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室溫下,為什麼有人可以保持體溫,有人卻發冷?像這些很多人以為是「體質」的問題,可能都是腸內菌以某種方式造成的影響。由於我自己屬於敏感體質,對於書中所言深有感觸!


這本書 ──《腸理:一直困擾你的健康問題,都和腸內環境有關》的翻譯稿放在我的辦公桌上,〈前言〉的一段文字 ── 「細菌和人有共生關係,人類受到細菌的幫助,才得以維持生命的恆定性和健康。──吸引了我的目光。 

作者國澤純是日本藥學博士、日本腸道與免疫學第一權威,主持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分析過9000多名日本人的腸內菌,建立了分析用的大型資料庫。他利用科學的資料證實,腸內菌不僅與肥胖、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癌症等生活習慣有關,也攸關睡眠和壓力、失智症和憂鬱症等精神狀態。 

這個下午,我本只是想多少閱讀個幾頁。沒想到開始翻開第一頁,就一頭埋進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知識裡面。3個多小時,240頁書稿一口氣閱讀完畢,在稿子上畫線又做筆記……閱讀一本探求科學新發現的書,如同作者帶我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去尋求偉大又深澳的知識。 

這本書的內容有科學的依據,所以極具說服力。如作者所言,大家都小看了腸內菌對人體的影響。由於我自己屬於敏感體質,對於書中所言深有感觸,因此我感覺這本書能夠幫助許多人。我相信只要翻開它、詳細閱讀並依照書內的科學新觀念飲食,就可以有信心的走向健康之道。 


*多喝一杯優格就有可能改變你的身體。重點在選擇產品和食用的時間。

簡略提供幾個書中觀念:

1.我們的飲食不能只挑自己愛吃的食物,也要供給腸道細菌愛吃的食物再由細菌產生的代謝物(後生元)回饋人體,使人體產生有益成分。

2.腸道菌有數百種,要提供給這麼多種的細菌養分,就必須飲食多樣化 

3.偏食或只喜歡吃固定少變化的飲食,腸道菌種得不到養分,菌種死亡流失,腸道菌種失衡,免疫力最集中的腸道也跟著失衡,人體防衛力減弱,疾病逐漸產生。

4.需要常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益菌愛吃的),才能經過胃酸不易溶解、小腸不能足夠吸收後,移動到大腸供給大腸菌叢吸收養分。這些食物包括:膳食纖維含量較多的豆類、蘿蔔乾、香菇、金針菇,燕麥大麥、納豆,昆布、海帶芽…… 

5.腸內菌生成的代謝物(後生元)是人體健康關鍵後生元能抑制過敏症狀……抑制許多生活習慣病的發生。含有各類菌種的優酪乳、優格是細菌生成的有效成分,應依個別身體狀況補充,對健康非常有益。 

國澤純博士舉例,芬蘭人的脂肪攝取量偏多,但大腸癌患者卻相對較少,原因可能跟他們普遍食用傳統優格(viili)有關,這類優格黏稠到用湯匙一舀就可以拉長,這種質地正是雷特氏乳酸菌乳脂亞種生成的後生元。 

他依據大量腸道資料分析研究心得,我們的身體並不是只有食物所吸收的營養構成,就算我們不吃東西,生命也有作為超級生命體的腸內菌製造的有益代謝物支撐。 

我們必須接受新的飲食觀念──我們的健康是靠細菌的代謝物在支撐。實踐的作法就在這本值得閱讀與推薦的書《腸理》


腸內菌不僅與肥胖、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癌症等生活習慣病有關,
也攸關睡眠和壓力、失智症和憂鬱症等精神狀態,
更可作為新冠病毒等傳染病患者的重症化風險指標。 
基因不能改變,但是腸內細菌可以!持續 3 週就能改善腸道:

蔡英傑 臺灣益生菌研究權威
劉博仁 臺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闕壯理 怪奇醫學案例研究網紅醫師 

專業推薦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