Sawa醫師

兒童精神科醫師,也是擁有國家資格的心理師。1984年出生於日本三重縣的醫師世家,在藥師媽媽的菁英教育下,立志進入醫學院,不過成績最好的時期是小學四年級。高中畢業後,重考了一年才考上醫學系。自藤田醫科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精神科擔任住院醫師。生下長女後,儘管對育兒之路充滿期待,但撫養具有發展障礙的孩子使她身心俱疲。幾年後決定離婚,以單親媽媽的身分撫養兩名女兒。

後來,長女開始拒學,並經診斷確認有發展障礙,出於「想幫助跟自己一樣,為了有發展障礙並拒學的孩子而煩惱的家長」的願望,她辭去醫院的職務,在名古屋市開設「鹽釜口身心診所」。

儘管專長是兒童精神醫學,但來訪者不分男女老幼,年齡層分布十分廣泛。曾有患者的母親表示:「不但解決了孩子的問題,當我開始學著放下焦慮後,生活也變得更平靜了。」、「同樣身為人母的醫師所說的話讓我深受鼓舞,她平常在社群網站上的貼文也幫了我不少忙。」甚至還有患者在診間流淚道謝:「只要看到醫生的臉就能安心了。」、「醫生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

診所開業後,預約天天爆滿,至今已幫助超過30,000人。2023年11月就任為醫療法人霜月之會理事長。

〔譯者簡介〕陳聖怡

曾留學東京。享受有日文的生活。2013年開始踏入譯界,熱愛筆譯。譯作已逾百冊,包括《一人份幸福部屋》《前3分鐘超感謝筆記》《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等。
連絡信箱:kawahijiri66@gmail.com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700128
ISBN:9789861374772
EISBN:9789861374789
256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Hyread、Pubu、momo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PChome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請鼓起勇氣面對孩子真實的想法

1章 爸媽,我想要安全感

孩子的心聲01 爸媽,你們為什麼這麼著急?
       →請讓家成為能讓孩子覺得安心的地方

孩子的心聲02 只要看到媽媽的笑容,就覺得很開心
       →孩子若能與父母建立穩定的依附,就能長成內在穩定的大人

孩子的心聲03 不要隨便說「不用擔心」
       →請同理嚴重焦慮的孩子:「你很害怕,對吧?」

孩子的心聲04 怎麼跟剛剛說的不一樣?
       →父母前後矛盾的言行,會讓孩子感到困惑

孩子的心聲05 「你就是這樣才交不到朋友吧?」
       →別因為擔憂而控制孩子

孩子的心聲06 我想得到更多認同
       →請趁孩子還小時,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的心聲07 是我害爸媽吵架的嗎?
       →與另一半吵架後,請讓孩子看見你們和好

孩子的心聲08 要是媽媽覺得難受,我也會很難受
       →不需要一個人獨力養育孩子,可以多多依賴他人

孩子的心聲09 有時候,只要陪在我身邊就夠了
       →難受時不要獨自承擔,請勇敢求助

2章 爸媽,我不希望你們生氣 

孩子的心聲10 不要那樣對我嘆氣
       →請記住,孩子會因為父母的些微反應而沮喪

孩子的心聲11 拜託顧慮一下我的心情,不要逼我!
       →孩子不是遙控車,強迫反而不利於他們成長

孩子的心聲12 就算不對我大吼,我也會懂
       →別為了「方便」抹殺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心聲13 不要老是碎念同一件事
       →你總是想說就說嗎?孩子也有他想聽才聽的時候

孩子的心聲14 不要一直對我下指令
       →對孩子傳達想法時,請解釋父母的立場,好好與孩子對話

孩子的心聲15 不要把你們的想法硬塞給我
       →不要把自以為正確的觀念硬塞給孩子,用「我訊息」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心聲16 父母的話永遠是對的嗎?
       →孩子擁有父母不知道的內在世界

孩子的心聲17 爸媽也不是什麼都會啊!
       →「父母也會犯錯」的事實能讓孩子有所學習、擁有安全感

3章 爸媽,我想要自立

孩子的心聲18 別拿「擔心」當藉口來控制我
       →重要的是冷靜分辨,感到受傷的究竟是孩子,還是父母自己

孩子的心聲19 你們就這麼不放心我?
       →當你覺得孩子「走這條路比較有前途」時,請務必留心

孩子的心聲20 一天到晚要我這樣那樣的,煩死了
       →請想想:父母的這些「一定」,真的非做到不可嗎?

孩子的心聲21 不要隨便介入我的人際關係
       →覺得孩子「可憐」時,先深呼吸,再多觀察一下

孩子的心聲22 爸媽緊張的話,我會更緊張
       →重要的是「不過度焦慮」

孩子的心聲23 爸媽這麼痛苦,是我害的嗎?
       →沒有什麼比父母的笑容更能令孩子安心

4章 爸媽,請你們信任我

孩子的心聲24 你們是不是覺得「反正我什麼都不會」?
       →先停止自認為對孩子好的舉動,並思考該行為真正的意義

孩子的心聲25 請認真看著我、聽我說、相信我
       →只要好好看著孩子,陪在他們身邊就好。看似簡單,卻很難做到

孩子的心聲26 請在一旁守護我就好,不要指手畫腳
       →對孩子保持信心。即使只是默默陪伴,也能傳達自己的心意

孩子的心聲27 既然爸媽說「有意見就講」,那就讓我說啊!
       →沒有傾聽的意願,孩子就不會主動開口

孩子的心聲28 讓我自己去試試看
       →讓孩子親自嘗試,才能從失敗中學習

孩子的心聲29 結果不如預期的話,該怎麼辦?
       →改變視角,就能找到重新挑戰的機會

孩子的心聲30 沒考上的話,這輩子就完蛋了?
       →父母認為的失敗,真的是失敗嗎?

孩子的心聲31 我不會再照爸媽的話去做了
       →青春期是獨立自主的開始

5 爸媽,能不能請你們放手?

孩子的心聲32 你們說的「為我好」,是真的為我好嗎?
       →「父母的期待」也會壓迫孩子的心

孩子的心聲33 爸媽,你們真的是這麼想的嗎?
       →自己的價值觀是否受到別人的影響?是否讓孩子感到痛苦?

孩子的心聲34 希望爸媽能多在乎我的心情
       →請養成習慣,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在控制孩子

孩子的心聲35 為什麼要我完成你們的夢想?
       →別強求孩子變成父母理想的模樣

孩子的心聲36 為什麼你們都不聽我說?
       →孩子並不是父母的財產

孩子的心聲37 只要照爸媽說的去做,就絕對不會錯嗎?
       →要勇敢放手,讓孩子自己作主

孩子的心聲38 爸媽今天的心情好不好?
       →別讓孩子看父母的臉色,讓他們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孩子的心聲39 我就是會在意爸媽的看法啊!
       →請經常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是否恰當

6章 爸媽,請你們接納我

孩子的心聲40 爸媽只會在我聽話時才稱讚我
       →親子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要以對等的態度相待

孩子的心聲41 父母的期望太沉重了
       →不要用父母的期望來操控孩子

孩子的心聲42 我什麼都不會,活著有什麼用?
       →要讓孩子好好活著,最重要的是接納他的存在

孩子的心聲43 對不起,我不是你們想要的小孩
       →請告訴孩子「我以你為榮」

孩子的心聲44 無法去學校上課的我是不是很沒用?
       →同樣是拒學,原因、狀況和改進的目標也有百百種

孩子的心聲45 請不要討厭不夠努力的我
       →請告訴孩子,不管他努不努力,他的價值都不會改變

孩子的心聲46 不要擺出一副什麼都懂的樣子
       →不要過度探究自己不懂的事

孩子的心聲47 不要為我的人生決定「正確答案」
       →既然沒人知道什麼是人生的「正確答案」,不如把「孩子的選擇」當成正確答案

孩子的心聲48 當我的爸媽壓力有這麼大嗎?
       →不需要拚命當個「好爸媽」

孩子的心聲49 每天都有一堆事要做,好痛苦
       →請回想一下孩子出生時的喜悅

孩子的心聲50 人生很開心嗎?
       →不必非得給孩子什麼不可,最重要的是帶著笑容陪伴孩子

後記 用愛與理解照亮生命之路

看更多

 

〈前言 請鼓起勇氣面對孩子真實的想法〉

 

每位家長的教養煩惱不盡相同。

 

 

有些父母會過度保護,總是走在孩子前方,以免他們遭遇失敗。

 

有些父母愛操心,對於教養沒有自信,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孩子而整天提心吊膽。

 

有些父母愛管閒事,始終無法信任孩子,總會忍不住插嘴干涉。

 

有些父母雖然感到不安,卻又不敢找人商量,獨自面對教養上的種種問題。

 

還有些父母完全不覺得自己的孩子可愛,不知道該怎麼跟他們相處……

 

 

身為兒童精神科醫師與身心科診所的院長,我平常所接觸的患者從五歲以上的孩童到大人都有;而來到診所的家長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全心全意為孩子著想」。

 

我想各位也一樣,帶著「為了孩子好」的信念,一路努力過來。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或是會導致親子關係惡化,或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反而讓他們難以獨立自主。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卻在不知不覺中導致親子關係惡化,未免也太令人難過了吧。

 

因此,我們應該先有一項認知:要是以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久而久之就會養出更多「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好想消失」的孩子。

 

一切從「明白」和「察覺」開始

 

現在正在養育孩子的各位,如果你認為教養之路真的非常辛苦,也遭遇許多困難,卻又希望能跟孩子一起幸福生活的話,請務必鼓起勇氣讀完本書。

 

因為,這是一本「讓父母了解孩子心聲的書」。

 

我想告訴各位家長「孩子事實上是怎麼想的」,希望能幫助各位改變對待子女的方式,安心、放心地養育他們。

 

 

只是,每當我這麼說,就會有父母覺得「完了,我的教養方法不對」或「已經來不及了」,並感到自責。

 

事實上,重點在於「明白」並「察覺」本書所寫的內容。

 

「未知」會讓我們感到不安,人皆如此。不論什麼事,只要了解它、有意識地去思考,就會知道什麼才是適當的處理方法。

 

而且我認為,如果父母能對孩子懷有「不論你是什麼樣子都很好」的信任感,就不容易養出覺得「活著好痛苦」的孩子。

 

身為家有拒學兒的單親媽媽

 

別看我講得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事實上我也曾為教養傷透腦筋。

 

我是一位診療兒童身心問題的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一名單親媽媽,育有十歲與八歲的兩名女兒,大女兒則有發展障礙與拒學的情況。

 

我仍是個不夠成熟的母親,老實說,我也曾懷疑:自己真的有資格寫這本書嗎?

 

不過,正因為我有許多相關經驗,才能寫出有別於空泛理論的教養之道,並讓我提筆寫作;而書裡也寫出自己許多羞於見人的經歷。

 

 

我透過自己的教養經驗體會到一件事。

 

那就是「別再為了孩子過度操煩。孩子並不想讓父母擔心,也都希望父母能擁有笑容和幸福」。

 

不完美也沒關係

 

當你為孩子的事情煩惱時,首先最重要的,是分辨問題歸屬。這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看看:「在什麼範圍內,是身為家長的你要處理的問題?在什麼範圍內,是孩子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從這個觀點來分辨,應該就能察覺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問題」。

 

哪些部分是家長自身的焦慮?哪些部分是孩子真正的煩惱或問題?或者有可能根本不是問題?我經常透過這種方式,幫助前來就診的親子以客觀的角度審視自己所面對的狀況,必要時再介入治療。這就是我身為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職責。

 

 

不完美也沒關係。

 

偶爾感到不安也沒關係。

 

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所有家長和孩子包容彼此的不完美,獲得安穩的生活。

 

也希望各位在讀完本書後,多少能放下心裡的重擔。

看更多

試閱

〈孩子的心聲01  爸媽,你們為什麼這麼著急?〉 

總是忍不住插嘴的沒耐心媽媽

某天,一位拒學的九年級女生跟著媽媽來到我的診所。
「最近學校的情況還好嗎?」
我在診間裡對那孩子提問,她卻露出有點複雜的表情,一動也不動。
那孩子剛剛走進診間時,臉上表情十分僵硬,顯然很緊張。
儘管對她提問,但她似乎無法確定自己的回答是否會惹母親生氣,於是偷偷瞄了母親一眼,結果依然沉默不語。 

診間裡持續了大約四、五秒的沉默,就在她看似要開口時,母親用有點強勢的口吻搶了話。

「你有一陣子沒去上學了對吧!」

明明只要再多等一下,孩子就會主動開口了,但是像這樣忍不住插嘴的家長其實不在少數。

在診間裡,當我想跟孩子說話時,往往會故意不看向家長,只與孩子四目相對,而且動作會明顯到其他人都看得出來的程度。

我希望來到診間的孩子能明白,他們眼前的醫師「想聽你說話」。

然而,我連正眼都沒給過的家長卻經常代替孩子回答。這樣的家長絕大部分都有過度干涉和操心過頭的傾向。

因為他們無法耐心等待孩子回答。

兒童精神科醫師在意的是什麼?

不論是誰,來到精神科診間都會緊張,尤其是第一次看診,出現五秒或十秒的沉默是很正常的,有時甚至會長達三十秒。

從精神科醫師的角度來看,患者的「沉默」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患者需要多少時間思考並表達出來,是憂鬱症診斷時的一大重點。

除此之外,沉默也能讓對方明白我想給予的訊息:「我會等到你願意回答為止。在這個安全的地方,你可以放心地暢所欲言」。

因此,我不會因為患者不發一語而傷腦筋,只要在看診時間容許的範圍內,我都會等對方主動開口。

但不知道是陪同的家長無法忍受沉默,還是覺得「不能讓醫生等太久」,常會急著解釋「這孩子個性就是這樣,才會遇到這種事」。

事實上,我對於觀察親子之間的距離感一直很有興趣。

有的孩子害羞到無法自己回答,會偷偷對家長耳語;也有孩子會對父母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

並不是一定要有什麼反應才是對的,我只是會默默觀察親子之間的距離感和氛圍,並記在病歷上,做為日後看診的參考。

其中也有些孩子會明顯表露出畏懼父母的樣子。

眼前這位九年級女生也一樣。

她們母女之間散發出一股難以言喻的緊繃感。

我很難解釋這是什麼感覺,如果要用一個詞彙形容那位母親,我想應該是非常「端正」吧。

就連我,在她面前都不禁抬頭挺胸,緊張到似乎要冒汗了。

不論用字遣詞或態度,那位母親絕不負「彬彬有禮」這四個字,也會不時露出微笑,但總讓我覺得有點可怕。

一想到那孩子每天都要承受我當下感受到的緊張……我想她身邊應該沒有能讓自己真正放鬆的地方,說不定每天都活得很辛苦。

我完全無法想像那孩子在家安心生活的模樣。

 

有「安全感」,才能聽見孩子的心聲

我曾為了能在看診時好好聽孩子說話,先請家長留在候診室,以便與孩子單獨對談。

根據後來我從孩子那裡聽到的說法,雖然爸媽嘴上說「不去學校也沒關係」,卻又會因為他不去學校而生氣,讓他很難受。

當然,親子之間的氛圍無法用數值測量,就算在同一位母親面前,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我一樣覺得緊張。

就算同樣是精神科醫師,其他醫師的感受也可能跟我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要是孩子經常感到緊張和不安,就不會表現出他原本的個性,導致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出現各種偏差。

父母的態度、說話的方式、家裡的氣氛,對孩子精神狀態帶來的影響往往比父母想像中更大。

要是忽略這一點或置之不理,可能會使孩子的內在狀態惡化,甚至成為引發精神疾病的原因。

當然,我並沒有想告訴家長們「要笑口常開」。

家長應該也為孩子的事情煩惱了很久,難受了很久。

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著急慌亂。我能理解懷著這種心思來到診間的家長有多痛苦。

然而孩子對家長的情緒是很敏感的,當父母著急、難受時,孩子感受到的著急與難受將會加倍。

希望各位家長明白,父母所給予的安全感,將對孩子帶來莫大的影響。


醫師媽媽的叮嚀請讓家成為能讓孩子覺得安心的地方

〈孩子的心聲05  「你就是這樣才交不到朋友吧?」〉

父母「製造恐慌的話語」,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前面曾提到,打造能讓孩子真正感到放心的場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則是希望父母不要因為「不放心」而試圖控制孩子。

許多家長經常會對幼童說:

「你不乖的話,我就要把你丟在這裡喔!」

「你不○○的話,鬼(警察、很凶的阿伯或其他)會來抓你喔!」

事實上,會說「要把你丟在這裡」的家長,幾乎不會真的把孩子丟著就走;大人也知道,根本不會有鬼跑來抓小孩。

但是,感受性強、天真無邪的孩子並不了解這些。

利用這種會製造恐慌的話語來控制孩子,只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累積心理負擔。而且,光是利用不安和恐懼來約束孩子,並不能讓他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就算孩子漸漸長大,還是有不少家長會用「說謊會被警察抓走喔」、「說這種話會沒朋友喔」、「不努力念書,以後會變成沒用的大人」……之類的話語來煽動不安和恐懼,試圖控制孩子的行為。

也許是因為不少家長都是這樣被嚇大的,所以沒有多加思考,就對自己的孩子脫口說出同樣的話。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覺得父母是無可替代的存在,因此利用製造恐慌來控制孩子,還算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但長此以往,很可能會養出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製造恐慌的話語」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和行為

長年在父母恐嚇下長大的人,所受到的影響往往比我們以為的更深。

比方說,許多孩子都對父母這句無心的話語難以忘懷:「你要是……的話,就沒有人要跟你一起玩喔!」

一般而言,人類大約在十歲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期。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春期的孩子最在意的是「自己在社會中是怎樣的存在」、「自己在別人眼裡是怎樣的人」。

「在意他人目光」是發展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但從小就在「你就是因為這種個性,才會沒朋友」等話語中長大的人,一旦遇到不如意或挫折,往往傾向做出負面解讀,認為「因為我是這種人,所以才會沒朋友」。

各位家長,你是否曾對孩子說過「你再這樣下去,長大後會變成沒用的人」之類的話?

有些人的性格原本就偏內向、怕生或文靜,不擅長交朋友;每個人的行為和溝通方式也都會因性格和發展特徵而有所不同。

實際上,前來就診的孩子裡,有不少是在班上有點獨來獨往、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處,或是對溝通能力沒有自信的人。但就算在目前的班級裡交不到朋友,或是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沒有自信,也未必會一直這樣下去。

明明已經為人際溝通而煩惱了,要是父母還在一旁落井下石的話,更會讓孩子深信自己真的是沒用的人,甚至越來越抗拒建立人際關係。

父母在不經意間製造的恐慌,會對孩子未來的人生造成不良影響。

此外,一個人若是長年受制於父母製造的恐慌,等到他自己成為父母後,也往往傾向於利用恐慌來控制孩子。

如果你也會不經意地對孩子說出製造恐慌的話語,請先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曾想藉由製造恐慌來控制孩子」,進而察覺自己過去的行為。只要這麼做,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會逐漸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有些父母會因為察覺自己過去的行為而感到不安,或是覺得虧欠孩子,但是請放心,「察覺」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只要有所覺察,就能改變行為。

教養方式隨時都能改正,所以也別忘了誇獎一下能察覺過失的自己喔。

 

【醫師媽媽的叮嚀】別因為擔憂而控制孩子

〈孩子的心聲18  別拿「擔心」當藉口來控制我〉

比孩子更激動的母親

有些家長會將孩子的遭遇的化為自己的不安。

曾有位母親獨自前來,說:「我家念國中的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日子過得很痛苦,希望醫師能幫忙開診斷證明。」

要開立診斷證明,就必須有診斷的事實,也就是要先為孩子看診才行,因此我請這位母親帶她念國中的女兒過來。但實際問診後,我發現這孩子的說詞與母親並不完全符合。

母親表示:「女兒的內心嚴重受創,晚上根本睡不著,飯也吃不下。」

然而當我問那名女兒「睡不著的情況大概持續多久」時,她卻冷靜地回答:「沒有啊,我睡得著,也吃得下。」

我一頭霧水地看向母親,卻發現她用非常可怕的表情盯著孩子,拚命對女兒使眼色。

這位母親可能是故意說得比較誇張,好讓我開立診斷證明吧。

經過仔細問診,發現這孩子的確遭到霸凌,內心也並非完好無傷。

但母親所受的傷遠比女兒更嚴重,大概是無法忍受「我的孩子被霸凌」吧。

母親急切地對我傾吐孩子遭到霸凌的事,但我看著在一旁沉默聆聽的女孩,心想真正需要治療的,或許是這位母親。

真正深受霸凌困擾的明明是孩子,受傷吵鬧的卻是母親。

在我看來,將女兒搞得團團轉的,其實是聲稱「這孩子一定傷得很重」、「她過得很痛苦」的母親。

這就是親子之間的「痛苦界線」沒有清楚劃分好的狀態。

後來,這位母親拿著診斷證明去學校,聽說還對老師「稍微」誇大了事情的經過。

我只能對這孩子深表同情,辛苦她了。

冷靜看著因女兒受苦而大吵大鬧的母親,那女孩的模樣著實令我印象深刻。

那位母親有自己的價值標準,也有身為母親的情緒,她當然可以因為孩子遭遇霸凌覺得受傷,而這也的確是事實。

但是,孩子感到受傷的程度未必和她一致。

遇到這種事,我認為,父母們最好能冷靜地重新思考「我都這麼痛苦了,孩子一定跟我一樣痛苦才對」的成見。

 

這分焦慮到底是誰的?

毫無例外的,前來求診的家長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而擔憂,但其中也有家長不過是自己一頭熱地(這麼說或許有人會生氣)感到焦慮。

我也曾對聲稱「只要能解決孩子的問題,我就不必再煩惱」的母親說過:

「你所說的『問題』,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這個提問,也希望各位父母能時常放在心上。

【醫師媽媽的叮嚀】重要的是冷靜分辨, 感到受傷的究竟是孩子,還是父母自己

 

〈孩子的心聲28  別拿「擔心」當藉口來控制我〉

請教孩子如何克服失敗,而不是避免失敗

前面曾提過一位規定孩子「只能跟成績好的同學來往」的媽媽,雖然我媽媽也是這樣,但很多家長之所以這麼做,多半是因為「不想讓孩子遭遇挫折」。

比方說,我曾遇過一位家長,會偷偷檢查念高中的女兒手機,甚至還會一一確認孩子跟朋友互傳的訊息。

也曾遇過一位母親,會趁女兒(同樣也是高中生)熟睡時解鎖她的手機,再將她不希望女兒來往的對象連絡資料刪得一乾二淨。

結果那位女兒罹患了厭食症,歷經千辛萬苦才終於康復。我想,這種過度干涉的親子關係應該是導致她發病的原因之一。

不論是誰,想必都曾在與朋友的互動或戀愛關係上遭遇過挫折。

像是對朋友說了不該說的話,結果引發糾紛;或是忙著談戀愛,導致無心念書;又或是因為年少輕狂,無意中鑄下大錯。

但有時候就是要經歷挫折,才會學到教訓。

有些家長會認為:「正是因為愛自己的孩子、為了他著想,才不希望讓他遭遇失敗。這樣哪裡有錯?」

這當然也是一種愛,但要是父母凡事都搶先幫孩子準備好、避免他受挫,孩子就會在不曾經歷失敗的狀況下進入社會。

然而一旦沒有父母在身邊,這樣長大的人就不會知道該怎麼辦,很可能什麼事都做不到。這時候才遭遇的挫折,有時會嚴重到會讓我們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甚至造成精神崩潰。

因為,我自己就有這種經驗。

父母對孩子的持續「管理」,會讓孩子即使長大了,仍分不清楚這究竟是自己的人生,還是父母的人生。

以前當我感到迷惘的時候,腦海裡總會浮現母親的臉,思考:「媽媽會怎麼想?」只要腦中的母親對我說「好」,我就會覺得安心。

但另一方面,我的內心深處仍有種「不論我是死是活,好像都沒什麼差別」的想法。我對自己活著的感受就是這麼淡薄。

最後,我成為一名醫師,母親或許會因此認為「我的教育方式果然沒錯」。

確實,我能成為醫師,固然有部分多虧了母親的教育熱忱,我也無意批評母親的做法完全錯誤。但我內心的某個角落依然這麼想著:

如果我當初能靠自己的力量多去闖一闖的話……

現在的我會看見什麼人生風景呢?

每個人都必定遭遇某些挫折,重要的是如何克服與跨越。因此,父母的責任不在於讓孩子避免失敗,而是教他們如何克服失敗。

同時,也要告訴他們:「就算你失敗了,我也會站在你這邊。」

 

【醫師媽媽的叮嚀】讓孩子親自嘗試,才能從失敗中學習

〈孩子的心聲31  我不會再照爸媽的話去做了〉

青春期是讓父母檢視「既定思維」的機會

從小學高年級到國中這段期間,孩子會進入青春期—站在父母的立場,就是變得「叛逆」,有些家長甚至會不知道該怎麼對待這個年紀的孩子。

但我認為,孩子的「叛逆」絕不是什麼壞事。

從這個時期開始,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並萌生出不想再依賴父母的自立心,是極其正常的發展過程,沒必要以負面的眼光看待。

另一方面,如果改變一下觀點,我們也可以把青春期視為「父母就算想控制孩子,也控制不了」的時期。

身為父母,如果正因為孩子的「叛逆」而苦惱,不妨藉此機會思考一下:自己過去是否會不自覺想操控孩子?

不只是青春期,每當父母對孩子感到煩躁,或是屢屢為了「這孩子為什麼就是做不好」而困擾時,可能代表父母心中有個「應當如此」的理想或模範,並受到這些既定思維所限。

比方說,孩子拒絕上學。如果父母心裡有「一定要上學」的價值觀,想必就會對孩子的「反抗」或「叛逆」感到混亂、焦慮與憤怒。

但事實上,不是只有在學校才能學習。在現今的學校系統以外,已有越來越多團體或組織能協助這些不適應學校的孩童。只要找出學校以外的學習方式和場所,當孩子哭著說「不要上學」時,家長或許就能產生不同的想法,也能產生「不用逼孩子去學校」的選項。

當然,考量各種因素後,說不定家長還是覺得去學校會是比較好的選擇。無論最後決定如何,在父母判斷孩子要不要繼續去學校學習之前,都請先傾聽孩子的心聲。

 

▍「反抗」是成長的證明

當孩子反抗父母時,做父母的也許忍不住會想罵人,但這時候,希望父母們能先停下來想一想:「自己長久以來所堅信的價值觀真的是完全正確的嗎?」

另一方面,也希望父母們能思考一下,孩子的反抗會不會是自己的言行舉止造成的?

同樣以學習為例,也許父母親自己從小就覺得「一定要上學」、「一定要考到好成績」,也這樣一路努力過來,於是很理所當然地把自己一直以為的這些「理應要做」、「做得到才對」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

自己是否過度強求孩子實現父母自身的理想呢?

首先,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

有了察覺,就能改變。只要我們發現自己已在無意間將價值觀或理想套用在孩子身上時,就能開始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

另一項希望各位父母千萬要記住的重點是,青春期就是孩子藉由反抗父母和社會以獲得成長的心理發展階段。

走在父母鋪好的路上,雖然很難遭遇挫折,然而這樣的孩子一旦沒有父母在背後操控,就會感到焦慮。

這個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像是出獄後回到社會的更生人,因為沒有培養出足以獨立生活的技能,所以很容易重操舊業、回到監獄。

孩子受到父母過度保護的時間越長,就越沒有一個人活下去的自信,很容易認定光靠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教養最大的目的,應該是要讓孩子能在社會中獨立生活,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人生。

比起照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父母更應該陪伴孩子學會自立。

【醫師媽媽的叮嚀】青春期是獨立自主的開始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