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青:「這本書批評的是美國,但每一點都可以拿來看待台灣。」
這周因為滑到朱家安的臉書,於是用電子書買了桑德爾的新書《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看完以後發現這本書不只是引戰,而是對著左派右派說:你們都是虛偽、自私、傲慢又自以為是的菁英份子!
有這麼嚴重嗎?
對的,如果你認為現在所享有的成就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那你比世襲貴族還要糟,貴族至少知道自己多少出自於幸運,但現在的菁英份子透過教育體系的強化及階級複製,成為了更殘暴,對社會弱勢者更加以羞辱的一群人。
這本書就是這麼兇,英文書名《The Tyranny of Merit》直譯為「才德的暴政」,中譯版「成功的反思」(編按*),減低了這本書的批判力,這本書極為激進,可以說是更兇,更直接並且更具批判性的檢討現在的菁英社會。這本書戰力滿點,可以說是桑德爾級的筆戰,當代最雄辯的政治哲學家用一本書的規模全面開幹,而且引經據典的不帶髒字,看完後我自己都覺得被罵到了,可是又罵得這麼的有理......
●
他點出了成功神學使價值扭曲、雲端左派與自以為要保護的群眾脫節、教育體系合理化了階級差異,大學入學選才制度讓國家扼殺青少年人格,痛斥自由主義者傲慢享受福利卻撕裂群體,金融業者的虛假泡沫對群體毫無貢獻。
他主要的論點指出,現在的主流菁英是強調自己的努力,認為自己因為努力而成功,這反映在學歷之上,擁有名校學歷的人成為了貴族菁英,同時壟斷了政治、媒體、教育研究經費、社會威望,卻比上一代血統貴族菁英更為傲慢,因為自己的成功可以說是「我努力來的」,同時也可以運用到其他行業和成就中,「努力而來的成功」成為了社會可以接受的共識,但也造就了新的壓迫,這稱之為「才德制」。
過去的美國人不覺得「努力就可以成功」,多少會認為保有謙卑之心,一方面來自於神學與敬虔等人格特質無法在現實世界直接劃上等號,所以擁有其他種價值判斷,但全球興起成功神學以後,反而強化了「成功者享受資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種「成功者可以理所當然地享受財富、福利、尊敬」使新的菁英階級出現:透過文憑、學歷或者是特定職業的人會在社會上擁有較大話語權,並且影響政治,其他階級尤其是低流動性,提供直接服務並且與人緊密結合的職業,會被輕賤,斥為低下。
接著菁英社群或者是自認為精英的社群,會透過不自覺的傲慢來打壓他人,例如哈佛法學台大醫科之類的「大學文憑武器化」,這也讓精英階級容易陷入內耗,例如博士論文真假,或者是自己隱瞞自己重考事實,誇大自己的經歷及學位能力。
再來是階級複製透過學歷而強化,有些人死也要擠進去某種學歷之中,不惜多次重考來得倒資源,另一種則是父母提供大量的幫助,這種階級複製的過程比起貴族制度來說毫無差別,都是壟斷資源並且對於社群沒有貢獻的,但偏偏才德制出來的菁英更加傲慢自大,因為自己的成功經過「努力」和「考試認證」而強化,過去的世襲貴族多半知道自己的資源來自於幸運投胎,現在的智識貴族卻更少體悟到這一點。
他們掛在口上的是「你失敗是因為不努力」,這些新的菁英階級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科舉窄門,也就是鼓勵人們上大學,偏偏這是一個錯誤,這些讀過書的菁英用自己的方法是提供解答,但卻忽略了去問第一線的勞動者需要的是什麼,全靠一堆沒有真正從業的人員來指揮的結果,是勞工的待遇越來越低,加上文憑成為發言的門票,真正勞動者的聲音不被聽見,結果是社會越來越撕裂並憤怒。只有現在會出現個人主義加上菁英主義的極致表現:認為不努力或沒有辦法努力是自己的錯,加以責備,認為沒有買保險是自己的錯,認為沒有估計風險是自己的錯,完全用知識和聰明去羞辱失敗或不幸者,這些人不只不幫助,並且加以落井下石。
這些受辱者是很大一群不被看見的聲音,美國的大學學歷持有者只有1/3,台灣的大專文憑則是900萬,大學以上則只有700萬,台美相差不大,雙方在這點很相像,強調聰明,強調努力就會成功,強調窮人或出生貧寒也可以考大學或是國考,有沒有經歷國家考試的人會劃分成兩個族群,認定國家考試是努力的方向,卻忽略了考試屬於利己,對社會毫無貢獻產出。更糟糕的是文憑加上聰明,成為了行惡的通行證,這些人配得政府資源,應該要給予更多保護,在美國就是華爾街,在台灣的話則是大到不能倒的財團,他們的利益由國家保護,收買媒體,包裝成精英,讓下一代的菁英認為「從政者應該也是要高等文憑」。
【英國社會學家麥可.楊恩1958年發表的反烏托邦小說《菁英制度的興起》(The Rise of Meritocracy,或譯為《才德制的崛起》)。這是「meritocracy」(才德制)這個字首次出現。】
這讓精英虐待自己的下一代,逼著上最好的學校鍍金,有錢有勢的人不只是要給孩子繼承財富和集團總裁,更要孩子擁有努力過後的文憑來證明「天賦異稟」,結果是青少年的精神疾病、成癮及壓力過高,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這限縮了孩子對於世界的探索和接觸,變成只有被設計好的一切備審資料。
最後自然選出了一樣「名校畢業出現的總統及官員」,而學歷制度和考試制度也導致了官員的平庸,對話流於各種資料來資料轟炸,卻沒有辦法從第一線工作者身上找出最有利勞工的方案,能夠上台的都是學者,而非真正的從業人員,數字管理的結果是由上而下的更加苛刻。
●
同時因為菁英制度養成背景,政治人物越來越不願意公開表示自己的中心思想,大多數高學歷菁英知識分子的問題在於是某領域博士,習慣使用技術官僚語言,對民眾說「資訊不足」然後開啟會議討論,高學歷知識分子的在養成的過程裡面習慣於「找尋資料」,顯示出來的就是模擬兩可,四平八穩,離基層者越來越遠,清潔員、社區醫生、護理師、保護社工的待遇越來越差,地方的消防、警察裝備也沒有辦法給齊,結果是佔社會最大一群的人們被遺忘了,社會越來越少重視他們的存在,每一次公共服務的改革和經濟方面的措施都減少了他們的權力,導致這些工作不只收入降低,也沒有相對應的尊嚴和重視。
同時間對於勞動階級的羞辱也存在,學院聚焦於較新的研究,性別運動、族群運動成為顯學,勞動階級卻沒有多少學術關注,對於勞動階級的羞辱卻用別的方式出現,藍領階級永遠不會是主流的電影詩歌戲劇主角,幾乎被絕緣,否則就只能被當作配角或搞笑腳色,被討論時多半帶有輕蔑和羞辱,例如台灣的8+9,美國的勞工老粗。
更糟糕的是把階級羞辱當作是幽默,當藍領階級發現自己及周遭的環境全部充滿羞辱以後,將逐漸踏入無法翻身的絕望死,沒有尊嚴,沒有社會支持,菁英的輿論會指向自己沒有規劃好:做生意失敗是你笨或者是不努力,貧困是因為不存錢,疾病是生活習慣不良,意外是沒有做好風險控管。
這些人也無法期待政府給予支持幫助,政府面對人權上必須保障少數族裔、移民、弱勢者,於是陷入了自己努力排擠弱勢來證明價值,卻無法在理論上說服菁英階級 - 更糟糕的是,菁英根本不打算理睬這些人。
任何頭腦正常的人都會覺得家防社工和護理師比賭場大亨對社會有價值,股票交易員每秒鐘買進賣出可以賺滿滿,消防隊員和中學老師的待遇裝備卻不受重視,當我們這樣比較就會知道收入不能等於社會價值,但我們卻沒有辦法把社會所需要的價值榮譽給予他們。
這源自於全球化:有錢人透過自由貿易和開放賺了錢,然後回饋給那些失去利益的人,最終所有人都可以得利。這理論聽起來很好,事實上運作起來卻漏洞百出,結果是全球化造成的內部撕裂成本浮現出來,雖然支持者宣稱是開放與封閉之分,但事實上是菁英極端傲慢,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撕裂了整個社會。
我看完感覺桑德爾年紀大了以後,反而像托爾斯泰了......我決定去買這本書的實體版然後放在托爾斯泰的書旁邊。
桑德爾指出,機會平等並不是真正的社會正義型態,只是一個補救措施,因為機會不可能平等,只是比結果平等好一點,但可能真正要思考的,是不是有條件平等的可能。
這本書批評的是美國,但每一點都可以拿來看待台灣。
至於要怎麼解決,我想大家自己去看書吧。
他的解決方法更令人感到震撼......我的大腦大概落後他一百年吧。
(本文出自林立青臉書,獲授權轉載)
*編按:因原書名中的 merit / meritocracy一詞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讀者的理解有些微不同,作者邁可.桑德爾主動建議海外譯本可依據本書核心精神,另行發想合適書名,並同意繁體中文版名為《成功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