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5100133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Think Like A Monk: Train Your Mind for Peace and Purpose Every day
作者 傑.謝帝
作者原文名 Jay Shetty
譯者 周家麒
出版日 2020-10-01
定價 $420
優惠價 79折 $332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他的一支影片有4億次瀏覽,創下前所未有的紀錄!
他的社群媒體有超過3,850萬人追蹤。
他獲獎無數,被Yahoo財經選為2020年10大影響人物,
被媒體譽為「數位世代心靈導師」!

★未出版即售出全球39國版權!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預購即上榜!
★暢銷書《原則》作者、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創辦人瑞‧達利歐/《赫芬頓郵報》創辦人雅莉安娜‧赫芬頓/心靈大師喬布拉/美國知名精神病學家與哈佛醫學院教授羅伯特‧沃丁格/大鼻子哲人熊仁謙‧共同推薦
2021英國圖書獎(The British Book Awards)的最佳有聲書。
《CEOWORLD》知名商業雜誌為2021年十大勵志書之一
★引爆2022抖音TikTok大紅的關鍵字Monk Mode!

從商學院高材生變成僧人,為傳遞所學而還俗,
美國新生代思想領袖傑‧謝帝
要帶你擁抱「僧人心態」,
學會處理痛苦和焦慮、擁有更圓滿的人際關係,
並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幸福感。

傑‧謝帝是英國前10強倫敦卡斯商學院學生、知名國際大企業實習生,曾以為未來不是當醫師、律師,就注定是失敗者。直到有一天,他在商學院遇見一位和尚──這名僧人曾是印度最難考進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IIT)學生,卻放棄眾人稱羨追逐的一切,選擇出家為僧!那位僧人散發的智慧、自信、平和與快樂,他從未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感受過,也引領他走進印度孟買的道場,選擇僧人這條「失敗」的路,為自己重新定義何謂「成功」人生。

後來他在老師的建議下,與世人分享他學到的「僧人心態」。如今,他成為社交媒體巨星,為迷惘、焦慮的數位世代提供人生建議。連已故NBA球星柯比‧布萊恩、流行天后艾莉西亞‧凱斯、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創辦人瑞‧達利歐、《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等知名人士,都是他Podcast節目的座上賓。

現在,傑‧謝帝要透過這本書,將他在僧人生活中學到的永恆智慧,精煉成每天都能實踐的實用步驟,帶你走過僧人心態的「放下→成長→付出」三階段,過著不焦慮、有意義的人生!

人生有得有失,僧人心態告訴你:

◆失戀時……
相信自己的價值。在親密關係中迷失自己的人,必然會陷入心碎的結局。

◆失落時……
為感受客觀評分,失去錢財與失去親人的痛相比,就變得可以承受。

◆失利失勢時……
提醒你留心一手打造出的高高在上神話,也只能維持一段時間;就算你不打破幻相,生命也會替你打破。

◆失業時……
接受沒了工作收入、卻有了時間研究更多更好職務的事實,還可以多參與家人孩子的事務。時間也是另一種財富。

◆失眠時……
每天睡前寫下感恩日記,減少雜念,滋養更好的睡眠品質。

擁有僧人心態,你將學到:

‧如何克服消極的負面情緒
‧如何清除腦中雜音,停止胡思亂想
‧為什麼比較心會殺死愛
‧如何善用恐懼的力量
‧為什麼無法透過追求幸福來找到幸福
‧如何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學習
‧為什麼你不等於你的想法
‧如何找到你的天命與人生目的
‧為什麼善良對成功如此重要 

【好評推薦】

★將古老的智慧與當今的實踐相結合,像僧人一樣思考,為你在平衡的成功道路上前進提供基本指導。──瑞‧達利歐,暢銷書《原則》作者、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創辦人

★傑‧謝帝一步步向你揭示如何建立自己真實的力量,將注意力從外在的自我形象轉移到內在自尊。這本書使你擺脫社會條件對你的限制,並從催眠狀態中甦醒,幫助你成為自己的人生設計師。──喬布拉,心靈大師

★傑‧謝帝擁有難得的天賦,可以發掘世上最古老永恆的智慧,並巧妙地注入意義,使其適用於現代人的生活。他已在社交媒體上與數以百萬計的人分享這種智慧微光,在此,他將這些吉光片羽蒐集成改變人生的一本書,可以讓你敞開心胸、重振精神、重新定義成功,並與更深遠的目標建立連結。──雅莉安娜‧赫芬頓,《赫芬頓郵報》創辦人

作者簡介 傑‧謝帝(Jay Shetty)

說故事的人、播客、前僧人。1987年出生於英國印度裔家庭,當過三年僧人,是獲獎的數位策略師,後來變成頗具影響力的社群意見領袖和病毒式內容創造者。

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英國前10強的倫敦卡斯商學院,取得行為科學學士學位之後,拒絕了幾家知名企業的工作機會,搬到印度孟買的道場,成為僧人。從印度回到英國後,進入全球最大的管理顧問公司和技術服務供應商埃森哲(Accenture),幫助他們建立數位部門,亦開設與正念相關的企業培訓課程,並且很快成為這家擁有40萬名員工的公司第一名的媒體意見領袖。隨後受邀為《赫芬頓郵報》、臉書、Snapchat等一流社群媒體打造內容並合作。

他曾創下許多驚人的自媒體紀錄:「30歲沒成功人生就很失敗?其實你只是走在自己的時區」這支影片在2018年創下臉書當年度最多人觀看紀錄,將近4億次瀏覽。他的社群媒體有超過3,850萬人追蹤。目前已製作超過400支影片,觀看次數超過80億。

他亦主持健康生活類第一名的播客節目《跟傑‧謝帝一起找到人生目的》(On Purpose with Jay Shetty),已故NBA球星柯比‧布萊恩、流行天后艾莉西亞‧凱斯、世上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創辦人瑞‧達利歐、《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等知名人士,都是節目的座上賓。

2018年獲頒媲美「網路影片奧斯卡獎」的美國網絡電視大獎,以及表彰推特、臉書等創新作品的「社群媒體界奧斯卡獎」即時短內容創作大獎。亦獲選Yahoo財經2020年10大影響人物、2019年亞洲大獎傑出線上成就獎、2017年歐洲富比士30位30歲以下傑出青年、2016年亞洲媒體大獎最佳部落格獎。

曾接受美國今日秀、艾倫秀、PBS公共電視網、People.com人物專訪報導。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想了解更多資訊,請參考Jayshetty.me網站。

譯者簡介 周家麒(Simon Chou)

政治大學外交系、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專業翻譯三十多年,譯有《鑽石切割師》《佛陀會怎麼做》《竄改的基因、扭曲的真相》等國際政治、外交、心靈成長書籍數十本。

看更多

得獎紀錄

★2024上半年
博客來商業職場TOP64

★2021年度
博客來商業職場類Top12
 電子書Top62
Readmoo Top81
Kobo Top57
讀冊 Top50
..............................
博客來電子書上半年Top89
..............................
獲選金石堂強力推薦書.非文學類Top6
博客來商業理財Top8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5100133
ISBN:9789861755670
432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 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引言 當商學院學生遇見僧人

第一部  放下

第一章  身分認同:我是我認為的自己
第二章  負面情緒:饑腸轆轆的惡君
第三章  恐懼:歡迎光臨地球客棧
第四章  意圖:蒙蔽你的黃金
靜心練習:呼吸

第二部  成長

第五章  目的:蠍子的本性
第六章  例行活動:地點有能量;時間有記憶
第七章  心智:馬車伕的困境
第八章  我執:你追我跑
靜心練習:觀想

第三部  付出

第九章  感恩:世上最有力的解藥
第十章  人際關係:觀察人群百態
第十一章 服務: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靜心練習:唱誦

結語:僧人此時此刻會怎麼做?
附錄:吠陀性格測驗
謝辭
下一步

看更多

試閱

●當商學院學生遇見僧人

十八歲那年,我在倫敦卡斯商學院就讀一年級時,有一天,一個朋友邀我一起去聽一位僧侶演講。

我抗拒地問:「幹嘛去聽一個和尚講道?」

我常聽企業執行長、士绅名流和成功人士在學校的講座,但對僧侶卻提不起半點興致。我喜歡聆聽那些有「實際成就」的人演講。

在朋友堅持之下,我終於鬆口∶「只要聽完去酒吧喝一杯,我就答應你。」

雖然「墜入愛河」是專門用來描述愛情的話,但那天晚上聽完僧侶的人生經驗談,我墜入愛河了。

講台上站的是一個約莫三十歲的印度男子。他剃光頭,穿了一件藏紅色長袍。他充滿智慧、口才便給,渾身散發領袖魅力。他談何謂「無我的犧牲」。當他說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精神時,我感到一股不熟悉的電流貫穿全身。

當我知道他是印度理工學院(IIT)的學生時,更是由衷佩服。IIT相當於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一般人幾乎進不了這所一流學府的窄門。他卻選擇出家為僧,放棄了世人熱衷追逐的一切。他要不是瘋了,就是別有所圖。

我一直嚮往那些從無到有、白手起家者的勵志故事。如今,我第一次遇到一個反其道而行的人。他放棄了所有人都告訴我們應該擁有的生活,但他不但不是個人生失敗者,反而洋溢著喜悅、自信與祥和。事實上,他似乎比我見過的任何人都快樂。十八歲那年,我已經見識過很多富豪,聽過很多有名望、有威勢、又美又帥,或者三種條件兼具的人演講,但我不認為有見過一個真正快樂的人。

演講結束後,我穿越人群走到前面,告訴他有多麽了不起、給了我多少啟發。「我如何才能跟你多相處一段時間?」我問他。我渴望與那些擁有我想要的價值觀,而非我想要的東西的人在一起。

他告訴我那個星期都在英國巡迴演講,歡迎我參加其他活動。

我去了。

為什麼要培養僧人心態?如果你想在籃球場上獨領風騷,不妨效法麥可•喬丹;如果你想創新,可以研究伊隆•馬斯克;或者,你也可以學習碧昂絲的舞台表演魅力。但如果你想訓練心智,找到祥和、平靜和目標呢?你就應該以僧侶為師了。本篤會修士大衛•斯坦爾德─拉斯特(David Steindl-Rast),也是gratefulness.org網站的共同創辦人,寫道:「僧侶就是一個時時刻刻用心活在當下的人。」

僧侶有能力抵擋誘惑、遠離是非、處理痛苦和焦慮、平撫我執的躁動,建立洋溢著有目的和意義的生命。我們為什麼不能向地球上最平靜、快樂、有目標的人學習?也許你認為,要僧侶保持平靜、安寧與放鬆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他們隱居在山林之中,不必面對工作和伴侶的煩擾,當然了,也不用擔憂尖峰時間的混亂交通。你也許會納悶,僧人心態對活在現代世界中的我有什麼好處?

首先,沒有人一出生就是僧侶。他們來自各種出身、背景,出自個人意願,選擇轉化自己。「全世界最快樂的人」馬修•李卡德出家前是一位生物學家。知名冥想應用程式的Headspace共同創辦人安迪•普迪科比(Andy Puddicombe)受過馬戲團的雜耍訓練。我也認識曾在金融界任職或組過搖滾樂團的僧侶。他們跟你一樣,在學校受過教育,也一樣在城鎮裡長大。你不用在家裡點蠟燭,打赤腳走路,或張貼在山林做樹式瑜伽的照片。僧人心態是一種任何人都能採取的心態。

就像當今大多數僧侶一樣,我也不是在道場裡長大的。我大部分的童年歲月都在做一些很不僧侶的事。十四歲以前我是一個乖孩子。我和妹妹在倫敦北部一個中產階級印度家庭長大。父母也像很多中產父母一樣栽培我求學,幫助我開創美好未來。我不惹麻煩,學業表現不錯,也盡力討每一個人的歡心。

但我卻在中學時期偏離了正軌。我小時候是個胖子,也因此遭到同學霸凌,長大後才瘦下來。我開始玩足球和橄欖球,並轉向學習傳統印度父母不喜歡的藝術、設計和哲學一類的科目。這些轉變原本無傷大雅,但問題出在我也開始交了一些壞朋友,參與一大堆惡行:吸毒、打架、酗酒,無所不來。我的表現並不好,高中被停學三次。最後,學校要我退學。

「我會改變,」我承諾。「如果讓我留下來,我一定會改。」

學校最後讓我留下。我也革除了過往的行為。

讀大學時,我終於發覺努力、犧牲、紀律與堅持不懈,在追求目標上的價值。問題是,當時除了找一份好工作、結婚,擁有一個幸福家庭以外,我沒有別的目標。我心有疑慮,人生應該有更深一層的東西,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

高蘭加•達斯來學校演講前,我正卯足全力準備探索新觀念和生活方式,試圖擺脫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認定的那一條路。我想活出一個人的價值。我不想把謙卑、悲憫和同理心當做一堆抽象的概念,我想活出這些價值。我不想把紀律、品格和正直當做書本上的資料,我想在生活中親身實踐。

接下來四年,我穿梭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酒吧和牛排館,另一個是席地而睡的禪修道場。我在倫敦研讀強調行為科學的企業管理,並在一家大型諮詢公司實習,也花時間與親朋好友相處。在孟買的道場,我研讀古代的經典,大多數的聖誕節和暑假都與僧侶一起共度。我發現,我想與僧侶為伍,我的價值觀逐漸轉變。事實上,我想一直沉浸在僧人心態裡。企業界的工作讓我越來越找不到意義。如果一份工作對人起不了正面的影響,又有何意義?

大學畢業後,我脫掉西裝,換上長袍,加入了席地而睡的道場,遠離了大都會健身房的生活。我在印度、英國和歐洲生活和旅行。每天打坐、研讀經典好幾個小時。我有機會為一群道友服務,把孟買郊外一個鄉村道場改建為一座生態僻靜所高瓦丹生態村(Govardhan Ecovillage),並自願擔起日供百萬餐的生命之糧食品救濟計畫工作。

如果這樣的我都能學會像僧侶一樣思考,相信任何人都能做到。

我寫這本書的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你與永恆的智慧和其他古老的教誨產生連結。這些智慧和教誨都是我接受僧侶教育的基礎,也與我們當今面臨的挑戰切身相關。

學習僧侶哲學時讓我最感到震驚的是,人類在這三千年的歲月中並沒有真正改變。當然,人的身形變高大了,平均壽命也延長了,但讓我驚訝和難以忘懷的是,僧侶教誨中談到的寬恕、精進、意圖、有目的的生活以及其他生命主題,在今天引起的共鳴也必然和《薄伽梵歌》寫作當時一樣。

更讓我感動的是,僧侶的智慧都得到科學研究相當大程度的支持。本書會證明這一點。幾千年來,僧侶們都相信靜心、禪修、正念、感恩帶來的好處,相信服務眾人會讓你更快樂,以及更多你會在這本書裡讀到的其他好處。早在現代科學能證明或驗證以前,他們就發展出一套以這些思想為中心的修習法。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說明一件事,那就表示你對此了解還不夠透澈。」當我發現修習古老智慧的課程與現代世界有多麼息息相關時,我就想更深入學習,以便能與其他人一起分享。

搬到孟買的三年後,我的老師高蘭加•達斯說,他相信我離開道場與世人分享我學到的東西,會讓生命發揮更大的服務價值。我三年的僧侶生活就像進入一所生活學校。出家難,還俗更難。但最難的部分,是把智慧應用在道場以外的生活,這也是老師出給我的一道期末考題。我每天都能發現僧人心態發揮的效用,古老智慧與當今生活的關連之深令人震驚。而這就是促使我與人分享的原因。

人類史上從未像現代這樣,有這麼多人對追求「快樂」如此不滿或如此執迷。文化和媒體標舉成就和成功的樣版,以應該成就「什麼」和成為「什麼人」的圖像和概念來餵養我們。名聲、金錢、魅力、性愛——到頭來,沒有一樣能帶滿足我們,反而陷入越要越多的惡性循環裡,尋找一些終將導致沮喪、幻滅、不滿、不快樂和身心俱疲的事物。

我喜歡以僧心(monk mind)與猴心(monkey mind)做一番對照。心智可以提升自我,也會讓人陷入失望的深谷。沉溺於猴心的活動,會讓人生活在過度思考、猶欵延宕和滿心焦慮中掙扎。猴心習於在不同的念頭和挑戰之間轉換,卻沒有真正地解決過任何問題。但透過探索自己想要的事物,創造可行的成長步驟,就能自我提升至僧人心態,讓我們擺脫混亂的雜念,找到清明、意義和方向。僧人心態揭橥了另一種生命觀和生活之道。

 

猴心 僧心

被枝微末節壓得不堪負荷

蜷縮在乘客座上

抱怨、比較、批評 

過度思考與猶疑延宕

為小事分心

短期滿足 

苛刻、專權 

悠忽萬變  

擴大負面心態與恐懼 

自我中心、執迷不悟 

多重任務 

被憤怒、憂慮和恐懼掌控

做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事

尋歡作樂 

強求應急之道

專注於問題的根源

帶著意圖,有意識地生活

慈悲、關懷、協作

分析與表達

有紀律

長期獲益

熱情、果斷、耐心

對使命、願景或目標許下承諾

努力破除負面心態與恐懼

照顧自己,服務他人

單一任務

掌控情緒並善用精力

尋求自制和精通

尋找意義

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

你不需要像僧人一樣禪修就可以從本書獲益,但如果你願意開始練習靜心,書中與你分享的工具就會成為一樣利器。我甚至敢說,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是靜心——讓我們反思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意圖,了解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做決定、如何訓練心智,以及選擇朋友和與他們互動的方式。達到如此深刻的自我覺察,就是修習的目的和回報。

僧人對這件事會有什麼想法?也許這不是你會問自己的問題,或許你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但你一定會在本書結尾的時候提出來。

●是塵垢,還是我?

高蘭加•達斯曾以一個優美的比喻,向我說明那些掩蓋真我的外在影響。

我們身在一個擺滿了書籍和文物箱的倉庫裡。不同於一般道場的整潔,這裡塵土飛揚,滿布蜘蛛網。

一位資深的僧侶帶我來到一面鏡子前,問道:「你看到了什麼?」

「在一層厚厚的灰塵掩蓋下,我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影像,」我簡短回答。僧侶點頭不語。接著,他用袖子撣了一下鏡子。一陣灰塵撲到臉上,扎疼了我的眼睛,也被我吞進了喉嚨。

僧侶說:「你的外在身分就像一面灰塵滿布的鏡子。第一次照鏡子,看不到被掩蓋了的真我和價值。這層身分可能會感到不愉快,但唯有當灰塵消失以後,你才能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

這是十六世紀印度教的孟加拉聖者柴坦尼亞(Chaitanya)舉的實例。柴坦尼亞把這種情況稱為心鏡的汙垢。

幾乎所有寺院靜修的傳統基礎都是消除妄想雜念,專注於最重要的事物,也就是透過掌控身心的欲望,尋找生命的意義。有的傳統守默、有的戒淫、有的棄絕世間財,有的三者兼具。在道場裡,我們只靠必需品維持生活。我親身體驗過放下一切帶來的啟示。陷在不必要的俗務裡,會讓我們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事物。我不是要你放棄這些東西,而是要幫助你辨識和過濾外部雜音的影響。這麼做就是清理灰塵,並檢視那些價值是否能反映真我。

具有指導能力的價值觀、也就是該有引導作用的原則,可說是最重要的,像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該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猶如自由、平等、悲憫、誠實之類的名稱一樣,價值觀也是一概念詞。這麼說或許太過抽象與理想主義,但價值觀確實是可以落實的。好比為生命導航的道德GPS,如果你清楚自己的價值觀為何,那麼生命就有了方向,進而引導你朝著最好的人、行為和習慣前進。就像開車穿越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也在人生的道路上漫無目標地徘徊、轉錯彎、迷路,陷在猶豫不決的困境裡無法脫身。價值觀讓你更容易與對的人在一起,做出艱難的生涯抉擇,更明智地運用時間,並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地方。如果缺少它們,我們就會被妄想雜念席捲而去。

●你的動機是什麼?

我們腦子裡有一幅憧憬的理想生活畫面,關於人際關係、如何支配工作和休閒時間,以及想達成的目標。即使沒有外在雜音影響,某些目標也會使我們沉迷其中。我們會以實現這些目標為中心,設計自己的生活,認為達成這些目標會帶來快樂。但要先釐清驅動這些雄心的究竟是什麼?能否帶來真正的快樂?快樂是不是一個正確的目標?

我剛上完課,這門課討論輪迴這個重生的觀念。我正和一位資深僧侶及幾個學員一起在道場裡漫步。

資深僧侶一路上談起幾個僧人的成就。他指著一個能連續禪修八個小時的僧侶。幾分鐘後,他又指向另一人,說:「他能連續禁食七天。」往前走了幾步以後,他指著前方說:「有看到那個坐在樹下的僧侶嗎?他能背誦一整部經典。」

我感動地說:「真希望我也能跟他一樣。」

資深僧侶停下來,轉過身,看著我。他問:「你希望自己能做到,還是希望自己學會做到?」

「這是什麼意思?」我現在知道我最喜歡的一些課,都是在這種時刻學到,而不是在教室裡。

他說:「想想你的動機。你想背誦整本經書,是因為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還是想要獲得學習的經驗?第一種動機是想要那個結果。第二種動機是對學習的過程感到好奇。」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讓我茅塞頓開的新概念。我始終認為期望結果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這位僧侶讓我質疑自己為什麼想那麼做?想達到那個結果需要些什麼條件?

無論生活多雜亂無章,我們總有一些人生計畫,對於未來必須成就些什麼,像是改變現狀、希望達成目標,或是實現未來夢想,多少都有點想法與感受。背後一定有些原因在推動這些想法,從付房租到環遊世界都有可能。印度教哲學家巴克提維諾達•塔庫爾(Bhaktivinoda Thakur)描述過四種基本動機:

1.恐懼——由疾病、貧窮,以及對地獄或死亡的恐懼所驅使的動機。
2.欲望——由透過成功、財富和享樂來尋求個人滿足感所驅使的動機。
3.職責——由感恩、責任和想做得正確的欲望所驅使的動機。
4.——由照顧和幫助別人的愛所驅使的動機。

這四種動機驅動我們的所做所為。例如,我們有時做出某個選擇,是出於害怕失去工作、想贏得朋友的讚賞、希望實現父母的期望、或希望幫助別人過更好的生活。

接下來會個別討論每一種動機,好讓我們了解這如何形塑我們的選擇。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