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30全球趨勢大解密:與白宮同步,找到失序世界的最佳解答
相關專欄
書活網特推
與其怪川普,不如提早看冷靜分析!川普當選,各種驚悚預測出爐,經濟學家桑默斯認為川普將帶領美國走向孤立主義。
不過早在川普參選前兩年,巴洛斯就在本書中預言:美國可能走向孤立主義,專注處理國內事務,美國治世不再,中國也無法取代。
那麼,我們當然必須要看看他對於未來幾十年亞洲秩序的四大發展可能!
內容簡介
商業周刊1453期選書搶先推薦
全球亂局當前,誰都無法置身事外,盲目跟從或以靜制動,只會迎來最糟的下場!
台灣能有贏面嗎?
美國白宮、國務院、國防部、國土安全部都仰賴的最權威預測!
如何看懂失序的世界?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前顧問 揭露未來15年全球趨勢!
※獨家收錄台灣版作者專序
世界正在經歷驚人的巨變,全球化讓世界的距離縮小,任何國家碰到當前亂局都無法置身事外。淺碟型的台灣深受世界政經局勢影響,亦無法自囚於島上,必須走向世界才有辦法生存,我們是否能事先看到趨勢與危機,或者毫無準備,任其擺布?
◎個體力量增強,使得數十億人脫離貧窮,也讓權力擴散。全球掀起改革浪潮,政府治理日益艱難,會更深化民主或失控?
◎美國繼續領導世界?經濟成長放緩的中國能超越美國?誰能追上中國?
◎中國內部變數多,會在變富之前先變老?
◎亞洲將超越歐美?民族主義會讓中、日、韓、東南亞各國擦槍走火?
◎中東恐怖活動失控,核戰一觸即發?
◎奈米、生物、3D列印、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幾種科技結合,產生驚人綜效,使科技變革到達新境界?
本書作者巴洛斯曾任職於規畫美國中、長期戰略的國家情報委員會,擔任分析與生產部主任,
負責撰寫《全球趨勢》報告,並向美國總統簡報研究結果。
他運用美國政府可取得的最先進研究與資料,彙整分析16個情報單位掌握的資訊,並且實地走訪二十多個國家,
與當地政府和專家學者交換意見,以預測未來。
此項研究配合政府任期,每4年在總統大選結束後發布,
提供給白宮、國務院、國防部、國土安全部,以及華府各智庫,以協助美國因應未知的世界。
現在,作者在本書首度擴充與更新《全球趨勢》,以更貼近大眾與適用於全球讀者的觀點,
預測2030年前將驅動全世界的驚人變革,指出我們正經歷史上最美好且重要的發展轉變,
想保持現有生活品質的民眾也遇上關鍵時刻,如果不積極主導,就會遭之擺布。
歐美台灣專家好評推薦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吳惠林
中正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宋學文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翁明賢
知名政治評論人、《報導者》總主筆 張鐵志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所長 黃俊堯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馬凱碩
史丹佛大學教授與《西方憑什麼》作者 伊安‧摩里士
未來學家,任教於史丹佛大學與奇點大學 保羅‧沙弗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總裁兼執行長 艾倫‧雷普生
未來學家與《遠見的藝術》的作者 彼得‧舒瓦茲
《存在》與《透明社會》作者 大衛‧布林
作者簡介
馬修‧巴洛斯 Mathew Burrows
劍橋大學歐洲歷史博士。目前在華府知名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史考克羅國際安全中心擔任策略遠見計畫長。
巴洛斯在1986年進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擔任情報處分析師,負責研究西歐地區,其後他成為情報界的首席研究學者,並在深具影響力的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服務。他後來擔任過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理查‧霍布魯克的情報顧問,以及美國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的副國家安全顧問。
2003年,巴洛斯進入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成立長程分析部門,其後擔任分析與生產部主任,負責主筆《全球趨勢》研究報告,並向小布希總統與歐巴馬總統簡報研究結果。白宮、國務院、國防部,以及其他單位在戰略規畫上也都採用《全球趨勢》的內容,情報界也使用這份報告來思考未來情報運作的定位。其他政府與各地大學課程也普遍使用這些內容,並已翻譯成七種語言。
本書是巴洛斯首度根據《全球趨勢》擴充與改寫的成果,預測2030年前將會左右全球的深遠變革。在第三篇當中,作者更以情報體系最具權威的資料為依據,虛擬2030年前世界的四種可能走向,是本書最為特殊之處。本書以驚悚開篇,以鼓舞作結,內容引人入勝,想保持現有生活品質的讀者在這個關鍵時刻,務必一讀,以了解未來的轉變和機會。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MBA。曾任職於 Siemens Telecom 及 Citibank,目前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大師解讀行銷》《看得見的領導》《引爆市場力》《好感度》《簡單,但不容易:明茲柏格談管理的本質》等。
得獎紀錄
規格
ISBN:9789861342610
320頁,25開,中翻,書衣,軟精裝
目錄
關於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與《全球趨勢》研究報告
本書聲明
推薦序 世界局勢與台灣發展環環相扣 吳惠林
推薦序 美中勢力牽動亞太局勢,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宋學文
推薦序 把無可避免的改變,導向有利的契機 翁明賢
推薦序 務實且周延的理解當下的局,有所本的推估研判未來的勢 黃俊堯
台灣╱香港版作者序 不根據當前獲得的知識採取行動,我們都將難辭其咎
前言 莫怪傳訊人
第一篇 未來的重大趨勢
◎第一章 個體力量的崛起──中產階級權力增強,將驅動民主與改革
✧ 個體權力增加會導致局勢難以控制?
✧ 個體力量增強促使中產階級人數增加,成為政經支柱
✧ 中產階級壯大卻日益感到不安?
✧ 教育將會增強中產階級的動力
✧ 中產階級在追求穩定與改革之間徘徊
✧ 資訊科技可以驅動民主發展
✧ 民族主義在歐亞與東亞等地日益強化
✧ 對「隱私權」的要求升高,迫使政府採取更透明的方式監控
◎第二章 四分五裂的世界──新興大國改變現有國際秩序,呈現多極化發展
✧ 個體權力增加,讓國家發展出現結構性改變
✧ 未來的科技發展深受個體權力增加的影響
✧ 青年膨脹將是能否向上流動的關鍵因素
✧ 從獨裁走向民主法治可能造成短期動盪
✧ 未來可能產生的國家發展型態
◎第三章 人類能扮演上帝?──科技發展的轉折點
✧ 劃時代的醫療變革
✧ 機器人的發展日新月異
✧ 高齡化社會的因應之道
✧ 基因發展有重大突破
✧ 大數據可能會越界與失控?
◎第四章 稀缺或富足年代?──全球對各種資源的需求大增
✧ 水資源的供應問題
✧ 頁岩革命利大於弊?
第二篇 扭轉局勢的關鍵變數
◎第五章 革新的中國?──邁向先進國家所面臨的重重障礙
✧ 中國會在變富之前先變老嗎?
✧ 中國能避開中等收入陷阱嗎?
✧ 與中國官員針對局勢交換意見
◎第六章 科技是福是禍?──整合政府與民營企業,塑造有利科技發展的環境
✧ 3D列印的應用廣泛
✧ 機器人會取代低階工作嗎?
✧ 合成生物學發展的躍進與危險
✧ 農業技術的應用與爭議
✧ 頁岩新技術能改變能源版圖?
✧ 政府該介入或投資新興科技嗎?
◎第七章 世界大戰如箭在弦?──區域衝突升溫,不只有國家才能造成破壞
✧ 國與國的衝突減少,內戰比例升高
✧ 中東衝突不斷,情勢難以樂觀
✧ 南亞各國社會問題嚴重,面臨內外衝擊
✧ 東亞的民族主義興盛,各國關係日益緊張
✧ 俄羅斯與東歐的新衝突
✧ 破壞性的致命技術將更加普及
◎第八章 美國治世告終?──結構性改革的成敗,以及質易與軍事的影響力將是關鍵
✧ 美國不再獨大,中國亦無法取代美國
✧ 美國透過TPP與TTIP,與歐洲和亞洲建立緊密貿易關係
✧ 美國是否能改革國內的結構性缺點?
✧ 美國在區域的影響力將左右全球局勢
✧ 美元逐漸衰落?
✧ 塑造新形態的領導模式
第三篇 另類世界:全球可能出現的四種場景
◎第九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世界有可能爆發核戰?將會發生在哪個區域?
◎第十章 東是東,西是西
中美兩大強權有可能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那會是什麼狀況?
◎第十一章 有朋如此⋯⋯
萬一生物恐怖主義失控,是否會造成大規模感染?
◎第十二章 使系統有效運作
在各黨派互不讓步,國家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中產階級有可能群起反抗,並且奪回主導權?
結 語 我們準備好面對未來了嗎?
各界推薦
地緣政治讓世界局勢變得棘手許多。如今全球局勢混亂,牽連甚廣,轉變甚快,令政府人員頭暈眼花,可謂變動中藏變動,亂局中見亂局。西方勢力減弱,東方與南方的新興勢力增強,整個局面錯綜複雜。各國崛起,利害關係混亂,全球秩序鬆動,國際組織也失去影響力。對政府而言,局勢註定將不斷變動,掌握亂局方能迎向成功。假如沒有妥善規畫,就會面臨最糟的下場。巴洛斯過去擔任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顧問,負責長程地緣政治分析,本書不僅可滿足一般讀者的好奇,也可當作政府人員的參考。
──《金融時報》書評
對於台灣讀者來說,第五章〈革新的中國?〉與第六章〈科技是福是禍?〉更要仔細閱讀。從當前局勢發展來看,目前以中國與台灣的關聯最密切,影響也最大。中國經濟雖然在過去幾年超日趕美,但是付出的代價卻很大,如今已是大泡沫破滅的前夕,而貨幣戰爭白熱化,人民幣貶值不知伊於胡底!其經濟崩潰的衝擊,台灣可說是首當其衝。此外,本書談及另一個重要觀念「個體賦權」,當個體權力增強,中產階級人數增加,會削弱國家威權,如果政府治理的腳步沒有跟上全球變化,也容易衍生出很多問題,產生民意落差。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未來美、中之爭霸將不再僅決定於美、中兩大強權的競合;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南韓、北韓、台灣、東協各國,以及澳洲、紐西蘭、印度、南亞諸國與俄羅斯等國亦將成為亞太區域之綜合安全的重要成員。由於美、中兩強都將極力拉攏亞太各國之支持,因此亞太各國之地位將更為重要,台灣也將在這場美、中大競合之中獲取更多機會,亦面臨更多挑戰,從而將賦予台灣的未來更大的動能與不確定。
──國立中正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宋學文
本書層次結構完整,從「重大趨勢」「扭轉關鍵」到「另類世界」,融合全球戰略與國際情勢發展,不僅適合一般大學與碩士生進修國際事務的先備參考書籍,對於一般社會人士而言,也是一本了解國際趨勢,值得案頭參考的藏書。是以,特為本書推薦之。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翁明賢
這樣一本前半部平實、後半部鮮活跳躍的書,提醒各界決策者,未來是過去的動態延伸──許多未來會發生的狀況,都老早有可靠線索可看出它們一定會發生。這本書所呈現的現實主義思考,很合適提醒印象派的決策者,看世界還有另一種較易趨吉避凶的方法:務實且周延的理解當下的局,有所本的推估研判未來的勢。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暨商學研究所所長 黃俊堯
巴洛斯是個敢言的美國人,在服務於國家情報委員會期間就強力主張美國必須因應新的現實:一個多極化的世界,美國的勢力將會相對減弱。我推薦想要了解全球新未來的人閱讀這本書。
──馬凱碩,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巴洛斯在情報單位服務多年,表現優異。本書中他為當前局勢所提出的結論發人深省,也同時提出具體的政策思路。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總裁兼執行長 艾倫‧雷普生
巴洛斯為各階層的決策者提出一個未來概況。他的眼界獨到,包羅萬象,充滿遠見。對任何關心子女未來的人來說,是必讀的佳作。
──未來學家與《遠見的藝術》的作者 彼得‧舒瓦茲
本書為我們在未來數十年面臨的挑戰,提出令人注目的觀點,並且帶領讀者一探連結政策與策略行動的預測流程。對決策者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好書,也是每位預測家都該添購的藏書。
──未來學家,任教於史丹佛大學與奇點大學 保羅‧沙弗,
當傳統模式搖搖欲墜時,老派的政府是否不敵權力漸大的個體?新興國家是否讓老化的國家備感壓力?巴洛斯在本書中將探索這個不確定時代的諸多前景。
──《存在》與《透明社會》作者 大衛‧布林
序
※前言 莫怪傳訊人
這一、二十年充滿了駭人的衝擊,即使不是全球皆然,至少美國是如此。先是九一一恐怖攻擊,接著是發展不如預期的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在九○年代,有些人口口聲聲地說,以後再也不會有金融危機了,那樣的說法聽起來令人欣慰,豈料二○○八年卻出現經濟大蕭條,而這場金融危機蔓延到歐洲以後,又產生更嚴重的衝擊。阿拉伯之春一開始雖然令人振奮,不過那算是一場意外,沒有人料到突尼西亞前總統班.阿里與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的政權,會如此迅速地垮台,或埃及的獨裁勢力又會如此迅速地恢復。同樣的,兩大天災—颶風卡崔娜與桑迪分別重創美國東南部與東部,讓人們看到自己有多麼脆弱,以及輕忽極端天候的警訊。此外,俄羅斯突如其來地入侵克里米亞,又喚起了冷戰時期的夢魘。
你可以從兩種觀點來看這些現象。每個個體(大至國家,小至個人)偶爾都有時運不濟的時候,運氣總是會有起伏,時來運轉,美國勢必會再度興起。我們大多是這樣看的,或者說,我們都希望未來如此。
另一種看法則是把這些駭人的衝擊視為新的常態,這有很多原因,例如全球化、連動性增強、新的極端氣候型態、科技日新月異達到新的引爆點等。許多證據都證實了我們日常的感受—改變確實增加了,未來似乎愈來愈難預測。
這本書是採取第二種觀點,我相信美國會再起,即使美國與其它國家都看到現狀不斷的崩解,但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新世界裡,想要勝出且蓬勃發展,不能只靠運氣的流轉,等著好運上門。我認為現在正處於一個新時代,只不過大家才剛開始了解這個時代是怎麼回事。美國不再像過去那樣享有寬鬆的犯錯餘地,行事必須更加精明。
◎《全球趨勢》是美國政府制定中長期戰略的參考
其實,未來並非注定悲觀,但是只要一不小心,就可能毫無希望。我們正站在時局的重要關口,一時輕忽就可能走錯方向。但很多人似乎毫不在意,或以為我們束手無策,事實不然,我認為有很多方法都可以確保我們走向多贏的局面。
這本書是我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工作十年的成果,能在這個單位服務確實是我個人的莫大榮幸,可說是分析師夢寐以求的工作,是研究真正重大的主題:中東將何去何從?世人將活在核武激增的世界嗎?美國面臨哪些主要威脅?美國將在全球反恐戰爭中得到勝利?
我在國家情報委員會服務的十年裡,積極參與思考與規畫多項研究,以探討美國與世界面臨的巨大挑戰,但是這些研究大多仍列為機密檔案。不過,國家情報委員會每四年就會為美國新上任的政府做一項研究,此研究並未列為機密,而是探討更長遠的未來,此為本書的基礎。國家情報委員會目前為止發表過五版《全球趨勢》(Global Trends),最近的三版(二○○四年發布)、四版(二○○八年發布)、五版(二○一二年發布)皆由我所主筆。本書則是以第五版的《全球趨勢》為基礎,並且加以更新與擴充。
《全球趨勢》在政府內外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我曾向小布希總統與歐巴馬簡報這項研究;白宮、國務院、國防部,以及其它單位在戰略規畫上也都採用《全球趨勢》;情報界也使用這分報告來思考未來情報運作的定位。此外,其它政府與各地的大學課程也普遍使用這些內容,目前已經翻譯成七種語言。
我不是悲觀主義者,也不是不切實際的樂天派,從小被灌輸的觀念是天助自助者,我覺得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各個國家與文明社會,我們可以,也應該規畫未來。
我愈來愈擔心政府並未妥善規畫未來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不知道未來變動的幅度有多大。人類面臨有史以來最巨大的技術變革,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性也正在轉變,無論是心理上或體能上,舊有的限制正在逐一解除。對開發中國家的數十億人口來說,二、三十年前難以想像的蓬勃新時代是真的來臨了,並非口說無憑的陳腔濫調。
身為美國人,我們應該樂見這些改變。一九四五年來所建立的自由世界秩序,讓其它的國家與社會得以蓬勃發展與興起。如今的多極化世界是美國夢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引以為榮。
可惜,美國似乎日益感受到這些改變的威脅。「多極化」一詞最近才進入政府的官方語彙中,華府許多外交政策機構仍不願承認這種非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我費盡千辛萬苦才在二○○八年的《全球趨勢》中加入這個字眼,有些同仁也反對納入,最後是在國家情報委員會前主席馮稼時的支持下才得以成功。既然那已經是事實了,我們就不該再爭論,應該感到自豪,而不是威脅。
◎當前世界局勢會更加混亂
美國的「相對衰退」是我在二○○八年與二○一二年的《全球趨勢》中使用到的另一個爭議詞。美國一些批評家認為,我在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使用這個字眼是在長他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諷刺的是,中國的政府高層也對於官方文件中出現此用語而感到困惑不解,但最後他們推論,美國確實很有自信,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缺點。我覺得相對衰退並不是缺點,只是在陳述「世界上其它地區變得更加富裕」這個事實。不過,我也覺得中國高層認為美國對此不以為忤是正確的,正因為美國能坦然地評估自己,《全球趨勢》在他人眼中才有這麼大的可信度。
我們花這麼多時間關注衰退的議題實在很可惜,因為眼前的世界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機會。世界上多數地區(雖然不是全部)仍希望擁有美國這種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傳統的中產階級生活型態。其中除了有汽車與住屋等明顯的物質享受之外,也包括美國享有的自由與為孩子規畫未來的能力。世界上有很多地區的人,直到最近才有希望為下一代規畫更好的未來,以前他們想要有那樣的生活形態,只能全憑運氣或出生背景。中產階級的成長(你將會看到這是本書的一大主題)是一大契機,因為在這個更多極化的世界裡,可以吸引更多國家參與。我之所以撰寫這本書,部分原因就是希望能傳達這些積極向上的故事。
對我而言,雖然全球趨勢有很多可喜可賀之處,但也有令人擔心的理由。你可以說,眼前這條崎嶇的道路,不時會出現險急的轉彎,路邊還有許多陡峭的懸崖,是一條險象環生的路程。了解自己且沉穩面對是關鍵要訣。問題是,我們還需要隨時注意許多危險的威脅,如果確切知道的威脅只有兩、三個,情況就簡單多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本書提到的一個主題,是個人與小團體現在都有能力做出以往只有國家才能做到的破壞。政府在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裡,已有近五百年的運作經驗(至少西方國家是如此),如今的世界還必須擔心恐怖分子炸毀曼哈頓或華盛頓特區的地標建築。英國在以前帝國鼎盛時期也擔心阿富汗的聖戰運動,可是那些運動從未威脅到倫敦,即使愛爾蘭的恐怖分子確實在帝國首都引爆炸彈,但是並沒有劫機衝撞建築物,造成大量的傷亡。然而,可悲的是在未來,恐怖分子、叛亂分子,以及國家都能製造破壞,像九一一恐怖攻擊那樣的毀滅只是冰山一角。
美國官員,尤其是對恐怖分子或叛亂威脅的捉摸不定感到沮喪時,經常不禁往椅背一靠,一臉懷舊地凝視遠方,口中念念有詞地說,冷戰時期的局勢還更容易應付多了。冷戰時期,我們知道敵人是誰(蘇聯與共產主義),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獨霸世界),即使當時中美洲或非洲不時出現解放戰爭,至少在那些動盪的背後,我們知道真正的敵人是誰。如今看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緊繃局勢再起,可是我認為不會再回到那個兩大超級強權對峙的兩極世界。如果世界一方面走向全球化,另一方面又隨著多極化的增加,日益支離破碎,未來的世界將會混亂許多。
我們的世界已經從黑白分明變成一片灰色。就理智上來看,這一切變化都是真的,但是在心裡,仍想為眼前的新時代尋找簡潔的解釋。大家都希望像外交家喬治.凱南一樣,發明簡潔有力的圍堵蘇聯概念,為冷戰中的一切行動賦予意義與方向。我也希望當今的局勢可以這麼簡單,對於當前這個時代,我能找到的最佳定義是狄更斯《雙城記》開篇的經典名句(這部引人入勝的小說描述一七八九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狄更斯描寫的是面臨巨大變革,而結局隱晦不明的時候,如今我們也處在類似的時期,除了一七八九年以外,我也會把這個年代拿來與一八一五年、一九一九年、一九四五年或一九八九年等重要的歷史時刻相比,這些都是政治、社會、經濟系統遭到顛覆的年代。在這種時刻,若不主動積極地引導改變,就會被改變牽著鼻子走。雖然《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一度形容我是「宿命論者」,但我絕對不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我們塑造未來。身為美國人,我認為未來的走向決定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定位,對於想要維持生活品質的一般人民來說,利害關係特別大,未來的發展對世界各地的每個人都有不小的影響。美國參與外地戰爭十幾年後,如今也想回頭解決本土問題,大家已經忽略一些迫切需要因應的挑戰太久了,不過如果美國不繼續參與和塑造全球環境,也不可能會有光明的未來。所以,我們必須雙管齊下,但是這並不容易。
未來可以預測嗎?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當然,答案是否定的。沒有人有水晶球可以洞悉未來,但我們可以對未來累積足夠的了解,進而規畫未來。預測與先見是有差別的,預測是想預言精確的未來,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先見則是了解可能促成未來的因素或變數。先見無可避免是談論另類的未來,因為我們塑造那些趨勢的方式,可能會促成不同的未來。艾森豪總統的名言「計畫無足輕重,但規畫舉足輕重」很適合套用在這裡,即使我們無法確切預知未來,系統化地思考未來也可以幫我們做好準備。
由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的《全球趨勢》在預測未來關鍵趨勢方面,有著良好的績效。我撰寫上一版報告之前,曾委託兩位學者檢驗早期報告的效果,結果顯示這項研究在找出關鍵趨勢與模擬情境方面的表現優異,在預估改變速度方面的表現較差強人意,實際改變的速度遠比任何人預期的還要迅速。
不過,比起這些分析的缺點,政府的規畫更是落後。目前的狀況確實已有改善,史蒂芬.哈德利在小布希總統的第二個任期內,接下國家安全顧問一職,並且在白宮重新設立戰略顧問室,歐巴馬總統繼任後,也繼續保留下來,這個單位負責協調政府部門之間的戰略審視,並提出國家安全戰略。不過,危機管理依舊排擠了更長期的戰略規畫。國防部最擅長系統化地規畫未來,但是政府的戰略需要涵蓋多元的面向,不只是軍事方面。我致力鼓吹政府需要更策略化的方法,我也不是唯一這樣主張的人。目前為止,不只美國政府想要遙遙領先各國,其它國家也一樣積極投入,最終能夠策略化運作的國家,將擁有領先各國的強大優勢。
這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如何改革政府,讓它跟上最新動態,又不至於淹沒在大量資訊中,疲於因應。一九四五年以來,隨著全球地位的提升,美國改革了國家安全機構,如今所需的改變可能不是全面翻修,但是現在連討論都還沒開始,大家做的就是譴責政府只會事後反應,無法事前防範。
◎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
這本書與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的《全球趨勢》有何不同呢?首先,我可以在書中更坦白的主張我們需要做什麼。《全球趨勢》是情報機構的文件,不能指出政策落差或譴責政策失靈,但是這本書可以更直率地指出政府領導不力的風險。此外,本書也超越了國家情報委員會的報告,更深入探討關鍵的全球議題。我無法擺脫美國的身分,但我希望本書的觀點是全球的,也整合了其它國家的觀點。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的報告掀起世界各地的極大關注,這本書從各界的反應來衡量未來可能的全球發展方向。
本書的目的是全面地審視未來,提出一個全方位的觀點。坊間有太多討論未來的書籍,只側重一、兩個面向,呈現扭曲的看法,還有很多書是強調比較黯淡或可怕的環節,那樣做其實很容易,但是把一切的改變都放在一起考量很重要,因為我們看到的是系統的變化。就像狄更斯在小說中提到法國大革命與量產的出現,帶來了民族主義、階級衝突,以及民主政治的萌芽,如今我們也目睹了結構的徹底變化,將會促成全然不同的世界。或者,就像印第安諺語說的:「新音樂的出現,需要搭配新的舞蹈。」
這也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書,其中一篇是由四則虛擬故事所構成。我以虛構的人物塑造新的世界,藉此描述未來的模樣,有時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呈現。我不希望這本書變成另一本偽裝成大眾讀物的政令宣導。我們都需要為自己與家人思考我們想要的未來,這本書試圖囊括攸關個人利益的事物,而不只是攸關政府、國際企業或機構的事物(未來分析向來是以政府、國際企業或機構為對象)。本書的一大主題是「個人」變得比以往重要許多。就很多方面來說,政府與其它成立已久的機構才是輸家。基於很多原因,未來不見得對它們有利,但是如果個人不了解風起雲湧的現況,也可能淪為輸家。
我不覺得未來會像許多科幻小說描述的那樣,一切都變得這麼陌生奇怪。沒錯,我們確實即將面臨某些大型的結構改變,我也認同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說法:「未來早已降臨,只是分布不均。」我們往往難以了解未來的意義,過去也不會消失,仍會持續影響我們接觸未來的方式。我們想要怎樣的未來,需要我們去選擇,選擇權操之在自己的手中,希望這本書能幫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結束前言以前,我應該先說說我自己。其實我為美國情報當局分析未來趨勢,有著一段曲折的經歷。我受過的學術訓練是研究美國與現代歐洲的歷史,從衛斯連大學的歷史系畢業後,我負笈英國劍橋與巴黎留學,一九八三年獲得劍橋大學歐洲歷史學的博士學位,並於一九八六年進入中央情報局工作。
二十年前,我應該不會覺得展望未來有多重要,也不只我有那樣的想法,當時多數人認為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的概況,畢竟幾乎沒有什麼結構變化。一九八六年我到中情局工作時,柏林圍牆倒塌與蘇聯解體都尚未發生,我們都不太擔心改變,當時的世界彷彿凍結起來似的,大家頂多預測未來會出現些許變化而已。
二○○三年我加入國家情報委員會,對情報分析師來說,那是夢寐以求的工作。國家情報委員會是首屈一指的情報分析機構,蒐集整個情報體系的所有情報,針對美國面臨的關鍵議題,提供總統與資深外交政策團隊最具權威的分析。直到這個時候,時局的變化才變得比較驚人,令人不安:先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七年後爆發的金融危機又象徵著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一個更難預測、更令人不安的時代。
從九○年代中期開始,國家情報委員會配合總統大選的週期,每四年發布一分預測未來趨勢的報告。國家情報委員會的成員認為,有些塑造世界的新力量尚未獲得應有的關注,例如人口特質、全球化、環境變化。這項研究的初衷是把外部專業帶入情報圈,報告定名為《全球趨勢》是指展望未來十五至二十年的趨勢。
我在二○○三年加入國家情報委員會,當時的主席鮑勃.哈欽斯找我擔任分析與生產主任,指派我撰寫二○○四年的《全球趨勢》。身為受過專業訓練的史學家,我對於能夠把當下的改變放在更大的情境中分析,並比較我們當下的經歷與其它的歷史變遷,相當感興趣。什麼是驅動改變的因素?我們能做什麼樣的預測?分析那些塑造未來的趨勢,並思考它們的可能互動如何促成不同的未來,我想不到比這個研究更令人興奮或更費神的事了。
二○一三年秋季,在公家機關服務二十八年後,我從公職退休,目前在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史考克羅國際安全中心擔任策略遠見計畫長。這分新工作是延伸我在國家情報委員會的研究,為民間需要幫忙思考未來的新客戶服務。希望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們思考未來,也能讓我們思考塑造未來的方式。