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三萬多件可樂產品收藏的可樂達人,由於負債及家中收藏品累積影響生活品質,老婆訴請離婚;就在此刻,桃園一名空姐結婚半年後,因為受不了家中的紙箱紙盒紙袋堆積,氣到訴請離婚。你身邊也有這樣收集成癮、戀物成癖、塞爆全家又樂此不疲的人嗎?他們不是節儉也不是髒懶,只是罹患了「囤積症」。
現在的囤積症患者,每25人幾乎就有一人。因此在台灣有數百萬人深受困擾,他們的家人、鄰居,面對雜物衍生的病菌孳生、公安問題、社交障礙等問題,也同為受害者。那麼,我們可以如何改善這樣的情形呢?2012年以《零雜物》喚醒數萬讀者整理魂的Phyllis,深受囤積議題吸引,她在華文界第一本深入探討的專書中,不僅提到囤積症的產生,也提出協助改善的建議。
囤積解密: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清理教練!
東西只進不出、捨不得丟,是一種病。如果你的親友熱愛逛街掃貨,對免費贈品來者不拒,又經常把廢棄物撿回家裡,搞得住處甚至週邊環境凌亂不堪,卻不肯丟棄任何物品,那麼他很可能是一名囤積症患者。
囤積者的行為特徵之一是缺乏自覺,在面對勸說或遭到投訴時,他們往往會否認問題。再者,他們認為把精神花在清理上是「弊大於利」,所以不太可能主動清理房子。如果想改善現況,首要之務就是協助他們找出動機,讓做出改變比死守物品更有吸引力。
我們不妨問問囤積者未來五年的目標,或是接下來的人生規劃。由於囤積者大多在五、六十歲之間,因此他們可能會回答:「我想早點退休」、「我想把身體養好」、「我想多陪陪家人」,而這時最有效的做法是反問:「你覺得一直花錢買不必要的東西,符合你早點退休的計劃嗎?」「你覺得目前的屋況能讓你減輕過敏/不被雜物絆倒嗎?」「你打算讓小孫子在家裡的什麼地方奔跑玩耍呢?」協助對方認清自己的行動和目標不一致,他自然可能考慮改變。
圖說:美國abc新聞在2015/4/15報導,內布拉斯加州的Johnson兄妹,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跟著單親媽媽長大。只要他們想要移動東西,母親就會很沮喪。前兩年母親癌症過世,他們回家清理遺物,從事攝影的Johnson發想了這個創意:讓兄妹倆自己的孩子放入這樣的環境中,擬真他們的童年拍照。身為成人再來看這些景象,跟兒時置身其中成長的角度截然不同,Johnson說,孩子們幾乎沒有與人社交的機會。
而他們也似乎藉孩子現在的童年和這些重返現場的照片,哀悼了自己曾經失去。並希望能夠幫助處在這樣環境中躲躲藏藏的人,有成長與療癒的機會。關於囤積對孩子造成的身心障礙,《囤積解密》第六章有專節說明。因為太過危險,這一系列照片也是以合成完成。
其次是讓他們相信清理的目標可以達成。依據專家學者的經驗談,如果親友願意擔任清理教練,會比光靠囤積者自行清理來得有成效,但他們如果同時出現憂鬱、焦慮…等合併症狀,建議還是先找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談談比較妥當。
一旦囤積者生出動機也願意改變,請不要立刻指揮他丟東西,或是自告奮勇地要替他清雜物。與其貶低對方的「收藏」全是垃圾,不如說明囤積的負面影響,讓他瞭解你的擔憂。一味地批判或是趁機把東西統統扔掉,會讓焦點變成雙方的衝突,而不是替屋況尋求解決之道。以下是給清理教練的幾點建議:
一, 讓囤積者參與其中。清理的重點在於降低對方的居住風險、恢復住處的基本功能、讓他們盡可能與未來的計劃連結,而不是打造一間教練心目中的樣品屋。雙方充分討論、一起作業,才能將清理之後故態復萌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二,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研究指出,有近三成的囤積者患有注意力缺失症,因此在清理時很容易分神。教練最好能提醒對方不要同時看電視,或是請他放下手上那張圖文並茂的舊傳單。把眼光放在目標上,離目標才會近一些。
三, 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教練不是監工,而是啦啦隊。我們認為丟掉一個紙杯或一本雜誌很簡單,但囤積者卻必須經歷一番天人交戰。因此請具備同理心,別對他發脾氣,而是要為他加油打氣。
四, 不要替囤積者做決定。千萬別說「把這堆報紙丟掉!」這麼一來,對方肯定會提出許多丟不得的理由,使對話陷入無解的空轉。試著問他,「你覺得該怎麼做才能騰出空間呢?」這時對方反而會思考該不該把報紙送去回收。
五, 不要只出一張嘴。有些囤積者家當太多,只靠自己慢慢清理的話,很容易洩氣並失去動力。這時教練要是能捲起袖子幫忙清運,對方會覺得十分窩心,並更加信任由教練所主導的整個過程。
六, 做好防護措施,設定工時上限。如果囤積者的住處太過髒亂,教練可能會面臨過敏、感染、遭蟲鼠咬傷等狀況,因此做好防護措施是必要的。此外,在體力和情緒不勝負荷的情形下,最好別勉強自己撐下去。請接受改變是緩慢的,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條件照顧別人。
七, 願意提供額外協助。無論囤積者是購物狂或拾荒大戶,請在陪同對方直搗大賣場、二手店或垃圾堆時,問問他「是不是真的需要?有沒有收納空間?會不會造成負債?」,這麼做將能有效地協助他抵抗誘惑。
至於要從哪裡開始呢?最影響日常生活的玄關、走道、廚房、客廳…等地方,最該被優先考慮,重點在於一旦開始就要堅守同一個區塊,直到清理完畢為止。請避免落入這裡清一下、那裡清一下的陷阱,那只會讓人越整越亂。只要每天有紀律地至少清理半小時,而且拿起一樣東西便立刻決定它的去留及所屬分類,假以時日絕對可以看見成果。
--以上整理自《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
延伸閱讀:
.囤積解密Q&A:囤積症有哪些行為特徵?囤積者與收藏者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