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自癒者在重新撫育階段領悟到原來自己一直懷怒,卻始終沒有發出來。請你一定要允許憤怒流瀉出來,感受那股怒氣,然後,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去溝通那股怒氣,但不要期待別人肯定你的真實感受或體驗。


重新撫育很難,而且要持續不懈。在推動改變的媒介中,重新撫育最深刻,需要花時間不斷調整,因為我們的需求每天都在變——其實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重新撫育需要練習——這項作業因人而異,需要我們理解自己持續進化的需求和應對策略。

我要警告大家:開始之後會有餘波。很多自癒者社群的成員來信說父母、家人,甚至是朋友,都很排斥他們展開重新撫育的階段。我收過最驚人的一封信是自癒者社群成員的媽媽寫給我的。她寫信來責怪我「洗腦」了她的小孩,導致孩子開始重新撫育而和她斷了聯繫。我怎麼能怪她把矛頭指向家庭以外的人呢?她這一輩子都活在制約模式裡,可是她女兒現在主動地做出了改變。責怪外人很正常,或許對她來說還比較安全,這樣她就不用思考世代傳承的模式如何影響女兒的決定。

我們不只要面對別人的批評,還要面對內心的指責。很多人在療癒旅程中都會覺得寂寞孤單,尤其是在重新撫育的階段。重新撫育逼我們近距離接觸真我,如果你和真我沒有強烈的連結,可能會很氣餒。這可能會讓你沒有安全感,覺得比剛開始的時候還要孤單,甚至有些人會覺得這麼開放地面對自己很煩、沒結果。如果你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就沒辦法深入重新撫育。 

溝通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對方的經驗,而是要表達你的真實感受。如果你期待父母道歉,我建議你先不要這樣進行。

許多自癒者在重新撫育階段領悟到原來自己一直懷怒,卻始終沒有發出來。睜開眼睛看清楚以前別人怎麼讓我們失望、拒絕我們、造成我們的創傷,都會喚醒潛在的憤怒,甚至讓人暴怒。有些人可能會怪父母讓我們受苦;有些人可能會希望父母能忽然出現,親自己一下,然後一切就會變好,那是他們童年的希望。至少,很多人希望痛苦能夠被看見。會解決問題的人往往都想要有具體的解決方案;事實上,許多自癒者會回去找父母,要求他們聽見自己的心聲,或要求他們道歉。

有些人或許願意展開這種對話。我和許多自癒者談過,他們在經歷了痛苦但真誠的對話後,親子關係獲得改善或變得更深刻。如果你覺得說出真實感受對你重新撫育的旅程有幫助,那就去做吧。溝通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對方的經驗,而是要表達你的真實感受。

傳遞我們的感受與我們如何看待過去,這兩件事本身就很有價值。如果你可以找到這項價值,而且能騰出空間給接下來的反應,包容各種反應,你就做好了準備,可以展開對話。如果你期待父母道歉、認可你的感受或承認你的經驗,我建議你先不要進行,等你更能包容不確定的結果再說。你的內在療癒最重要。父母對這些討論的接受度,往往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高。這很合理,畢竟父母在制約狀態下活了一輩子,他們花了數十年學來的行為不會被你一指出來就憑空消失。他們一定會很困惑。有時這些討論帶來的傷害或許比正面效果還多,他們甚至會對你發火。

這一切都是要讓你知道,掘出怒意很自然,讓那股怒意吞噬你也很容易。請你一定要允許憤怒流瀉出來,感受那股怒氣,然後,沒錯,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去溝通那股怒氣——但不要期待別人肯定你的真實感受或體驗。唯有你才能肯定你的真實感受。你的真實感受確實存在,因為你經歷過,不是因為別人說存在才存在。

*妮可・勒佩拉(Nicole LePera)發起的每日自我修復療程,400萬人見證。她個人的身心靈覺醒,發展成一場國際運動。

我想趁這機會提醒有小孩的讀者深呼吸。父母進入重新撫育階段時,通常都會懷著強烈的恐懼與愧疚,忍不住想到自己可能辜負孩子(或已經辜負了孩子)的種種方式。

「我要怎麼確保我不會對孩子這麼做?」這問題幾乎每天都有人提出。

我們就直說吧:你沒辦法。

養育孩子很難,還會引起很多情緒反應。調整自己的頻率,讓自己活在當下,然後還要和別人調頻以符合他們的需求,這要求太高了。事實上:你會犯錯。你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會搞砸一些事。這不但沒關係,而且長期來說還有些好處。體驗一些壓力可以協助孩子建立復原力,這是情緒成熟度的關鍵原料。

--本文摘自《全人療癒:你就是自己最棒的治療師,400萬人見證的每日自我修復療程》第11章〈成為自己睿智的內在父母〉

作者妮可・勒佩拉為美國知名整體心理學家,從療癒自己的親身經驗中,提出全新的自我修復概念:身心自癒力。她在2018年創建「整體心理學家」帳號,提出「每日自我修復療程」,在Instagram掀起一波風潮,一年內全球就有近百萬人響應,在各社群平台參與#selfhealers計畫。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