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陳海賢老師來我們辦公室做客,我們問了他一個問題:心理學是一門顯學啊,大家都想學一點。但是它到底對人有什麼用呢?難道心理學只是研究人是怎麼想的嗎?可是大家更想知道的是:怎麼改變自己、突破自己啊。自己怎麼想的,哪有自己怎麼發展重要?為什麼市面上就沒有這樣的心理學作品呢?
陳海賢老師說,我一直就想做這件事。我們就慫恿說,你就做吧!然後就有了得到裡的《自我發展心理學》這門課。再沉澱、修改、反覆運算,就有了這本書 《了不起的我》。
那你就看得出來這本書的價值了。就像世界上有那麼多管理學的書,但是很少有一本書指導一個創業者從招聘第一個員工開始,怎麼一步步地把公司做起來。世界上有那麼多心理學知識,但是很少有一本書,能夠把行為科學、認知療法、家庭治療、積極心理學、精神分析、成人發展,這些心理學的知識分支整合起來,挑選其中有用的工具,服務於一個人的發展和改變。《了不起的我》這本書的價值和初心就在於此。
所謂給工具,就是給行動指引。
那什麼叫工具?我舉個例子。改變自己的第一步從哪裡做起?大多數人都會告訴你,是自省。但是「自省」是一個抽象的詞,它不是工具。身為一個常年減肥的人,我深深地知道,自省這個東西,搞不好就變成了自我否定,我怎麼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邁不開自己的腿呢?我是不是個沒有意志力的人……把自己一否定,就更沒有改變的動力了。
但是陳海賢老師把改變自己的第一步定義為「看清自己的選擇」。經常會有人說,我沒有選擇。我不想這麼早談戀愛結婚生孩子,但是我爸媽非要逼我,我沒有選擇;我在這家公司待得不舒服,但是我又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我沒有選擇。真相是這樣的嗎?你不僅有選擇,而且已經選了啊。你在個人自由和屈從父母之間選了啊,你在迎接挑戰和貪圖安逸之間選了啊。你看,你並不是沒有行動。不選也是一種選,不動也是一種動。
你可能會說,把「自省」變成「看清自己的選擇」,這就叫給工具了?對。區別就在於,自省這些詞,針對的是大腦。選擇這個詞,針對是身體。自省是概念,選擇是行動。所謂給工具,就是給行動指引。
書裡有個工具叫「心理免疫X光片」,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發明的。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假設你在心理上,有一套免疫系統,它跟身體的免疫系統是一樣的,排斥一切改變,拒絕一切外來的東西,有新東西侵入,他就讓你難受。身體上的免疫系統,是保護我們的。單心理上的免疫系統,不就是阻礙我們改變的那道屏障嗎?
拆掉這道屏障的第一步,就是看到它,甚至還要穿透它,看到它背後的東西。這可不就像給自己的心理拍X光片嗎?當然說是X光片,其實就是拿出一張紙來,在上面寫出四行字。
第一行字,你就寫,自己想達到的目標。比如,你寫的是,我想更有錢,我想更有創意,我想更開心,不好意思,寫的不對,更有錢是結果性的目標,更有創意是能力的目標,更開心是情緒的目標。你要寫的是什麼?是一個行為目標。請注意,我們講的所有心理學工具,都是針對行為和行動的。比如,我要更自信地表達。
下面接著寫第二行字:我正在做哪些和目標相反的行為。比如,我的目標是要更自信的表達,但是我經常沉默;我經常等別人說完,然後點頭說對對對;我說話的聲音太小等等。
對於心理現象,從來就是這樣,清晰地看到它,距離解決它就已經不遠了。
接下來這第三行字,就重要了:你要分析,這些行為給你帶來了哪些好處。別覺得你不認可的行為,就一定是壞的。不是。它一定是給你帶來了很多隱秘的好處。當然,這麼問自己,你覺得回答有困難的話,還可以換一個問法:如果不這樣做,你擔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比如,你表達不自信,那如果你很自信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你能想到的會發生最糟糕的事為何?你可能會說:「我擔心,如果我說出不同的意見,別人會對我有想法,我會被當作異類,會被排斥。我還擔心,如果我說得不對,別人會覺得我很蠢。」哦,原來這個隱秘的好處是避免衝突,避免被排斥,避免顯得蠢。X光機透視到這兒,已經越來越接近底層真相了。
但是這樣還不夠,接著來,還要寫上第四行字:你自己內心的重大假設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問?因為只要是旁觀者就看得明白,你把發表意見和被排斥劃等號,把說得不對和被別人覺得蠢劃等號,這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啊。你為何會這麼看呢?這是因為你內心裡有一個重大假設:只要發表不同意見,就會引發衝突。
(《了不起的我》採取封面封底雙書封設計,讀者隨時可以給自己了不起自拍。)
到了這裡,這台假想中的X光機,就幫你洞察了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統。你會發現,只要追問自己四個問題,你從「我怎麼能自信地表達」這個起點已經到很遠。原來只是一個空泛的願望,而現在呢?這四行字寫下來,你找到了什麼?找到了攔住你自我突破的刹車片。
找到了就拆掉它好了。比如,你可以嘗試表達的時候,用委婉的口氣,不引起衝突啊;你可以嘗試表達之前做詳盡的準備啊,不讓別人覺得你蠢啊。當然,最徹底的方法,是通過看到這個刹車片,洞察到它存在得毫無道理,直接讓它消失。
對於心理現象,從來就是這樣,清晰地看到它,距離解決它就已經不遠了。比如一個人照著鏡子是哭不出來的,就是因為他看到了自己的情緒,就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兩三歲的小孩子,容易情緒崩潰,倒地大哭,你只要在旁邊給他一邊逗他,一邊給他拍照,會幫助他迅速地平復情緒。這就是他看到了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打過一個經典的比喻:我們想要讓車運行,卻一隻腳踩著油門,另一隻腳踩著刹車,能量和動力就在這樣的空轉聲中痛苦地消耗著。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所有讓我們焦慮、讓我們難受的問題,都是因為在內心動力和刹車片之間存在一個衝突,空耗掉了我們的能量。心理免疫的X 光片,就讓我們清楚地看到這個衝突。然後拆掉它。
這就是心理學工具的力量。
《了不起的我》這本書裡,就充滿了類似的工具:如果你被焦慮淹沒,不知道該從什麼事情做起,你可以用「小步子原理」提醒自己;如果你總是擔心失敗,不敢行動,你可以用「奇蹟提問」推動自己;如果你總是在該工作、學習的時候娛樂,你可以用培養「環境場」來幫助自己等等。這些工具你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
這本書幫助了許多得到的用戶們,相信同樣能幫助到你。
(摘自羅輯思維 NO.889。獲作者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